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英國馬克思主義百年資本主義批判思想史研究”(23amp;ZD017)。
法國技術哲學家雅克·埃呂爾在其著作《技術秩序》中指出,“現代技術已經構成人類生存的整體環境背景,因此,無論經濟的、社會的、政治的或思想的研究,都必然會涉及技術”①。技術同人的生存方式②根本關聯,技術進步引發的生存方式變革所反映的是人類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同時,運用自身理性與本質力量來深人認識與改造世界的強大力量,深刻表征著主體伴隨文明進步而不斷強化的生存能力、生存體驗和生存意向。如今,人類正處于新的機器系統乃至整個技術環境徹底變革的時代,我們面對的已經不是由工業革命引領的以延伸人的四肢及肌肉力量為主要目標的自動機器革命,而是發端于20世紀中葉,由新一輪科技革命引領的以延伸人的大腦和心靈為主要目標的智能機器革命。“智能革命的現實,使人的主體性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也深刻改變了當代人類的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社會運作方式、思維方式甚至整個世界秩序”①,并由此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的智能機器革命時代。在這一新時代中,人類社會正快速朝向一個由數字技術、生物技術等現代技術體系架構的技術文明邁進,人類的集體智慧和實踐能力正在現代科技與智能機器的助力下不斷取得質變性的突破,致使生存方式越益智性化。人類日益走向“智性化生存”,是指要將理性貫穿于生存活動,其核心在于借助科技進步推動人類在更加科學合理地認識和改造自然、社會乃至人本身的實踐活動中,不斷協調人與自然、社會乃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按照理性有計劃地規劃社會生活和自我生存。智能機器革命的深化發展正在從總體上助力人類改善生存環境和生存條件、拓展活動范圍和生存空間、提升生存能力和生存意向,由此不斷深化人類獨特的生命存在方式。有鑒于此,本文就當今時代人類生存方式智性化變革的基本特征(主要為自然世界的人化改造得到實質性增強、社會生活空間的數字化拓展取得開創性成就、生命演化進程的人工干預實現跨越性進步)做出一種初步的分析,以此就教于學界同人。
一、自然世界的人化改造得到實質性加強
資本主義主導的自動機器革命極大推進了“人類控制自然的進程,自然因人類的技術和科學活動而日益‘人性化'了”②。隨著機器大工業的發展,人類社會在20 世紀60 年代左右就開始逐步向信息技術和智能機器主導的“后工業社會\"過渡。此后,人們面對的自然世界日益轉變為人化自然世界,一種內源于現代技術體系的原則而發生的格式塔轉換③已經初步彰顯。智能機器成為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全新工具,由此引發了認識與實踐活動的深刻變革,使當代人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塑自然世界以改善生存環境的強大能力。這主要表現在:
首先,智能機器成為新的認識工具,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實現了質的飛躍。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受到身體感官與認識工具的強力制約,智能機器作為新的認識工具,不斷延伸著人的認識器官及其功能,大數據及其分析更是為人類認識世界提供了全新的可能。認識世界的實質是要獲取和處理有關對象的各類信息,智能機器在這一點上具有非凡作為。一方面,它在信息收集方面有著近似無限的探測和儲藏能力。德國在線數據平臺(Statista)預測,2025 年全球物聯網設備的數量將達到386 億臺。這些設備正被廣泛應用于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其產生的海量數據正在使整個世界被反映為一個龐大的數據建構,甚至形成了一個全新的“數據宇宙”。另一方面,它在信息處理方面有著人腦所不能比及的優越性。“今天最好的智能手機每秒運算大約1000億次,幾乎與20世紀90年代中期最好的超級計算機一樣快。同樣,費用降低了10000倍。”①隨著科技進步,人類還將擁有更為強勁的數據存力、運力與算力,在其助力下,人類大腦也將變成更為強大的“超級電腦”,從而極大地增強我們對于外部世界及其數據信息的掌控能力。
