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普場館是以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為目的、面向社會和公眾開放、發揮科普教育功能的示范性場所,是加快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促進社會現代化進程的重要載體和基礎。本文將河北省內及其他先進省份近年來構建現代化科普場館體系的豐富實踐作為研究對象,深入剖析具有河北特色的現代化科普場館體系建設的方法路徑,致力于探索建立切合時代發展、獨具河北特色、滿足公眾需求的科普場館體系新模式,推動我省科普場館體系向高質量科普邁進。
關鍵詞:現代化;科普場館;體系建設;高質量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黨的十八大以來,“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素養”逐步成為社會共識。2021年12月,中國科協印發的《現代科技館體系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提出了“加強科技館體系基礎設施建設,到2025年推動每個地級市建有1座科技館”等一系列任務、目標。在宏觀政策的支持下,科技館的意義和價值得到進一步凸顯,從單純的科學普及的場所,發展成為反映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標。
10年來,我國現代科技館體系從無到有,在全國各個角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目前,已構建起446座達標實體科技館、657套流動科技館、1764輛科普大篷車、1124所農村中學科技館和中國數字科技館“五位一體”、覆蓋全國的科普基礎設施體系,“國家—省—市—縣”協同發展的新藍圖初步呈現,為助推科普服務公平普惠、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和社會現代化發展進程做出了積極貢獻。《河北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也明確提出要推動科技館與博物館、文化館等融合共享,構建服務科學文化素質提升的現代科技館體系。但如何探索建立切合時代發展、獨具河北特色、滿足公眾需求的科普場館體系構建模式,則值得各省科普場館專業人員思考和研究。
一、探索建設具有河北特色的現代科普場館體系
(一)以科技文化場館聯合體為平臺,統籌社會專業(或行業)科普類場館,跨專業融合,拓寬科普領域、擴大服務規模
依托省、市、縣各級科技館,統籌全省的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數字科技館和社會專業(或行業)科普場館等協同發展,從而輻射帶動其他基層公共科普服務設施建設和發展,探索建立獨具河北特色、滿足公眾多方面需求的科普場館體系新模式。
2023年3月23日,河北省科技文化場館聯合體正式成立。河北省科技文化場館聯合體是由河北省內的科技類場館、文化類場館、科學文化領域社會組織和研究機構共同發起并自愿結成的非獨立法人的非營利組織,其由河北省科學技術協會提議,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教育廳、省文物局附議,共同倡導并組織成立,致力于推動科技類場館、文化類場館、社會組織和研究機構之間跨界合作與融合發展,推動營造開放共享的科技文化生態,助力我省公民科學素質提升。成員單位從成立初期的28家科普場館,迅速發展為83家,使得省內科普場館的聯動融合有了進一步統籌協調的平臺。
譬如,河北省內的秦皇島電力科技館、柳江地學博物館、曲格平環境文化館及滄州的師范學院生物標本館、對花棉文博館都屬于社會專業(行業)性質的科普場館;河北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博物館、北華航天工業學院航天博物館和河北農業大學現代農業科普館等都屬于高校(科研機構)的科普場館。這些科普場館的地域、產業、專業、學科等特色突出,如果能通過推行“科技館總分館制”或科技文化場館聯合體成員單位等形式實現跨界合作和融合,便可以通過整合高校、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各專業(行業)的強勢科普力量和優質特色科普資源,變“獨角戲”為“大合唱”,同時助力更多的社會力量關注科普,加大對科學普及類場館的建設和投入,促進高水平、高科技資源科普化,并向公眾開放,從而有效拓展多樣化科普服務和供給渠道,不斷推動科技資源的科普化發展。
(二)集結各館特色,深入挖掘科普場館體系優勢資源,搭建有效科普活動共建共享聯動機制
拓展科技館服務領域和功能,打造特色化科普品牌活動,策劃豐富多彩的青少年科學教育和科普研學活動,共同提升科普服務的質量和效果。
以福建省科技館為例,近年來,福建省科技館充分聯合19家分館的特色資源,共同推出“美麗生靈·禮贊百年”“做一天馬可·波羅:發現絲綢之路的智慧”“虎年話虎”“核電科普展”“低碳減排”等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主題展,并與核電科學分館合力,聯袂推出“低碳減排”——全國科技館聯合行動,以其出色的創新能力,突破了傳統科普場館科普資源的局限,全省20家科技館凝聚科學普及合力,全方位滿足了廣大群眾的科普需求。2022年暑假,福建省科技館與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州市高校化學實驗教學服務中心及農業科學院數字農業協會3家單位開展青少年科普研學活動,推出“奔跑吧,探索者”科學營,將“館館結合”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將科普探究活動搬到了博物館、實驗室和種植棚內,深受青少年的喜愛和歡迎。
