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讀書無用論\"的觀點廣泛傳播,小學生因缺乏成熟的認知體系,其價值觀尚未形成,極易受其誤導。因此,教師作為學生成長中的重要引導人,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而知識的實際運用可以很好地抵制“讀書無用論\"的觀點。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讓學生在知識應用中正確地認識學習的價值。
一、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數學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轉變教師\"教”學生\"學\"的固有模式,以體現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引導其主動去探究數學知識,進而提高學習能力。當學生將所學知識遷移到其他學習領域或者是在實際生活中探索數學知識時,能將課堂所學的方法進行遷移,從而提升學習的效率和質量,這正是學生應用能力的重要體現。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依舊比較單一。主要原因是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預估不準確,為了在課堂中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教師采用以自己講授為重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長期在這一學習模式下,其學習思維受到束縛,在脫離了教師的引導后,難以自主進行有效學習和運用。因此,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應依據教學目標來設計多樣化、操作性強的教學方法,以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如在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多邊形的面積\"的教學中,主要教學內容是讓學生掌握平行四邊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并能在組合圖形中去抽離出不同的圖形,進而運用這些圖形的面積定理和公式去推導,求出對應的數值。而其中還會涉及之前學習過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周長等知識點,以及三角形的周長公式等。作為同樣的幾何知識,學生已掌握了圖形周長和面積的探究方法。因此,本單元的內容教學中,教師可以實施項目式教學法,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去探究,進而培養他們遷移學習方法和知識的能力,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
如教師設計項目主題:“圖形面積的探究之旅”,設計項目任務:結合以往學習過的圖形知識,梳理出全部的圖形,并標示其周長、面積公式,以及圍繞其公式推導出不同的計算公式。說一說圖形周長和面積的不同。不同圖形在組合時都有哪些情況,如拼接、包含等。說一說圖形的周長和面積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如面積和周長的計算都與其邊長數值有關。
通過這一系列的任務設計與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能夠從已有的知識出發,逐步深人探究新的數學知識,找到幾何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系,搭建系統化的知識框架,為后續不同組合圖形的周長計算和面積計算打好基礎
項目化學習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對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為其提供必要的幫助。同時,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教學方法,如利用微課資源進行教學等,這都是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增強其應用能力的有效教學方法。
二、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可以運用數學的思維去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從而發現數學知識的存在,在此基礎上意識到學好數學的重要性,進而樹立正確的數學觀念,形成內在的學習自驅力,能夠主動地將生活和教材上的內容建立聯系。同時,問題意識可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在思考問題時更加深刻和全面,進而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其應用能力得以增強。
然而,在當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所設計的數學問題比較單一和簡單,主要是圍繞知識點來進行設計,沒有與實際生活產生關聯,導致學生在學習新的知識點時,興趣不高,且意識不到該知識點的重要性。在復雜的生活場景中,學生也難以靈活地與數學知識建立關聯,更不用說運用數學知識和技能來解決問題了。為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既需要從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出發,也需要從學科知識的生活性出發,以設計具有實際意義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第六單元“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意識到小數存在的重要性,認識其在生活領域中的廣泛運用,教師可以設計以下開放性問題:學校里售賣的零食都有哪些價位,你在購買結算時總是出現整數嗎?你有關注過超市中的物品標價嗎,有看到哪些特殊的標價嗎?舉例說一說?,F在的信息技術很發達,人們在買賣的過程中可以借助電子設備來進行計算。可是在信息技術并不發達的時期,以及對于缺少智能設備的人,在結算時還是需要依靠腦力。這些非整數的運算中,人們是如何進行計算的呢?這一系列問題的設計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進行舉例說明。同時,這樣的問題設計也可以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數學知識無處不在,反映了知識來源于生活又反作用生活的理念。而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也會思考這些小數是怎樣書寫、怎樣認讀的,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進而使其積極地投人課堂學習,為其后續應用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增強學生的體驗感
