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的迅速普及對現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技術為數據存儲、處理和分析提供了強大的支持,提升了各行業的工作效率。但隨之而來的信息安全問題也不容忽視。復雜的網絡結構和多樣的數據形式增加了數據泄露和濫用的風險。保護數據安全已經成為云計算和大數據應用中的關鍵問題,需要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和有效的管理策略來應對,確保信息在存儲和傳輸過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云計算和大數據環境下信息安全的核心問題
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使得信息安全面臨多重挑戰。海量數據的生成和存儲增加了數據泄露的風險,數據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進一步加劇了數據管理的難度。云計算環境中的多租戶架構使得不同用戶的數據共享同一物理基礎設施,數據隔離問題變得尤為突出。一旦安全防護措施不到位,惡意用戶可能會通過同一平臺訪問其他用戶的數據,導致嚴重的信息泄露。同時,數據在傳輸過程中也容易受到攻擊。傳統的傳輸加密技術在面對復雜的網絡環境時顯得力不從心。
云計算的數據存儲和處理通常分布在多個地理位置,這種跨地域的數據分布增加了數據主權和隱私保護的難度,各國不同的數據保護法律法規也對信息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大數據環境中數據的實時處理和分析對系統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時數據處理需要在保證數據完整性和保密性的同時維持高效的系統性能。此外,云計算和大數據系統的高復雜性使得安全監控和異常檢測變得更加困難,現有的安全監控技術往往難以及時發現和應對復雜的安全威脅。
三、云計算環境下的關鍵技術
(一)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層技術
IaaS層技術提供虛擬化的計算、存儲和網絡資源,通過互聯網以服務的形式向用戶交付。虛擬化技術是IaaS的核心,能夠將物理資源抽象為虛擬資源,實現對資源的靈活分配和高效利用。IaaS層通常包括虛擬機管理程序(Hypervisor),如VMware、KVM和Xen等。這些程序能夠將物理服務器劃分為多個虛擬機,每個虛擬機可以獨立運行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IaaS層還包括軟件定義網絡(SDN)和軟件定義存儲(SDS)技術。SDN通過集中控制網絡流量,提高網絡管理的靈活性和效率,而SDS則通過將存儲資源虛擬化,實現對存儲資源的統一管理和動態分配。IaaS提供的彈性計算能力能夠根據用戶需求動態調整計算資源,滿足不同應用的需求。用戶可以通過API或管理界面自助獲取和管理資源,極大地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和管理效率。IaaS還包括自動化管理工具和監控系統,幫助用戶實時監控資源使用情況,并自動調整資源配置,確保系統的穩定性和高效性。IaaS層技術還需關注安全性,包括虛擬機隔離、數據加密、訪問控制和網絡安全等,確保在共享資源環境下的多租戶隔離和數據安全。
(二)PaaS(平臺即服務)層技術
PaaS平臺通常包括操作系統、中間件、數據庫和開發工具等,開發者無需關心底層的基礎設施,只需專注于應用的開發。PaaS層技術的核心是應用容器化和微服務架構。容器化技術如Docker和Kubermetes,能夠將應用及其依賴的環境打包成一個獨立的容器,保證應用在不同環境中的一致性和可移植性。微服務架構將應用分解為多個獨立的服務,每個服務可以獨立開發、部署和擴展,極大地提高了應用的靈活性和可維護性。PaaS平臺還提供自動化的部署和持續集成/持續交付(CI/CD)工具,開發者可以通過這些工具實現代碼的自動構建、測試和部署,縮短開發周期,提升開發效率。PaaS平臺還支持多種編程語言和框架,提供豐富的API和開發工具,幫助開發者快速構建和部署應用。為了保證平臺的高可用性和可擴展性,PaaS平臺通常采用分布式架構和彈性伸縮技術,根據負載情況動態調整資源配置,確保應用在高并發和大流量情況下的穩定運行。PaaS平臺還注重安全性,通過身份認證、權限管理、數據加密和安全審計等措施,保護應用和數據的安全。
