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唐昭宗朝科舉試賦現實文化意蘊

2025-05-26 00:00:00魯丹丹
美與時代·下 2025年3期
關鍵詞:文化

“賦”是中國文學中具有代表性的文體之一,唐代賦在漢大賦的基礎上融入了漢魏六朝抒情小賦的特點進一步發展。在唐科舉中,科舉試賦作為朝廷選拔人才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考生的文學修養。在唐代“以文取士”的過程中,在科舉四科“策、詩、賦、判”中,試賦的現實性與文學性并重,不僅具有文學意味,還有體現時代取士的現實意味。在許多科舉文學研究中,往往因為試賦中的頌圣化傾向以及程式化書寫而忽略試賦本身的現實意蘊,對試賦存在輕視的問題。但試賦作為科舉文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其中所反映的現實文化意蘊也需要重視。晚唐科舉文學中試賦的考題選定、內容以及科舉試賦相關記錄具有其他民間文學體裁所沒有的官方性質,同時也是對時代的真實反映。

唐代試賦的科目主要包括進士科、博學鴻詞科、文辭清麗科、日試萬言科和制科,而在文獻記載以及作品留存方面,進士科試賦是科舉試賦的主體。在唐昭宗時期情況亦是如此,在有材料可考的年代里,均有舉行進士科試賦的記錄,而諸科以及明經科等記錄則相對較少。根據徐松《登科記考》[1]、孟二冬《登科記考》[2]937-949補正、王士祥《唐代試賦研究》[3]115-197等學者的考證,唐昭宗可考的試賦分別是乾寧元年(894)《止戈為武賦》一題,乾寧二年(895)《人文化天下賦》《曲直不相入賦》《良弓獻問賦》四題,乾寧四年(897)《未明求衣賦》一題,光化四年辛酉(901)《天得一清賦》一題,共計六題(如表1)。

表1唐昭宗可考試賦表

昭宗時期社會動蕩,但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幾乎每年都會舉行進士科,昭宗在位的十六年中只有兩年科舉停舉,從進士科試賦的舉行足見朝廷對于人才選拔的重視。而試賦所考的題目并非隨意而定,試賦命題、試賦內容以及昭宗科舉考試的停復也反映了唐昭宗時期的現實文化深刻意蘊。

一、試賦賦題的文化傾向

試賦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要手段,考題并非隨意而定,往往體現了國家的政治意圖以及現實考慮,而儒家思想作為漢代以來占據主流的官方思想,有唐一代依舊選擇儒家思想作為治世思想。體現國家意志的進士科試賦里面,從唐昭宗時期試賦考題依舊可見崇儒宗經的文化導向。與此同時,唐代有儒釋道三教交流甚至并行的文化思潮,晚唐時期社會動蕩,君主渴望選拔出治世之才,在這些現實因素的多重作用下,唐昭宗朝的試賦考試之中可見取材于史書以及子書的賦題。

(一)取題自儒家經典

自漢代董仲舒提出“罷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成為了統治者采用的官方思想,在唐代亦是如此。乾寧二年(895)所考《人文化天下賦》本于《周易·上經·貫》“剛柔交錯而成文焉,天之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景福元年(892)所試《正戈為武賦》出自《春秋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文,正戈為武。武王克商,作《頌》日:“載最干戈,載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又作《武》,其卒章日:‘耆定爾功。其三日:‘鋪時繹思,我組維求定。”其六日:“綏萬邦,屢豐年。’夫武,禁暴、最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5]《人文化天下賦》以及《止戈為武賦》都以儒家經典為題,化用成句以定題,這就需要考生對于儒家經典足夠熟悉,才可以從賦題入手,把握出題者的意圖以組織語言作答。而從《周易》以及《春秋》做中選題也并非昭宗朝試賦特例,在可考文獻中,唐試賦題源自《周易》者三例,本自《春秋》者五例,其他儒家經典如《尚書》《三禮》均有相關賦題,在這里就不一一贅述。

