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onthe trainingmodel ofagriculturalmaster'sdegree in the field of rural development
TIAN Wenyong CHEN Yu WUMan SU Jiahua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ren University,Tongren 5543Oo, China)
AbstractTo meet the practicalneeds of graduate training for professional master'sdegree (hereinafterreferred to as“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in the field of rural development,the training models for professional master's students were explored, including“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practical application\",scienceand technology colleges,“dual mentors+professonalteachers”,andintegrationof industryacademia,andresearch.Thecurent training status in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s,integration of industryand education,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dual mentor system”wasanalyzed,and a professional master’s student training model wasconstructed with local.characteristics.Specifically,build a demand-oriented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build learning platforms such a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andoptimize co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s.To construct the mountain characteristicagriculture innovationservice chain,realize the deep integrationof education chain and industrial chain; implement the tutorindustryinfiltrationplan,build th vocational skilsstrengthening system,optimizethedoubletutor collaboration mechanism,establish thetutorabilitytracking fedback system,andactively implementthe“double tutor system\";implementthe reform oftheclasified training system,builda three-dimensionalcapacity forging mehanism, innovateadynamic training path,strengthentheclosed-loopof productionandlearning colaboration toeducatepeople, and build amanagement model insideand outside the schol.This studyis helpful to metthe practicalneeds of the training of profesionalpostgraduates inthefieldofruraldevelopment,andtocultivatemore newtalentswhoknow,love and work for agriculture.
Keywordsmaster of agriculture;rural development;rural revitalization; scienceand technology academy; mountain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聚焦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需求,不斷深人探索農村發展領域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培養具有地域特色、產學研銜接緊密的農業碩士,是當前農業高素質專業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對此,相關學者進行了大量探索與實踐。歐陽濤等嘗試探索項目綁定、訂單式跟蹤、基地孵化、工作站等培養模式。梁曉麗2研究發現,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須突出專業特色,構建具有實踐價值的培養模式。李慶等3研究指出,部分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較為單一,建議采用校企聯合培養、校園與研究院(所)聯合培養等模式。段留生等4從鄉村振興視角分析了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認為實踐教學不足弱化了農業碩士研究生的應用性,提出構建以人才培育為中心的“校一企一生\"多贏的產學協同應用型培養模式。閆東鋒等5研究指出,把握“行業需求 + 專業實踐 + 雙導師\"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內涵,是當前農業碩士培養的新方向。李立芹等基于“雙一流\"形勢,分析了農業專業學位碩士(以下簡稱“專碩”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并提出科技小院培養模式,使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知識,提升其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其解決農業生產中實際問題的能力。相關學者對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研究較多,但對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研究有待深入。
