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基醫院IPO波折源于“合規問題”?
據報道,4月13日,作為華東地區最大民營營利性綜合醫院集團,明基醫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歷經三度遞表后,終于通過港交所聆訊,即將登陸港股。明基醫院的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其波折主要源于醫院經營中可能存在的“合規風險”。
微評
據報道,明基醫院存在以下為市場和監管詬病甚至立案調查的問題:一是超高收費引發患者投訴,背后是否存在價格違法行為,不得而知;二是此前曾因“反向抹零”違法收費被監管部門立案調查,存在違法“劣跡”;三是存在多起醫療糾紛,據明基醫院此前發布的招股說明書披露,其存在多達231起醫療糾紛、54起涉及患者死亡的事件。
上述風險問題或可歸類為“合規問題”。但仔細推敲,也不都是“合規問題”。
關于高收費問題。一般而言,私立醫院具有明顯的商業屬性,收費標準偏高是行業共識。只要收費標準不違反價格法律規定,高收費與其所能提供的醫療服務是否匹配,應由市場和醫患做出評價。值得注意的是,良好的市場口碑和醫患對價格公允與良好醫療服務的期待,并不是醫院“合規”的標準。
現存的醫療糾紛及患者投訴風險是否構成“合規”風險?有投資者擔憂,由于港交所對上市企業合規性和透明度要求嚴格,因此類似醫療糾紛等負面信息可能會成為審批障礙。顯然,就市場評價或者投資者偏好而言,醫療糾紛的存在怎么也算不上一件好事。但就相關糾紛或者事件本身而言,并不是所有的負面消息或“不良事件”都屬于法律意義上的“不合規”事項,自然也并不必然導致“不合規”法律后果的產生。
明基醫院在上市前曾因違法收費被市場監管部門立案調查,存在違法“劣跡”,確屬存在“合規問題”。在此次IPO審核過程中,若這一問題持續存在,未及時整改糾正,甚至再次發生,則勢必涉及“合規風險”,必然面臨監管處罰、聲譽損害甚至取消上市資格的風險。若當初的違規事項已經解決,則不應將“舊賬”作為“違規”事項看待。
歷史地看,企業通過發行審核僅說明在審核時點滿足了法定條件。即使IPO時未發現違規,也不代表企業過去絕對合規;未來,還有觸犯上市規則和標準的可能。換句話講,IPO審核是“準入合規”,上市后是“持續合規”,兩者共同構成資本市場合規體系,不可割裂看待。
芯片企業“燒錢”不能背離邏輯
據報道,上市三年多的翱捷科技2024年營收規模雖有所增長,但虧損幅度也在持續擴大。作為芯片企業,翱捷科技連續多年虧損,且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持續為負數。市場對公司“燒錢”的質疑聲此起彼伏。
微評
在基礎科技研發領域,“燒錢”幾乎是行業普遍現象。所謂“燒錢”,一方面是指企業的研發資金投入與研發成果之間不匹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科技研發活動本身存在不確定性。這一切又非人力可控,極易轉化為某種市場風險。
其實,當人們談論科技企業“燒錢”現象時,實際上是以兩種不同的邏輯來看待的。一是技術邏輯。芯片是技術密集與資本密集行業,甚至可以說,技術進步就是錢堆積起來的。二是資本邏輯。在市場化投資的背景下,驅動技術企業發展的動力依然是資本邏輯——為投資者帶來更大的收益,同時避免投資風險。
如果能夠承擔獲取投資收益所面臨的風險,并得到公司股東或投資者的認可,企業盡可以按照自己的風險判斷持續“燒錢”;但如果持續“燒錢”要燒掉企業的上市公司資格,甚至企業的未來發展,則必須慎之又慎。畢竟,在市場競爭領域“以死相搏而勝”或者“置之死地而后生”,基本上屬于美好的傳說。
這家公司遭遇強制退市“二連擊”
4月2日晚間,*ST東方就股票交易異常波動發布風險提示公告稱:公司股票已連續13個交易日低于1元,后續將因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1元而觸及交易類強制退市。此前的3月16日晚,公司公告稱收到中國證監會發出的《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認定該公司2020年至2023年年度報告存在虛假記載。隨后,上交所決定自3月18日起對其實施重大違法強制退市風險警示。
微評
*ST東方因重大違法存在強制退市風險在先,因股價連跌觸及交易類強制退市在后。從時間軸看,不同種類的強制退市原因的先后順序,反映出兩類強制退市原因之間存在市場風險上的因果關系。公司2020至2023年度報告存在虛假記載,投資者豈能繼續買進、持有其股票?其觸及交易類強制退市似乎板上釘釘,天經地義。
近年來,股市中ST類股票的瘋狂炒作事件并不鮮見,各類反向操作甚至漲停現象令人目不暇接。人們在大呼看不懂的同時,一些人的非理性和市場的扭曲昭然若揭。或許,每一家上市公司的財務違規背后都存在特有的原因(例如市場占有率、融資需求、業績考核等),但系統性財務造假與信息披露違規,則觸及資本市場的根本——誠實信用。
點評人楊為喬系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