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nical for strip intercropping of soybean and corn in Northern Anhui Province
NING Junzhou
(Anhui Xiaoxia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Xiaoxian 2352Oo, China
AbstractThe strip intercropping model of soybean andcorn can fully utilize the edgerow advantage and reasonablycoordinate theneeds of soybeanand corn plants for light,fertilizer,and water.Thepracticeof strip intercroppingofsoybeanandcorn in NorthernAnhui Provincewascombined,and its high yieldcultivationtechniques and promotion efects were summarized.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include selecting suitable soybean and corn varieties; reduce plant spacing, ensure density,and choosing soybean corn planting model of
or
;adopt fungicides,insecticides,etc.forseed coating treatment,and adhere to the“four suitable”sowing methods of suitable period,suitable soil moisture,suitable depth,andsuitable formula;applying suffcient basal fertilizer and applying topdressing at the appropriate time;timely check and supplement seedlings,adopting the weed control method of “closed weeding+spraying on stems and leaves after seedlings”,and paying attention to isolation measures; adopting integratedagricultural,hysical,iological,andemicalontroltchiquesfordseasendpstpreventiodotrol; timely chemical control to prevent plant lodging; after soybeans and corn mature,appropriate machinery is used for harvestig.Theresearcharea was promoted theapplied this modelfrom 2O22 to 2O24,achievingthe goal of“basically no reduction incorn production and one additional season of beans”.This article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strip intercropping model of soybean and corn in Northern Anhui Province and related areas.
Keywordssoybean; corn; strip intercropping; edge row advantage; production effect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對大豆的需求不斷增加。為增加大豆種植面積,部分地區實行大豆和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實現了“玉米基本不減產、多收一季大豆\"的目標。相關學者就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的品種選用、行比配置、機具配套和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展開研究,如楊云等2研究指出,仲玉3號、綿單53的株型較好、抗倒伏且產量較高,適宜作為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中的玉米品種推廣種植。何慧嫻等在不同行間距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產量的影響研究中指出,在大豆穴距 22cm ,行距 30cm 5玉米株距 18cm ,行距 40cm ,大豆玉米間距 70cm 的“ 3+2 ”種植模式下,兩種作物的產量較高。王計洋4根據生產經驗,明確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主要模式與配套機具,并通過教學與示范的方式傳授給農戶,使得復合種植管理水平逐年提高。趙新生5、劉旭國總結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中的常見病蟲害,并提出生物、物理和化學方法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皖北地區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較大,近年來,導航精準播種等全程機械化操作被推廣應用,使帶狀復合種植實現了適期早播、一播全苗,為豐產豐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各地加強技術指導服務,邀請相關專家實地指導,大大提高了帶狀復合種植水平。本文結合皖北地區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實踐,總結了其高產栽培技術,為該模式在相關地區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1品種選擇
