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基于產教融合理念的育人機制研究符合社區教育改革的時代背景,改變社區教育封閉式的辦學模式,促進辦學層次多元化、辦學模式多樣化,充分發揮社區教育的辦學優勢和教育、科研、社會服務三大功能作用,加速知識信息的創造、傳播與應用,縮短科技成果產業化、商品化的進程,形成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密切結合的有效機制,對發展社區教育強省建設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本文探討了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基于產教融合理念的社區教育育人機制研究,通過產教融合育人體制機制創新,建立信息融通、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產教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形成行業產業與學校之間共同創新、系統育人的生態環境。
關鍵詞:產教融合;課程體系;實踐平臺;評價體系;社區教育
中圖分類號:G779.2
新質生產力是指在知識經濟背景下,以科技創新、信息技術、綠色低碳為特征,具有高度智能化、網絡化、生態化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突破了傳統生產力的局限,實現了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動了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新質生產力是教育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義就是“以新促質”,通過科技進步推動生產力的進步,最大限度地釋放生產力。
一、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社區教育產教融合研究背景
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持。通過教育,人們可以掌握前沿科技知識,培養創新能力,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力量。教育的高質量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能夠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社區教育作為一種非正式的教育形式,起源于20世紀初的歐洲,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逐漸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推廣。社區教育主要指在社區范圍內,利用教育資源、面向社區成員開展的教育活動。成人教育是社區教育最主要的組成部分,為成年人提供學習機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5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世界教育正在發生革命性變化,并呈現出“大眾化、專業化、多樣化、國際化、終身化、信息化”的趨勢,社區教育作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遵循上述趨勢進行了多次轉型。美國的教育家赫爾曼·施耐德首次推出產學研結合運用導向教育計劃的實踐,開啟了美國教育過程與教育成果相結合的先河。產教融合是指產業與教育相互融合,以產業發展為導向,教育為產業服務,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
我國的社區教育學者從產教融合理念、專業建設、課程體系和培養機制改革入手,提出開放大
學利用多條件辦學和區位優勢發展社區教育的路徑,在全面推進新時期社區教育改革和發展過程中,要樹立產教融合、成果型、全周期社區教育的“新理念”。
產教融合的提出為我國社區教育的改革探索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和“中國方案”。產教融合是社區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與生產力的發展變革聯系密切。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必然引起社區教育系統性變革,產教深度融合也將助力產業升級,推動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
二、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社區教育產教融合研究意義
教育具有傳承和傳播知識的功能,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知識基礎。教育使人們能夠了解和掌握新技術、新理念,從而推動新質生產力的普及和應用。社區教育是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為成年人提供繼續學習的機會,有助于提高整個社會的教育水平。社區教育可以提高居民素質,促進社區和諧發展,為社區建設提供有力支持,推動社區治理現代化。社區教育有助于縮小教育差距,促進社會公平。通過社區教育,可以使教育資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提高社會整體福祉。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化,創新已經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這種背景下,社區成人教育創新發展理念的提出和實踐,成為時代發展的關鍵。當前我國正處于產業發展向中高端邁進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大量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深刻變化。新質生產力能促進人才技能結構的能級躍遷,為社區教育的發展開辟了新賽道,引領社區教育人才培養的新潮流。
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新時代,江蘇省社區教育如何緊緊圍繞國家發展的重大需求,充分發揮條件優勢,打造一批在全國具有領先地位、應用能力強、社會貢獻度高的社區教育基地,要求我們必須從“源頭”著手,積極完善和改進育人機制。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社區教育需要進行供給側改革,要全面提升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水平,要在教學方法、知識結構上進行更新,提高社會對社區教育的認可度,培養高質量特色化人才。
三、社區教育產教融合現狀與問題
產教融合能夠使社區教育更緊密地貼合市場需求,培養出具有實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隨著知識生產模式變革的不斷深化,知識生產的場域邊界變得更加模糊,“彌散性”特征和“跨界性”趨勢更加顯著,社區教育在產教融合方面面臨諸多挑戰,具體表現如下。
(一)課程設置不合理
社區教育課程設置缺乏深入的調研,導致課程內容與居民實際需求脫節。大部分社區教育課程主要集中在文化知識、職業技能、養生保健等方面,課程設置無法滿足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興趣愛好的居民需求,限制了社區教育的發展。由于課程內容單一,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使社區教育缺乏吸引力;過于注重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導致課程設置過于煩瑣,難以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這些都與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背離。
(二)教學模式單一,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社區教育課程設置與居民實際需求存在錯位,導致部分課程受歡迎程度不高,無法提供居民真正需要的課程;社區教育課程更新速度較慢,難以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社區教育課程設置缺乏針對性,需求與供給錯位;社區教育師資力量相對薄弱,難以開設多樣化的課程;社區教育資源的分配有明顯的地域差異,無法實現教育公平。
(三)產教脫節,教育需求與供給存在差距
我國處于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產教脫節問題日益凸顯,成為制約人才培養質量和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不匹配,教育內容與產業發展不同步,社區教育經費投入少,無法開展多樣化課程,致使社區教育人才培養存在一定程度的供給過剩和供給不足,部分專業人才供過于求,導致就業難;一些新興行業、高技能領域人才短缺,制約了產業發展。企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參與度較低,缺乏與教育界的緊密聯系,使得教育培養出的人才難以滿足企業實際需求。
(四)評價機制滯后
產教融合評價體系不完善,缺乏統一的標準和指標體系,導致評價結果缺乏權威性和可比性。評價主體主要局限于政府部門和學校,缺乏企業、行業和社會的參與,使評價結果難以全面反映產教融合的實際效果。傳統方式下產教融合效果的評價標準是學生考試成績,該評價方法會導致學員過于關注分數,忽視能力的培養,且評價方法主要依賴問卷調查、實地考察等手段,難以準確反映產教融合的動態變化,評價結果在政策制定、資源配置、人才培養等方面未能充分發揮作用,導致評價成果的轉化率較低。
