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ication of New Types of Productive Forces in Enterprise in Economics Course Teaching from an Innovative Perspective
Shang Yingqi' Li Lin2
(1. Qi Qi Har Workers' University,Qi Qi Har,Heilongjiang ; 2. Qi Qi Har Engineering Institute,Qi Qi Har,Heilongjiang )
Abstract:This paper explorestheapplicationof newtypesof productive forces inenterprises ineconomicscourse teaching fromaninnovativeperspective.Ineconomicscourseteaching,byintroducingcase studiesandpracticesofnewtypesofproductive forcesinenterprisesstudentscanbetterunderstandtheoreticalknowledge ineconomicsandimprovetheirabilityto solve practicalproblems.Atthesametimethiscanstimulatestudents'innovativethinking andcultivatetheirabilitytouse new technologies and methods to solve economic problems.
Key words:Innovative Perspective;New Types of Productive Forces;Economics Course Teaching;Application Research
進入21世紀,國家加快扶持創新型能源、新型材料、實體經濟、電子科技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度重視未來產業的推廣,為新產業注人新動能,使其快速發展成新質生產力。人們將突破性技術、配置創新型生產要素、深度轉型升級的新興產業結合在一起,進而產生了當代先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是將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進行優化組合,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新質生產力的特征有高科技、高效能以及高質量,不僅擺脫了舊的經濟增長方式,而且高質量發展、創新型發展承擔了主要作用,符合新發展理念,對傳統生產力進行了全新的表述。站在經濟學角度看新質生產力,它突出表現在傳統生產力跨越式發展,是與時俱進的提升。其中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起到了核心作用,推動了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
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內容,當它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產生量變和質變,站在新時代創新角度之下,提出了“企業新質生產力”這一新說法,其在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也是一個復雜而深人的課題。新質生產力作為先進生產力的質態表現,具有創新技術,創新生產要素以及與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等特點,在科技創新的引領下,必然會推動國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一、新質生產力的提出
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它突破了傳統生產力理論只注重物質生產的局限,將數字、知識、智能等非物質生產要素納入生產力范疇,拓展了生產力的邊界。經濟學課程可引人新質生產力概念,幫助學生理解現代生產力的演變升級以及其對經濟結構與發展的影響。從創新視角看企業新質生產力,可以將其看作為生產要素重新配置、新技術革命以及在產業轉型中進行深度融合,是傳統生產力的創新發展。
二、從科技創新角度分析企業新質生產力
企業新質生產力是指企業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等手段,使得生產力在原有基礎上實現質的飛躍,從而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其中,科技創新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萍紕撔虏粌H涉及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還包括對現有技術的改進和優化,以及對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不斷探索和嘗試。
(一)科技創新
通過研發新技術、新工藝,企業能夠生產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從而贏得市場份額。例如華為、中興等通信企業正是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在5G、人工智能等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推動了企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二)生產要素配置創新
生產要素配置創新涉及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等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和優化配置。通過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企業能夠更高效地利用資源,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例如,一些企業通過引入智能制造系統,在生產過程中運用自動化和智能化進行控制,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對于產品質量也有大幅提升。
(三)產業轉型升級
產業轉型升級是企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推動產業升級,企業能夠在新興產業和高端領域占據有利地位,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領域,許多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成功打造出了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
三、經濟學課程中企業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建構與實踐路徑
(一)理論建構探索
在經濟學課程中,對新質生產力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其理論背景、概念特點、經濟影響以及發展途徑等方面。
1.理論背景
