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校園教育體系中,食品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已然成為極具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食品安全關乎千萬師生的生命健康與社會穩定根基,思政則塑造學生價值觀與品德,二者融合能從多維度發揮作用,既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提升食品安全意識,又促進校園文化建設與助力學生職業發展。深入探究其融合策略,對完善教育體系、培育全面發展人才意義深遠,本文通過解構“大思政”視域下的食品教育創新路徑,著力構建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型,為新時代復合型人才培養提供可遷移的范式參考。
1.思政融入校園食品教育的價值
1.1 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
在校園食品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對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具有戰略引領作用。
在增強社會責任感方面,思政融合教育能全鏈條解析食品產業鏈,使學生立體感知從農田到餐桌凝聚著全產業鏈勞動者的智慧與擔當。同時,思政元素的融入能引導學生關注食品行業的道德與法規準則。通過案例分析,如某些企業因違背誠信原則、忽視食品安全標準而給社會帶來嚴重危害,讓學生深刻認識到自身在食品領域的行為邊界,促使他們在更廣泛的社會與生態層面肩負起責任,成為有擔當的食品領域參與者與守護者。
在健康消費觀培養過程中,融合教育能引導學生以全局視野看待食品消費。例如,使學生了解食品的生產加工對環境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不合理的消費會加劇資源消耗與環境破壞,從而使其自覺反思自身消費行為,摒棄高糖、高脂肪的垃圾食品消費,轉而選擇有機、環保且營養均衡的食品。
1.2 提升食品安全意識
在構建法治與道德雙軌認知體系時,思政教育的融入能讓食品安全法條真正“活”起來。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所蘊含的保障公眾健康的核心宗旨。同時,職業道德的講解有助于學生明晰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秉持的誠信、負責等品質。這有助于學生在日常食品選擇中,自覺依據法律和道德標準進行判斷,并且在未來從事食品相關職業時,這種認知能讓他們時刻牢記法律紅線不可逾越、道德底線必須堅守,從而在食品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保持高度自律,從根源上保障食品安全,有效提升食品安全意識。
在培養風險防范能力方面,思政融入校園食品教育有助于學生學會從多方面分析食品安全問題,不被片面信息誤導。例如,面對食品謠言,能運用辯證思維剖析其來源和真實性,而非盲目傳播;在遭遇安全隱患時,能夠冷靜思考,依據科學知識和正確的思維方式制定防范策略,從而有效提升對食品安全風險的應對水平。
1.3 促進校園文化建設
在營造健康飲食文化氛圍方面,思政元素的有機嵌入猶如點睛之筆,顯著提升了校園食品文化節、營養知識講座等活動的深度與內涵。當在這些活動中融入諸如艱苦奮斗、珍惜糧食等思政理念時,如春風化雨般浸潤在活動設計中,知識傳授便升華為價值塑造——學生不僅能系統掌握專業的食品營養知識,更能從價值觀層面理解健康飲食的意義。這有助于引導學生摒棄不良飲食習慣,形成積極向上的飲食文化風尚,提升校園文化的健康品質。
食育與思政的雙向奔赴,為校園凝聚力注入魔法催化劑。當同學們在“從指尖到心間”的沉浸式食育課堂中共揉面團、同調餡料,思政教育能巧妙引導學生解鎖分工協作密碼,在揉面團般的默契配合中澆灌互助精神。制作完成后,彼此分享成果與喜悅,能極大地增強集體榮譽感,最終凝結成“我們創造了美好”的集體認同感。這種在食育教育活動中形成的團結和諧氛圍,會延伸至校園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力促進校園的和諧穩定,推動校園文化建設不斷發展。
1.4 助力學生職業發展
對于夯實職業道德基礎而言,食品行業高度依賴從業者的誠信、敬業與創新精神。在食品相關專業教育中融入思政內容時,能夠通過案例分析、課堂討論等方式,將抽象的職業道德準則具象化。例如,講述食品企業因堅守誠信而贏得市場,或因違背道德導致聲譽受損的案例,讓學生深刻領悟誠信在食品行業中的關鍵地位,為職業發展筑牢根基。
在提升職業適應能力方面,思政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協作等綜合素養。這使學生面對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技術革新等職場挑戰時,既能運用辯證思維抽絲剝繭分析問題本質,又能依托團隊協作凝聚集體智慧,最終在攻克職業難關的過程中實現持續成長。
2.思政融入校園食品教育的策略
2.1 課程融合:構建思政食品教育聯動體系
在推動思政融入校園食品教育的進程中,課程融合起著核心引領作用。
首先,優化思政課程內容是關鍵一步。在現有思政教材的基礎上,精心挑選并增添具有代表性的食品行業案例,能夠極大地增強思政教育的生動性與實效性。例如,深入剖析諸多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案件,引導學生探討其中涉及的企業道德缺失與法律違規問題,讓學生深刻認識到道德與法律在食品行業的底線作用。同時,引入食品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成功范例,如某些企業在貧困地區開展可持續農業項目助力農民增收并保障原材料質量,使學生理解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應兼顧社會與環境效益。通過這些案例,可以將抽象的思政理論與具體的食品實踐緊密相連,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感悟思政的重要性與應用價值。
其次,開發食品教育特色思政課程是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的有效途徑。針對不同專業和年級的特點,設計如“食品倫理與文化”“食品產業與社會發展”等特色課程。在“食品倫理與文化”課程中,從歷史、哲學等多維度探討食品生產與消費中的倫理問題,如動物福利在食品生產中的體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飲食禁忌與道德關聯等;“食品產業與社會發展”課程則聚焦于食品行業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影響,分析產業發展趨勢與政策導向。這些課程系統地將思政教育貫穿于食品知識體系,使學生在學習專業食品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實現知識與價值的雙重提升,為培養德才兼備的食品專業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2.2 實踐活動:促進思政食品教育知行合一