以張家界科普研學試點城市的建設為例,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首個“科普研學試點城市”,張家界市依托豐厚的自然歷史文化遺產和獨特的地質地貌資源,統籌規劃和科學推進,通過整合現有優質科普資源,科學規劃科普研學項目,豐富研學實踐活動內容,賦能張家界市科普產業得以高質量發展。
(三)全省聯動,多元供給,探索構建河北省科普場館大科普工作格局
深入推進館校結合項目,以河北省教育廳等九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實施方案》為契機,逐步實現“學校點單、場館送單”的服務模式。逐步擴大館校合作試點學校規模,“校內校外”“線上線下”相結合,開展青少年科普主題講座、科學實驗進校園、科學家精神進校園和科技館科普研學等活動。河北省科學技術館要充分發揮龍頭的輻射帶動作用,通過策劃實施“同上一堂科學課”、舉辦科普大賽和機器人競賽等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青少年科學教育項目,進一步加強全省各級場館間的聯合協作及科普資源共享,努力提升全省科技館體系整體科普供給和服務能力。
對于實體館覆蓋不到的偏遠地區,我們應該利用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以及鄉村科技館的優勢,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科普展品、科學實驗等科普資源通過各地巡展,走進基層鄉村、拓展科普服務并逐步覆蓋。
二、加快科普場館數字化賦能,推進科普場館高質量發展
利用最新的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術,深入探索“數字化+展覽、數字化+科普實踐”的展示模式,把“體驗感”放在第一位。將數字企業和新媒體融入現代科技場館體系,加快數字科技館的發展,推動線上線下融合,搭建科普資源共享與科學教育直播平臺,打造科普新空間,提升精準科普的服務水平。
以廈門科技館為例,數字廈門館和科技創新館都是以數字科技為主題的展館,館內展示了廈門市數字化城市建設的成果和未來發展規劃。游客可以通過VR、AR等技術,感受數字化城市帶來的便利和創新,可以通過3D打印、機器人等體驗科技創新的魅力。在這里,科普館也不再枯燥乏味,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有趣的、受歡迎的創新創意場所,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在展館的設計中融入了智能化模式,增添了一種獨特的創意,同時融入多媒體技術,讓觀眾可以通過互動體驗學習到更多的科學知識,并利用視頻、圖片等形式,來學習更多的科學知識。
除了線下場館的現代化數字化體驗,還可以實現線上的數字化展示。通過調研了解到,福建省科技館以省內龍頭館為引領,充分整合省內各級科普場館的優質資源,構建了一個完善的數字化科普服務平臺,將省內科技館分館及40家科普場館的精彩科普資源匯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具有強大影響力和覆蓋面的數字化科普服務體系,值得全國各地參考借鑒。
三、不斷提升展品展項研發能力,筑牢科技館的根與魂
科技館是從博物館演進而來的,其不同于科技類博物館和其他一些文博類場館,區別于其他場館的核心因素是展品展項。因此,科技館的展品展項不僅要具有可靠性、安全性、易修復性等一般物質形態的基本特點,還需要具備普及科學知識的基本要素,能使觀眾在參觀體驗、與展品展項互動過程中,不斷累積科學知識,涵養科學興趣。所以,對于科技館而言,展品展項是其的根和魂。作為科技館的根,展品展項決定著科技館能否立得住,能否形成社會影響,能否具有較強的觀眾吸引力。作為科技館的魂,展品展項決定著科技館是否有生命力,能否行得穩,能否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以廈門科技館和泉州市科技館為例,廈門科技館的展覽設計以“人·科技·和諧”為核心,突破了以往的學科劃分和陳列方式,以“海水·搖籃”“探尋·發現”“創新·文明”“和諧·發展”“孩子·未來”5個專題為主線,為大家梳理科技發展前世、今生和未來,侃侃道來,引人入勝,充分體現了科學性、先進性、合理性和當地特色資源、產業和文化的有機融合,為公眾提供了一個集科教性、趣味性、互動性于一體的科學樂園。泉州市科技館的場館則按照“海洋孕育生命、生命產生智慧、智慧培育科技、科技引領未來”的邏輯主線組織六大展覽主題,并設有球幕影院和4D影院,形成一條連接時空的科技探索之路,讓每個參觀的觀眾感受現代與未來科技的變幻。不僅如此,泉州市科技館融入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底蘊,結合泉州市多元文化特色,將傳統科技內容與現代互動體驗技術高度結合。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需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地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基于科技館對于培養青少年科學興趣的獨特作用,除了常規展示和體驗,開展基于科技館展品展項的科學教育,不但有利于更好地發揮科技館的科學教育功能,還能讓青少年多多接觸科技發展和科學教育氛圍,開展科技活動對于培養孩子們的科學好奇心,并使其形成科學興趣具有積極意義。