(二)取題自道家經典與子書

唐代儒釋道三種思想的交流發展構成了唐代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試賦的選題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特征。在進士科試賦命題中,源自《老子》《莊子》的試題并不罕見,在唐昭宗光化四年所試《天得一清賦》則本于《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營,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與此同時,昭宗朝乾寧二年(895)復試《曲直不相入賦》則出自子書《淮南子》卷九《主術訓》。《淮南子》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揉合了陰陽家、墨家、法家與一部分儒家思想成書。從《天得一清賦》和《曲直不相入賦》也可見昭宗朝試賦題目的多樣性與豐富性。

(三)取題自史書

以史為鑒可以知得失。昭宗朝處于晚唐的動蕩之中,昭宗欲扶大廈之將傾的思想從試賦選題中也可窺見一二。試賦考題選自史書往往有兩種選擇,或取古事或取今事,而昭宗朝的試賦可考材料中選題呈現出兩者均重的傾向。

乾寧二年(895)復試中的《良弓獻問賦》取自《通典》卷七十七《沿革三十七·軍禮二》云:“貞觀元年,太宗謂蕭璃日:‘朕少好弓矢,自謂能盡其妙。近得良弓十數,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問其故。日:‘木心不正則脈理皆邪,弓雖剛勁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天下四方,用弓多矣。而有天下之日淺,得為理之意,固未及乎弓。弓猶失之,何況于理。自是遂延耆老,問以政術。”[7]而乾寧四年(897)所試《未明求衣賦》本于《漢書》卷五十一《賈鄒枚路傳》:“始孝文皇帝據關人立,寒心銷志,不明求衣。自立天子之后,使東牟朱虛東褒義父之后,深割嬰兒王之。”[8]這兩個試題一選自今事,一選自《史記》,可見朝廷對于選拔明史人才以及把握人才對當朝之事理解的需要。

二、試賦內容的文化傾向與特點

就唐昭宗時期可考七則賦題、賦韻及賦文在顯示出應試文體特點的同時,也反映了唐代兼容并蓄的思想文化潮流,其獨特的應試文學的程式化、頌圣化特性也需要得到正視。

(一)崇儒與兼容相結合

前文已經提及,有唐一代對于儒家思想的尊崇,賦題多源自儒家經典。根據徐松《登科記考》、孟二冬《登科記考》補正、王士祥《唐代試賦研究》等學者的研究成果,作為唐代試賦中最為重要的進士科,所考試賦題自明確出自儒經者高可占考該科試賦的三分之一,比以子、史命題的總和還要多[3373。而在可考的昭宗朝七則考題中,出自儒經者就有兩題。而應試者則需要對儒家經典足夠熟悉,才可以在限時作答的時間內寫出命題試賦。而《止戈為武賦》與《人文化天下賦》便集中體現了儒家文治思想內涵。《正戈為武賦》雖為討論王朝軍國之大事,但是重點在于“止”而不在于“戈”,戰爭動亂的時局無法對國家進行有效的治理,只有“正戈”才有“武”,百姓才得以安居樂業。孔穎達:“圣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當法此教而化成天下”。而《人文化天下賦》實則是對儒家文治思想的贊揚與向往。

在國家推崇儒家經世致用、入世而文治的基礎上,試賦命題也并非只局限于對儒經的考察。唐代儒釋道三教交流而并存,呈現出共同繁榮的傾向。在試賦命題中,道家經典也占據一席之地。昭宗朝可考的七例賦題中,《天得一清賦》則是基于老子道家思想而定位賦題。關于道家思想,時人常常認為其主張“無為而治”并不適合作為國家的官方思想,但實際漢初尊崇“黃老之學”,可見道家并非在政治中不適用,道家在發展過程中與儒家思想交流借鑒,成為了治國思想的有益補充。而在唐昭宗光化四年(901)所試《天得一清賦》中可見在動蕩的社會里,存在熟知道家思想人才的需求。而《曲直不相入賦》賦題本自《淮南子》,更可見昭宗朝統治對于人才的選拔不只對應試者的儒家思想儲備有要求,更要求應試者具備多方面的政治文學素質。試賦賦題選擇范圍之廣也側面反映了有唐一代特別是晚唐多樣化思潮發展、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

