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樂舞源遠流長,自發展之初的詩、樂、舞三位一體的藝術傳統,到漢唐時期獨立的舞蹈藝術,再到宋代集情節與樂隊音樂于一體的混合舞蹈形態,我國舞蹈藝術早已經歷了藝術媒介的融合。20世紀初期,隨著舞蹈藝術在中華大地的復蘇,舞蹈藝術重新回歸了舞臺。進入21世紀,互聯網、移動互聯、數字媒體等技術媒介全面滲透大眾生活,數字矩陣的相互交織帶來了新舊媒體的融合,催生了融媒體時代,也讓傳統的“小眾化”舞蹈藝術逐步“去中心化”“符號化”,全面進人了大眾的視野。
一、跨文化視角概述
(一)跨文化視角的基本概念
跨文化視角指的是在觀察和分析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交流和融合時,采用一種開放、包容且理解多元文化背景的視角。這種視角著重于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并且致力于探索在跨文化背景下如何達成高效的溝通與理解??缥幕暯遣皇侵恢塾谡Z言、藝術、行為方式等表面差異,而是更深人地探討不同文化深層的價值觀、風俗、歷史背景等要素對人類行為和社會互動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時,個體或集體需要通過適應、學習和接受他國文化的不同來減少誤解和沖突,建立起互信和尊重的溝通橋梁??缥幕暯堑暮诵睦砟詈w了文化多樣性、文化適應及文化認同等,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理解的基石。
(二)跨文化視角的歷史發展
自20世紀初期,在文化人類學與社會學的探索中誕生了“跨文化視角”這一概念,特別是在全球化和殖民化的背景下,專家們開始深入探討不同族群及文化間的交流與碰撞。自古代絲綢之路起,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就促進了舞蹈藝術的相互借鑒與發展。在盛唐時期,舞蹈藝術融合了中亞及印度的多種元素,形成了一種具有國際特色的獨特風格。隨著鴉片戰爭的歷史轉折,西方的芭蕾、現代舞等舞種逐漸被引人中國,為中國舞蹈注入了新的藝術理念和技巧,推動了中國傳統舞蹈與西方舞蹈的融合。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中國舞蹈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吸取了更多文化營養,它在堅持民族傳統的同時,也吸收了西方舞蹈的創新元素,推動了中國舞蹈藝術在形式和表現手法上的多樣化與創新[2]。
二、舞蹈藝術跨文化融合面臨的問題
(一)文化適應性不足導致的創作障礙
在舞蹈藝術的跨文化交流與融合過程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適應性問題往往成為創作的瓶頸。不同文化中舞蹈藝術的表現方式和審美各具特色,這種文化間的差異在創作中難免引發沖突。例如,西方現代舞追求身體極限的表達、爆發力和個體情感的表達,它依賴于強烈的動作和技巧來傳遞情感;相比之下,東方舞蹈,特別是我國古典舞更強調內在氣韻和情感的細膩表現,動作風格偏向柔和與連貫,追求身體語言與內心情感的合一。當嘗試將這兩種風格相融合時,如何平衡技巧與氣韻的表達,如何在保留各自文化精髓的同時避免沖突,成為創作的一大挑戰。例如,在嘗試將現代舞的高強度動作與我國古典舞的傳統步伐相結合時,西方舞蹈的力量感可能與我國舞蹈的節奏感產生沖突,導致藝術形式上的不相符。文化適應性的不足不只制約了創作的自由發揮,還可能影響舞蹈作品的表現力和觀眾的共鳴度,創作者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來克服這些文化差異帶來的難題。
(二)編舞思維的差異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編舞思維存在顯著區別,這給跨文化舞蹈創作帶來了挑戰。在西方的舞蹈藝術里,編舞者傾向于探索人體的極限及動作的感染力。舉例來說,現代舞蹈運用高難度的動作和自由的動作風格來顛覆傳統,著重于身體語言的張力和情感的直接表達。而東方的舞蹈藝術,尤其是我國的古典舞蹈,更重視內在情感的微妙表現和對節奏的細膩掌握。中國傳統舞蹈借助精致的手勢、緩慢而富有韻律的身體動作,以及細膩的內心情感表達來傳遞思想。相對而言,西方的編舞理念更偏向于用快速且充滿沖擊力的動作去喚起觀眾的共鳴。當編舞者試圖將這兩種風格融合時,可能會遇到如何在速度與力量、張力與柔和之間尋求平衡的問題。例如,西方現代舞的即興創作理念與中國舞蹈的規范化動作模式在形式上很難直接兼容,這種結合往往會導致創作上的不自然或不協調,從而給編舞者帶來了思維上的沖突和創作上的挑戰[3]。