數學新課標強調了教學的實踐性,這也是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在受時空局限的數學課堂上,教師需要借助各種教學設備去創設真實、生動的教學情境,增強學生的體驗感,以感官的刺激和真實的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提升教學質量,讓學生可以真正從生活場景去發現數學知識,并嘗試運用自己的所學去解決問題。
然而,在教學過程中,由于部分教師自身信息技術素養較低,創設的情境可能比較單一,以語言描述的問題情境為主,以及展示簡單的圖片或者是視頻資料,互動性較弱,學生處于第三方的觀察視角,整體參與感不強,對學習印象不深,在學習、理解和記憶數學知識時效率不高。為此,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需求,重視課堂互動的重要性,為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創造條件,并將其融合到情境創設中去,增強其參與感。
如在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位置與方向(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以下教學情境:教師將班級學生的座位打印成圖片,并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此時,教師可以隨機抽選一名學生,協助其他同學調座位。被換座的學生需結合新學習的內容,分析自已達到指定座位要經過怎樣的路線才可以,依此類推,讓班級學生都可以參與其中。
這樣的教學情境設計使學生充分參與,且覆蓋面廣,班級學生都有機會互動。在有限的課堂上,學生間的互動增多,為其友誼的建立和發展創造了條件,同時,也為教師掌握班級學生的實際掌握程度提供了參考。如當學生在描述自己換座的路線時,通過學生的描述,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幾大方位(東、南、西、北、偏東、偏南、偏西、偏北)的具體方向是否清晰,以及其對具體角度的數值認讀是否正確等。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鞏固了基礎數學知識,還學會了知識的運用,進而在其他場景中可以運用這樣的數學知識去描繪其他的物體方位。
此外,基于這樣的情境創設,教師在后續作業設計中,也可以繼續沿用相關思路,豐富作業的設計內容和形式,落實“雙減\"政策要求。比如,教師要求學生以自己的位置為中心,選取身邊其他同學作為參照物,從自己的位置出發,分別分析到達其他同學位置上需要經過的路線。而這一作業中,學生需要明確方位,如哪邊為北邊,并測量相關的角度和距離,以在表達時輸出的內容更加真實和全面。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應用能力,也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四、設計綜合性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應用能力
數學新課標還要求教師要設計跨主題的綜合性數學實踐活動,以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這類數學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能將其他學科中的知識和技能遷移到數學學習中,還能創作出具有創新力的作品,這既培養了學生的應用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創新思維,這與當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教學目標一致。因此,在小學教學階段,數學教師需提升自己的綜合學科素養,使得設計的數學活動可以涵蓋不同的學科知識和技能,在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的同時,讓學生發揮自己的優勢和潛能,從實踐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感,進而激發內在的學習動機。
如在“多邊形的面積\"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可以設計數學實踐活動,如環保大作戰:學生需要利用身邊的廢舊物品來制作一個體現環保主題的作品,而該作品中需要運用到兩個及以上的圖形,學生還需要解釋自己的創作靈感和目的。這一活動中,學生需要將作品進行美化,這需要運用美術學科中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學生需要運用語文中的寫作方法和技巧,為自己的作品寫一份簡介。其次,學生還需要運用道德與法治及科學學科中的知識來解釋環保的重要性,以及履行環保的職責和義務等。
這樣的學科融合實踐活動,不僅體現了數學知識的綜合性,也增添了數學學習更多的趣味性,有助于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為了讓學生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始終保持高度的專注力,最大化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在發布任務時,教師需要向學生表明在此次活動中取得的實踐成果需要在多平臺上進行展示,如班級文化角、學校文化走廊以及學校官網等,以此引起學生重視。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依據新課標要求,教師需落實數學核心素養這一教學目標,著重培養學生將數學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的應用能力。為了攻克這一教學難題,教師不僅要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還需要設計開放性的數學問題,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并為學生的多樣化實踐提供渠道和平臺,鼓勵其在綜合性的數學實踐活動中去探索和運用數學知識,強化綜合能力。通過這些策略,既能體現教學的實效性,又能凸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切實地推動數學教學的優化。
【參考文獻】
1費奕.項目化學習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與影響[J].好家長,2024(45):37-39.
[2]孫文玥.新課程標準理念下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究.小學生(上旬刊),2024(4):70-72.
3]楊綿綿.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能力培養[J].當代家庭教育,2020(27):85-86.
[4葉金良.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優化策略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4(1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