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2013—2022年新疆生態環境、旅游產業和城鎮化數據,構建新疆生態—旅游產業—城鎮化系統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協調模型分析2013—2022年新疆生態—旅游產業—城鎮化系統耦合協調關系。研究發現:(1)2013—2022年,新疆在生態環境質量、旅游產業發展水平以及城鎮化進程方面均取得了顯著進展,綜合評價值整體呈現積極的增長態勢,盡管各子系統的發展速度和穩定性存在顯著差異,但整體趨勢向好。(2)2013—2022年,新疆生態環境、旅游產業以及城鎮化系統的耦合度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波動,但總體呈現先下降后回升的趨勢。這表明三個領域之間的協調性和互動性持續增強,反映了新疆在推動綠色發展、提升旅游質量和加快城鎮化進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3)2013—2022年,新疆生態—旅游—城鎮化協調度總體呈現出逐年上升的態勢,說明在這段時間內,新疆在生態、旅游和城鎮化三個方面的發展越來越協調。鑒于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及內部需求變化,深入探究新疆區域內生態環境、旅游產業與城鎮化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具有重要意義。只有當生態環境—旅游產業—城鎮化形成良性互動關系時,才能切實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環境;旅游產業;城鎮化;耦合協調;旅游經濟;新疆
中圖分類號:F592;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5)05(b)--05
1 引言
旅游產業作為綠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1]。2024年8月29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常委會會議提出,將文旅產業擴展為自治區“第九大產業集群”序列,文化旅游業在新疆的產業發展布局中,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疆將在更高層面、以更大力度推動文旅產業集群化發展。近年來,新疆加強旅游精品建設,旅游新業態發展迅猛,文旅融合發展新潛能持續釋放,全年旅游呈現“旺季拉長、淡季不淡”態勢。旅游產業作為無煙產業在西部欠發達地區推動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展現了巨大潛力,它不僅能帶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還是推進城鎮化進程不竭的動力源泉[2]。旅游城鎮化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新型城鎮化模式,它是旅游資源富集的欠發達地區擺脫“貧困陷阱”的有效手段。但無論是城鎮化進程還是旅游業的發展,都不可避免地會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的影響,并引發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同時脆弱的生態環境也制約著城鎮化進程和旅游產業的發展[3]。
目前的研究較多聚焦于旅游與城鎮化之間、城鎮化與生態之間或旅游與生態之間的雙邊互動關系上,而對于三者間復雜交織作用機制的研究相對較少。國外關于生態—旅游產業—城鎮化關系的研究較為成熟,Mullins最先提出了旅游城鎮化的概念[4]。Smith S(1983)認為旅游產業的發展對旅游地的生態環境具有雙重作用[5]。Burak等(2004)評估了城鎮化和旅游產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6]。Thayse等(2016)分析了旅游產業引導的城鎮化進程與其對生態系統環境質量影響的相關性[7]。國內學者注重在實證層面研究,采用向量自回歸(VAR)模型、系統動力模擬(SD)模型、耦合協調度模型、BP神經網絡模型、變異系數法和地理加權回歸模型等,針對省域、城市群、流域、市域乃至縣域層面的生態環境—旅游產業—城鎮化系統關系展開實證研究,成果十分豐碩[8]。如何在促進旅游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保護好脆弱的生態環境,已成為學術界日益關注的重點議題,也是新疆旅游產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基于此,本文構建新疆生態—旅游產業—城鎮化系統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協調模型分析2013—2022年新疆生態—旅游產業—城鎮化系統耦合協調關系,以期推進新疆經濟高質量發展。
2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2.1 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主要來源于2013—2022年《新疆統計年鑒》、新疆統計局官方網站、新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等。
2.2 熵值法
參考學術界已有的研究成果[13—17],結合新疆發展現狀和實際狀況,本文從新疆生態環境—旅游產業—城鎮化三個子系統出發,選取30個評價指標構建新疆生態環境—旅游產業—城鎮化系統評價指標體系(表1),運用熵值法計算指標權重。
(1)數據標準化。為消除指標間量綱影響,采用極值法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2],公式如下。