(二)賦韻的制定與實現矛盾

王士祥教授指出,限韻是唐代試賦形式方面的又一規定性特征[3]242。科舉試賦考試除了有命題要求,還需要注意限韻問題。王士祥教授指出,科舉試賦最初并無限韻,一些押韻的作品來自作賦者的自覺,而從開元二年進士科試《旗賦》明確限韻以來,試賦限韻便成了基本規定。據《文苑英華》《登科記考》《全唐文》等收錄試賦來看,唐代試賦用韻可以粗略以有無限韻要求分為兩類,其中有限韻要求者,又可以再分為任用韻、以題為韻、以題中字為韻、以四聲、五聲為韻和明確規定韻腳字數等類,而明確規定韻腳字數者則包括四韻、五韻、六韻、七韻、八韻、九韻、十韻等諸多子類[3]242-263。在有限韻的規定之后,應試者不僅需要考慮試賦在限定命題下的內容,還要滿足題目所要求的韻腳。在昭宗朝所考的七例試賦中,《人文化天下賦》以“觀彼人文,以化天下”為韻。《曲直不相入賦》以“曲直”二字為韻;《良弓獻問賦》則是取五聲字次第用,各隨聲為賦格。

因為試賦要求在規定時間內考場作答,試賦在特定命題下的作答在保證試賦兼具文學性及現實性等標準下,并非所有限韻賦題的應試賦文都可以做到韻腳也無可指摘。洪邁《容齋續筆》指出:“有黃滔者,是年及第,閨人也。九世孫沃焉吉州永豐宰,刊其道文,初試、覆試凡三賦皆在。考《曲直不相入賦》以題中‘曲直’二字為韻,釋云“邪正殊途,各有好惡”,終篇只押兩韻。《良弓獻問賦》,取五聲字次第用,各隨聲焉賦格。于是第一韻尾句云‘資國祚之崇崇’,上平聲也。第二韻‘乘寶祚之綿綿”,下平聲也。第三韻‘曾非惟惟’,上聲也。第四龍‘露其言而粲桑”,去聲也。而闕入聲一韻。賦韻如是,前所未有。國將亡,必多制,亦云可笑矣。”[10]此處之“制”是法令、制度、繁文的意思。在洪邁的觀點中,國家局勢所推雖為主要因素,但也可見昭宗朝科舉試賦賦韻的制定以及應試者在實際作答中未押韻的矛盾。

(三)賦文對賦題的應試特點

試賦作為應試文體,其頌圣化傾向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方面。昭宗朝試賦賦文可見應試者對命題者所定賦題的肯定及回應。試賦賦題一般本自經史子集,所選的命題具有篩選朝廷需要的人才的內容,如《人文化天下賦》可見對于儒家文治天下的肯定;或如《曲直不相入賦》等通過是非論題考查應試者是否具有擔當大任的品質,一般這類論題本身具有合理性。但與此同時,也不能忽視科舉本身就是應試者謀取官職的途徑,其頌圣性特點會使試賦內容避免反駁論題,并很少出現對于當朝負面的評價。昭宗朝可考試賦中,幾乎無一出現對朝廷不滿的言論,取而代之的是對于政局前景等光明燦爛的設想。如《人文化天下》中“厥義咸知,是宜遵史之文,贊升平之主。”[2]1026《良工獻問賦》中“今吾皇播聲教以鏘洋,恩波而浩瀚,乾坤與之而合德,夷夏有之而一貫。”[2]1028均對于君主不乏溢美之詞。

