12月4日,我國申報的“春節(jié)——中國人慶祝傳統(tǒng)新年的社會實踐”在巴拉圭亞松森舉行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2025年是蛇年,我們將迎來第一個世界非遺版春節(jié)。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保定,沉浸在儀式感很強的非遺文化中,感受那份經(jīng)年累月的魅力。
曲陽黑閨女餃子
省級非遺
說起春節(jié)必吃的美食,那一定少不了餃子。餃子的寓意是“更歲交子”,此外還有許多喜慶的含義。在春節(jié)吃餃子,有祝愿新的一年吉祥如意,一年都交好運的意思。今天我們來說一說保定餃子中的“餃餃者”——曲陽黑閨女餃子。
曲陽黑閨女餃子清香利口、肥而不膩,是全國聞名的御膳名吃,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它的創(chuàng)始制作人是明朝崇禎時期的宮廷御膳大師蘇喬生先生。
據(jù)說它的餃子餡有三大特點:獨家用料、獨家配方和獨家工藝。餃子餡是用鮮肉配以十幾味名貴中草藥調(diào)制而成,香而不膩,色鮮味醇,人口即感清香四溢,而且具有健腦醒智、補腎益肝、清心理肺、通絡養(yǎng)顏等保健功效。
食材為基,傳承為本。精挑細選的食材,保證每一口餃子都是美味。不僅如此,曲陽黑閨女餃子推陳出新,在沿用了傳承近400年的祖?zhèn)髅胤降幕A上,結合現(xiàn)代食客的口味加以改進調(diào)配,給食客帶來了更加美妙的味蕾體驗。
這道聞名遐邇的御膳名吃不僅僅是一道美食,也是一種文化記憶。在春節(jié)期間,這種美好又美味,還有文化的餃子,應該沒有誰會拒絕吧!
徐水舞獅
國家級非遺
辭舊歲,迎新春,舞獅子,過大年。 每當徐水舞獅的鑼鼓聲響起,看著幾 只大獅子歡騰跳躍,輾轉(zhuǎn)騰挪,為一 年一度的新春佳節(jié)增添濃郁的歡樂氣 氛,人們的內(nèi)心便多了幾分愉悅歡樂。
徐水舞獅屬于北獅,素有“北獅之宗”的美譽。北獅嬌憨可愛,多以嬉戲玩耍為表演內(nèi)容。
舞者二人前后配合,前者雙手執(zhí)道具戴在頭上扮演獅頭,后者俯身雙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綴成的獅皮飾蓋扮演獅身,合作扮成一只大獅子,稱為“太獅”。由一人頭戴獅頭面具,身披獅皮扮成小獅子,稱為“少獅”。手持繡球逗引獅子的人稱為“引獅郎”。引獅郎與獅子配合默契的表演,形成了北方舞獅的一個重要特色。
徐水舞獅按動作特點分為文獅和武獅,兩種角色交替表演,小獅子穿插其間。文獅重在表現(xiàn)獅子的神態(tài)習性,武獅重在刻畫獅子的威猛,故徐水舞獅中的“獅子”既威武又調(diào)皮。春節(jié)期間,能看到一只如此美好的“獅子”,怎么會不開心呢?
