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致災因素呈多元化增長趨勢,城市消防安全問題愈發復雜、形勢也更為嚴峻。基于此,深入剖析“韌性城市”建設目標,系統分析影響城市消防韌性的各類因素,基于“韌性城市”理念,提出一系列優化消防監督體系的基本思路,旨在全面提升城市應對火災等災害的綜合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關鍵詞:“韌性城市”;消防救援;監督體系
中圖分類號:D631.6"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1227(2025)03-0098-03
基于對公共安全綜合治理體系及治理能力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我國在城市火災安全治理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探索和實踐[1]。其中,“韌性城市”作為城市安全發展的前沿范式和戰略導向,著重強調城市在面對災害時的適應能力、恢復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消防監督體系中,踐行“韌性城市”理念,不僅要注重火災發生后的應急響應能力,還要通過前瞻性規劃、智能化技術和多部門協同機制,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火災防控網絡體系。因此,探討在“韌性城市”理念下優化消防監督體系,對于提升我國城市消防安全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韌性城市”建設目標
“韌性城市”的建設目標是,從多個維度增強城市應對自然災害的適應能力、應對氣候變化的恢復能力、應對社會經濟波動的可持續發展能力[2]。為實現這一目標,城市建設部門需強化城市基礎設施韌性和冗余度,優化城市供水、供電、交通等關鍵系統,確保各系統在極端事件中能夠持續運行。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加快建設綠色基礎設施、海綿城市等生態工程,以此增強城市的調節能力,有效應對洪澇、干旱風險。增強社會韌性及社區參與度,城市建設部門應構建多層次的社會支持網絡,提高居民自救互救能力,同時,完善城市應急響應機制,加強公眾教育。
2 影響城市消防韌性的因素
基于火災情境下城市韌性影響因素分析框架,可對影響城市消防韌性的各種因素進行具體分析。
2.1" 抵抗力
城市抵抗力是城市系統在火災沖擊下維持運行與應對變化的能力,其核心在于遏制火災破壞、降低系統耗損及防范次生災害。火災發生前,城市系統需構建高效的監測和預警響應機制,這要求城市建設部門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科學的預警方案,實現對火災的早期識別和預警。火災初期,城市系統需展現出“吸收與維持”火災沖擊的韌性,利用承災體的特性維持系統基本功能,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火勢,防止其進一步擴大。火災過程中,被困者需依靠自身素質展開自救互救,降低火災對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消防部門應科學調度救援力量,優先保障人員疏散和生命安全,同時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火勢,減少財產損失。
2.2" 恢復力
城市恢復力是指火災發生后城市系統迅速恢復穩定狀態的能力,這種能力主要體現在災中和災后。火災發生過程中,恢復力意味著城市體系能夠高效調度醫療、消防等各方力量,全力撲救、遏制火勢,降低傷亡和損失。火災熄滅后,恢復力則轉化為一種推動力,促使相關部門快速消除災害遺留的負面效應,重建家園、修繕設施,讓城市生活盡快回歸正常軌道。災后復原是一項系統性、可持續性的工作,而恢復力是衡量城市災后恢復度的標準之一。
