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面臨諸多挑戰,尤其是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較淺,導致其在主流社會中的影響力逐漸減弱。與此同時,群眾文化活動因其廣泛的參與性和形式的多樣化,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通過群眾文化活動這一平臺,傳統文化得以與現代元素融合,更好地適應當代社會的需求。本文旨在探討如何通過群眾文化活動有效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創新,提升其社會認同感,為文化的持續傳承與發展提供新思路。
1群眾文化活動的特點及其作用
群眾文化活動是一種由群眾廣泛參與、自發組織或政府支持開展的文化實踐,呈現出鮮明的特點。參與性強是其顯著特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能夠觸及各個年齡段和文化背景的群體,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形式靈活多樣也是群眾文化活動的核心優勢,從傳統戲曲、剪紙展示,到現代化的音樂節、線上直播,活動能夠根據群眾的不同需求展現不同的文化面貌。
在實踐中,群眾文化活動對社會文化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它通過保護和傳播傳統文化,為文化的延續提供保障。社區互動和活動參與能夠增進群體之間的情感聯系,增強他們對本土文化認同感。此外,群眾文化活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廣闊空間,通過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相結合,使其更貼近當代生活需求,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2傳統文化傳播中的挑戰
2.1受眾斷層與傳播困境
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傳播中,受眾斷層成為突出問題。年長群體對傳統文化表現出較高的接受度,而年輕一代受成長環境和文化接觸方式的影響,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相對淺薄,興趣顯著降低。這種代際間的文化斷層使得傳統文化難以深入現代社會的主流群體,逐漸陷入邊緣化的傳播困境。
傳統文化傳播的方式在受眾拓展方面表現出較大的局限性。一些傳統文化活動的目標受眾主要集中于特定年齡層,傳播內容缺乏針對不同群體需求的差異化設計,難以形成廣泛的社會影響。與此同時,傳播過程中,部分內容的呈現形式較為陳舊,未能與受眾日常接觸的媒介平臺有效融合,導致傳播效果受限。特別是在快速變革的信息化社會中,傳統文化傳播未能充分進入數字化和多媒體的語境,進一步導致了傳播范圍的局促。
受眾斷層和傳播困境不僅阻礙了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擴展,也使其文化價值在現代社會的傳承面臨更大的挑戰。
2.2形式單一與吸引力不足
2.2.1單一傳播形式的局限性
傳統文化的傳播往往依賴于線下展覽、講座和文字出版等形式,這些傳播方式通常注重內容的權威性和深度。然而,這些形式缺乏靈活性和互動性,難以滿足當代受眾對多樣化文化體驗的需求。在信息化和娛樂化的社會環境中,受眾的注意力容易被豐富的娛樂選擇吸引,單一的傳播方式顯得乏力,難以激發觀眾的興趣。傳統文化的傳遞往往局限于專家講解和歷史背景的介紹,這種單向傳播方式未能有效激發受眾的參與興趣。在現代社會,受眾期待通過參與其中來體驗文化,而單一的展示方式無法提供這種互動體驗。隨著受眾的需求轉向更加個性化和多元化的文化體驗,傳統的傳播形式逐漸失去了吸引力,傳統文化的傳播效果受到明顯限制。
2.2.2固化表現方式與現代需求的脫節
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相對固化,許多文化活動主要依靠技藝展演和藝術品展示等靜態方式來呈現。雖然這些活動能夠傳遞文化的歷史和深厚的藝術價值,但其形式較為單一,缺乏創新和互動性?,F代觀眾,特別是年輕一代,往往傾向于體驗具有趣味性和娛樂性的文化活動。傳統的展示方式未能與現代審美和技術發展相結合,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在許多傳統文化活動中,觀眾僅僅是旁觀者,缺乏沉浸感和參與感,這使得文化活動難以打破觀眾與文化之間的隔閡。與此同時,現代技術的不斷進步為文化活動帶來了更多可能性,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可以帶來更加生動和沉浸的文化體驗。然而,許多傳統文化活動依然沿用過時的表現方式,未能有效利用這些新技術,導致文化傳播與現代社會需求之間的脫節,進一步削弱了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和傳播力[2]。
3群眾文化活動與傳統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3.1擴大傳播渠道
群眾文化活動能夠有效拓展傳統文化的傳播渠道,其多樣性和普及性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傳統文化的傳播,長期依賴于較為單一的媒介形式,如書籍、展覽等,傳播的對象通常局限于特定的群體或文化場域。然而,群眾文化活動的開放性打破了這一限制,能夠吸引各年齡層、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參與者的范圍不再受限于傳統的文化圈子。通過節慶活動、社區交流等形式,傳統文化逐漸融入日常生活中,成為群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群眾文化活動的互動性和參與性使得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加生動和具體?;顒有问降撵`活多變,如民俗表演、傳統技藝體驗、節慶慶典等,使文化傳播不再是單向的宣講,而是使參與者通過親身體驗,深度感知文化的魅力和價值。結合現代數字化技術,傳統文化的傳播形式變得更為多元且有效。線上平臺、虛擬展覽和直播等手段,打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使傳統文化能夠覆蓋到更廣泛的受眾,尤其是年輕一代。通過互聯網平臺的互動和分享,傳統文化得以傳播到更廣泛的社會空間。
3.2提升文化認同
群眾文化活動在傳播傳統文化的同時,對于提升文化認同感也起到了關鍵作用。群眾文化活動的互動性和參與性使受眾從單純的觀賞者轉變為文化的實踐者和創造者。在傳統節日慶?;顒又校瑓⑴c者通過親身體驗傳統習俗,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些文化形式的歷史背景,也能在活動中感受到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情感價值。
