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面向新工科建設需求,通過專業課程“思政融合”教學培養德才兼備、實踐與創新能力并重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以應用型高校建筑類專業城市設計專題課程為例,分析專業課程“思政融合”教學現狀及實踐路徑,并以人才培養為總體目標指向,明確“價值引領”的思政育人理念,形成“一體四階五環”的課程思政育人模式,重構“一體貫通”的課程體系,通過加強“四階段”教學進階設計,推進“五環節”教學實踐,深化課程教學內容的“思政屬性”,充分挖掘教學案例的“思政理念”,建設課程思政資源庫,推進建筑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通過“思政融合”教學實踐探索,為促進應用型高校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助力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工科;“思政融合”;應用型高校;城市設計專題;專業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5)09-0006-06
新工科建設的持續推進,對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此同時,國家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2020年5月,教育部發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抓住課程建設“主戰場”,發揮課程育人作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已成為當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建筑類專業以工程科學為基礎,兼具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特點,注重設計實踐應用,其人才培養具有突出的“綜合性、創新性、交叉性”特征。如何面向新工科建設需求,通過“思政融合”培養德才兼備、實踐與創新能力并重的新時代創新人才,成為當前應用型高校建筑類專業課程亟待探討的關鍵問題。
一、建筑類專業課程“思政融合”教學發展現狀
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國內諸多院校的建筑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已取得一定成效。清華大學、東南大學、天津大學、重慶大學的建筑類專業均已結合自身特色,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與實踐活動,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例如,清華大學的城市設計概論課程結合“積基樹本,匠心傳承;善思篤行,創新致遠”的思政核心目標,形成了“四環六法”的思政育人模式;東南大學由王建國院士、徐小東教授等帶領的東南大學城市設計團隊共同打造了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現代城市設計方法,提出了“強專業方法、重案例實踐、融思政元素、育自主創新”的總體課程思政教學指導思想;重慶大學開設了土建大類概論與研討課程,構建了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的培養體系。這些高校結合自身專業人才培養需求與課程教學定位,對建筑類專業課程思政融合的理論維度[1]、育人模式[2]、教學方法[3]、行動策略[4]、實踐探索[5]等進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開創性的成果及經驗,對我國建筑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在此影響下,建筑類專業課程“思政融合”建設也逐步由一流高校擴展至地方應用型高校,北京聯合大學[6]、蘇州科技大學[7]、青島理工大學[8]等都已做出了一定的嘗試。
從既有研究可以看出,建筑類專業課程“思政融合”教學實踐主要是針對新工科卓越拔尖人才培養,且多在我國一流高校、重點高校開展。而地方應用型高校由于條件較為有限,盡管也有院校結合專業課程教學加強相關課程建設,但數量還較少,且存在與一流高校“同質化”“同構化”的問題。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如何針對區域需求、結合應用型高校特色,進行建筑類專業課程“思政融合”教學探索與實踐研究尚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總體而言,我國建筑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近年來剛剛起步,很多高校還處于探索階段。對地方應用型高校而言,在專業培養方案設計、推進課程思政全覆蓋、健全激勵機制[9]等方面尚存在一些問題。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是地方應用型高校的典型代表,城市設計專題作為建筑類專業的系列課程之一,在課程教學中如何面向新工科需求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當前亟待思考和探討的問題。基于此,本文以城市設計專題課程為例,探討應用型高校建筑類專業課程“思政融合”的教學實踐路徑,以期促進應用型高校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深度融合,助力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高質量發展。
二、城市設計專題課程“思政融合”教學現狀
既有研究表明,在新工科建設中應“以立德樹人為引領,以應對變化、塑造未來為建設理念,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調與共享為主要途徑,培養多元化、創新型卓越工程人才”[10],這就要求建筑類專業課程不僅要通過課程教學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更要融入課程思政以實現思政目標,最終培養出思想政治過硬、專業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三位一體”復合應用型專業人才(見圖1)。
城市設計專題課程開設于本科四年級,該課程教學目標明確、特色鮮明,要求在城市設計的理論學習和課堂實訓中,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循序漸進地融合建筑、城鄉規劃、風景園林、社會學、地理學、環境科學等基本知識與技能,形成綜合的城鄉人居環境營造設計方案。原有課程教學體系是根據應用型高校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總體要求,以建筑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框架為基本支撐而建構的[11]。盡管近年來城市設計專題課程已經進行了一定的教學改革,但如何面向新工科需求融合課程思政,尚需要長期的探索。當前,城市設計專題課程“思政融合”教學急需解決以下關鍵問題:
(1)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的路徑探尋。盡管當前城市設計專題課程教學目標重視專業知識的掌握、專業素質與專業能力的培養,在“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辦學定位下,通過課程教學,學生可獲得較充分的專業設計、基本方法與基本技能訓練,但是由于城市設計專題課程教學更為注重綜合設計能力的培養,思政育人目標定位還不夠明確,且思政融入主要集中于城市設計溯源、發展的講授,“思政融合”的途徑相對較單一。如何找準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的主要路徑,在課程教學中通過潤物無聲的方式實現立德樹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使個人興趣與社會使命感相結合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2)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的課程體系構建。城市設計專題課程教學主要采用“三段式”,即通過“社會調查—問題分析—策略提出”邏輯思路,形成城市設計的基礎研究、問題討論及構思方案。在此過程中,不僅可使學生掌握較為完整的城市設計基本方法,還可較為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溝通、適應、加工信息和運用信息等綜合能力。然而,“三段式”的課程教學難以實現思政的全過程融合,無法最大限度地發揮課程思政教學作用。如何構建系統的課程體系,優化課程思政教學環節,成為當前課程教學需要深入探究的核心問題。
(3)專業課程內容與思政內容的有機結合。城市設計專題課程共42學時,其中理論教學14學時,實踐教學28學時,課程學時較為有限。課程教學目標是培養新時代社會所需的復合應用型專業人才,在課程教學中不僅要融合數字化技術,培養學生的城市設計技能,還要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與道德情操。然而,由于城市設計專題課程教學內容繁多,思政要素較為“隱形化”“碎片化”,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深入挖掘提煉思政元素、整合思政資源、開展思政教育,使其“內隱外顯”為課程教學中需要進一步關注的重點。
三、城市設計專題課程“思政融合”教學實踐路徑
(一)確定城市設計專題課程“思政融合”教學的基本思路
針對城市設計專題課程“思政融合”教學存在的問題,筆者以課程教學總體目標為指向,確定了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的基本思路:指向一個總體目標,以學生為中心展開專業知識與人文思想融合的課程教學,實現“三重轉變”,通過推進“四階段”教學進階設計,落實“五環節”教學實踐覆蓋,最終實現人才五重能力素養培養(見圖2)。
1. 明確課程教學的總體目標
以立德樹人為重要引導,以思想政治、專業能力、綜合素質“三位一體”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為重要導向,培養適應未來發展與地方社會全產業鏈需求的高素質人才。通過系統設計、多措并舉、全過程覆蓋、全要素滲透,重構城市設計專題課程教學體系,形成“一體四階五環”的課程思政育人模式,全面推進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為應用型高校建筑類專業培養具有良好道德素養與綜合能力的創新應用型人才夯實基礎。
2. 實現課程教學的“三重轉變”
城市設計專題課程強調專業知識講授與價值取向的“同頻共振”,在課程教學中出現“三重轉變”:一是目標轉變。課程教學目標由較為單一的專業知識教學目標向價值目標與專業知識教學目標并重的轉變。二是內容轉變。課程教學內容由城市設計知識及應用等內容向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思想教育內容融合的轉變。三是過程轉變。課程教學過程由碎片化、孤島化向全過程、全方位、連續性充分發揮“思政合力”轉變。
(二)重構“一體貫通”的課程體系,促進思政育人的全過程滲透
加強課程教學設計,促進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推進思政教育的全過程滲透,是本次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著重開展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城市設計專題課程教學各階段的教學形態和方式不同,因此,有必要將思政元素充分融入課程教學的理論講授、社會調研、分析問題、策略探討、方案形成等過程。
(2)通過多層次的課程教學實施,加強“思政融合”。在第一課堂,將城市設計專業的理論與實訓課程相結合。在第二課堂,促進城市設計專題課程教學與創新創業類訓練項目、社會實踐、設計競賽相結合。
(3)重視過程性評價,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記錄學生參加實訓實踐的表現,重點考查學生的實訓態度、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設計、實踐成果等。
最終通過整體性的系統設計,重構城市設計專題課程體系,將價值塑造充分融入課程教學各階段,制定出系統化、全過程、全要素、開放式、多場景滲透的思政育人路線,搭建縱橫“雙向并進、協同聯動”的課程教學體系框架,以實現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的“一體貫通”(見圖3)。
(三)推進“四階段”教學進階設計,落實“五環節”教學實踐覆蓋
1. “四階段”教學進階
融合思政育人目標,將原有課程教學“基本知識和方法學習—問題調查與分析—復雜問題解決能力形成”的“三段式”教學設計優化重組,形成以“價值塑造”引領課程教學“全鏈條”,即“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應用創新”層層遞進的“四階段”教學進階設計。在“價值塑造”階段,從整體性出發,加強學生對正確的價值取向、道德品質、人本關懷、社會責任感的思考;在“知識傳授”階段,以專業理論知識為主線,深化學生對創建美好人居環境、建設和諧城鄉空間、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的理解;在“能力培養”階段,以專業技能學習和能力培養為主線,加深學生對勞動教學、工匠精神、科學精神的認識;在“應用創新”階段,以專業應用創新為主線,加深學生對民族自信、人文精神、綠色創新、開放共享的理解。