2.3" 適應力
適應力貫穿災害預防、響應與恢復全過程,主要依托消防事故復盤機制,挖掘消防體系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基于復盤結果,消防救援隊伍應建立隱患整改清單,并落實防控措施。同時,結合歷史災例數據,不斷優化“韌性城市”建設策略,形成動態、迭代的防災體系[3]。災因溯源、應急效能評估與重建效果分析是評估城市災后適應力的核心,其輸出結果既能為消防監督體系優化提供數據支撐,也能幫助消防救援隊伍構建降低火災風險的長效機制,推動城市抗災能力實現階梯式躍升。
3 基于“韌性城市”理念優化消防監督體系的基本思路
3.1" 提升固定消防設施配套設置比例,均衡抗災能力
在優化城市消防監督體系時,需將固定消防設施的科學配置作為提升城市抗災韌性的關鍵。消防管理部門應建立系統化評估機制,重點針對高層建筑群、化工園區等高危區域繪制動態風險地圖,通過融合建筑結構特性、功能布局信息、人員流動規律及歷年火災案例數據,構成多維度的資源配置決策模型。消防救援部門在設施部署層面應依據量化分析結果采取差異化策略,提升滅火器與消火栓的覆蓋率,優化自動噴水系統在特殊場景的適配性,完善設備狀態監測與周期性維護機制。
新建項目需嚴格執行國家及地方消防設施建設規范。土地出讓合同中應明晰開發商的消防設施配套責任。針對老舊城區等建筑密度高、道路通行條件差的區域,可通過政府撥款、社區籌款等途徑,逐步完善消防設施。特殊環境下,可靈活運用無人機滅火、移動式滅火裝置,提升應急處置的效能。
依托物聯網技術構建智能化管理體系,將分散的消防設施整合至具備實時監控、預警和調度功能的網絡化平臺,提高日常管理效率。在突發事件中,可利用該體系實現各消防設施的協同聯動,保障設施運行狀態,優化利用城市消防資源,推動傳統消防設施向智慧化升級。
通過提升固定消防設施的配套設置比例,可以均衡不同區域間的抗災能力,構建覆蓋面廣、響應迅速且適應性強的城市消防防護網,從根本上提升城市整體抗災水平,實現“韌性城市”的目標。
3.2" 構建建筑消防安全評估機制,動態監控安全隱患
消防安全評估機制的核心是實時動態監測城市潛在的安全風險,保障建筑物符合現行消防技術規范。消防救援部門需構建涵蓋建筑物基礎信息、建筑材料性能、消防設施配置、歷史火災記錄以及日常檢查維護記錄等信息在內的數據庫,作為評估工作的數據支撐。
根據建筑類型的不同應制定分級評估標準。檢驗高層建筑消防系統的核心在于,檢驗防火隔離單元是否完整,防火墻與防火卷簾的材質厚度、防火門閉鎖裝置的可靠性以及建筑結構的耐火性能參數是否達標;檢驗自動報警系統中的探測器布局是否合理、信號傳輸的穩定性及多系統聯動響應效率;結合蓄電池容量、回路切換速度等動態參數,測試應急照明模塊。驗證人員密集場所,如商業中心、教育醫療等公共建筑的平面布局是否合規,應急疏散路徑是否能滿足最大人流量疏散,應急出口標識是否清晰醒目,安全標識亮度是否達標,疏散指示標志是否連續無遮擋。
消防安全評估是系統性工程,需與“人防+技防”手段緊密結合,根據建筑功能、人員密度等因素制定差異化評估周期,對火災風險較高的場所縮短評估間隔。依托物聯網、大數據技術,構建消防安全遠程監控平臺,智能聯動火災自動報警、自動噴水滅火、防排煙等系統,實時采集并分析設備運行數據,通過數據建模預測火災風險趨勢,提升預警準確性和應急處置效率。
建立動態的、可修正的消防評估機制,建立公眾隱患舉報渠道,鼓勵群眾參與消防安全監督,形成多維協同監管機制,推動評估體系向科學化、智能化轉型,增強城市消防安全韌性。
3.3" 提高建筑結構火災修復能力,縮短災后恢復周期
火災過后,迅速復原建筑物功能對于城市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生活及工作環境至關重要,能夠最大限度降低災難對社會經濟活動的沖擊。城市在應對火災等突發災害時展現的自我修復能力,是衡量城市整體抗災能力與韌性的關鍵,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基礎性作用。
