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們經由《流浪地球2:再次冒險》紀錄片,一睹《流浪地球2》中的道具和場景技術。本期,我們將繼續探訪《流浪地球2》主導視效公司墨境天合,了解他們在《流浪地球2》的視效制作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和取得的突破,進一步深入中國科幻電影拍攝中的技術環節。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流浪地球2》,墨境天合還參與了很多國產影視大作的制作,今年春節檔熱映的《哪吒2之魔童鬧海》就是其中之一——和最前沿的影視工業互通有無,舉全國視效之力完成托舉,《流浪地球2》折射出的科幻影視技術現狀,為科幻想象插上了無比強健的翅膀。
2023年1月22日,《流浪地球2》上映。經過四年的等待,電影團隊帶來的是比《流浪地球》規模更大、更超出預期的視聽體驗——當太空電梯在長鏡頭中緩緩升空,月球在震撼的相控陣爆炸中化為齏粉,觀眾為銀幕上的科幻奇觀屏息凝神的背后,是無數影視技術團隊日以繼夜的努力。這些讓人驚嘆的畫面,不僅承載著科幻故事的魅力,也展示了中國影視科幻技術發展的嶄新高度。在《流浪地球》《三體》等科幻文學作品風靡的熱潮中,中國科幻影視也從“五毛特效”起步,逐漸成長為全球矚目的文化力量,而支撐這一切的,正是那些隱藏在幕后的“造夢工廠”。
從《六十年后上海灘》《小太陽》《珊瑚島上的死光》《霹靂貝貝》到新世紀的《衛斯理之藍血人》《未來警察》,中國科幻影視在2019年迎來了加速發展的時期。區別于過往很多科幻電影對科幻元素淺嘗輒止的日常沖突營造,《流浪地球》橫空出世,帶來了一個由“硬核重工業”視覺奇觀和完整科幻內核構筑的栩栩如生的科幻世界。
作為《流浪地球2》“造夢”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環節,視覺特效在制作中實現了多項重大突破。負責影片視效制作的墨境天合(MORE"VFX)在《外太空的莫扎特》《獨行月球》等影片中積累了大量制作與管理經驗,然而,《流浪地球2》極為龐大的鏡頭數量與復雜的特效需求,遠超以往作品的規模,成為團隊必須應對的一場持久挑戰。
與《流浪地球》相比,《流浪地球2》的視效任務明顯更加復雜多樣。墨境天合董事長、《流浪地球2》視效總監徐建在采訪中提到,第一部的主要場景集中在冰原上和空間站中,從大的視覺類型上分類的話其實只有兩種,但在《流浪地球2》中,視效團隊需要應對基地、地面地下、水面水下,還有空間站內和空間站外、月球表面等多元類型的挑戰。“我們在之前的這些沒嘗試過的環境表現上其實是做了一次新的突破。”

更大的挑戰在于如何在短時間內完成巨量的視效任務。徐建表示,“幾年之前,我們根本不敢想象能在這么緊的周期內完成如此大的工作量。”這一切得益于視效團隊工業化管理的飛躍。影片包含3000余個高信息密度鏡頭,其中許多需要與實拍無縫融合。這不僅要求技術上的精準,更需要團隊在制作流程中做到高度協同。“不是單獨死磕一個鏡頭,而是批量生產、統一標準,能在短時間內完成1000個高質量鏡頭。”
在《流浪地球2》的制作過程中,墨境天合作為主要視效團隊,統籌了超過六十家視效公司,其中直接分包的團隊就有二十多家。為了在如此龐大的協作網絡中確保視效標準的統一并提升溝通效率,制作團隊不僅組建了一支經驗豐富的制片管理隊伍,還引入了全新的USD流程,即皮克斯開發的開源通用場景描述工具(Universal"Scene"Description),為3D數據在不同數字內容創建應用之間的交換提供了通用方式。一組復雜鏡頭需要的工序眾多,以墨境天合成都團隊主要參與制作的影片開篇太空電梯危機及空戰的部分鏡頭為例,作為電影開篇的一場視效重頭戲,這組鏡頭共包含183個鏡頭,大部分為純CG制作,涉及近30種特效類型和500多個特效任務,許多鏡頭同時涵蓋20種以上的特效元素。
1.CPT概念設計:概念設計部門為下游模塊提供詳盡的氣氛圖和示意圖,包括空中云層的布局、無人機群的數量與空間分布,還有供給燈光部門的光感設定等,概念設計環節為整個制作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確保了在多個單位合作中視效方向的統一。
2.LAYOUT跟蹤匹配:分鏡前期預演。
3.ANI動畫預演:通過查閱大量參考資料,了解各種不同國家戰斗機的性能屬性,如最大飛行高度、作戰半徑、最大航程,攜帶武器彈藥,武器的發射方式等。在無人機的制作上,除了考慮飛行路徑外,還要考慮科學的軸向轉動。