四、社區教育產教融合途徑
(一)更新教育理念、調整課程體系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教育理念從傳統的知識傳授向能力培養轉變,強調創新、實踐和個性化教育。新質生產力驅動下,課程設置的核心是探索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社區教育產教融合課程的教學改革路徑,提升課程教學質量。科技創新與形成和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是社區教育發展的內核要求,社區教育課程教學目標的制定要強調應用性知識的覆蓋,課程的設置要做到課程內容緊密結合實際,注重實踐操作,以共生性、異質性、彌散性知識代替原來已經形成固定模式的學科內容。整合學校和企業資源,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對相關理論知識進行重新構建,形成網絡集群化的知識系統,利用當前互聯網技術、信息數字化時代多樣化網絡平臺和新的知識生產模式,提高教師在原有學科知識的基礎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采用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構建產教一體的知識服務網絡,提高社區教育效果。
(二)加強產教融合,構建多鏈共生共榮的生態系統
目前,社區教育校企合作主要集中在人才培養層面,但是在技術研發、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合作不足。地方政府、職業院校和企業要意識到產教融合的重要性,創造條件促進院校與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政府要制定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引導企業、職業院校積極參與產教融合。政府制定和完善產教融合相關法規,明確各方權責,保障產教融合的順利進行,在稅收方面對參與產教融合的企業給予減免等優惠政策,激發企業參與的積極性。
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社區教育產教融合要融合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先進的人工智能手段能打破傳統的課堂和實踐車間、農場、實驗室、工作室等空間限制,可以實現多方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來解決“產”“教”脫離的問題。科技進步為社區教育與產教融合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臺,促進了教育模式的創新,信息技術使知識供給主體打破了傳統的大學圍墻,學員能夠更快速方便地獲取校外新知識。在新質生產力發展因素的推動下,社區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數字化技術,將其應用到社區教育各個環節。社區教育可以以企業為主體,將產學研緊密結合起來,共同開展人才培養、技術研發、社會服務等活動;還可以促使職業院校與企業共同建設產業學院,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另外,職業院校與企業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實施教育教學,確保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緊密對接,構建多鏈共生共榮的生態系統。
(三)搭建實踐平臺
當前的科技手段完全可以實現遠程學習,極大提高了教學、實訓實驗的效果。社區教育的學員通過產教融合項目的不斷實踐、練習,對知識融會貫通,開拓創新。信息數字化時代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以新技術為引領,以線上、線下課堂為雙重載體,在教學資源配置、教學目標設定和教學服務模式等方面體現區域特色,提高知識生產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注重地區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的相互融合,挖掘、保護和傳承地區本土特色文化,理論聯系實際,為地區文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持。鼓勵相關方面參與知識創新,對他們在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實踐經驗進行整理、歸納,形成共生性知識,提高效率,符合新質生產力特征。
(四)完善評價體系
建立健全評價組織體系,成立專門的社區教育產教融合評價機構,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明確評價流程,提高評價工作效率。大數據應用為產教融合評價機制的構建提供機遇和挑戰,我們應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的優勢,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提高產教融合的適用性,建立多元的社區教育產學融合質量評價體系,對社區教育產教融合效果方面的數據深度挖掘和分析,對產學研項目數量、產學研成果轉化率、產學研合作程度、產業規模、產業結構、產業增長率、就業率、企業滿意度、社會影響力等指標進行科學和精準性評價。還要加強評價隊伍建設,培養一支專業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評價隊伍,為產教融合評價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定期向產教融合相關主體反饋評價結果,根據評價結果和反饋意見,提升社區教育產學融合質量,不斷調整和優化評價機制,使其更加適應新質生產力社區教育產教融合發展的需要。
五、產教融合背景下社區教育發展方向探索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社區教育堅持以人為本,滿足居民需求,加強內涵建設,提高教育質量,積極參與社區治理,服務社區發展,其發展方向有以下方面。
(1)個性化教育:未來社區教育將更加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充分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2)智能化教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將推動社區教育智能化進程,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提高教育質量和效果。
(3)終身教育:未來教育將實現終身化,社區教育也不例外,滿足人們在不同階段的學習需求,助力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
(4)綠色教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社區教育關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培養具備環保意識和綠色技能的人才。
總之,新質生產力與教育之間的關系日益緊密,未來社區教育發展將面臨諸多挑戰和機遇。只有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優化教育內容、改革教育方法,才能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為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隨著我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產教融合將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產業升級與教育改革的雙重需求使社區教育產教融合向縱深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教育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效對接,實現產業和教育資源的優勢互補。產教脫節問題是我國社區建議人才培養和經濟發展中的一大難題,深化教育改革,只有加強校企合作,推進社區教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加強高素質人才培養,才能實現高水平科技創新、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建勛.新質生產力發展視角下產教融合課程知識生產模式的研究[J].包裝工程,2024,45(S2):192195.
[2]吳娟,王景.新質生產力視角下職業院校產教融合的多維審思[J].衛生職業教育,2024,42(14):14.
[3]劉丹.“知識生產模式Ⅱ”視角下高職院校產業學院適應性建設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2(20):5560.
[4]李玉倩.新質生產力視角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邏輯與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23(12):122129.
課題:“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社會教育(社科普及)專項課題(編號:24SJA101)
作者簡介:孫建萍(1973—"),女,漢族,江蘇徐州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經濟學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