市政規劃部門應構建材料性能評估體系,重點聚焦量化分析建筑構件的耐火極限與熱釋放速率。可優先推廣建筑鋼結構表面涂覆膨脹型防火涂層、樓板采用石墨烯復合阻燃板材等創新方案,提高阻燃臨界時間的閾值。構建消防救援系統防護機制,在疏散通道關鍵節點采用陶瓷纖維增強混凝土,并通過標準化構件與螺栓連接技術,實現裝配式鋼結構體系災后72h內完成80%結構修復的目標。
市政規劃部門還需在災后應急通道集成智能加固模塊,其可拆卸連接節點具備快速隔離功能,結合結構空腔預置的碳纖維網格形成雙冗余支撐體系,降低建筑坍塌概率。值得關注的是,模塊化加固裝置與BIM系統的數據對接尚未完全實現,這將成為下一階段技術攻關的重點方向。
城市建設部門有義務與消防救援隊伍協作,建立災后評估體系以及相應的修繕機制。對于受災建筑的安全評估,應兼顧結構完整性檢測與功能設施診斷,利用無人機航拍、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快速構建高精度受損區域模型;電氣線路負荷測試、給排水系統壓力檢測等專項評估需與建筑力學分析建立數據聯系。基于受損類型劃分,可制定分級修繕標準,形成包含材料遴選、施工工藝、驗收規范的技術指導方案,實現災后重建工程的科學化與標準化。
現代消防救援體系對建筑火災的快速處置能力取決于能否有效整合并應用前沿救援技術。建筑結構災后修復效能提升與城市韌性建設存在強關聯,精準控制災損修復周期將顯著增強城市抗災系統的容錯能力。當建筑物功能重構速度突破傳統模式閾值時,城市生態將具備阻斷次生災害鏈式反應的基礎條件,形成動態適應突發風險沖擊的彈性恢復機制,這是構建高適應性城市系統的關鍵路徑。
3.4" 增強自防自救消防意識,全面提升城市消防韌性水平
消防安全是社會公共安全體系的關鍵,需持續強化公眾的消防安全素養與風險防范意識。構建覆蓋全社會的消防安全教育體系,通過“校園-社區”協同推進模式,確保公眾能夠獲得基礎消防知識,這種分層遞進的教育策略有效破解了傳統宣傳中受眾覆蓋面有限的問題。火災防控能力的本質提升,不僅依賴知識的傳授,更依賴情景模擬訓練形成的應急反應能力。因此,應定期組織疏散演練和滅火實操訓練,將抽象的安全規程轉化為公眾可操作的應急技能。
社區是城市的基本單元,在社區中定期開展消防安全主題活動至關重要。社區委員會可設立消防安全宣傳周,激發居民參與消防安全活動的積極性。同時,利用公告欄、社交媒體等多元化信息傳播渠道,作為風險預警信息發布的重要平臺,系統化地向居民傳播安全知識,提高居民的風險辨識能力。積極鼓勵居民自發組織志愿消防活動,強化社區基層防控力量,統一規劃日常巡查與隱患自查活動,增強居民的消防安全責任意識,構建群防群治的安全環境。
多層次構建系統性的消防安全教育體系,將直接提高公眾的風險預判與緊急避險能力。當公眾普遍掌握基礎消防技能和應急知識時,將顯著提升城市綜合防災體系在災前風險防范、災中協同處置及災后快速響應的能力,這種群體性消防安全素養的培養,實質上是對城市韌性空間的內在邏輯進行了重構。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聚焦于“韌性城市”理念,探索消防監督體系的優化路徑,旨在應對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消防安全挑戰,提升城市火災抵御能力。展望未來,相關研究人員可繼續探索如何融合消防監督體系、城市規劃以及應急管理等領域,推動跨部門消防體系協作。通過在實踐中檢驗實施效果,并持續優化調整消防監督體系,以適應城市環境和消防需求的動態變化,為構建安全、韌性、宜居的城市環境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房玉東,王文,張志,等.安全韌性城市防災減災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23,25(1):1-9.
[2]劉育池.地鐵隧道火災救援的難點及對策分析[J].今日消防,2024,9(11):70-72.
[3]謝卓君.韌性城市理念下消防安全韌性提升研究:以中山市為例[J].住宅產業,2023(6):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