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自2020年以來,全球范圍內暴發的新冠(COVID-19)疫情導致了大規模的社交隔離措施,給全球社會、經濟及生活帶來了巨大沖擊。特別是對于依賴于面對面交流的學術界而言,疫情的暴發和防控措施的實施,對傳統學術交流模式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此背景下,線上學術交流以其獨特的優勢,逐漸成為學者交流和合作的主要方式。
為了滿足地震科學領域廣大科研工作者的科研交流需求,促進地震科學的發展,《地震研究》《防災減災工程學報》《華南地震》《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EarthquakeResearchinChina》(中國地震研究)五個期刊聯合組建了“五刊聯盟學術論壇”,并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線上方式開展學術講座,旨在打破地域和時間的限制,為廣大學者提供一個便捷、高效的學術交流平臺,促進了學術交流的正常開展。
二、平臺建設及運行
“五刊聯盟學術論壇”以騰訊會議為技術支撐平臺,依托五個期刊的官方微信公眾號進行活動的宣傳和推廣。論壇采用“線上+ 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定期舉辦學術講座,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術進展。論壇的核心專家團隊由各期刊的編委會成員和來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業人士組成,其中包括9位院士和超過350名正高級職稱的研究員。
“五刊聯盟學術論壇”的運行,離不開其完善的平臺建設和運行機制。下面,本文將從主平臺建設、輔助平臺推廣,以及運行實踐等三個方面進行詳細介紹。
(一)主平臺建設
主平臺是“五刊聯盟學術論壇”的核心,它主要承擔學術講座的直播任務。為了確保講座的順利進行和高質量的音視頻傳輸,論壇選擇了騰訊會議作為技術支撐平臺。騰訊會議以其強大的技術支持和穩定的性能,為論壇提供了可靠的直播服務。
每期講座都由一位或多位專家主講,內容涵蓋地震科學研究的各個方面,如地震預測、震源機制、科技論文寫作等。在講座過程中,觀眾可以通過聊天室提出問題,專家則在講座結束后進行解答。這種即時互動的方式,不僅提升了觀眾對講座的參與度,還提高了學術交流的效率。
此外,論壇還配備了專業的技術支持團隊,負責設備調試、網絡測試,以及對突發情況的應急處理。同時,團隊還開發了專門的后臺管理系統,用于講座的預約、注冊,以及后續的數據統計,為論壇的精細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輔助平臺推廣
輔助平臺是“五刊聯盟學術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五個期刊的微信公眾號進行活動預告、專家介紹,以及講座后的總結推送。這些公眾號不僅限于發布講座信息,還會定期分享地震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幫助讀者了解學科動態。此外,通過公眾號的廣泛傳播,論壇的影響力得以擴大,吸引了更多學者的關注。
每個公眾號都由專門的運營團隊負責內容的策劃與發布,團隊成員包括期刊編輯和新媒體專員。他們根據論壇的主題和內容,精心設計每一期的推送內容,力求做到既專業又生動。通過公眾號的廣泛傳播,論壇的影響力得以擴大,吸引了更多學者的關注。
(三)運行實踐
以最初的八期在線學術論壇為例進行介紹,具體信息如下:
1.防災減災學院萬永革教授主講《地震震源機制》,詳細介紹了地震震源的基本特性和形成機制。
2.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研究員溫瑞智教授主講《地震動基礎知識》,介紹震動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及其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
3.香港中文大學楊宏峰教授主講《科技論文寫作中的“KIds”思維》,分享了科技論文寫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項,幫助青年學者更好地組織論文結構和表達研究內容。
4.美國佐治亞理工大學地球和大氣系教授彭志剛主講《如何開啟科研之路》,分享了他在科研道路上的經驗和感悟,為青年學者提供了科研起步的寶貴建議。
5.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鄭勇教授主講《如何撰寫項目基金申請書》,介紹了項目基金申請書的撰寫技巧和注意事項。
6.美國新墨西哥大學博士后王蕊嘉主講《淺談誘發地震的監測及其與機器學習的結合》,探討如何使用機器學習技術來監測由人類活動引起的地震,并提高對這類事件的檢測精度,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誘發地震的發生機制。
7.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房立華研究員主講《深度學習與微震檢測》,介紹了人工智能在微震檢測中的應用。
8.加拿大戴爾豪斯大學張淼教授主講《應用機器學習監測(誘發)地震》,介紹了將機器學習應用于誘發地震監測領域的研究成果。這些講座不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涵蓋了地震研
究領域的多個方面,既有基礎理論的講解,也有應用技術的探討,還有科研方法的指導,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實用價值,為廣大學者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和交流機會。
三、線上與線下學術交流的對比分析
基于“五刊聯盟學術論壇”的實踐經驗,本文將線上與線下學術交流的特點進行了對比分析。
(一)交流門檻
線上學術交流的最大優勢之一在于其打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使得參與者能夠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參與到活動中,降低了用戶參與的門檻。傳統的線下學術交流活動往往需要參與者到場參與,這不僅增加了參與者的時間和經濟成本,還受到場地規模、交通狀況等因素的制約。而線上學術交流則完全不同,參與者只需一臺電腦或智能手機,以及穩定的網絡環境即可參與交流活動。這種便捷性極大地降低了交流門檻,使得更多科研人員能夠參與到學術交流中來,促進了學術信息的廣泛傳播和深人交流。此外,線上活動還能夠容納更多的參與者,促進了更大范圍內的學術交流。
