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科學課堂中運用“思維可視化\"理念,對教學質量提升帶來積極影響。學習材料可視化能增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能力:思維過程可視化能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知識結構可視化,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力。對此,小學科學教師應加強對思維可視化理念的解讀,立足小學科學學科內容,為學生設計具有趣味性的學習活動,以可視化教學項目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習難度,并促進教育公平與創新。
一、“思維可視化”理念
(一)基本內涵
“思維可視化\"理念在教育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管理學等領域中,都有廣泛的應用和研究,其旨在通過“圖示、表格、脈絡圖\"等形式,將原本不可見的思維結構、思考路徑及方法呈現出來,使其變得清晰可見。具體而言,思維可視化就是將抽象的思維過程變得“具體化”,使項目、學習內容變得直觀、具體、易懂,從而實現深度理解。
(二)在教育中的價值
在教育活動中運用“思維可視化”,大多可采用“思維導圖、概念圖、實驗\"等方法,將零散的知識系統化,易于學生理解與記憶,并提高教學效率。思維可視化能幫助學生理解與記憶所學內容,其以直觀的學習方式,將抽象的思維、知識結構以視覺形式展現出來,使學生對所學知識一目了然,讓其更好地理解與記憶復雜的概念,有效提高其學習效率;而在思維可視化中“圖像\"與“文字\"的有效結合,雙重學習刺激可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幫助其建立更牢固的記憶聯結。除此之外,思維可視化活化課堂氛圍,能夠為學生帶來生動有趣的學習體驗,通過對所學內容的“可視化”,知識內容會比文字描述更加生動有趣,能快速激活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讓其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從而更加積極地投入學習,還會主動地探索未知領域,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水平會得到提升。
二、基于“思維可視化\"的小學科學探究教學
(一)口述觀察—看見思維,探究科學原理
小學生年齡小,思維發展呈現具象化的學習特點,抽象、復雜的知識概念、學習內容,對小學生而言理解較為困難,語言說教難以讓學生快速理解所學知識。“口述觀察\"是思維可視化的一種方式,其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通過具體的動作或實驗操作,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并讓其講述自己的體驗、想法,教師在學生體驗后引出科學知識,進而激活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讓其產生探究科學原理的意愿。這一教學方法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學生能在“口述表達、親身體驗\"中找到科學知識、了解科學原理,充分展現了思維可視化的教育價值。
以教科版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中《水到哪里去了》為例,在本課科學學習中,要求學生了解有關水的知識,讓學生觀察幾種日常生產、生活中的蒸發現象,引出本課要研究的問題,讓學生了解“蒸發\"的概念,得知“蒸發需要吸收熱量\"的科學原理。在課程活動開始前,為讓學生認識“蒸發\"的現象,了解基本科學原理,教師可從身邊人手,以動作示范實現思維可視。比如,教師可引導學生用“濕抹布\"擦拭黑板,讓學生觀察黑板上遺留的水痕,直觀地觀察水痕的變化。在觀察結束后,教師可提出問題:“黑板上的水去哪里了?水為什么會不見了?\"結合具體的動作行為,快速引出本課的科學探究話題,并激活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其主動尋找相關的科學原理,教師可引出“蒸發\"的概念,讓學生得知“黑板上的水分變成水蒸氣到空中了”。隨后,為讓學生了解“蒸發需要吸收熱量\"的科學原理后,教師可帶領學生體驗“蒸發\"的感覺。比如,教師可讓學生將少量的水涂抹在手背或腦門上,并提出問題:“涂上水的皮膚,帶給你什么感覺?\"引導學生說出“涼涼的、涼快\"等關鍵詞,學生便會得知“蒸發可以吸收表面的熱量,使溫度降低”,教學目標隨之達成。
(二)繪制圖表一思維可視,掌握科學規律
繪制圖表是思維可視化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方法,其指通過圖表的形式,將科學規律、實驗數據等做出可視化呈現,讓學生能直觀地理解、觀察科學數據,并讓其掌握較為豐富的科學知識。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所學內容,讓學生繪制表格,或利用思維導圖形式呈現科學知識,幫助學生發現數據之間關系與規律,以圖表優勢實現思維可視化,讓學生掌握科學規律,全面探究科學知識。
以教科版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讓小車運動起來》為例,本課學習圍繞著“運動和力\"主題展開,要求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與觀察,理解“力可以使靜止的物體運動”,初步掌握“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快慢\"之間的關系。在教材中為學生設計“探究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速度的關系”活動,教師可利用該活動,讓學生根據實際操作繪制表格,以表格的形式將實驗數據、思維過程呈現出來。比如,針對活動“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快慢的關系”,教師可指導學生設計以下表格。

