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rural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revitalization
CHEN Min
(Xianzong Town People's Government, Hanshan County,Maanshan 238181, China)
Abstract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pathways of rural tourism under thebackground ofrural revitalization,this study takes Xianzong Town in Hanshan County,Anhui Provinceas a case.The current status of its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wassortedout,itsroleinruralrevitalization wasanalyzed,thekeyproblemsthatneedtobeurgentlys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were discussed,an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Leveraging 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s,profound historical-cultural heritage,andunique folk customs,Xianzong Townhasefectivelypromoted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talentreturning,cultural inheritance,ecological conservation,and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initiatives suchas characteristic scenicspotdevelopmentand festival events,establishing itself asacrucial supporting pillr forrural revitalization.However,challenges persist in 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 (transportation networks,accommodation facilities,cateringservices,andpublicsanitation),tourismproduct innovation,profesioal talent cultivatio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funding mechanisms,and marketing strategies.To address these shortcomings,the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enhancing infrastructure through improved transportation networks,lodging facilities,catering services,and public health systems; innovating differentiated tourism products bydeeply exploring local cultural elements;strengthening thecultivationof tourism talentsthrough talent introductionand training; implementing ecological and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y enhancing environmental awarenessand follwing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xpanding financing channels through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and innovative investment structures; optimizing marketing strategies utilizing new media platforms.This research provides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high-quality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advancing rural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Keywordsrural tourism;rural economy;rural revitaliz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發展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其重要性日益凸顯。張超在鄉村旅游助力農村經濟發展研究中指出,鄉村旅游在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拓寬農民就業途徑、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蘇彩云通過鄉村生態旅游促進鄉村振興案例的研究,指出鄉村旅游的形式和內容越來越豐富,其發展對推動鄉村社會經濟發展及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具有積極影響。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仙蹤鎮依托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優美的生態環境以及獨特的文化傳統,積極發展鄉村旅游業,為當地農村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帶來了新的機遇。本文結合仙蹤鎮鄉村旅游業發展現狀,分析鄉村旅游業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探討其鄉村旅游業發展過程中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并提出相應發展策略,為促進仙蹤鎮鄉村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及鄉村振興提供參考。
1仙蹤鎮鄉村旅游業發展現狀
1.1 自然資源
該鎮位于含山縣北部,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境內有六衡石頭部落、長山湖、滁河等自然景觀,以及長山茶主題公園、黃桃種植園、草莓種植園、湖羊養殖場等現代生態農業基地。六衡石頭部落以其獨特的石頭建筑和自然景觀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旅游;長山湖水域面積廣闊,水質清澈,周邊景色宜人,是休閑垂釣和水上娛樂的理想之地;其現代生態農業基地展示了資源循環利用的典范,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了健康有機農業的發展。這些為該地區鄉村旅游增添了諸多亮點。
1.2 歷史文化底蘊
該鎮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鎮內有江淮橋、姚廟、紅色游擊隊遺址等歷史文化遺跡。江淮橋是一座古石拱橋,是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樸的造型、嚴謹的結構彰顯了其在歷史、藝術和科學領域的價值。此外,該地還流傳著許多民間傳說和故事,如六衡石頭部落的由來、姚廟的傳說等。這些文化元素極大地豐富了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