2. “五環節”教學實踐
以建筑類專業課程“應用型實踐性教學體系”框架為基礎,有針對性地探尋教學體系中5類教學實踐活動與城市設計專題課程的“思政融合”。一是實務實踐。在理論教學“實務要素”中結合思政要素,使專業課程內容與思政要素有效融合。二是實訓實踐。在專業設計“實訓單元”中,將思政育人教育理念融入城市設計方案探討、優化和形成等各階段。三是實作實踐。在實作調查“實作模塊”中融入思政要素,融合人文城市、城市公平等“思政主題”開展實踐調研,提升思政育人效果。四是實驗實踐。在創新創業訓練“實驗部分”融合思政要素,力求通過數字技術、城市設計前沿等課程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五是實習實踐。在“實習環節”中深化思政內涵,以進一步增強“思政融合”教學的實際應用效果。
(四) 深化課程教學內容的“思政屬性”,加強多元化育人場景設計
教學內容的優化重構是城市設計專題課程“思政融合”教學的重要部分。要在有限的課程教學課時中融入思政要素,深化課程教學內容的“思政屬性”,對教學內容進行持續的更新與優化,加強多元化育人場景設計。
在理論講授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城市發展政策與重要城市設計理論,如密切追蹤我國重大的城鄉發展政策、城鎮高質量發展決策、國際國內重要城市設計理念的動態發展等,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職業擔當。
在實訓實踐場景中,結合國家重要方針政策、特定歷史文化場所等確定教學內容。指導學生開展“閩南傳統街區更新”“海絲月港新生”“城中村微更新”等設計專題研究。引導學生樹立“以人為核心”的設計理念,追求城市中“人—事—場”的和諧共生及可持續發展,并利用數字技術、智慧技術讓城市的未來更美好。在城市設計專題課程教學中,加強對正確的價值取向、社會責任感以及人本關懷的綜合性思考,使“思政屬性”成為城市設計專題課程教學的底色。
(五) 挖掘城市設計案例的“思政理念”,建設課程思政資源庫
作為集中收集、整理和管理各類教學資源的數據庫,課程資源庫為師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教學工具[12]。城市設計專題課程思政資源庫的建設和持續更新是確保“思政融合”教學得以系統化、全面性展開的關鍵。在“思政融合”的導向下,立足于課程教學總體目標,建立“城市設計故事”資源庫。充分收集城市設計案例,挖掘其中蘊含的豐富思政資源,尋找城市設計專業教學與課程思政教學的“交匯點”,使二者有機融合,并通過線上線下的資源共享,提升課程“思政融合”教學的效果。“城市設計故事”資源庫主要對城市更新的優秀案例進行研究,深入挖掘案例中的“思政理念”,并以案例的形式呈現出來。資源庫收錄了上海黃浦江兩岸城市更新設計、深圳南頭古城改造、上海昌園里社區微更新、廣州恩寧路永慶片區微改造等案例,其中蘊含了“人民城市為人民”“可持續發展”等思政要素。這些都可作為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課程教學資源,亦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城市設計方案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四、 結語
新工科建設的深化推進了新時代應用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變革。本研究的課程教學實踐及思考是應用型高校建筑類專業課程“思政融合”教學的一次探索。以城市設計專題課程為例,提出“思政融合”教學的基本思路與實踐路徑:以地方社會的人才培養需求為總體目標指向,引導學生樹立“價值引領”的思政育人理念,通過建構“一體貫通”的課程體系、加強“四階段”教學進階設計、推進“五環節”教學實踐、深化課程教學內容“思政屬性”、建設課程思政資源庫,推進建筑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為應用型高校建筑類專業課程“思政融合”教學提供新的借鑒。然而,應用型高校建筑類專業課程“思政融合”教學是一項長期浸潤的工作,無法一蹴而就。在未來的研究中,如何針對建筑類專業的人才需求特點制定更加合理的教學評價標準,采用更加精準的智能化、復合化評價工具,設計更為具體化的思政教學環節與思政實訓實踐等,都值得進一步思考和探索。
[ 參 考 文 獻 ]
[1] 高建華.工程倫理維度下建筑類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0(17):154-156.
[2] 馬麗君.“大思政”格局下建筑美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21,23(5):91-94.
[3] 原偉,王丹,張華.工科專業中課程思政的構建[J].高等建筑教育,2023,32(5):135-141.
[4] 蘇達.建筑類高職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行動策略探究[J].科教導刊,2021(32):41-43.
[5] 梁捍東.建筑類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實踐探索[J].建筑結構,2023,53(10):161.
[6] 張俊玲,劉宇涵,張姝,等.“大思政”視域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以北京聯合大學智慧城市學院為例[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23,37(2):23-28.
[7] 魏曉芳,呂飛,朱建達,等.地方建筑類院校城鄉規劃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探索:以蘇州科技大學城鄉規劃專業為例[J].教育觀察,2023,12(13):98-101.
[8] 魏書祥.人文素養在城市設計人才培養中的價值及課程建設研究[J].建筑與文化,2023(12):104-106.
[9] 夏春明,金曉怡,張航.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應用型高校“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4(增刊2):5-7.
[10] 鐘登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11] 吳一凡,倪丹菲,李寶宏,等.轉型發展背景下普通地方高校建筑學專業課程建設探討[J].中外建筑,2022(4):86-90.
[12] 黃凌玉,王增.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課程教學:以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24(3):52-56.
[責任編輯:蘇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