(二)組織成本
與線下學術交流相比,線上活動顯著降低了組織成本。線下活動通常需要租賃場地、布置會場、安排餐飲住宿等,費用往往較高且難以控制。線上活動減少了場地租賃、差旅費等開支,僅需支付平臺使用費、技術支持費等少量費用即可實現。這對于偏遠地區的研究人員尤為重要,使他們不再受到地理因素的限制,能夠更便捷地獲取最新的學術信息。同時,這種成本優勢對于科研機構和學術期刊來說也尤為重要。線上會議的成本可能僅為傳統會議的十分之一左右,科研機構可以將更多資金用于提升學術質量上。
(三)交流質量與效果
線上交流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專家邀請的便利性,并增強了國際合作的可能性。傳統的學術交流活動通常受到地理限制,專家和參與者必須親自到場才能參與。這種方式不僅耗費時間和金錢成本,而且有時會因為簽證、交通或其他不可預見的問題導致計劃無法實施。而線上平臺的出現則打破了這些限制,使得專家和學者可以在任何有網絡連接的地方加入會議或研討會,極大地提高了參與度。
此外,線上平臺的互動功能也使得更多的參與者能夠參與到討論中來,提高了交流的效率。傳統的學術會議往往由于場地限制、時間安排等因素,只有少數人有機會發言或提問。但在數字化環境中,通過聊天室、在線投票、即時問答等功能,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有助于增加學術互動的頻率和深度。這種互動性的增加不僅讓更多的聲音被聽到,也為學術研究帶來了更多的視角和靈感。
四、結論與討論
線上學術交流在多個方面展現出其獨特的優勢,但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如技術保障、專家資源維護等問題。為了保證論壇的長期穩定運行,提出以下建議:
(一)制定規章制度
明確專家的權利與義務是確保線上學術交流順利進行的基礎。一方面,要保障專家的合法權益,如提供合理的報酬、保護知識產權等;另一方面,也要規范專家的行為,如要求遵守學術誠信原則、尊重其他參與者的意見等。通過制定科學共同體線上學術交流專家庫的相關規定和平臺運維的相關規章制度,可以有效提升專家的積極性,增強平臺的公信力。例如,可以設立一套評分機制,根據專家的貢獻程度給予不同的獎勵措施,以此激勵專家積極參與并貢獻高質量的內容。
(二)保護和擴展專家資源
為充分發揮“五刊聯盟”在人才資源、學術期刊和行業等方面的優勢,整合現有專家資源,及時補充新生力量,維護和完善現有的優質專家庫。學術界的活力來源于不斷涌現的新思想和新面孔,因此,應該特別關注和支持年輕學者的成長。可以通過設立專項基金、提供研究資助、舉辦青年學者論壇等方式,為他們提供更多參與線上交流的機會和更多展示才華和研究成果的機會。此外,還可以利用社交媒體、專業網絡等渠道,廣泛招募來自不同領域、具有多元背景的專業人士加入專家庫,這樣不僅能豐富論壇的內容,也能促進跨學科的合作與交流。
(三)跟蹤學術前沿
定期調研國內外的學術研究發展方向,確保論壇內容與時俱進,吸引更多關注,形成品牌效應。這需要建立一個專門的團隊負責收集最新的科研成果,并及時轉化為論壇內容。該團隊由具有豐富經驗的編輯和技術人員組成,他們能夠迅速捕捉學術界的熱點話題,并邀請相關領域的權威專家進行深入探討。同時,還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用戶的行為數據進行挖掘,了解他們的興趣偏好,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推送內容。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提高用戶黏性,還能幫助論壇建立良好的口碑。
(四)選擇合適的交流工具
優選出一到兩個云視頻產品作為線上學術交流的平臺,同時做好相應的技術備份,確保平臺的平穩運行。考慮到用戶體驗的重要性,應當選擇那些音視頻質量高、操作簡便、穩定性強的產品。可以考慮使用成熟的云服務提供商,以保證音視頻質量和服務的穩定性。Zoom、騰訊等成熟的云服務提供商在全球范圍內擁有大量的用戶基礎和技術支持團隊,能夠有效應對各種突發情況。此外,還應該準備應急預案,如當主要平臺出現故障時,能夠迅速切換到備用平臺,確保活動不受影響。
五、結束語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線上學術交流將成為學術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未來的線上學術交流平臺將會更加智能化、個性化,能夠根據用戶的需求推薦相關講座和資源。同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新興技術的應用也將使線上交流體驗更加豐富多樣4。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中,“五刊聯盟學術論壇”不僅要注重技術層面的創新,還要不斷探索新的交流模式,以適應學術交流的新趨勢。
作者單位:宮會玲廣東省地震局徐沁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李健梅 廣東省地震局武曉芳 云南省地震局趙霞 江蘇省地震局
參考文獻
[1]施艷萍,李陽,袁曦臨.疫情影響下線上學術會議知識交流效果感知測度研究[J].現代情報,2022,42(07):57-67.[2]基源醫學在線.線上直播與線下會場的比較[E/OL](2023-01-05)[2024-08-20].https://m.baidu.com/bh/m/detail/ar_9235320979262253748?data_from=lemon.
[3]EngelbrechtJ,KwonON, C.Borba M,etal.TheimpactofCOVID-19ontheformatandnature ofacademicconferenceinmathematics education[J]. ZDM Mathematics Education,2023,(55):95-108.
[4]洪滔,李慶媛,吳志輝,等.VR/AR技術在中醫藥高校教學和實踐中的探討[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23,35(01):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