正向指標:
逆向指標:
式中,Xj為第j項指標值,Xmax為第j項指標的最大值,Xmin為第j項指標的最小值,X'ij為標準化值,并對標準化后的數據進行整體平移,即X'ij=X'ij+α,本文取α=0.0001。
(2)熵權法計算指標權重,具體步驟如下。
計算X'ij的比重yij:
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ej:
式中,K為常數,。
計算第j項指標的差異性系數dj:
計算第j項指標權重wj:
計算子系統綜合評價值PQ:
式中,Q=1、2、3,分別代表生態環境、旅游產業和城鎮化子系統。
2.3 耦合協調度評價模型
借鑒耦合理論及已有研究成果[18—19],構建新疆生態環境—旅游產業—城鎮化耦合協調模型,公式如下:
式中:C為協調度,用來反映生態環境、旅游產業和城鎮化三者間的互動程度;P(1)、P(2)和P(3)分別為生態環境、旅游產業和城鎮化的綜合評價值;T為生態環境、旅游產業和城鎮化的綜合評價值,α、β、δ為權重,由上述熵值法求得α=0.33,β=0.38,δ=0.29;D為耦合協調度,反映生態環境、旅游產業和城鎮化之間的協調發展程度,D的取值范圍為[0—1]。
本文參考已有研究成果[20—21],將生態環境、旅游產業和城鎮化三者間的耦合協調度共劃分為10種類型(表2),耦合協調度越大,表明協調性越好,反之,說明協調性越差。
3 結果與分析
3.1 子系統綜合評價值分析
由式(7)和(9)分別計算出2013—2022年新疆生態環境、旅游產業、城鎮化及其總體綜合評價值(圖1)。由此可以看出,從2013年以來,新疆的生態環境質量、旅游產業發展水平以及城鎮化進程均呈現積極的增長態勢,增長速度和穩定性存在顯著差異。具體來看,旅游產業的發展最為迅速,其增長曲線顯示出強勁的上揚趨勢,表明旅游產業在2013—2022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旅游產業的波動性相對較高,反映了旅游市場對外部因素的高度敏感性。生態環境保護和城鎮化建設雖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增長速率較為平穩,反映出這兩個系統發展比較穩定。為促進各子系統間的平衡發展,各政府職能部門應加強合作,整合現有政策資源,形成一套涵蓋生態保護、旅游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的綜合性政策體系,確保各項政策相互銜接、相互促進,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促進生態環境、旅游產業和城鎮化之間的良性互動。
2019年底,新冠疫情給新疆的生態環境、旅游產業以及城鎮化進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三大子系統的綜合評價值出現了明顯下滑,尤其是旅游產業受到重創,評價值急劇下降,幅度遠超其他兩個系統,這主要是因為旅游業高度依賴人員流動和消費活動,而疫情防控措施所導致的旅行限制和消費者信心下降直接打擊了該行業。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好轉和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激勵政策,自2021年起,新疆的生態環境、旅游產業以及城鎮化水平開始逐步恢復,并在后續幾年持續緩慢增長。盡管恢復速度不及疫情前的增長速率,但這一趨勢充分表明,新疆保持了較強的社會經濟發展韌性,未來有望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各領域的綜合發展水平。2013—2022年,新疆在生態環境、旅游產業和城鎮化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雖然面臨諸多困難,但整體發展趨勢較為樂觀。未來,新疆應持續加強各領域的協調發展,特別是要注重提高旅游產業的抗風險能力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推動旅游產業升級,鼓勵發展生態旅游、文化旅游等新型旅游業態,挖掘民族風情和傳統節日等民族文化資源,開發民俗體驗游項目,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線路和產品,提高旅游產業的附加值,加強與周邊地區的旅游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客源互送,以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3.2 生態環境—旅游產業—城鎮化系統耦合協調度分析
3.2.1 耦合度分析
根據式(8)計算出2013—2022年的新疆生態環境、旅游產業以及城鎮化系統耦合度(圖2)。由圖2可以看出,新疆生態環境、旅游產業以及城鎮化3個子系統耦合度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波動,但總體呈現先下降后回升的趨勢。其中,生態—城鎮化的波動幅度較大,2014年耦合度最小為0.8983,2016年耦合度最大為0.9998;而生態—旅游的波動相對較小且較為平穩,耦合度均值較好,均在0.98以上。