基于此,本文針對農村發展領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不同專業背景的特點,對該領域專碩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建設進行探索與實踐。結合當地農業農村發展的人才需求,秉持“知農、愛農、為農\"理念,致力于推動鄉村振興與可持續發展,構建符合當地需求的農村發展領域專業學位碩士(以下簡稱“專碩”)研究生培養模式,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完整培養體系,以滿足農村發展領域專碩研究生培養現實需要。
1農村發展領域專碩研究生現有培養模式
1.1“多學科知識 + 實踐應用”
農村發展領域專碩研究生培養堅持深入貫徹“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統籌、一體化布局的戰略調整方針。面向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需求,圍繞“立足黔東、服務貴州、輻射武陵\"培養定位,培養具備管理學、農村社會學以及發展規劃等多學科知識結構的農村發展專業人才,旨在通過深入掌握農村發展理論、知識及其應用工具和方法,為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和社會組織提供服務鄉村振興和農村發展實踐的高級專業人才。這些人才具備將理論應用于實際、解決農村發展中的問題等能力,有助于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1.2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作為一種創新性的農業人才培養方式,其核心理念是將高等教育與農業生產實踐緊密結合。朱婷等研究提出,通過構建學校、基地、鄉村一體化的人才培養體系,利用科技小院為農業發展培養出既具備扎實理論基礎,又擁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實踐中,將農村發展領域的專碩研究生派駐到農業生產一線,學生在完成必要的理論知識學習后,深入田間地頭,直面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通過實踐操作和科研探索,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這種模式不僅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更促使其在實踐中創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田間與課堂的融合,讓學生在真實的農業生產環境中學習和成長,使其更加直觀地理解農業知識,增強對農業的熱愛和對農村的感情。
1.3 “雙導師 + 專業教師”
高艷紅等8在農業管理專碩研究生培養中提出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建設高水平的導師隊伍等對策。在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采用“雙導師 + 專業教師”的綜合培養策略,通過多維度的指導和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通過雙選機制,讓學生在入學后與專業導師建立聯系,確保研究方向的個性化匹配。專業導師主要負責學術研究的指導,幫助學生設計研究方案并督促其研究進展,同時對學生的學術成果進行評估;專業教師負責授課,確保學生掌握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通過課堂教學、討論和實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專業教師與專業導師協作,確保學生在理論學習和實踐應用之間實現平衡。在實踐階段,行業導師的引人為學生提供了寶貴的行業視角和實踐經驗,其指導學生參與實際項目,了解行業動態,并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職業素養。
這種模式鼓勵跨學科交流,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在專業導師和行業導師的指導下合作,從而獲得更廣闊的視野和多元化思維方式。根據學生的興趣、能力和職業規劃設計個性化培養計劃,以滿足學生發展特長和未來職業發展需求。在培養過程中,專業導師、專業教師和行業導師定期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估,并提供反饋,幫助學生了解個人進步之處和需改進的地方。此外,行業導師能為學生提供職業規劃建議,幫助其建立行業聯系。在這種模式下,不斷根據學生的反饋和行業需求調整和優化人才培養策略,確保教育模式緊跟行業發展,為學生提供全面、多元的學習環境。
1.4產學研一體化
一是農業碩士點與學科(農林經濟管理省重點支持學科)科研實體機構(學院鄉村振興研究中心),實驗室與工程中心(省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省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捆綁,依托學科平臺培養專碩研究生;二是構建“專業發展共同體”,以深化政府、產業、學術界和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通過與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農業企業集團等相關機構合作,共建立了16個實踐基地,旨在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教育與產業的互動;三是組建了由行業專家組成的導師團隊,該團隊基于政產學研融合,開展了一系列實踐活動,包括實驗實訓、基地研學和項目課程等。這些活動在山地農林資源產業化等特色領域實現了協同發展,在地方果蔬、食用菌、油茶、生豬等特色農業產業的高效發展中發揮了強有力的支持和推動作用。這種方式不僅促進了學術研究與產業實踐的深度融合,而且為地方農業產業的持續創新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持。
2農村發展領域專碩研究生培養模式應用現狀
當前,農業專碩研究生的培養模式較為單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該專業的特色發展和優勢發揮。一是專碩研究生的培養模式與學術碩士研究生相似,其教學模式有待改進,以適應專業學位特點。當前,部分培養模式側重理論研究,忽視了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和與行業需求的對接。二是培養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專碩研究生的教育產品趨于同質化,其創新性、個性化和差異化有待進一步體現。部分學生參與實際項目的積極性不足,與行業專家的合作程度不深,其在特定領域的專業素養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待提升。