(三)SaaS(軟件即服務)層技術
SaaS層技術通過互聯網向用戶提供軟件應用服務,使得用戶無需下載、安裝和維護軟件。SaaS平臺的關鍵在于其多租戶架構,允許多個用戶共享同一應用實例,同時確保數據隔離和安全。SaaS提供商通過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和網絡服務接口,允許用戶進行個性化配置和擴展,滿足不同業務需求。自動化更新和補丁管理是SaaS的重要特性,用戶始終使用最新版本的軟件,降低了維護成本和安全風險。性能監控和分析工具可以幫助提供商優化應用性能,確保高可用性和響應速度。SaaS平臺廣泛應用于客戶關系管理(CRM)、企業資源規劃(ERP)、電子郵件和協作工具等領域,通過按需訂閱的計費模式,降低了用戶的前期投資。數據安全是SaaS的核心關注點,通過采用加密技術、身份驗證和訪問控制機制,保護用戶數據的機密性和完整性。
四、云計算大數據環境下的信息安全技術
(一)數據加密技術
數據在傳輸和存儲過程中容易受到未授權訪問,采用加密技術可以有效防止數據泄露和篡改。對稱加密算法如AES具有高效的加密和解密速度,適用于對大規模數據的實時加密;非對稱加密算法如RSA則用于關鍵交換和數字簽名,保證數據傳輸的機密性和完整性。混合加密方法結合對稱和非對稱加密的優點,既提高了安全性,又保證了性能。全盤加密和透明加密技術在云存儲中得到廣泛應用,保護存儲在云中的靜態數據。密鑰管理是數據加密的關鍵,通過密鑰管理系統(KMS)可以安全生成、存儲和分發密鑰,防止密鑰泄露。保障格式加密(FPE)技術在不改變數據格式的前提下進行加密,適用于對數據庫和應用程序的數據保護。
(二)身份認證與訪問控制
身份認證通過驗證用戶身份來確保訪問者的合法性,常用的方法包括基于知識的認證(如密碼)、基于所有權的認證(如智能卡)、基于生物特征的認證(如指紋和面部識別)等。多因素認證(MFA)結合多種認證方式,顯著提高了安全性。訪問控制則通過定義用戶權限來管理對資源的訪問,主要有基于角色的訪問控制(RBAC)和基于屬性的訪問控制(ABAC)等模型。RBAC通過分配角色和相應權限簡化了權限管理,適用于組織結構明確的環境。ABAC通過動態評估用戶屬性和環境條件,實現精細化的權限控制,更適合復雜和動態的訪問需求。云計算環境中的訪問控制需要處理大量的虛擬資源和動態的用戶行為,傳統的靜態權限管理方法已無法滿足需求。因此,零信任架構(ZTA)逐漸成為主流,通過持續驗證用戶和設備的信任狀態,實現無邊界的安全防護。訪問控制列表(ACLs)和信任關系網絡(TRN)也是常見的技術手段,通過細粒度的權限設置和信任關系的動態評估,確保資源訪問的安全性和合規性。
(三)防火墻技術
防火墻技術通過監控和控制網絡流量,防止未經授權的訪問和潛在威脅進人網絡內部。可以將防火墻部署在網絡的不同層次,包括網絡邊界、子網之間以及主機內部。基于包過濾的防火墻,通過檢查數據包的頭部信息,根據預定義的規則,決定是否允許通過。狀態檢測防火墻(StatefulFirewall)則能夠維護連接狀態表,跟蹤整個連接的狀態信息,從而提供更精細的流量控制和防護。下一代防火墻(NGFW)結合了傳統防火墻、人侵防御系統(IPS)和應用層網關的功能,通過深度檢測(DPI)識別和控制應用層流量,提高對復雜攻擊的防御能力。虛擬防火墻是通過虛擬技術部署在虛擬機和容器內部,實現對虛擬化環境的安全防護。微分段技術(Microsegmentation)通過將網絡劃分為多個安全區域,每個區域都可以應用獨立的安全策略,從而實現精細化的安全管理和隔離,防止橫向攻擊的傳播。防火墻策略的制定和管理涉及規則的定義、策略的更新和審計等方面。自動化策略管理工具可以幫助管理員高效管理復雜的防火墻規則。
(四)入侵檢測與防御系統
入侵檢測與防御系統(IDPS)是通過實時監控網絡和系統活動,檢測和阻止潛在的惡意行為。人侵檢測系統(IDS)通過分析網絡流量和系統日志,識別異常活動和攻擊模式,通常采用基于簽名和基于行為的檢測方法。基于簽名的IDS通過匹配已知攻擊特征庫來識別威脅,而基于行為的IDS通過檢測異常行為模式來識別未知威脅。入侵防御系統(IPS)在檢測到威脅后能夠自動采取措施阻止攻擊,進一步增強了安全防護能力。云計算環境中的分布式架構和虛擬化技術使得IDPS需要具備更高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虛擬IDPS可以在虛擬網絡和虛擬機之間提供細粒度的安全防護。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使得IDPS能夠更準確地檢測復雜的攻擊模式和零日漏洞,通過自適應學習不斷提升檢測能力和防御水平。為了提高效率和降低誤報率,IDPS系統通常會集成多種檢測技術和關聯分析工具,通過跨域數據關聯和綜合分析,提供更全面的安全態勢感知和快速響應能力。