群眾文化活動還具有代際傳遞的作用,彌合了傳統文化在不同年齡群體之間的認同差異。在現代社會,年輕一代可能由于成長環境和接觸方式的不同,難以形成對傳統文化的強烈認同。然而,通過融入現代元素的群眾文化活動,傳統文化能夠以更加接地氣和新穎的形式觸及年輕群體,激發他們對文化價值的重新認知?;顒又械娜の缎院蛫蕵沸宰屇贻p人更易于接受,從而達到代際間文化認同的傳遞和延續。
群眾文化活動通過情感體驗和多代際的參與,幫助受眾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價值,提升了文化認同感,為文化的傳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融合路徑的探索
4.1活動內容的創新設計
傳統文化與群眾文化活動的深度融合,需要在內容設計上進行創新,以提升活動的吸引力和傳播力。傳統文化內容往往具有深厚的歷史價值,但其靜態化、單一化的呈現形式容易使現代受眾,特別是年輕人產生距離感。通過創新設計,可以讓傳統文化的內涵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生。
創新設計應充分考慮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并結合群眾文化活動的特點,將文化內容轉化為更加直觀和可參與的形式。例如,將傳統節日活動與現代藝術表現形式相結合,通過舞臺劇、音樂會或沉浸式展覽的方式,賦予傳統文化全新的視覺和感官體驗。同時,結合游戲化設計理念,開發基于傳統文化的互動游戲或競賽活動,讓受眾在趣味中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
此外,創新設計還可以融入地方特色,以區域文化為基礎,將具有地方代表性的傳統文化項目融入群眾文化活動中。通過定制化的文化內容,使活動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增強文化的獨特性和吸引力。比如,通過民俗手工藝體驗、地方戲曲改編等形式,增強活動的親民性和互動性,讓傳統文化融入群眾的日常生活。
通過內容的創新設計,傳統文化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呈現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模式,而是成為一種多樣化、生活化和體驗化的文化表達形式。
4.2數字化手段的運用
數字化技術為傳統文化與群眾文化活動的融合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隨著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文化傳播的形式逐漸從線下擴展到線上,傳統文化的傳播不再受限于物理空間,而是通過數字化手段廣泛地接觸到不同層次的受眾。
運用數字化手段,可以通過線上平臺為傳統文化傳播搭建橋梁。例如,將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傳統表演、節日慶典等內容制作成短視頻、虛擬展覽或直播節目,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發布,使更多觀眾能夠便捷地接觸到傳統文化。
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的運用,為傳統文化帶來了沉浸式的體驗。例如,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觀眾可以置身于歷史場景中,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精髓。增強現實技術則可以將傳統文化元素嵌入到現實生活場景中,例如在城市街道或商場中展示動態的傳統文化內容,增強觀眾的參與感和代入感。
數字化手段的運用使傳統文化的傳播形式更加豐富和生動,并能夠打破地域和時間的限制,使傳統文化成為大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4]。
4.3社區文化平臺的建設
社區是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傳統文化傳播的理想場所。通過建設多功能的社區文化平臺,可以為傳統文化與群眾文化活動的融合提供一個穩定而高效的實踐場域。
社區文化平臺能夠為傳統文化提供長期且持續的展示空間。通過組織常態化的文化活動,如民俗展覽、傳統技藝培訓、節慶活動等,讓傳統文化在社區中得以長期傳播。這種方式強化了傳統文化的可見性,使社區居民能夠更深入地接觸和參與到傳統文化中,形成對文化的情感認同。
平臺的建設應注重多樣性和開放性,為不同群體提供平等的參與機會。例如,在社區文化中心設立專門的傳統文化活動室,提供傳統樂器、工藝工具等硬件設施,同時邀請民間藝人或專家進行指導,促進傳統文化的實踐與傳承。社區平臺還可以設置針對不同年齡段的文化活動,例如為青少年設計寓教于樂的文化課程,為老年人組織傳統文化欣賞和交流活動,形成多層次的文化共享空間。
社區文化平臺是文化活動的開展場所。通過這種平臺,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加貼近基層生活,真正融入到群眾的日?;顒又?。這種形式讓傳統文化不再是一種單向的傳遞,而是一種社區居民共同創造和分享的文化實踐方式,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5結語
群眾文化活動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創新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通過活動內容的創新設計、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和社區文化平臺的建設,傳統文化能夠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提升其吸引力和活力。隨著社會的發展,群眾文化活動將繼續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發揮關鍵作用,為文化多樣性發展與社會進步提供堅實的支撐。■
引用
[1]白晉湘.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4,39(5):497-502.
[2]王晶.群眾文化工作與傳統文化的融合策略[J].參花,2024(20):131-133.
[3]包莉.傳統戲曲與群眾文化活動的有機結合[].藝術大觀,2024(8):32-34.
[4]梁曉藝,關旭.融合傳統與現代:民俗舞蹈的數字化保護評《民俗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應用化工,2024,53(2):524.
作者簡介:李宛凝(1994一),女,山東臨沂人,碩士研究生,助理館員,就職于日照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