開展校園食品實踐項目是重要切入點。通過組織學生深度參與校園食堂的食材采購環節,學生能夠直觀了解食材的來源渠道、品質鑒別標準等知識,在挑選新鮮、安全食材的過程中,意識到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線至關重要,從而培養其嚴謹負責的態度。在食品加工環節,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遵循規范的烹飪流程和衛生要求,可以使其體會到勞動的艱辛與價值,這不僅培養了他們的生活技能,更能讓他們明白食品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都具有責任,進而增強勞動意識和責任擔當。同時,還可以在此過程中講解食品加工中的工匠精神、誠信原則等,使學生深刻領悟其內涵。在衛生檢查方面,學生學習食品安全衛生標準,檢查食堂各個角落的衛生狀況,可以將思政教育中關于公共衛生安全的重要性、職業道德等內容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強化自身的責任觀念。
舉辦食品主題社會實踐活動同樣不可或缺。帶領學生走進食品企業,使他們目睹現代化的生產工藝和嚴格的質量管控體系,理解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時如何堅守社會責任和道德底線;在食品檢測機構,學生可以了解先進的檢測技術和嚴謹的檢測流程,認識到科學保障食品安全的意義;深入農村種植養殖基地,使學生知曉食品原材料的生產源頭,體會農民的辛勤付出和生態農業的重要性。通過這些調研、志愿服務活動,學生積極與各方人員交流互動,可以增強對社會的認知,激發服務社會的意識,從而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實現知識與實踐的深度融合,促進思政食品教育的有效開展。
2.3 師資建設:強化思政食品教育人才支撐
在推動思政融入校園食品教育的進程中,師資建設是強化思政食品教育人才支撐的關鍵環節,其具體實施路徑主要體現在提升教師思政素養與促進教師跨學科合作兩個方面。
第一,提升教師思政素養是基礎。學校應定期組織教師參與思政培訓,培訓內容不僅應涵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基礎理論,還應結合食品行業的特點與發展趨勢,深入剖析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與價值導向。同時,鼓勵教師積極參加食品行業研討會,使他們及時了解行業動態與前沿技術,以便在教學中更好地將思政教育與食品專業知識相融合。例如,使教師能夠在食品添加劑教學中,從思政角度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添加劑的合理使用與濫用危害,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此外,學校要大力鼓勵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探索創新教學方法,如采用案例教學法、項目式學習法等,將思政教育巧妙地滲透到食品教學的各個環節,提升教學效果。
第二,促進教師跨學科合作是核心。建立思政教師與食品專業教師的合作交流機制至關重要。通過共同備課,雙方教師能夠充分發揮各自專業優勢,挖掘食品課程中的思政教育點。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思政教師可以提供思政教育的理論框架和方法指導,食品專業教師則負責融入專業知識和實踐案例,以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比如,在講解食品安全法規課程時,思政教師可以從法律的道德基礎和社會意義出發,而食品專業教師則結合實際的食品違法案例進行分析,共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和職業操守。這種跨學科合作能夠充分發揮教師團隊的協同育人作用,為思政融入校園食品教育提供有力的師資保障,確保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獲得全面且深入的思政教育。
2.4 校園文化:營造思政食品教育濃厚氛圍
構建食品文化宣傳陣地是營造育人氛圍的重要抓手。在校園公共區域,如教學樓走廊、食堂入口等處設置食品文化宣傳欄與主題文化墻,打造立體化傳播窗口。宣傳欄內容實行定期更新機制,通過梳理從古代飲食傳統到現代食品工業的發展歷程,讓學生在穿越時空的文化巡禮中觸摸文明脈絡,厚植民族自豪感。同步開辟營養知識專欄,以“膳食指南+思政微課”組合形式,喚醒學生健康管理意識,塑造\"對自己負責、為他人著想\"的責任擔當。在食品安全法規板塊,不僅要介紹相關法律條文,還應融入誠信守法的思政內涵,強調遵守法規對維護社會秩序與公共利益的重要性,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熏陶。
舉辦食品文化活動則是生動且具吸引力的融入方式。開展食品文化周,并設置不同主題日,如“地方美食文化日”,鼓勵學生分組展示各地特色美食,在此過程中,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增強其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與包容;美食節上,除了品嘗美食外,還可要求學生在美食介紹卡上闡述食品背后的文化意義或環保理念,培養其文化傳承意識與環保責任感。烹飪比賽的評分規則至關重要,需將團隊合作列為重要評分項,鼓勵學生在烹飪過程中相互協作;對創新菜品額外加分,點燃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強調節約食材,杜絕浪費,將節約意識貫穿活動始終。通過這些趣味活動,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將思政理念內化為自身價值觀,實現思政教育與校園食品文化的有機融合。
結語
綜上所述,思政教育融入校園食品教育已形成價值引領與實踐創新的雙重突破,在塑造學生健全人格、涵養校園食安文化、賦能職業發展等方面發揮著培根鑄魂的關鍵作用。通過課程滲透、實踐浸潤、師資強化、文化滋養等多維并舉,構建起知行合一的育人生態,為培育德能雙馨的行業生力軍夯基固本。展望未來,當以機制創新激發融合活力,在教學內容數字化重構、實踐平臺社會化拓展等領域持續深耕,使思政之樹深植食品教育沃土,讓育人成果如活水涌流,最終孕育出堪當大任的時代棟梁。
作者簡介
戴丹璐(1990-),女,漢族,河南周口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