而試賦作為應試者考取功名的途徑,在試賦的末尾也常常表示對于朝廷的感激,雖然可能僅有一句,但是在科舉試賦的作賦的時間限制以及字數限制的約束下,試賦本身并非長篇大論,所以結尾更顯得引人注目。昭宗朝可考試賦結尾處均有此類話語,《止戈為武賦》中有“士有偶明試而賦止戈,獲贊皇風而之”,《人文化天下賦》有“彬彬乎哉,郁郁乎哉,有以見我唐之至化。”《曲直不相入賦》有“微臣之獲詠歌,敢不佩之于取則。”《良弓獻問賦》有“儒有生在江嶺,來趨轂。波濤久慕于化鯤兮下闕。”試賦作為應試文體,其末尾自謙以及頌圣化傾向雖然是不可否認的特點,但是也不能稱為模式僵化。末尾句與原文的銜接并不突元,并使得試賦文意完整,是試賦的有機組成部分,正如《人文化天下賦》《曲直不相入賦》《良弓獻問賦》均為黃滔所作,但其每一試賦的結尾都與試題緊密相扣,并不雷同。試賦的頌圣化傾向不能忽視,但是也不能因為放大,認為試賦是僵硬而缺少研究價值的。

三、試賦內容的時代傾向

昭宗所考試題都可辨明來源,但并非是隨意從經書中選取而成,每一賦題都有其背后的政治內涵,呈現出晚唐末世的時代特點。從昭宗朝試賦題目以及賦文入手,并結合時代背景,則可進一步發掘昭宗試賦獨特的時代特點以及思想價值。

(一)“挽大廈之將傾”的治世目標

歷史上稱昭宗“攻書好文,尤重儒術,神氣雄俊,有會昌之遺風”。可見昭宗雖然被稱為亡國之君,但是其并非是昏庸無能、懦弱無為的。昭宗即位時,黃巢起義雖已失敗,但是在農民起義的影響下,國家百廢待興,亟需穩定政局。對于內有宦官,外有藩鎮的政局,想要穩固社會需要重視軍隊的力量,這些文治武功的需要也體現在了試賦選題之中。

昭宗朝可考賦題《止戈為武賦》以及《人文化天下賦》出自儒經之中,表現出儒家特有的積極的入世以及文治的政治傾向。縱觀徐寅《止戈為武賦》開篇即提到“書契天設,文明日新,將究止戈之意,式彰為武之仁。”[2]1018點明止戈為武的含義,接下來舉出楚莊王薄晉國的例子,進一步闡釋止戈為武的政治內涵。而“愿劍戟而器于農耕,賢哉若彼;問軍旅而對以組豆,圣也如何。”[2]1018表現出了對于戰爭的厭倦,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文治與武功都是治國之策,而認為戰爭并非是實現統治最為有效的途徑。徐寅的《止戈為武賦》則緊扣儒家思想的主題,提倡文治的作用,并回應了昭宗關于國家軍國大事的思考。

而取題于《周易》的《人文化天下賦》更是緊扣儒家文治的思想主題,可見朝廷對于實現挽救唐王朝的目標而實行的文治策略。《人文化天下賦》以“觀彼人文,以化天下”為韻,考察試賦者對這一觀點的理解。可考黃滔《人文化天下賦》開篇便指出人文化天下思想的來源為“《易》垂言而著在八卦,人有文而形于普天。”[2]1026從河圖洛書談到《詩》《書》強調文治的重要性,最后對于有唐一代的文治進行了暢想,認為文治可以“彬彬乎哉,郁郁乎哉,有以見我唐之至化。”[2]1026黃滔對于《人文化天下賦》的認識也緊扣儒家文治思想展開,并對唐代的文教發展進行了肯定,認為文治可以幫助唐代繁榮發展以“成化天下”。上述兩賦不僅體現了唐昭宗時期對于儒家作為官方思想的尊崇,也是對帝王如何統治國家這一問題的回答,實現了賦題和賦文的相互印證,也可見君主對于治世目標的思考。