(五)數據備份與恢復
備份策略的制定需要考慮數據的重要性、變化頻率和恢復時間目標(RTO)等因素。全備份、增量備份和差異備份是常用的備份方法。全備份能完整保存數據,但占用空間大。增量備份和差異備份則能節省存儲空間和備份時間。云計算環境中的數據備份通常采用分布式存儲技術,通過穴余和副本機制提高數據的可靠性。快照技術是通過記錄數據在某一時刻的狀態,實現快速備份和恢復。備份數據的加密和訪問控制是防止備份數據在傳輸和存儲過程中被未授權訪問和篡改。災難恢復計劃(DRP)需要詳細描述在災難事件發生時的數據恢復步驟和流程,定期進行恢復演練,確保在實際災難發生時能夠快速有效地恢復業務。
(六)安全監控與審計
安全監控系統采用實時監控和日志分析技術,收集和分析大量數據,以識別異常行為和安全事件。日志管理工具如ELK(Elasticsearch,Logstash,Kibana)堆棧可以高效處理和分析海量日志數據,為安全分析提供強有力的支持。行為分析和機器學習算法的應用使得安全監控系統能夠自動識別復雜的攻擊模式和異常活動,提高檢測的準確性和響應速度。安全審計則通過記錄和分析用戶活動和系統操作,確保合規性和審查制度的有效執行。基于區塊鏈的審計技術提供了不可篡改的日志記錄,提高了審計數據的可靠性和透明度。在云環境中,安全監控和審計系統需要適應動態性和分布式的特性,具備高可擴展性和靈活性,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威脅環境。
(七)風險管理與合規性
風險管理流程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和風險監控。風險識別階段是通過威脅建模和漏洞掃描識別潛在的安全風險。風險評估階段通過定量和定性分析評估風險的可能性和影響。風險應對階段通過風險規避、緩解、轉移和接受等策略處理已識別的風險。風險監控階段通過持續監控和定期審查確保風險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合規性管理確保云服務和大數據處理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如GDPR、HIPAA和ISO27001。合規性管理框架包括政策制定、流程實施、審計檢查和報告機制。通過自動化工具和合規管理平臺,企業可以高效管理合規性要求,減少人為錯誤和管理成本。合規性不僅涉及技術措施,還包括組織結構、流程管理和人員培訓,確保全員參與,共同維護合規環境。
五、結束語
云計算和大數據環境下的信息安全技術對確保數據和系統的安全性至關重要。通過采用數據加密、身份認證與訪問控制、防火墻、入侵檢測與防御系統、數據備份與恢復、安全監控與審計,以及風險管理與合規性等技術措施,可以有效應對復雜多樣的安全威脅。這些技術不僅提高了信息安全防護水平,還可保障業務的連續性和數據的完整性。
作者單位:廖芳李雪松 李迪大數據安全工程研究中心(貴州)有限公司姜艷嬌 貴州電子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李香冬大數據安全工程研究中心(貴州)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年愛華.云計算大數據環境下的信息安全技術分析與研究[J].無線互聯科技,2023,20(08):135-137.
[2]柴軍,馮慷.云計算與大數據環境下全方位多角度信息安全技術分析[C]/中國計算機用戶協會網絡應用分會.中國計算機用戶協會網絡應用分會2022年第二十六屆網絡新技術與應用年會論文集.北京市數字教育中心;,2022:5
[3]戴逸聰.云計算與大數據環境下的信息安全技術[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21,(20):254-255.
[4]鄧彬,冬勝偉.云計算與大數據環境下多角度信息安全技術分析與研究[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9,(12):132.
[5]李磊,伍輝華,施斌.云計算與大數據環境下的信息安全技術[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9(10):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