以廈門科技館和泉州市科技館為例,兩個館都結合培訓教育和實驗教育,為了使觀眾領悟科學的真諦,設計并開設了很多不同于學校體系教育,更注重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培養和創新能力提升的科學課堂。自主開發設計以科技類動手課程為主的特色課程體系,打造品牌展教活動和研學課程,力求將專業性強的科學知識以有趣的方式和淺顯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都達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果,受到廣大青少年的歡迎。
四、提高科普場館展教水平、抓好人才隊伍建設是做好各項工作的核心和保證
為了維持科技館的競爭力和活力,我們必須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不斷推陳出新,并制定長期的規劃。其中,人才隊伍建設是科技館發展的關鍵因素。科普類場館的主要職能是“展”和“教”,人才主要包括四種,即展覽策劃管理人才、展品設計開發人才、教育活動策劃管理人才、科學課程設計開發人才。
廈門科技館和泉州市科技館都是國內率先以企業模式運營的科技館,其運營模式雖然我們不能復制,但其管理理念的先進性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參考。
一是加強干部職工培訓。例如,從省內外高校聘請相關專家進館進行輔導,開展各種業務技能培訓等;為職工免費配發各類管理、科普、國學等科普書籍,鼓勵自學并在學習時間上給予支持。通過一系列的培訓和學習支持,不斷完善干部職工的知識結構,提高其知識水平和認知層次。
二是重視研發策劃和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對于展品和展項的研發,不能一味地依賴第三方公司,科技館要想走出自己的特色,一定要培養一支穩定且高水平的研發團隊。科技館的展品、設備涉及的學科眾多且雜,這就要求技術人員除了要成為專家,還要成為“雜家”,因此應鼓勵職工參加機械、計算機及策劃管理等相關的培訓,以拓展自身的知識面,提升業務技能和水平,使之達到更高的層次。
三是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展教人員先要從展品和展項的講解詞和講解形式上下功夫,鼓勵展教人員對于講解詞的個性化創新,在擴寬自身知識面的同時,將講解詞融入科學、文化和社會等多重知識,努力做到精彩且引人入勝;面對不同的公眾群體,還要注意變換不同的講解形式,采取不同的講解方案。總之,只要心系觀眾,擁有一流的服務意識和敬業精神,就能把展教工作越做越好。
四是培養主人翁意識,注重團隊協作。要培養大家“館榮我榮,館損我損”的主人翁意識,采取有效激勵措施,使大家同心同德,凝心聚力,團結協作,為科技館的事業發展共同努力。
五是重視制度建設,推進科學管理。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通過科學有效的管理,我們可以形成明確的目標、清晰的職責、有效的監督、科學的考核和嚴格的獎懲制度。成功的規章管理制度,不僅能讓大家信服,還能成為規范各項工作和職工行為的標尺。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家時刻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才能保障科技館的運作平穩、流暢、高效。
一流的職工隊伍,才能建設一流的科技館,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一個成功的科技館離不開三個必要條件: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的領導班子,高水平的研發及管理團隊及和諧的工作環境,這些都需要我們在探索中不斷努力實現。
《河北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力爭2025年我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6%,科普創新驅動成效顯著。科普伴隨科技創新而生,也驅動科技創新不斷發展,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科學普及的重要論述,探索建立切合時代發展、獨具河北特色、滿足公眾需求的現代科普場館體系新模式,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科普場館,弘揚科學精神,播撒科學種子,努力實現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兩翼齊飛。
參考文獻:
[1]柏勁松.淺析促進科技館可持續發展的幾點要素[J].科技創新導報,2014,11(06):209210.
[2]福建省科技館.構建特色科技館體系向高質量科普邁進[N]福建日報,20220630(04).
[3]福建省科技館.深化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服務科普高質量發展[N].福建日報,20230602(04).
[4]張文娟.科技館弘揚科學家精神實踐研究:以中國科技館科學教育資源為例[J].今日科苑,2022(08):6977.
[5]喻思南.現代科技館體系服務線下公眾超10億人次[N].人民日報,20230917(01).
作者簡介:劉燕(1977—"),女,漢族,河北寧晉縣人,本科,文博副研究員,研究方向:青少年科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