(三)舞蹈藝術創作中的文化認同危機
融合不同文化的舞蹈創作常常觸及文化認同的危機。各類舞蹈均承載著特有的歷史故事、價值觀念和社會背景,深深扎根于各自的文化土壤。在嘗試文化交融的過程中,如何妥善解決文化認同的問題,防止文化挪用和曲解,成了創作上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例如,將西方現代舞與異域文化元素相融合時,創作者常遭遇“本土特色流失”的風險,某些文化符號可能會遭受誤用或過于簡化的命運,進而喪失固有的文化意義和深層內涵。這種做法會導致文化空洞化,甚至可能引發文化身份的混淆和對立。藝術家在創作融合作品時,必須尊重每一種文化的獨特性,避免將外來文化元素疊加或復制??缥幕瘎撟鬟€應在尊重傳統與擁抱創新之間找到平衡點,既要維護并發揚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也要適應新的文化環境和時代精神。不然,舞蹈作品就可能走向“文化同質化”,缺失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情感共鳴。
(四)現有舞蹈教育體系中跨文化教學的不足
目前,許多舞蹈教育體系對跨文化教學的關注度不足,導致舞蹈創作者缺乏必要的跨文化理解與技能。例如,部分傳統舞蹈教學模式在西方舞蹈的教學上往往過分強調技巧和外在形式,卻忽略了舞蹈在不同文化中的內涵及表現方式。學生在學習西方現代舞蹈的過程中,常常會忽視文化起源和歷史背景,從而難以深刻把握舞蹈藝術的多樣性和跨文化創作的本質。與此同時,東方舞蹈的教學則傾向于強調傳統技巧的練習,卻很少教學生如何將自身文化與其他文化相融合。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在面對跨文化創作挑戰時,往往缺乏必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鍛煉。例如,有些學生在學習中國傳統舞蹈時,未能深入領會其中的哲學和文化內涵,也沒有接受如何與西方舞蹈技巧融合的指導,這導致了文化表現上的不完整和偏差。這種教育體系中的不足限制了學生在跨文化創作中的創新和表現力,也對他們適應全球化舞蹈藝術發展的需求產生了不利影響。
三、舞蹈藝術跨文化融合的創新策略
(一)開展跨文化交流項目與合作
跨文化交流項目與合作在推動舞蹈藝術全球化發展和創新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通過舉辦國際聯合演出、文化交流盛典及舞蹈藝術家駐地計劃,舞者可以進行思想的碰撞與技巧的交流。這種交流促進了藝術家在技藝層面取得精進,同樣加深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以2018年的“全球舞蹈節”為例,眾多源自世界各地的舞蹈團隊齊聚一堂。其中,我國的民族舞蹈團隊與西非的民間舞蹈團隊攜手,共同打造了一部融合雙方文化精髓的舞蹈作品。西非團隊帶來的充滿活力的團體舞與中國團隊的柔美舞姿相結合,彰顯了各自的風格,更誕生了一種全新的舞蹈語言。通過國際合作與交流,國內舞蹈藝術能夠不斷走向全球,打破區域及文化界限,創造出影響世界各地的舞蹈作品??缥幕涣黜椬酝瑯訛槲枵咛峁┝苏宫F本國文化魅力的舞臺,幫助他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找到獨特的文化聲音,為舞蹈藝術的豐富性和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4]
(二)跨文化舞蹈風格的有機融合與創新
舞蹈風格的有機融合成為跨越文化界限的藝術創新關鍵所在。各地舞蹈風格獨具韻味,交融之后能展現豐富多彩的文化方式,還能創造新的藝術風格。以2019年在紐約上演的“世界舞蹈匯演”為例,來自世界各地的舞者攜手打造了一部融合了印度舞、拉丁舞及現代舞元素的巨作。其中,印度舞的細膩手勢與身體語言、拉丁舞的熱情節奏、現代舞的自由表現方式在作品中實現了巧妙的結合。印度舞者以優雅的手指動作和表情傳達復雜情感,拉丁舞者用激情的舞步和韻律感染觀眾,現代舞者則通過自由的舞動展現內心的情感與即興發揮。這種跨文化的舞蹈融合彰顯了各種舞蹈文化的獨特魅力,也打破了傳統藝術表達的方式,形成了全新的舞蹈語言,引起了全球觀眾的廣泛關注。同時,跨文化舞蹈的創新也可以借助跨學科的合作來實現。例如,一些舞蹈創作通過與影視、音樂及數字技術的跨界融合,創造出全方位的藝術感受。舞者們通過這樣的融合,為舞蹈藝術的創新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5]。