2.1 協同創新機制方面
在當前的科研體系中,科研成果的產出暫未充分體現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緊密聯系,科研對社會經濟的推動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一方面,教學內容較為理論化,缺乏與實際工作場景的結合,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缺乏實踐操作的鍛煉,難以將所學專業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科研工作在選題和研究方向上,有時未能準確把握區域發展的實際需求,導致研究成果的轉化率低,無法有效服務于地方產業的發展。科研項目的針對性有待進一步提升,與地方經濟、環境和社會的聯系深度不足,有待進一步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產出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對科研成果的實際應用效果和社會效益的重視度有待提升,以激勵師生更多地關注社會需求,產出更多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務區域發展,實現科研與社會的良性互動。
2.2產教融合方面
一是與涉農部門或企業的合作不夠緊密,缺乏深度性和持續性。有待進一步與相關機構加強溝通與合作,建立長期穩定的實習和研究基地。二是產教融合基地有待進一步擴大和提升。部分基地的規模和質量暫不能滿足專碩研究生的實踐需求。三是與山區有待進一步合作共建農業基地。貴州省和武陵山區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和獨特的生態環境,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研究素材。當前校企共建基地的合作深度不足,暫不能為學生充分提供深人了解地方農業特點和問題的場所,為地方農業發展提供解決方案的效用發揮不明顯,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速度較緩慢。
2.3 “雙導師制”落實方面
在專碩研究生培養中,導師的專業能力要求側重一線生產、科研、農業推廣等實踐經驗,在“雙導師制\"落實過程中存在一些待改進的環節。一是部分導師與行業生產的實際接觸較少,對生產和推廣實踐經驗的重視度不高,這使得導師在這些領域的實踐經驗有待豐富。二是部分導師缺乏相關領域的一線生產和推廣經驗,以及必要的職業技能訓練,這影響了其指導學生實地開展科研的能力。三是部分校外行業導師為學生實踐活動提供的實質性指導有限,行業導師的流動性較大,“雙導師制\"的教學效果不夠理想。
3農村發展領域專碩研究生培養模式構建
3.1 優化協同創新機制
3.1.1構建需求導向型科研體系 一是建立“政產學研用\"協同對接機制,搭建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科研機構需求信息共享平臺,定期發布區域發展痛點清單,引導科研團隊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二是實施科研項目需求導向改革,在立項環節嵌入地方產業調研、可行性論證和應用場景匹配機制,將成果轉化率、社會效益指標納人考核體系;三是構建成果轉化激勵機制,設立區域專項轉化基金,完善技術中試與產業化扶持政策,對解決重大實際問題的成果給予職稱評定、績效獎勵傾斜;四是建立動態跟蹤反饋機制,通過產業技術研究院、校企聯合實驗室等載體,形成“需求識別一技術研發一應用驗證—迭代優化”的閉環體系。
3.1.2共建校企合作等學習平臺 通過實習實訓、企業合作和項目參與等實踐環節,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共同構建多維度、互動性強的學習平臺。研究機構或政府部門提供實地教學基地或工作崗位,促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提升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對農業產業運作的深刻理解;合作企業提供與行業專家直接交流的機會,通過參與聯合研發項目、技術咨詢和技術轉移等活動,使學生緊跟行業最新動態,提升技術應用和項目管理能力,同時促進與農業產業的緊密合作;項目參與進一步鍛煉了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通過參與國家級、省級或校級科研項目,使其在導師的指導下深入研究特定問題,提出創新性解決方案,從而培養其獨立開展工作和創新研究的能力。這些實踐活動不僅為專碩研究生提供了寶貴的職業經驗和行業聯系,還注重培養社會責任感,使其在服務農村、推動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堅守初心,踐行社會責任。
3.2促進產教深度融合
實踐中,優化教育與產業融合模式,側重應用能力導向;通過精準對接人才培養與職業需求的關聯,借助現有農業專業資源,精心構建并完善面向農村發展領域專碩研究生的、兼具目標導向性和實踐可行性的培養體系。
3.2.1構建山區特色農業創新服務鏈 一是深化政校企協同機制,與涉農部門及龍頭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建聯合實驗室或產業研究院,建立常態化需求對接與資源共享平臺,確保合作項目與地方農業規劃深度銜接;二是實施產教融合基地提質擴容工程,通過分級分類建設、動態評估與資源傾斜,重點培育一批設施完善、特色鮮明的示范性基地,強化基地導師團隊建設,開發與專碩研究生科研能力相匹配的實踐項目;三是打造山區特色農業合作樣板,遴選典型農業基地,聯合設立“山區農業創新工作站”,設立專項課題,配套技術推廣基金與成果轉化綠色通道,形成“科研攻關一技術示范一產業輻射\"鏈式服務模式,同步建立校、企、地三方參與的動態跟蹤與效果評估機制,確保合作實效可持續。
3.2.2實現教育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 通過構建“課程 + 產業\"雙驅動的專碩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體系,以產教協同賦能農業創新,校企聯合開發產業案例課程、設立產業導向創新競賽,將智慧農業技術應用、數字農田等真實生產難題融入教學與實踐;依托“雙導師制\"駐場實訓、產研成果轉化中心及區域產業鏈定制化培養,推動學生深度參與種質改良、智能農機研發等企業項目,形成“問題發掘一技術攻關一應用推廣\"閉環,實現教育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既提升碩士研究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又為農業現代化輸送懂技術、通管理、能落地的復合型人才。
3.3 積極落實“雙導師制”