大豆、玉米品種選擇適合審定區域的品種。種子質量符合GB4404.2—2010《糧食作物種子第2部分:豆類》、GB4404.1—2024《糧食作物種子第1部分:禾谷類》標準要求。大豆選用耐陰性強、密植性好、抗倒伏和穩產豐產型品種,如皖豆37、皖黃506、中黃301、安豆203、圣豆5號、臨豆10號、皖宿061、渦豆9號、南農47、宿豆051和天益科豆19等。玉米選用緊湊型、耐密、抗逆、矮稈且宜機收品種,如安農591、中玉303、魯單9088、中農大678、浚單658、魯研106和MY73等。另外,玉米的質量標準應符合純度 ?99% 、凈度 98% 、發芽率 985% 水分 ≤13% ;大豆的質量標準應符合純度 ?99% 、凈度 ?98% 、發芽率 385% 、水分 lt;12%。
2模式選擇
縮小株距,保障密度。目前,研究區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主要有2種種植模式。一種是大豆玉米4:2種植模式,即一個生產單元種植4行大豆,2行玉米,各生產單元寬度約 270cm ,其中大豆行距30cm ,株距 10~11cm ,密度9000株
;玉米行距40cm ,株距 11cm ,密度4400株
;大豆帶和玉米帶間距約 70cm ,以便進行農事操作。另一種是大豆玉米
種植模式,即一個生產單元種植6行大豆,4行玉米,各生產單元寬度 460~500cm ,其中大豆行距 40cm ,株距 9~10cm ,密度8000株
;玉米行距 60cm ,株距 12cm ,密度4400株
,大豆帶和玉米帶間距約 60cm 。生產中,根據地塊、土壤和實際需要合理選擇。
3科學播種
3.1種子處理
選用種衣劑進行大豆種子包衣,避免“白籽下地”。殺菌劑可選用苯醚甲環唑、咯菌腈和精甲霜靈等復配制劑,生物制劑可選用申嗪霉素等,殺蟲劑可選用吡蟲啉、噻蟲嗪等。拌種時,一般不加水稀釋(大豆種皮易吸水),采用“干式拌種\"方式,拌種后陰干。大豆種子包衣可在種子周圍形成一層保護屏障,其在土壤中的藥效可持續 45~60d 。
選擇含有咯菌腈、苯醚甲環唑和精甲霜靈等殺菌劑,噻蟲嗪等煙堿類殺蟲劑、氯蟲苯甲酰胺、溴氰蟲酰胺或丁硫克百威復配的種衣劑進行玉米種子包衣處理,或直接選用包衣種子8
3.2適時播種
堅持適期、適墑、適深、適式“四適\"播種。在秸稈離田后的板茬,采取機械進行種肥同播,通過調試機械,以滿足播種密度和玉米單株施肥量要求,在播前加裝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系統,保障播種精準度。一般采用大豆、玉米分機播種的模式,先播玉來,精準預留大豆帶,再在預留行中播種大豆;也可選用先進的一體機同時播種。玉米播深 3~5cm ,大豆播深 3~4cm 。
4肥料施用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中,玉米施肥量與單作玉米單株施肥量相當,玉米行基施玉米專用肥或含鋅玉米緩控釋肥
。大喇叭口期配合噴灌追施尿素
,注意氮肥深施。
大豆基施大豆專用肥或氮磷鉀復合肥 150~
,部分高肥力田塊可不施基肥。初花期追施尿素
。玉米、大豆具有不同的需肥特性,差異較大,需分別控制氮肥施用量。玉米、大豆基肥采取雙肥箱雙通路分別施肥,基肥種肥同播、單獨追肥。在大豆花莢期、玉米灌漿期噴施1~2次葉面肥磷酸二氫鉀,有助于增加籽粒飽滿度,提高產量。
5田間管理
5.1查苗補缺
適宜密度是實現“玉米不減產、多收一季大豆”的根本保障。應及時進田查看出苗情況,對缺苗斷壟嚴重的地塊,及時補種或移栽,保證種植密度。
5.2化學除草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下,田間除草一般先噴施玉米除草劑,再進行大豆除草,噴施過程中注意做好隔離措施,以防產生藥害。實際生產中,大型除草機械應用較少,苗期除草一般采取小型機具或人工隔離除草。自前主要采取“封閉除草 + 苗后莖葉噴藥”的防治方法。小麥收割后,若田間雜草較多,可在播種前用草銨麟水劑
,對水
進行噴霧處理。選擇莖葉防除藥劑時,需注意選擇對臨近作物和下茬作物安全性高的除草劑種類。王永青等研究發現,精喹禾靈、高效氟吡甲禾靈和烯草酮等藥劑漂移易導致玉米藥害,氯氟吡氧乙酸和二氯吡啶酸等藥劑漂移易導致大豆藥害。播后苗前,噴施精異丙甲草胺乳油 900~ 1
唑嘧磺草胺散粒劑 45~
,對水
進行土壤封閉處理。對于苗前封閉除草效果較差的田塊,可在玉米苗3\~5葉期、大豆苗2\~3葉期、雜草2\~4葉期,選擇定向噴施玉米或大豆的除草劑進行防治。堅持“一封、二殺、三補\"的原則,選擇適宜的除草劑,于晴天下午施藥。選擇帶有物理隔離擋板的機械或在噴藥器上加裝定向罩子進行化學除草,盡量減少藥劑漂移,防止產生藥害。
5.3 病蟲害防治
強化田間病蟲害發生情況的監測調查,按照“病害預防為主、蟲害達標防治\"的原則,采取農藝、物理、生物和化學綜合防治技術。采用化學藥劑防治時,注意不同時期交替輪換施用不同殺蟲劑和殺菌劑。
玉米蟲害包括草地貪夜蛾、玉米螟、棉鈴蟲和桃蛀螟等;病害主要有小斑病、南方銹病、彎孢霉葉斑病、莖腐病和穗腐病等。草地貪夜蛾可施用乙基多殺菌素、虱螨脲等高效低風險藥劑;黏蟲、斜紋夜蛾、棉鈴蟲和玉米螟可施用氯蟲·噻蟲嗪或甲維·蟲螨腈,對水均勻噴霧防治。南方銹病可施用三唑酮、丙環唑、戊唑醇和己唑醇等;玉米褐斑病、小斑病和彎孢霉葉斑病等葉部病害可施用唑醚·氟環唑懸浮劑或丙環·嘧菌酯懸浮劑對水均勻噴施。
大豆蟲害主要有煙粉虱、大豆食心蟲、斜紋夜蛾、棉鈴蟲和點蜂緣蝽等;病害主要有根腐病、炭疽病和細菌性斑疹病等。甜菜夜蛾、斜紋夜蛾可施用溴蟲氟苯雙酰胺、氯蟲苯甲酰胺等;蚜蟲、煙粉虱可施用氟啶蟲胺腈、噻蟲·高氯氟等藥劑;噴施寡糖鏈蛋白可預防病毒病。大豆食心蟲可用毒死蜱、氯氟氰菊酯等進行防治。點蜂緣蝽等害蟲可能造成大豆癥青,可在大豆開花結莢期選擇氰戊菊酯乳油或氯蟲苯甲酰胺,對水均勻噴施。根腐病、炭疽病可施用苯醚·嘧菌酯、烯酰嗎啉和噻呋酰胺等藥劑;細菌性斑疹病可施用噻唑鋅、堿式硫酸銅或氧氯化銅等。