通過分析發現,2013—2022年新疆生態—旅游—城鎮化系統之間的耦合度總體呈上升趨勢,表明這三個領域之間的協調性和互動性不斷增強,這反映了新疆在努力推動綠色發展、提升旅游質量和加快城鎮化進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由于2020年疫情對三個子系統的耦合度造成了顯著的負面影響,尤其是旅游—城鎮化和生態—旅游耦合度出現明顯下降,疫情后兩個子系統耦合度逐漸上升,這顯示出旅游—城鎮化和生態—旅游兩個子系統具有較強的韌性和適應能力。為促進旅游—城鎮化和生態—旅游的長足發展,應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推動綠色轉型發展,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提高清潔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從源頭上降低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風險;加強區域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培育發展一批特色鮮明、功能互補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促進人口合理流動和產業集聚發展,注重城鎮生態環境建設,增加城市綠地、公園等公共空間,改善城鎮人居環境。
3.2.2 協調度分析
根據式(10)計算出2013—2022年的新疆生態環境、旅游產業以及城鎮化系統協調度。由圖3可以看出,新疆生態—旅游—城鎮化協調度總體呈現出逐年上升的態勢,說明在這段時間內,新疆生態環境、旅游產業和城鎮化三個子系統的發展越來越協調。具體來看,2013—2016年,協調度穩步上升;2016—2018年協調度雖增速放緩,但依然保持上升趨勢,說明協調度發展速度雖有所減慢,但仍朝積極方向發展;2019年協調度達到一個高峰期,說明該階段新疆在生態環境、旅游產業和城鎮化方面的協調發展達到了良好協調的狀態;2020年協調度出現了明顯下降,僅達到初級協調狀態,主要是受疫情影響較大;2021—2022年協調度逐漸回升,說明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和恢復,新疆生態環境、旅游產業和城鎮化系統逐步走向中級協調發展狀態。
雖然新疆生態—旅游—城鎮化的協調度在2019—2020年存在一系列挑戰,但經過調整和恢復,新疆在生態環境、旅游產業和城鎮化發展逐步走向協調。總的來說,2013—2022年,新疆在生態環境、旅游產業和城鎮化方面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臨著諸多挑戰,新疆應豐富旅游產品供給、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加強旅游宣傳推廣,改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加強旅游市場監管,規范旅游市場秩序,營造良好的旅游消費環境;優化城鎮空間布局,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立足各地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促進產城融合發展,進一步鞏固和提升生態環境、旅游產業和城鎮化方面的綜合發展水平,在未來的發展中繼續保持較強的社會經濟發展韌性,實現更高水平的協調發展,以實現新疆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4 結語
本文通過對現有文獻資料的梳理分析,構建新疆生態環境—旅游產業—城鎮化耦合協調評價指標體系,探討新疆生態—旅游—城鎮化三者間潛在因果關系及影響路徑,運用熵權法確定權重,采用耦合協調模型分析2013—2022年新疆生態環境—旅游產業—城鎮化三個子系統耦合協調度的變化趨勢,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2013—2022年新疆在生態環境質量、旅游產業發展水平,以及城鎮化進程方面均取得了顯著進展,綜合評價值整體呈現積極的增長態勢;盡管各子系統的發展速度和穩定性存在顯著差異,但整體趨勢向好;旅游產業的發展最為迅速,其增長曲線顯示出強勁的上揚趨勢,表明該領域在過去十年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第二,2013—2022年新疆生態環境、旅游產業以及城鎮化系統的耦合度上下波動,但總體呈現出先下降后回升的趨勢。這表明三個領域之間的協調性和互動性不斷增強,反映了新疆在推動綠色發展、提升旅游質量和加快城鎮化進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三,2013—2022年新疆生態—旅游—城鎮化協調度總體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說明該階段新疆在生態、旅游和城鎮化三個方面的發展越來越協調。2019年底受新冠疫情影響,協調度出現了明顯下降,導致各方面發展受到影響;2020—2022年,協調度逐漸回升,說明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和恢復,新疆在生態、旅游和城鎮化方面的協調發展重新回到了正軌。
第四,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和內部需求變化,深入探究新疆生態環境、旅游產業與城鎮化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具有重要意義。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城鎮化進程中往往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影響。因此,通過科學規劃和管理來平衡城鎮化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城鎮化帶來的交通便利和服務設施完善有助于吸引更多游客,旅游產業發展也能帶動相關產業鏈條延伸,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從而進一步推動城鎮化進程。只有當生態環境—旅游產業—城鎮化形成良性互動關系時,才能真正實現新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厲新建,曾博偉.新質生產力與旅游業高質量發展[J].旅游學刊,2024,39(5):15—29.