(二)求賢若渴的取士態度

昭宗欲重振天下,則需要人才來輔佐。前文也提及,在昭宗在位的十六年中,無論政局如何動蕩,科舉每年均有進行,只有兩年的停舉記錄。雖然部分試賦賦題已不可考,但是在可考賦題中,仍可見其求賢若渴之心。乾寧二年(895)有記錄提及昭宗賴日:“高宗夢傅說,周文遇子牙,列位則三公,弼諧則四輔。朕纂承鴻緒,克紹寶圖,思致理平,未臻至化。今大朝方興文物,須擇賢良,冀于愈選之間,以觀廊廟之器。”[2]1021其中昭宗舉高宗、周文王之例,意在強調選拔人才以治世的重要性。而除了《人文化天下賦》,還可考黃滔《曲直不相入賦》和《良弓獻問賦》,這兩題則是由帝王所出以考該年的25位進士的題目,在加試后“覆汰,止放十五人也”。而在昭宗之賴中可見這一加試的目的:“朕自君臨寰海,八載于茲。夢寐英賢,物色嚴野,思名實相符之士,文具美之人,用立于朝,庶于理”[2]1022對于科舉取士之中“多披于隼翼,羊或服于虎皮”的現象,不利于選取國家所需要的人才的現象,則加以嚴懲。

而從試賦主體方面看,《良弓獻問賦》取自當朝唐太宗不識良弓的典故,可見應試者對于唐代認同感的考察,其中也可見昭宗希望得賢才以治世的愿望。而黃滔的賦文也對這一選題進行了回答,“今吾皇播聲教以洋,潛恩波而浩汗,乾坤與之而合德,夷夏有之而一貫。斯弓不制,洞其理以明明;斯問克興,露其言而。”表達其愿為君主建言獻策的愿望。《曲直不相入賦》賦題出自《淮南子》卷九《主術訓》:“人主貴正而尚忠,忠正在上位,執正營事,則饞妄奸邪無由進矣。譬猶方員之不相蓋,而曲直之不相入。”[11]這一選題實則是對選拔的人才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忠正。而黃滔《曲直不相入賦》也以木喻人指出:“小人曲媚,或乘造次以得時;君子直誠,可仗英明而輔國。”并對自己為官作出保證,必將“惟曲是斥”“惟直是求”,對賦題的內涵作出了回應。《舊唐書》卷二十下《哀帝本紀》中有“昭宗皇帝英獻奮發,志憤陵夷,旁求奇杰之才,欲拯淪胥之運”[12]的記載,其中也可見昭宗求賢若渴之心。對于試賦選題的慎重以及對于考試所選進士的進一步加試,都是對于人才的重視之舉。而試賦命題與應試者賦文也實現了有效的雙向互動,既不脫離其本事,又實現了對現實政治需求的導向。

(三)試賦背后所隱含的政局動蕩

昭宗對于危害唐王朝發展的兩大弊病認識深刻,但是卻因為積已久而無法挽救唐帝國的滅亡。乾寧三年(896)七月李茂真進逼京師,昭宗踏上了離京之路,乾寧五年(898)即光化元年昭宗京城。但是在這一過程中,科舉并未中斷,可考乾寧四年(897)試賦題目《未明求衣賦》這一賦題出自《史記》孝文帝未明求衣的典故,因為賦文已不可考,所以無法得知具體的內容。但“未明求衣”這一典故則可見昭宗在離京之路上依舊勵精圖治,想要實現有唐一代的復興。光化四年(901)辛酉所試賦為《天得一清賦》這一賦題出自《老子》。在道家思想中,“一”即道,天以無為則清,是為天德,而“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則可以理解為君王理解“道”而治理天下的愿望。與前文試題取自儒經與史事不同,此時的試題取自道家經典《老子》,雖然賦文內容已不存,但是可以感受到其中君王及朝廷的政治傾向的變遷以及破除藩鎮國土統一的愿望。