1.3 鄉村民俗風情
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該鎮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當地盛產諸如剪紙、刺繡、編織等傳統手工藝品,深受游客喜愛。每逢節日期間,當地居民便會自發組織各種扎彩工藝展覽及娛樂活動,如扎制龍燈、花船、花燈,開展舞龍、舞獅、唱花船等活動,展現其獨特的鄉土文化特色。
2鄉村旅游對鄉村振興產生的積極影響
秦艷萍研究認為,鄉村旅游在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促進鄉村人才振興、助力鄉村文化振興、推進鄉村生態振興和強化鄉村組織振興5個方面發揮了顯著積極作用。
2.1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付檢新4研究指出,鄉村旅游業的迅猛發展必然會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研究區通過發展旅游業,帶動了特色種養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特色手工業、餐飲住宿、旅游服務等二三產業與農業的融合。鄉村旅游業發展還推動了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推動了農村多種產業的不斷發展與壯大。例如,六衡石頭部落景區通過旅游發展帶動了周邊餐飲住宿、特色手工業、生態農產品銷售等的發展;通過發展集果園、養殖、園林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綜合體,帶動了周邊居民就業,實現人均年收入增長。
2.2 促進鄉村人才振興
隨著鄉村旅游的迅猛發展,人才返鄉創業現象日益顯現,為農村本土人才培養提供了機會。欒玲5研究表明,鄉村旅游的發展催生了眾多新興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就業空間。鄉村管理、鄉村旅游、特色產業及農產品加工等領域的專業人才需求較大,大量有文化、會經營、懂技術的人才回流到農村,帶來了先進的理念和技術,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和鄉村振興注入了活力。例如,該鎮旅游項目的建設吸引了許多外出務工的本地居民返鄉就業,也吸引了部分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創業,致力于發展先進的綠色種植業和生態養殖業。
2.3 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不僅有效保護和傳承了鄉村文化,同時推動了鄉村文化的創新性發展。游客對當地古建筑和歷史文化表現出的濃厚興趣,激發了村民對當地歷史文化遺產的珍視,促使其積極投身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促進了鄉村文化的傳承。通過舉辦文化旅游節等活動,實現當地民俗文化與鄉村旅游的深度融合。此外,該鎮通過將歷史文化與現代藝術相結合,打造了一系列鄉村壁畫、手工藝品,開發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通過鄉村旅游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鄉村文化的發展,增強了當地居民的文化自信。
2.4推進鄉村生態振興
王慧媛在鄉村旅游經濟發展模式研究中提出,鄉村旅游必然要求農村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產業發展也須遵循綠色生態環保的可持續發展原則。自研究區建設特色旅游小鎮以來,當地居民自覺改善人居環境,大力推廣綠色農業和生態養殖產業,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六衡石頭部落景區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引導游客在享受自然環境的同時,承擔起保護環境的責任,以實現旅游開發與生態保護的協同發展。
2.5 強化鄉村組織振興
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需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引領作用,積極推進村民自治組織與鄉村旅游社會組織的協作,以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鄉村旅游的持續發展亦對鄉村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基層鄉村治理體系得以完善,從而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組織基礎。以六衡石頭部落景區為例,當地通過整合農村集體資源,投人鄉村旅游項目,實現由村黨組織領導、村民自治組織參與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通過建立旅游協會與農村基層組織的合作機制,不僅壯大了農村集體經濟,還有效推動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促進了鄉村組織的振興。
3鄉村旅游發展面臨的挑戰
3.1基礎設施建設
該鎮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仍存在短板,主要體現在交通網絡、住宿接待、餐飲服務及公共衛生設施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鄉村旅游服務質量的提升。景區間缺乏高效的交通聯絡機制,通勤車輛配備不足,旅游道路維護滯后,停車位數量與實際需求存在較大缺口。此外,縣城到景區尚未設置專門的公交路線,導致游客出游便利性不足。目前景區住宿主要依賴周邊的農家民宿,設施條件較簡陋,且供給總量有限,無法滿足旅游高峰期的住宿需求。景區內餐飲以農家樂為主,數量較少,難以提供多樣化、高品質的餐飲服務。景區公共衛生設施配備不足,且分布不均。這些都影響了游客的旅游體驗。
3.2 旅游產品開發
董效坤研究提出,景區旅游產品的多元化不足,會顯著降低游客的消費意愿,進而影響景區的經濟效益。該地鄉村旅游尚處于發展階段,旅游產品尚不夠多元化,且存在同質化現象,難以形成持續的消費刺激。對旅游產品創新的重視不足,簡單復制域外成熟景區的開發模式,導致旅游產品缺乏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游客體驗趨同,市場競爭力弱化。
3.3專業人才培養
實現鄉村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短期內可依靠市場機制,而長期則需依靠專業人才的支撐。當前該鎮旅游人才結構以中低層次和傳統行業為主導,復合型人才匱乏,特別是兼具旅游經營管理、營銷策劃與服務創新能力的專業人才。隨著旅游服務的深人拓展,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旅游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以及游客規模的持續增長,現有旅游人才供給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難以匹配產業發展的需求。
3.4 生態環境保護
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可能面臨著嚴峻的生態環境挑戰。譚平8研究指出,部分景區出現超載接待、游客亂扔垃圾、原生態植物被破壞、天然水體被污染等現象,這不僅影響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還可能在短期內降低游客的滿意度,并在長期內可能削弱景區的吸引力。該鎮景區在垃圾處理和湖水污染治理等方面尚待進一步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游客的旅游體驗和景區口碑。
3.5資金投入