智能機器的廣泛應用及其推動的科技進步正在極大地幫助人類突破認識器官的自然限制,人類的認識范圍與認知功能被不斷放大,并越發能夠深入到包括宇觀與微觀世界的整個自然界中去把握外在對象及其內在規律。這使得自然對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日益被充分展現出來,在顛覆傳統知識體系尤其是過往人類獨斷或片面的解釋模式的過程中,催生出更多有關世界真相的新發現和新認識,從而極大地破除了宇宙目的論、宗教迷信等錯誤思想。人們得以更加清晰地認識對象世界,不斷加深對于自然規律以及事物本質的認知,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做到科學預測事物的發展走向,由此不斷創造出與被認識到的自然規律相和諧一致的幸福生活,日益擺脫盲目被動的生存狀況。例如,智能顯像設備的普及使人們更能知曉各類微生物的存在及其引發的相關疾病,進而找出針對性的防治辦法。人類對于自然世界系統化和科學化的認識與理解的加深,也為其自身利用自然規律和技術手段來合理改造世界奠定了堅實基礎。
其次,智能機器變為新的實踐工具,人類改造世界的效能得到突破性提升。實踐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實踐工具是實踐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智能機器代替自動機器成為新的實踐工具,在深刻改變人的實踐方式的同時,也在不斷提升人類改造世界的能力。在實踐形式上,傳統感性的物質實踐正快速轉向“數字化實踐”,實踐結構由“人—造物技術—對象\"轉變為“人—控制技術—造物技術—對象”②。在萬物皆可數字化的新時代中,實踐對象日益從傳統有形的物質實體擴展至無形的信息客體,致使實踐不再只是人的親力親為,更體現為智能機器的自主行為。其形式與內容主要表現為對各類參數的調整,“從吸入材料到產出成品,其操作程序趨于各自獨立而又相互依存地自動完成。操作程序的同步和諧由量具和儀表控制,量具和儀表可以由控制臺調控,控制臺本身就是電子設備”③。在實踐結果上,新型的實踐方式正在使人類實踐可作用的范圍不斷拓展,助力人類不斷實現探索微觀自然和星辰大海的宏偉夢想,天體探索、原子觀測等超越人體限制的實踐也開始能為人所觸及。
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智能機器革命正在不斷賦能人類的實踐活動。在新的實踐方式中,人的參與方式不斷發生變化,“需要身體力行的任務變成了一種觀察任務,隨后又變成了一種認知任務。以前完成這種任務需要我們投入體力,現在則需要我們集中注意力、不急不躁,還要有快速反應能力”④。借助這種方式,人類實踐的效率大大提高,精度日益增強,可控性日趨強大,但能源消耗卻在不斷減少。實踐效能的這種突破性提升意味著人類改造自然世界的能力以及生存范圍能夠不斷得到拓展,越發能夠打破生產原料和技術的限制,人所能獲取的生存資料將不斷豐富,由此促使人的生存能力和生命機能日益得到強化。在現代科技和智能機器的助力下,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將更加具有計劃性、目的性和控制力,并有望通過自身實踐活動的發展,逐步擺脫對自然的盲目改造而走向自由幸福的生存狀態。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人離開動物越遠,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就越帶有事先思考的、有計劃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標為取向的行為的特征”①。但也要看到,實踐方式的變化深刻影響到當代人類的行為方式與身心健康,如長期的伏案工作和面對電子屏幕帶來的視力下降、困頓疲乏,以及頸腰椎疾病的頻繁發作等情況。