翁鋼民,唐亦博.京津冀旅游—生態—城鎮化耦合協調的時空演進與空間差異[J].經濟地理,2021,41(12):196—204.
榮慧芳,陶卓民.皖南地區旅游產業—城鎮化—生態環境耦合協調的時空演變[J].水土保持研究,2019,26(4):280—285.
MULLINS P. Tourism urbaniza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mp; Regional Research,1991,15(3):326—342.
Smith S. Recreation geography[M]. Longman, 1983.
BURAK S, DOGAN E, GAZIOGLU C. Impact of urbanization and tourism on coastal environment[J].Ocean amp; Coastal Management,2004,47(9):515—527.
BERTUCCI T,MARQUES J R A N,SILVA E, etc. Tourism and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al problem of the Araruai la goon, state of Rio de janeiro, Brazil[J]. Ambiente amp; Sociedade,2016,19(4):43—61.
王家庭,毛文峰.武陵山片區城鎮化與生態環境響應的計量分析: 以湘西自治州為例[J].經濟地理,2016,36(6):148—154.
邵佳,冷婧.湖南武陵山片區新型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發展[J].經濟地理,2022,42(9):87—95.
王佳韡,冉光泰.長江經濟帶旅游經濟—城鎮化—生態環境耦合研究[J].人民長江, 2024(12): 1—18.
宋娜,原一敏.長三角地區旅游生態效率與旅游生態網絡動態耦合與影響機制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23,42(6):79—85+107.
張明雪,賀小榮.福建省旅游經濟—城鎮化—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及時空差異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23,46(6):11—20.
李志遠,馮學鋼.中國旅游生態韌性空間關聯網絡結構及其驅動因素[J].地理研究,2024,43(5):1146—1165.
郭向陽,明慶忠.喀斯特生態脆弱區旅游生態系統韌性時空變化及多尺度障礙因素:以貴州省為例[J].經濟地理,2023,43(10):190—200+230.
李智慧,郭海燕.中國旅游生態安全的空間關聯網絡結構及影響因素研究[J].生態學報,2024(23):1—13.
黃子璇,史達.中國旅游經濟與生態系統服務協調效應及其障礙因素研究[J].旅游學刊,2024,39(4):93—108.
耿娜娜,邵秀英.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旅游產業—城鎮化耦合協調研究[J].經濟問題,2022(3):13—19.
蔡超岳,唐健雄.旅游城鎮化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互動關系及協調效應研究:以湖南武陵山片區為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58(4):453—469.
何星,蔡新良.鄉村振興背景下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旅游產業—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研究:以四川、云南、甘肅、青海四省為研究區域[J].民族學刊,2022,13(5):46—55+136.
楊莎莎,龐鈺凡.城市群旅游經濟規模與生態環境壓力交互耦合研究[J].統計與決策,2023,39(22):95—100.
余潔,吳泉蓉.黃河流域旅游經濟與生態文明耦合協調發展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4,38(5):18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