鄉村旅游的發展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現階段,農村經濟以農業收人為主,其他資金投入相對有限,資金來源單一,融資渠道不暢,使得資金籌集面臨諸多挑戰。自有資產存量少,通過抵押物融資所獲得的資金量有限,難以滿足鄉村旅游發展的資金需求。同時,吸引外部投資暫存在諸多障礙,例如,投資方、集體經濟組織與村民之間的經濟利益難以達成一致。目前,該鎮鄉村旅游的開發主要依賴鄉村振興項目資金,但這些資金僅能解決部分問題,鄉村旅游投資不足問題依然突出。
3.6 營銷宣傳
當前鄉村旅游營銷推廣體系尚待進一步完善,其中宣傳定位差異化不明顯、傳播渠道單一以及品牌建設缺失等問題較為明顯。研究區景區宣傳主要依賴傳統媒介,如印發宣傳冊、廣播電視以及游客口碑傳播,而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線上推廣的重視程度不足。此外,在宣傳過程中,品牌意識和品牌營銷理念的缺乏導致當地旅游的特色不突出,影響了旅游競爭力的提升。
4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
4.1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劉高利研究提出,鄉村旅游的建設應致力于設計并創造出多樣化、個性化以及高品質的旅游產品,打造能夠展現地方特色的旅游設施,并推進農村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以及農村生態環境的優化。結合研究區實際,需打通縣城至各景區的公交線路網絡,將相鄰的熱門景點和六衡石頭部落旅游區有效連接,形成集旅游、娛樂、會議于一體的游樂綜合體。此外,打造由村集體經營的高品質住宿和餐飲等基礎設施,健全景區旅游休閑功能,提升游客的舒適度和滿意度。
4.2 創新差異化旅游產品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需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資源,以促進旅游產品的開發與創新。該鎮擁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壘石技藝,以及紅色文化研究基地,為旅游產品的開發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素材。通過打造文化版權,將這些文化元素融入鄉村旅游,進一步豐富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以提升旅游品牌影響力。例如,該鎮遇仙湖夜景噴泉餐廳項目,長山湖農業示范園區的特色垂釣項目,現代農業產業園的采摘項目等,均具有地方特色,具有進一步開發形成獨具特色的旅游產品的潛力。
4.3加強專業人才培養
李東等0研究提出,人才是促進旅游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要為人才成長創造平等競爭的環境。通過加強與高校的合作,開展鄉村旅游專業人才培訓,培養一批適應鄉村旅游發展需求的旅游專業人才。在大量引進旅游專業人才的同時,提升現有旅游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以提升當地鄉村旅游服務水平。
4.4注重環境保護
郭軒研究提出,鄉村旅游發展規劃應充分權衡短期經濟利益和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鄉村旅游開發不僅要遵循經濟發展的規律,還需順應生態發展的規律,樹立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在景觀設計中,重視環境保護,保持河流、山石的自然狀態,維護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在景區建設過程中,注重采用綠色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以降低建設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此外,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加強環保宣傳,以增強居民和游客的環保意識。
4.5拓寬融資渠道
加大對鄉村旅游項目的自有投入,同時拓展對鄉村旅游發展的資助范圍,以確保旅游項目能夠獲得更多的專項資金、優惠利率貸款等支持。通過金融體制改革出臺政策,實現農村集體土地及生物資源的資產化,充許利用農村資產進行抵押擔保融資貸款,專項用于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構建創新投資結構,平衡投資者、農村集體和村民之間的利益關系。通過該模式,既可以解決資金難題,又能有效整合資源,拓寬鄉村旅游的資金來源。
4.6 優化營銷宣傳策略
鄉村旅游的宣傳推廣需突出地域特色,實施差異化營銷策略。通過組織旅游節等線下活動,吸引游客參加;在加強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宣傳力度的同時,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線上推廣活動,以提升鄉村旅游品牌知名度。該鎮通過舉辦旅游節慶活動進行景區宣傳,并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展示推廣;同時挖掘當地特色農產品和紅色文化資源,構建品牌形象,提升旅游品牌知名度。此外,積極參與4A級景區創建活動,以推動景區整體品質的提升。
5結語
本文結合含山縣仙蹤鎮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分析了鄉村旅游在推進鄉村振興中所發揮的作用,針對該地鄉村旅游發展面臨的困境,提出相應發展策略。鄉村旅游在促進產業融合、推進產業升級、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面臨著產業融合發展困境和生態環境破壞等挑戰。通過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人才隊伍和保護生態環境等措施,不斷優化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建立完善的鄉村旅游服務體系,從而推動鄉村旅游業健康持續高質量發展,以實現鄉村經濟全面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
參考文獻
[1]張超.鄉村旅游助力農村經濟發展[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4,35(8):100-102,166.
[2]蘇彩云.鄉村生態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案例研究[J].山西農經,2022(7):99-101,105.
[3]秦艷萍.鄉村生態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作用機制與策略[J].對外經貿,2024(8):73-76.
[4]付檢新.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策略探究[J].廣東蠶業,2022,56(11):108-110.
[5]欒玲.基于鄉村振興的鄉村旅游經濟發展路徑[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3,45(增刊2):327-329.
[6]王慧媛.鄉村旅游經濟發展模式探析[J].中國集體經濟,2023(27):17-20.
[7]董效坤.發展森林生態旅游助力鄉村振興[J].中國商界,2023(6):76-77.
[8]譚平.生態旅游助力鄉村振興路徑探究[J]廣東蠶業,2021,55(12):151-153.
[9]劉高利.鄉村旅游經濟發展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現代商業研究,2024(8):74-76.
[10]李東,劉輝燕.民族地區鄉村休閑旅游人才培養路徑[J].安徽農業科學,2024,52(3):111-114.
[11]郭軒.綠水青山帶來鄉村蝶變生態旅游助力鄉村振興[J].中國林業產業,2023(4):56-57.
(責任編輯:何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