由于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范疇,在進人新時代,黨中央創造性地提出新質生產力理論,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也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成果。它反映了世界在變化,經濟伴隨科技的進步與創新,對于傳統生產力三要素的變化,我們要有創新理論的勇氣和膽識,對于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要根據新形勢新變化提出新理論,與時俱進,創新發展。
2.概念特點
經濟學課程詳細闡述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和傳統意義上生產力的不同,在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中,經濟學課程從科技創新、模式創新,生產要素配置創新等不同角度來進行描述,目的是讓學生在進人工作之前盡快熟悉掌握企業新質生產力的特點,為將來實際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
3.經濟影響
新質生產力對經濟增長的驅動、產業結構的升級以及對社會發展的全面推進作用,都是經濟學課程需要探討的重要內容。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能夠推動經濟的高質量增長,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并帶動社會的全面發展。
4.發展途徑
經濟學課程還會探討如何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這包括投人更多研發資源、加強人才培養、構建創新體系和加強國際合作等方面。
(二)實踐案例
眾所周知,華為公司在企業新質生產力的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果。通過技術創新與研發、智能制造與產業升級、綠色與可持續發展以及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等方面的努力,華為不僅提升了自身的競爭力,還為整個行業的發展樹立了榜樣。
1.技術創新與研發
研發投入。華為持續加大研發投人,過去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11100億元。這些投入為華為在鯤鵬、昇騰、鴻蒙、歐拉等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數字化轉型。華為自2014年正式開啟數字化轉型,建立全要素聯接和實時反饋系統,開始公司自身的數據治理,并建構了相應的安全體系。2018年,華為又正式啟動全面的人工智能戰略,將數字化、智能化應用到多個領域,推動了公司業務的智能化升級。
2.智能制造與產業升級
成立長安智慧工廠。華為與長安汽車攜手打造數智工廠,深度打造了ICT基礎設施和上層應用建設,助力打通汽車制造業三個核心業務流—工程數據流、生產工藝流、商業信息流,構筑了智能智造新能力的行業標桿。這一項目展示了華為在智能制造領域的深厚實力和創新能力。
機器人行業助力。華為助力機器人頭部企業推動產品多元化布局、重塑結構化研發流程,實現了研發質量與生產質量的協同管理。這不僅降低了研發成本,還提高了產品研發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3.綠色發展與可持續性
“光儲充”一體化解決方案。華為聚焦優、光、儲、充、云,聯合伙伴打造“
一攬子措施,這項舉措主要是以“光、儲、充”進行協調,為實現降容增效,減少變壓器存儲,提高光伏發電量。華為在AI光儲存方面推出了數字化平臺,利用科技創新實現了充電功率大、待機時間長、充電時間短,調度柔性,用戶體驗性強,使用后反響好。這一方案在多個項目中得到了成功應用,推動了綠色交通和低碳經濟的發展。
節能減排。華為在自身運營中也積極采取節能減排措施,降低能耗和排放,實現可持續發展。
4.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
與高校合作。華為與多所高校共建ICT學院,覆蓋數千名學生,每年有數百名學生考取華為認證。這些舉措為華為培養了大量具備數字素養和技能的新型人才。
內部培訓。華為還注重內部培訓和發展,通過設立培訓中心、開展在線課程等方式,不斷提升員工的技能和素質。
(三)實踐路徑
1.加大研發投入
企業需要加大研發投入,引進先進技術,推動產品的創新升級。通過技術創新,可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為企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2.智力資本的運用
企業需要重視智力資本的作用,加強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通過提高員工的素質和技能水平,可以推動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3.可持續發展
企業在實踐中需要注重可持續發展,推動綠色生產和循環經濟。通過采用環保技術、降低能耗和減少排放等措施,可以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4.國際合作
企業需要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和技術成果。通過國際合作,可以加快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步伐,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四、結論與展望
在創新視角下,企業新質生產力引入經濟學課程教學是一個重要而緊迫的課題。通過引人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和分析框架,經濟學課程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現代經濟發展的規律。同時,通過案例教學、互動討論和實踐教學等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隨著不斷進步的科學技術以及深人發展的全球產業變革,在推動全球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新質生產力將發揮絕對作用。因此,經濟學課程需要不斷更新和完善教學內容和方法,以適應新時代的需求和挑戰。
參考文獻:
[1]杜傳忠.我國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機制與路徑分析:基于創新生態系統視角[J].社會科學輯刊,2023(1):143-151.
[2]劉暢.高校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探索與應用:基于發展經濟學課程的實踐[J].學園,2021,14(13):55-56.
[3]王利軍,李喜杰,魏巍.論當前我國經濟學理論教學問題及對策改進[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2):462.
[4]李婷,尹興,劉葉,等.“新財經”背景下經濟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優化[J].山西青年,2023(15):33-35.
[5]周紹東,胡華杰.新質生產力推動創新發展的政治經濟學研究[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5(5):26-35.
(責任編輯 郭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