(三)建立跨文化舞蹈教育平臺
為促進不同文化背景下舞蹈藝術的融合,建立一個跨文化的舞蹈教育交流平臺顯得尤為關鍵。這樣的平臺不僅為舞蹈創作者和學生提供了一個互相學習與溝通的空間,而且為全球各地的舞蹈人才提供了深度交流的可能。例如,近年來,國內多所高校如北京舞蹈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等紛紛開設國際化課程,邀請國際知名舞蹈家和學者舉辦講座、教學和合作,推動我國舞蹈教育與國際舞蹈理念的接軌。這些平臺在繼承和發揚傳統中華舞蹈的同時,也吸收了西方的現代舞蹈和芭蕾舞等多種藝術風格,致力于培育學生在國際化的背景下創作舞蹈作品。國內的舞蹈教育通過組織國際舞蹈比賽、學術交流大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提高了學術水平,還促進了世界各地舞蹈理念的交流與融合。例如,上海國際舞蹈大賽和中國國際現代舞藝術節等活動吸引了全球舞蹈界的杰出人才和學者前來參與,為中國舞蹈教育界帶來了寶貴的國際交流機會。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國內藝術院校與全球頂級舞蹈學府之間的交流合作日益頻繁,通過學生交流項目、共同創作等多元化的方式,推動了中國舞蹈藝術的持續進步。
(四)在舞蹈教育中引入跨文化課程
融合多元文化元素于舞蹈教育之中,學生能掌握不同的舞蹈風格,更能深刻領會舞蹈所承載的深層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例如,不少舞蹈院校已經開設了“世界舞蹈文化”這一課程,向學生傳授來自世界各地的舞蹈種類及發展歷程。以“全球舞蹈探索”這一課程為例,它涉及了從印度古典舞到非洲民間舞,再到拉丁舞和美式現代舞等眾多流派。學習這些課程的學生不只掌握了舞蹈的基本技能,還能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舞蹈創作理念進行探討,深刻理解舞蹈藝術的跨文化內涵。部分院校更是采用跨學科融合的教學模式,把舞蹈教學與戲劇、音樂、文學等藝術相結合,目的是提升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為了推動跨文化舞蹈教育,眾多院校積極與全球舞蹈組織開展合作,進行教師和學生的交換與交流,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文化環境中探索和創作。隨著國內舞蹈教育逐漸走向國際化,培養了更多具有跨文化視野和創新能力的舞蹈人才,推動中國舞蹈藝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融合與創新。
四、結語
在全球化背景下,舞蹈藝術的跨文化融合與創新正逐漸成為推動藝術發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不同文化背景的舞者們攜手合作,不但沖破了地理與文化的隔閣,更為舞蹈這門藝術帶來了新的表現形式與創意路徑。文化交融的道路并非一躁而就,其中充滿了不少挑戰。應對這些挑戰,必須從文化適應性、文化認同和教育體系等層面入手,促進文化交融的順利發展。實施跨國文化交流項目、探索舞蹈新風格、搭建教育交流平臺等措施,將有助于促進舞蹈藝術在國際的創新,拓寬藝術創作的視野與空間,為世界舞蹈的繁榮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密揚.文化視野下的體育舞蹈藝術表現力探索],武當,2023(14):157-159.
[2]杜小燕.藝術人類學視角下壯族服飾與美術創作的跨文化藝術語言研究,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6(19):129-132.
[3]王慧楠.融合傳統與現代:蒙古族舞蹈創作中的文化認同與藝術創新[]:藝術家,2023(12):54-56.
[4]董玉芝.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舞蹈元素融入舞蹈創作中的策略].尚舞,2023(16):108-110.
[5]馮文苑.新技術創新時代下舞蹈影像創作突破與轉機[]名家名作,2023(33):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