4.EFX特效部:作為這部特效大片的開場,空戰場面大,特效種類多。太空電梯包括尾焰、尾煙、電梯身上氣流、噴射氣流、環境煙、水交互、隔熱瓦、剎車火星;空戰包括戰斗機渦流、尾焰、氣流、音爆、云、群集戰斗機無人機、群集人物、墜落黑煙、彈道、槍火、空中爆炸、地面爆炸、近放炮彈道、無人機墜毀、無人機空中爆炸、飛機交互氣流、無人機尾焰、氣流、"戰斗機墜毀、自殺式無人機尾焰尾煙、熱擾動等。
5.LGT燈光渲染:進行光影處理。
6.ENV/MPT數字繪景:天空、云層的制作,對CG渲染和實拍的場景按需求進行擦除或者添加等操作,通過數字繪景對整個環境進行繪制。
CMP合成部:各個模塊組合成最后的畫面,進行場景元素的增補添加。
除了考慮畫面的視覺沖擊和藝術表達,為了《流浪地球2》“真實可信的未來世界”這一追求,視效團隊在構筑奇觀時還需要嚴謹地參考科學假想,以求實現“無破綻的視覺體驗”。整個項目快要結束時,觀眾針對放出的預告片畫面提出,螺旋式的無人機理論上與噴氣式戰斗機飛行速度相差甚遠,能實現追逐是不合理的。于是視效團隊對內容進行了緊急修改,力求對畫面合理性和觀眾意見的尊重。
另一個追求藝術表達和特效科學合理性呈現的案例是“相控陣計劃”中的月球核聚變鏡頭,為了視覺奇觀和科學性的平衡,視效團隊嘗試了多次方案的迭代。
以月球核聚變這一場景為例,第一版更多的是為了視覺效果呈現的美觀,爆炸導致地表結構噴發,同時月球內部引發核聚變點燃整個月球,最終引爆月球。第二版在追求真實性目標下完成,核聚變后整個月球開始噴發并引發震動解體。第三版的特點是設想月球為空心橘子的效果,在拋離大部分結構后,月球匯聚成為一個小球。經過反復探討,第四版第五版的設計表現為由核爆引發的核聚變導致月球噴發直至塌陷,塌陷部分最終被月核吸引形成一個新的月球。最終團隊選擇了最后兩版進行綜合,完成了影片結尾處奇觀效果的設計。
除了技術上的巨大挑戰,一些鏡頭還承擔了重要的情緒和敘事任務。例如,戰場上年輕劉培強摘下墨鏡的鏡頭,由于團隊需要確保觀眾能夠相信這一角色的數字換齡效果,從青島開機時便開始測試,直至影片完成。而在鏡屋中劉德華飾演的圖恒宇上傳丫丫數據后中槍的鏡頭,更是充滿情感張力。從玻璃反射的倒影,到子彈擊穿玻璃并射向角色的全過程,不僅需要精準的特效處理,更要通過玻璃碎片轉動的光影與節奏,傳遞人物的情緒轉折。



除了對電影里各類科幻奇觀的后期處理,由于畫面的信息密度需要匹配實拍的效果延續,視效團隊對《流浪地球2》的參與已經不再是像《流浪地球》中那樣以特效為主,變得更全面和深入。
視效部門對影片的全面參與是從電影的虛擬拍攝開始的。《流浪地球2》幾乎全片使用了虛擬拍攝技術,在青島東方影都的影棚中搭建的虛擬化制作平臺融合了動作捕捉、面部捕捉、虛擬拍攝、三維掃描等制作設備,在分鏡梳理和動畫預演之后,通過這一平臺,劇組在動捕棚中對演員進行預拍攝,再通過游戲引擎實時呈現。預拍攝添加的表演和配音提升了剪輯的準確度和參考值。在這一過程中,攝影、美術和視效部門緊密協作,共同探討拍攝需求。視效團隊負責整合這些反饋,并同步劇組制作落地。有些完全由CG制作、不涉及演員表演的內容,則通過動態預覽的方式呈現,與虛擬拍攝同步推進,配合整體節奏形成第一階段的全片剪輯。這種全面細致的虛擬化預演不僅保障了表演效果和特效質量,還為主創團隊帶來了全新的創作靈感,為影片的最終呈現打下堅實基礎。


影片中的另一個重要技術呈現則是數字換齡(De-aging),通過數字技術實現演員的年輕化或者老齡化鏡頭。為了呈現“現代觀眾們腦海里想象的年輕吳京和劉德華”,視效團隊提前一年半就開始了效果研發和技術測試,經過多次試錯后最終確定了通過Deepfake人工智能算法進行二次開發的方案。最終,影片中涉及數字換齡的鏡頭有1000余條。
在制作CG鏡頭中的角色群集時,成都動畫團隊充分利用了角色動作捕捉技術。這種方式相比傳統動畫制作,顯著縮短了制作周期。同時,同一套動捕數據還能靈活適配不同體型的群集角色,既高效又確保了動作的真實性。然而,由于《流浪地球2》中涉及的大場景眾多,即便有動捕技術輔助,動畫團隊仍需處理海量的動捕數據并進行動作修復。其中,僅不同類型的分類動作就多達上百種,而每種類型又被進一步拆分為十多組動捕數據。同類動作(如奔跑)的動捕數據,為了實現群體角色的多樣性,會錄制十幾組不同的變體,以滿足鏡頭需求。最終,整個項目的動捕數據量接近千條,為影片中群集角色的真實表現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談及對《流浪地球2》劇組的印象,紀錄片《流浪地球2:再次冒險》文學策劃林子微強調影片的成功更多依賴于精密協作的工業化體系,而非個體能力的簡單疊加。相較于傳統的依靠個人努力的創作模式,《流浪地球2》的每個技術環節都需要依托系統性解決方案。創作團隊選擇攻克超高難度的科幻命題,客觀上杜絕了創作妥協的可能性——任何環節的簡化處理都將導致整個工業體系的技術坍塌,這種自我加壓的創作選擇最終成就了作品的完成度。
這個難題,就是劉慈欣提出的而中國科幻電影此前難以做到的“必須讓人感到它不是虛幻的東西,而是一種真實存在的感覺”,而作為“造夢人”,正如紀錄片《流浪地球2:再次冒險》的結尾旁白所說:“當時確實很累,但回過頭看,我覺得它是有意義的。我們都是很多獨立的渺小的個體,不管在故事內,還是故事外,但有意思的一點是,我們真的在創造未來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