5.4 化控防倒伏
部分地塊種植密度大,若玉米植株較高、葉片長勢較旺,可能導致低位作物大豆苗期倒伏,產量降低,建議選用耐陰大豆品種,擴大間距,也可采取化控技術,用烯效唑干拌種或分枝期噴施大豆。在玉米8~10片葉展開時,利用無人機定向均勻噴施多唑·甲哌鎓、胺鮮·乙烯利等生長調節劑,可有效防止后期倒伏9。
6機械收獲
大豆、玉米成熟后適時收獲,可采取大豆先收或玉米大豆同時收獲的方式。若大豆成熟較早,可先機械收割大豆,后機械收割玉米。玉米在苞葉呈黃色,籽粒乳線消失、黑色層出現,籽粒變硬、飽滿有光澤時收獲;大豆最佳收獲期為完熟期,此時大豆葉片全部落凈,植株為黃褐色,豆莢、籽粒飽滿色澤好,豆粒歸圓,用手搖動植株時豆莢發出清脆響聲[0]。大豆若出現倒伏現象,需先收大豆,避免輪胎碾壓倒伏的大豆造成損失。生產中需根據大豆種植幅寬和玉來行數選用匹配機型,以提高收獲效率,減少田間損失。
7推廣成效
研究區2022年落實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
。經實地調查,該模式下大豆平均密度119421株
,平均產量
;玉米平均密度56536.5穗
,平均產量
。同時涌現出一批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高產高效典型,如蕭縣一農民專業合作社獲得玉米產量
,大豆產量
;楊樓鎮一家庭農場獲得玉米產量
,大豆產量 2151kg/hm2。$ 部分種糧大戶安裝了北斗導航輔助駕駛裝置,設計制作了專用除草機械,大大提高了播種質量和作業效率。
2023年落實復合種植面積
,經實地調查,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中大豆平均密度
,平均產量
;玉米平均密度56536.5穗
,平均產量
。高產典型如蕭縣家庭農場獲得玉米產量
,大豆產量
;楊樓鎮一家庭農場獲得玉米產量
,大豆產量
。
2024年落實復合種植面積
,經實地調查,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中大豆產量
;玉米平均單產
。實現了“玉米基本不減產、多收一季豆\"的生產目標。
為提高大豆總產量,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及產出率,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各地區應積極推廣應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幫助農戶進一步掌握玉米套種大豆高效栽培技術,實現一地雙收[]。綜上,本文分析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其復合種植宜采取大豆玉米4:2或6:4種植模式,確保該種植模式中的玉米和大豆密度適宜。復合種植模式中,玉米受光空間為立體多面受光,具有邊行優勢;大豆受光葉面積增加,邊際劣勢顯著下降[12]。實現了“玉米基本不減產、多收一季大豆\"的生產自標。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中的栽培管理與凈作存在差異,實際生產中,需組建技術服務團隊,開展技術培訓和全環節技術指導,以全面提升種植水平。
參考文獻
[1]閆冬.玉米套種大豆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23(14):24-26.
[2]楊云,金容,符鵬,等.適合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的玉米品種篩選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24(19):38-41.
[3]何慧嫻,李石金,劉楓,等.不同行間距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產量的影響[J].廣西農學報,2024,39(5):12-17.
[4]王計洋.大豆一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具配套及相關技術[J].農民科技培訓,2024(12):9-11.
[5]趙新生.曲阜市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中病蟲害防治問題與對策[J].南方農業,2024,18(22):20-22.
[6]劉旭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種子科技,2024,42(21):126-128.
[7]李誠永,汪成法,王俊杰,等.大豆玉米間作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與效益初探[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7):64-65.
[8]吳尚英,馮慶偉,袁光明,等.玉米套種大豆高產高效栽培策略[J].廣東蠶業,2022,56(6):20-22.
[9]王永青,劉華,武進龍,等.不同藥劑對大豆一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田塊雜草防效及安全性的影響[J].現代農藥,2022,21(6):66-70.
[10]李敏.玉米套種大豆高產栽培技術探究[J].廣東蠶業,2024,58(7):75-77.
[11]夏工廠.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要點[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4(1):202-204.
[12]張勝.玉米套種大豆高產栽培技術探討[J].黑龍江糧食,2022(10):45-47.
(責任編輯: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