光化四年(901)正月昭宗反正,改元天復。天復元年“五老榜”則是為五名年事已高的進士者各授一官,這也在一定情況下反映了進士科包括試賦在內考試之難,在晚唐動蕩的政局之下,百姓難以安居樂業。天復元年(901)年十一月,《舊唐書》記載“中尉韓全海與鳳翔護駕都將李繼海奉車駕出幸鳳翔。”天復二年(902)與天復三年(903)記載科舉停舉。乾寧四年(897)昭宗雖不在京師,但科舉并未停試,有試賦賦題《未明求衣賦》可考,而天復二年(902)與天復三年(903)的停舉實則已經可見政局飄蕩,唐之將亡。天復四年(904)科舉恢復,但是未有資料留存,至八月壬寅夜,昭宗被害,朱溫篡唐。科舉試賦作為唐選拔人才的主要途徑,昭宗朝可考賦題以及科舉停復也反映了唐政局的動蕩以及唐帝國走向落幕的結局。

四、結語

唐昭宗朝的科舉試賦的賦題多源自儒家經典,呈現出崇儒宗經的文化傾向,但是也有試題源自道家經典以及史籍子集,其中可見唐昭宗朝試賦試題的來源多樣性。而通過對可考試賦進行分析則可以進一步發掘唐昭宗朝的尊崇儒家思想并兼容并包的文化傾向,歸納出試賦呈現出來的限韻矛盾性與賦文頌圣性特點。試賦作為拔擢人才的有效途徑,不可避免會帶上應試性文本的色彩,但不能因此抹煞其文學價值。文學是時代的文學,昭宗朝科舉試賦中的現實因素不容忽視,試賦賦題的選定以及科舉的再試、停復都與唐昭宗朝的政治息息相關:挽大廈之將傾的治世目標與其背后儒家思想作為官方思想的互動、賦題與再試所體現昭總朝求賢若渴的取士傾向以及時局動蕩之中試賦命題的道家傾向以及科舉停復。試賦并不是一種僵化的、凝固的文本,而是誕生于朝廷與應試者的有機互動之中,包含了極其豐富的文化現實意蘊。

參考文獻:

[1]徐松,趙守儼,點校,登科記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4:835-847.

[2]孟二冬,登科記考補正[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3]王士祥:唐代試賦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疏,周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98:44.

[5]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98:253-254.

[6]李耳,魏源,注,老子本義[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25.

[7]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8:2106-2107.

[8]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2341.

[9]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356.

[10]洪邁,容齋隨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368.

[11]劉安,高誘,注.淮南子注[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135.

[12]劉響,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812.

作者簡介:魯丹丹,鄭州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編輯:雷雪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人看人人鲁狠狠高清| 免费全部高H视频无码无遮掩|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2021亚洲精品不卡a|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婷婷成人综合| 国产在线第二页|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777| 啊嗯不日本网站| 国产毛片基地|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久久伊人久久亚洲综合| 韩日免费小视频| 啪啪永久免费av|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观看| 99热免费在线|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黄色国产在线| 欧美激情成人网|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第一次|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美女国产在线| 国产视频自拍一区| 日韩欧美国产区|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日韩黄色精品| 中文字幕第1页在线播| 国产丝袜第一页|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99色亚洲国产精品11p| 天堂在线亚洲|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欧美特黄一级大黄录像| 国产另类乱子伦精品免费女|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盗摄精品| 亚洲人妖在线| 国产成人免费| 国产精品13页|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 www亚洲精品| 任我操在线视频| 多人乱p欧美在线观看|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国产微拍精品| 国产精品一区不卡|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a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 日韩无码一二三区|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毛片视频|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免费激情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