最后,主體欲求構成物質變換的主導性因素,人類擁有大規模控制自然力的力量。馬克思認為,人類能夠借助機器系統“社會地控制自然力,從而節約地利用自然力,用人力興建大規模的工程占有或馴服自然力”②。在現代科技和智能機器的助力下,“人類能力的‘突破’成為改變自然和物質世界的基礎”③,人的主體欲求正在構成改變物質變換的主導性因素。
一方面是能夠根據生存所需大規模地掌控和利用自然力。單就能源來說就已經發展為水、核、光和生物能等綜合利用體系,未來還將有氫能、海洋能、頁巖氣等新能源不斷被開發利用。日新月異的機器系統在這些能量的驅使下,正在使人類擁有重塑自然景觀乃至整個地球的巨大力量。人們正在不斷利用這種力量來改善自然生態環境,彌補自工業革命以來因盲目掠奪自然而造成的生態環境危機,如通過智能灌溉系統、植樹機器人等手段培植大量植被來改造沙漠地區的環境狀況。
另一方面是通過理性規劃和技術手段控制和優化自然力的利用。一邊是通過科技力量緩解水電煤等自然資源的供需矛盾。自然資源浪費一直是困擾人類社會的一大難題,但其供求之間的匹配本質上是一個技術(特別是計算)問題。這個極為復雜的匹配度問題,或將通過機器的智能化得到解決,“所有智能系統(智能家居、智能汽車、智能電網)…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盡可能高效地分配和使用現有的資源”④。將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運用到自然資源的全國乃至全球性的生產調控之中,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實現高效生產和避免浪費。另一邊是通過科學預測和科技力量干預和調控自然力。智能機器系統在全球環境與地球運動的監測和預測方面大有可為。利用遙感等現代技術實時采集各類數據信息并進行大數據分析,人們能夠實現從日常勘測到災害預測,再到方案設計的一系列流程,從而為科學地研判環境變化和利用自然力奠定基礎。借助這種方式,人類正在不斷實現人工降雨、人工消霧、控制水力發電等自然力的理性調控。這些都在不斷改變著人類曾經被動受制于自然條件的生存狀況,進人到符合理性規劃的技術化生存境遇當中。科學技術作為人類理性活動的一種形式和結果,其發展進步促使“我們可以采用經過深思熟慮、加以控制的辦法,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③。在現代科技與智能機器的助推下,人類的本質力量和集體智慧將會獲得更為卓越的發展突破。通過理性思考以及建立其上的合理規劃不斷革新現有的生存方式,我們將日益走向智性化生存。
智能機器革命時代人類生存方式智性化變革的首要意義就在于自然世界的人化改造得到實質性增強。這表明人類獲得了深人認識與改造自然環境的非凡能力,以及能夠運用現代科技和智能機器更為實質有效地將主體意志加諸自然界,從而使自身的生存環境得到巨大改善,并有望緩和自工業時代開始以來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關系。它預示著,未來人類的生存能力與生存水平將會在不斷改造自然世界的過程中獲得更大提升,進而以更加符合理性規劃和主體意愿的方式延續我們作為一個種族的生命存在與演進。
二、社會生活空間的數字化拓展取得開創性成就
人類改造自然世界的目的和結果就是塑造適宜人存在的社會環境。對必須依賴社會而存在的人類來說,生存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要同社會環境以及內部成員相協調,通過實踐活動中的團結協作來獲得集體智慧和力量,推動個體與整體理性的發展進步,這對于生存活動的展開具有重要意義。智能機器革命正在不斷推動人類社會的數字化進程,并開辟出社會生活的第二空間即“賽博空間\"(cyberspace),在極大拓展人類生存空間的同時促使人們日益進人現實生存與“數字化生存\"相結合和互補的全新境遇之中。社會生活空間的數字化拓展不僅能夠助力人類獲取更為高效便捷的生活條件,而且有助于人類利用數智技術和互聯網來推動社會成員之間的團結協作與全球交往,在總體提升人類集體智慧和理性程度的同時,不斷促使人類更為科學理性地規劃社會與個人生活,由此日益促進人的生存狀況與生存體驗的優化改變。這主要體現在:
首先,社會生活被數字網絡和智能機器系統重新架構,人類被賦予更為高效便捷的生活條件。在全球互聯的數字時代,人們試圖將所有智能設備乃至萬事萬物都納人到一個巨型網絡當中,力圖構建出一個數字化和智能化的全新社會環境,并越發追求一種智能化的社會生活,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等主張不斷被提出并付諸實踐,整個社會的運行越來越離不開互聯網和智能機器體系的運轉,技術調控由此成為全新的社會治理和控制形式。借助現代技術與機器理性,人類有望以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式調控社會生活,對社會生活進行理性干預與科學預測。社會環境的數字化與通信需要的劇增正在使整個社會的市場分布、產業布局和人口流動發生深刻變化,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產業和就業機會集聚到城市產業群,人口日益涌向基礎設施和通信條件更完備的城市。連接網絡和獲取信息正日益成為人們今天新的基本需要與社會權利,這迫使各國大力加快城市智能體的建設,通過新基建、新經濟和新治理來實現城市乃至整個社會的更優發展,以此克服數字鴻溝和信息壁壘,充分保障人們上網和獲取信息的基本權益,讓更多的人享受到社會文明發展帶來的便捷生活條件,從而不斷改善人們的生存狀況。借助數字世界與現實世界的有機聯動,社會生活日益在整體上為數字網絡和智能機器系統所重構,人們的日常生活逐步進入由其主導的“智慧生活\"模式當中,點餐購物、交通出行等各個方面都在不斷被其所重塑。個體的生活負擔正在被大大減輕,人們即使足不出戶也能保障生存所需,甚至只需一部手機,就能將每日的生活安排妥當。
現實生存需要得到保障以后,人們投身數字化生存的熱情更為高漲。數字化生存正在改變人的存在方式以及“主體”一詞的原有內涵。人不再只是具身形的存在,更可以在賽博空間中表現為數字主體。“我們自由地打破了身體存在的限制…從物理身份強加給我們的限制中解放出來。”①數字主體擁有了前所未有的自我塑造的權利與能力,個人的形象、個性等可以在網絡空間中得到自由展現。數字自我的可塑性和多樣性使人們可以同時擁有多重身份,并體驗到完全不同的全新自我和線上人生,從而形成對于單一固化的現實自我的有效補充。互聯網所具有的極大包容性為人的生存和發展增加了多重選擇性,信息的充裕與快速流動更是使人能夠對外在世界、社會變化乃至自我擁有更為真實理性的認知,從而做出更符合心意和有利于自身發展的生存選擇。但也要警惕數字自我的過度豐富導致的數字人格分裂、現實自我認定迷失等問題,防止線上人生干擾到人們正常的現實生存。
其次,主體思想可轉化為獨立的“數字化持存”,人類獲得積累知識和分享集體智慧的新手段。在賽博空間中,主體思想及其對外部世界的感知逐步擺脫物理空間和自然身體的束縛,被剝離出來并轉化為可獨立存在的數字化持存,這將對人類的生存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就人類整體而言,它非常有利于集體智慧和理性程度的總體提升。人類的集體智慧和理性源自于實踐活動中的團結協作,“但在互聯網出現以前,征集和整理來自成千上萬不知名協作者的貢獻是令人不敢想象的事。這種協作過程造就了一批以集體智慧為基礎的創新系統——谷歌網頁排名、維基百科條目、火狐瀏覽器和GNU/Linux 軟件等”①。手機、電腦等智能機器的普及使所有聯網的人都能將自己的新思想和生存智慧轉變為數字化的數據信息,并隨時隨地上傳網絡,在人們無數次實時互動的協作交流中,不斷刷新人類的知識總量、提升人類整體的認知與智能水平。人類的知識和智慧第一次能夠以數字化的方式進行廣泛積累、傳播和分享,“知識可以完美地復制和傳播到世界各地,人的想法可以脫離人的頭腦而長久存在”②。就此而論,互聯網正在代理人類的集體智慧,越來越多的人類文明成果將會被轉化和存儲于互聯網之中;憑借對其的合理利用,人們理性認識自我乃至理解世界的能力將日益得到提升,由此不斷助力人類從總體上合理規劃社會生活與實踐活動。