為充分發揮校外導師(行業專家)及專業技術人員豐富的實踐經驗優勢,增強農業專碩研究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在學生人校時,根據其專業領域統一安排專業實踐基地和校外導師。強化對學生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其中專業能力不僅包括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更包括對農業政策、市場動態、技術更新的敏銳洞察力。因此,課程設置注重跨學科交叉,引入現代農業科技、農業經濟、農業政策等多領域知識,以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雙導師制\"實施效果。3.3.1實施導師產業浸潤計劃 要求導師每兩年累計參與企業生產、農業推廣等實踐不少于3個月,聯合龍頭企業共建“雙師型導師工作站”,簽訂實踐能力提升責任書,并將產業服務成效納入職稱評定與績效考評體系。
3.3.2構建職業技能強化體系 一是選派優秀青年教師到知名院校學習進修,聘請專家學者到校講學,以全面提升導師隊伍的學術科研水平和教學能力,形成理論指導實踐、實踐驗證理論的良性循環;二是開發“現代農業技術導師特訓營”,圍繞智能農業裝備操作、標準化生產管理等模塊開展定制化培訓,設立導師職業資格證書認證制度,實行“理論授課 + 基地輪訓 + 技能比武\"三維考核體系。
3.3.3優化雙導師協同機制 制定行業導師選聘標準與動態退出規則,建立校企地三方聯合管理的“行業導師資源庫”,通過設立帶教津貼、科研成果共享分紅等激勵政策,增強校外導師隊伍的穩定性,同步推行“項目化帶教\"模式,由校內外導師共同申報橫向課題并指導學生完成生產性實訓任務。
3.3.4建立導師能力跟蹤反饋系統 依托校企合作平臺開發導師指導質量數字化評價工具,結合學生實踐成果轉化率、企業滿意度等指標進行年度考核,對未達標者實施“回爐培訓\"計劃或調整其帶教資格,形成導師能力提升閉環。
3.4共建校內外管理模式
農村發展領域農業專碩研究生教育需培養具有較高專業技術或實踐創新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其培養目標、教育任務及要求均呈現出獨特性[10]。3.4.1實施分類培養體系改革制定差異化培養方案,明確專碩研究生以“產業需求鏈\"為導向重構課程體系,增設智能農業技術應用、農業項目管理等實踐模塊,推行“理論導師 + 產業導師\"雙軌指導模式,建立以解決農業企業實際問題的學位論文評價標準。3.4.2構建三維能力鍛造機制聯合省級農業科學院、農業龍頭企業開發模塊化實訓課程包,將學生納入鄉村振興示范項目、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等真實場景,構建“課程一項目一認證”三維能力鍛造機制,實行“學分銀行\"制度,將技術推廣成果、行業資格認證折算為實踐學分。3.4.3創新動態化培養路徑依托農業大數據平臺建立學生能力畫像,根據區域農業特色定制個性化培養方案,推行“校內實驗室 + 企業研發中心 + 田間示范基地\"輪動教學模式,配套農業職業經理人、鄉村規劃師等微專業認證體系。3.4.4強化產學協同育人閉環與頭部企業共建產業學院,實施“企業命題一師生解題一成果落地”項目制培養方案,設立農業技術創新基金支持師生聯合攻關,建立培養質量追蹤系統,將畢業生崗位適配度、技術創新貢獻率等指標納入院系考核體系,形成需求驅動的動態調整機制。
4結論
在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背景下,培養具有地域特色、產學研緊密結合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顯得尤為迫切。本文對“多學科知識 + 實踐應用”等現有專碩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討論,分析了農村發展領域專碩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現狀,如教學科研能力不足、產教融合不夠、“雙導師制\"落實不到位等。為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理論學習與多元實踐模式、深化產教融合、落實“雙導師制”校內外共同管理模式等對策。農村發展領域專碩研究生采用產教研結合的培養模式適應新農科的發展需求,培養具備農業發展和創新能力的高級人才,構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完整培養模式,有助于滿足該領域專碩研究生培養的現實需要,培養更多知農、愛農、為農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歐陽濤,王芳.農業推廣專業碩士培養模式探討:以湖南農業大學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4,25(5):197-201.
[2]梁曉麗.“全程實踐培養模式”的探索與思考:以洛陽師范學院全日制教育碩士為例[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34(6):123-126,134.
[3]李慶,李長明,李元.材料科學與工程類碩士研究生的分類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6,3(38):6-7.
[4]段留生,何忠偉,王琳琳,等.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碩士應用型培養模式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2021(8):68-70.
[5]閆東鋒,桑玉強,劉震.“三位一體\"林業碩士培養模式改革研究:以河南農業大學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20(3):94-98.
[6]李立芹,王西瑤,楊世民,等.“雙一流”建設新形勢下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14):1-2,9.
[7]朱婷,方凱,黃灝然.“科技小院 + ”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觀察,2023,12(31):1-3,23.
[8]高艷紅,劉桂林.農業管理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23,44(18):110-112.
[9]王宇光,徐瑤,路運才.產教融合背景下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黑龍江大學農藝與種業專業領域為例[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3):51-53.
[10]謝立勇,趙洪亮,劉喜波,等.農業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2):246-250.
(責任編輯:楊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