隨著實驗活動的開展,學生會根據自己觀察到的情況,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格中,隨著多次實驗的展開,學生會對本課活動產生更加清晰的認識,表格中的數據也呈現了科學學習的過程。學生用實驗數據證明自己的推測,并總結實驗結論,科學學習的思維過程也會直觀、形象地顯現出來,促進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
(三)實踐驗證 動手動腦,發展邏輯思維
“實踐驗證”不僅實現了思維可視化,其還能通過具體的實踐項目,讓學生將思維呈現在具體的活動中,以實際操作、實驗驗證為主,更全面地了解科學知識,并檢驗科學假設與理論。在這一教學活動中,學生需根據對所學科學知識,基于科學問題提出假設、猜想,根據猜想提出自己的活動方案,最終通過實踐驗證的途徑,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將思維呈現在實際操作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切身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通過實踐檢驗進一步了解科學知識,并獲取較高的學習成就感,以思維可視化促進其邏輯思維的發展。
以教科版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中《用橡皮筋驅動小車》為例,本課通過組裝橡皮筋小車,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小車行駛距離與橡皮筋纏繞圈數的關系”,進一步深化學習主題\"運動和力”,讓學生理解\"彈力\"的概念,了解彈力如何驅動小車運動的原理。基于本課學習內容,為落實思維可視化的教育理念,教師可立足學生儲備的學習經驗,向學生提出問題:“如何使小車行駛得更遠?橡皮筋纏繞的圈數越多,小車行駛的距離越遠嗎?\"引導學生結合本課學習內容大膽想象,并提出自己的假設。隨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在紙上繪制實驗草圖,并讓其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個完成的實驗計劃,要求小組成員結合設計圖完成科學驗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繪制圖表、設計計劃,其思維逐漸呈現在圖像、表格、實驗中,學生會對科學知識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學生的科學思維及探究能力得到提升,教育目標也隨之達成。
(四)模型講解 分析現象,強化科學思維
“模型講解\"是指通過構建物理模型、數學模型,通過模擬場景的方式,向學生解釋科學現象。在這一教學方法中,其突出了思維可視化的特點,模型能夠讓學生直觀地了解科學知識,通過對各種問題的演繹、模擬,學生能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造成問題現象的原因,使其更好地理解復雜的科學現象,幫助學生把握科學規律,有效強化學生的科學思維。對此,在小學科學探究教學中,教師可解讀教材中的內容,采用“模型講解\"的方法,將重點知識滲透在科學學習中,通過對模擬現象的分析,進一步發揮思維可視化的教育優勢
以教科版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身體的運動》為例,本課圍繞著“骨、關節、肌肉\"等身體部位,讓學生了解“運動系統的組成”,通過對教材內的解讀,學生需掌握“關節是怎樣完成運動的\"與“需要怎么保護關節并促進關節的生長\"兩方面知識。對此,基于“人體科學\"知識,在思維可視化背景下,教師可利用人體模型進行講解,通過模型探索科學知識。首先,教師可讓學生拿起自己的水杯,并利用手臂舉起水杯,讓學生觀察自己大臂、小臂、手掌、手腕發生的變化。在這一基礎上,教師可出示人體骨骼模型,模仿學生剛做過的動作,讓學生直觀地觀察到\"手指、手腕、手肘關節”的運動狀態。學生通過觀察現象,描述“骨、關節和肌肉是如何相互配合,完成舉起水杯的動作的”。以直觀的模型講解,學生領悟本課的科學知識,落實思維可視化理念。在這一基礎上,教師可引出話題“需要怎么保護關節并促進關節的生長”,并利用模型向學生模仿\"外力損傷、突然發力、缺乏鍛煉\"等對關節、肌肉造成的影響,讓學生了解身體成長、發育的特點,使其掌握相關的知識,得知“發育和運動又緊密地關聯著,經常參加運動,并科學展開運動,可讓身體變得更加強壯,身體的免疫力也會增強\"等知識。在這一學習課程中,模型的直觀講解及問題情境的模擬,讓學生快速、直觀地了解到所學內容,并能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做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思維可視化理念的教育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學生科學探究學習質量也會得到提升。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基于“思維可視化\"理念,探討小學科學探究教學活動,結合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結合具體案例對教學活動提出幾點可行之策。思維可視化理念在小學科學的運用,增強學生對科學現象的理解能力,通過圖形、圖表和思維導圖的運用,思維可視化將復雜的科學概念變得生動易懂,讓學生充分體驗了科學知識的魅力,并加深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對此,教師應加強對“思維可視化\"理念的探究,創新科學教學活動,降低學生學習難度,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及創新能力的提升,為學生未來科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段鑫雅,顧建鋒.數據圖表中的科學思維可視化表達[J.小學教學研究,2023(34):86-87.
[2]孫海燕.信息技術助力小學科學教學的實踐探索[J].中小學電教(教學),2023(8):64-66.
[3]顧益明.思維導圖,助力科學思維可視化[新課程導學,2023(13):20-23.
[4]葉蕾.思維可視化:小學科學深度學習的探索[J]教育與裝備研究,2022,38(9):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