易縣擺字龍燈
國家級非遺
一聲鑼鼓響起,伴隨著鑼鼓繞的伴奏,一條火龍翻翻起舞,不斷變換隊形擺出“天下太平”“安居樂業(yè)”等吉祥祝福的詞句,這就是易縣擺字龍燈。
擺字龍燈因在龍體內(nèi)置燈,并可用龍體擺出各種字形而得名。因龍體分節(jié)、分段,故其又被稱為“節(jié)龍”或“段龍”。擺字龍燈原為整條長龍,后為紀念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而斷成13節(jié),節(jié)間用細繩和三個竹環(huán)相連。
擺字龍燈由13節(jié)龍身和領舞繡球組成,每節(jié)龍身(又稱“龍節(jié)”)長110厘米,直徑45厘米,節(jié)中央固定1個把手,內(nèi)設三環(huán)套月式蠟燭簽3個。蠟燭簽設計精妙,可保持舞動時燭火始終向上不滅。龍身外罩繪有龍鱗、龍爪圖案的龍衣。
易縣擺字龍燈集藝術性、觀賞性于一體,以其獨特的表演形式和鮮明的歷史特征及文化特征,在新時代大放異彩。
高洛音樂會
國家級非遺
高洛音樂會又名高洛古樂,誕生于秦末漢初,后乾隆皇帝賜封為高樂藍旗音樂盛會。它是一種古老的原生態(tài)的民間音樂會,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古樂世代口授言傳,盡管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歲月,但仍保留了最完整、最原汁原味、最富有民族色彩的、獨特的古吹樂(奏、打、念、唱)遺風,以及幾千年佛、道、儒等宗教及軍樂、宮廷音樂的遺韻,是中國四大古樂之一。
清苑繡球龍燈
省級非遺
繡球翻滾,龍燈祈福,火樹干條搶滾燈。清苑繡球龍燈,既有巨龍騰飛之勢,又突出了燈的特色,二者并存,剛?cè)嵯酀哂袠O高的觀賞性。
一般的龍燈,龍頭、龍身、龍尾是用彩布連成一體的,而繡球龍燈與眾不同,它的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是分開的。龍體分為12節(jié),閏年時增至13節(jié),每節(jié)代表一個月,紅、綠兩條龍共24節(jié),象征二十四節(jié)氣。各節(jié)之間斷開,每節(jié)由兩個雙層圓球組成,狀如繡球,所以叫繡球龍燈。
表演時,引龍人手持龍珠,引兩條不同顏色的巨龍上下翻滾,盡情舞動,其造型別具一格。每節(jié)球內(nèi)點燃蠟燭,無論怎樣舞動,內(nèi)層圓球燭光始終保持朝上,不會熄滅。
在夜幕中,引龍人持龍珠上場,一個火球在夜空中上下飛舞,兩條巨龍禁不住龍珠的誘惑,由兩側(cè)直撲過來,火球左躲右閃,巨龍緊緊相隨,或分或合,上下翻滾,好像爭斗,又似戲耍,時而相對平行,時而糾纏在一起。
此時,在遠處看不見跑動的舞龍隊員,只見兩條火龍追逐一個火球,龍體晶瑩剔透、光彩奪目,引人入勝。
“"卍”字燈陣
市級非遺
“卍”字燈陣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傳說是由古“”字演變而來,也有說法是由諸葛亮的“八陣圖”演變而成。
燈陣呈方形陣,橫、豎均為19行,由361個小花燈聚成,另置大燈(俗稱神燈),年平平安安、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燈座多是紙扎蓮花形,燈碗用釉泥燒制,內(nèi)裝香油,點燃后香氣撲鼻,進入陣中如入迷宮。民間有“十五跑燈消災祛病”的傳說。
如今,逛燈陣成為每年村民祈福平安、休閑健身的傳統(tǒng)文化活動。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燈陣中除民間燈火外,又配有現(xiàn)代化電器設備(如霓虹燈),更加壯觀。
市級非遺
野北村花會是傳統(tǒng)花會的一種,因為在清代乾隆時期受到皇封并得到“御賜半朝鑾駕”,所以從清代到民國一直被稱為“野北皇會”。
據(jù)老人口傳,清代乾隆皇帝去五臺山時路過青虛山,正好遇到花會助興。乾隆皇帝觀看了各地的花會表演,在看到野北村花會的時候,拍手稱贊,并御賜開路黃旗和半朝鑾駕。
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野北村花會因為有“御賜鑾駕”而成為青虛山歷年廟會的“頭會”。以后每年青虛山廟會的正日——三月十五日,野北村花會必是花會出演的第一支隊伍。此規(guī)制從清代一直保持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野北村花會是一支龐大的藝術表演隊,主要由擎閣會、大幡會、喜樂會、武術隊、御賜鑾駕隊等分類會屬組成,參加者少則二三百人,多則四五百人,隊
伍整齊,紀律嚴明。
春節(jié)是刻在中國人DNA里的儀式感,舞龍、舞獅、花會·種種習俗里,是中國人樸素美好的生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