就人類個體而言,它有利于人們借助多樣化和精確化的數據信息來不斷消除因個體局限性而造成的認知偏差,從而更好地從事生存實踐。“由上傳技術、搜索引擎、博客乃至聊天室等構成的人類知識和力量的互通網絡,第一次使個體主體及時、便捷地獲取全人類的知識和力量成為可能。”③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智能機器系統正在架構起個人與人類整體之間最便捷的聯通渠道。憑借這種人類交流知識與互助的新方式,每個人都可以更加公平高效地享用人類的知識儲備與集體智慧,使其最大限度用于提升個體的智力水平和理性能力。人們獲取知識和經驗的途徑正在發生重大改變。通過各種個性化知識的創造、傳遞和吸收,當代人類個體的博學多識程度亙古未有,其所能享有的智識與理性水平不斷達到歷史新高,由此不斷促使人們利用其提高生存能力與技能,享受智性生存帶來的種種利好。
最后,數字化平臺主導的虛擬交往方式開始全球普及,人類擁有全新的社會互動與協作方式。良好的社會交往能減少人際沖突、增強群體協作、加強行動規劃和提升生存體驗,從而有利于維護人類生存發展的長遠目標。虛擬交往作為社會交往方式的一種豐富和有效補充,其積極作用在于:一是增加人們之間的互動交流,推動形成平等、自主、多樣的新型人際關系。虛擬交往賦予人脫離現實社會關系而自由選擇交往對象的權利,并增加“網緣”這一全新的社會關系。志趣相投的人得以在數字世界中聚集,并自愿組成各類新型的“數字共同體”。這對于維護多元價值觀念、激發多樣人生追求、保障個體身心健康等具有重要意義,并有利于促進人類社會交往的良性互動。愈加普遍頻繁的跨時空、跨人群與多樣化的虛擬交往,還有助于個體判斷社會總體形勢并廣泛汲取他者的生存智慧,從而做出更為理性的價值選擇與人生規劃。二是增進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減少不必要的人際矛盾和群體沖突。匿名式的虛擬交往使人能夠在虛擬空間中敞開心扉和暢所欲言,有助于緩解人們于現實生存中積攢的壓力與情緒,提升其生活情趣與生活體驗。廣泛的互動交流也有助于人們了解事實真相和他者感受,從而降低由于不了解是非原委而造成的矛盾沖突。三是促進世界范圍內的文化交流和國際交往,加強整個人類的團結協作。虛擬交往打破了社會交往的物理空間限制,使所有人都可以在同一數字社交平臺中聚集會面,從而形成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世界性群居。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使擁有不同文化背景和語言的人們也能進行實時交流,這對于促進世界性的文化交流和溝通理解具有重要意義。文化和語言隔閡的不斷打破將有利于全人類的團結協作,這對于解決生態危機等全球性危機具有重大的意義,如利用社交媒體進行“地球一小時\"等世界性的公益環保運動。人類在網絡空間中的大范圍聚集和大規模協作,對于增強全球范圍內的合作互信和監督制衡具有非凡意義,不僅利于知識和信息在全世界的分享傳遞,推動人類合理規劃社會生活與全球行動,而且有助于各國人民之間相互監督制約,促使其盡可能地運用集體理性和團結行動來阻正不利于人類生存的事情發生。另外,各類社會主體還能根據網絡民意更合理地制定政策方案與行動規劃,以此不斷優化人們的社會生活條件與生活體驗。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警惕因虛擬交往帶來的網絡論戰、網絡暴力、網絡詐騙等不良問題。
智能機器革命時代人類生存方式智性化變革的重要意義就在于不斷推進社會生活空間的數字化拓展,這意味著人類具備了深入改造社會環境甚至超越物理限制拓展生存空間的強大力量,致使自身獲得了全新的存在場所和存在形式。“因為有了輕松透明的網絡環境,人類的社會圖景變得不可思議地豐富和多樣”①,它預示著未來人類能夠通過技術進步在不斷革新社會環境、改善人際關系和重塑自我的過程中獲得更優質的生存體驗,人們的生存狀況和存在樣態將會在社會環境的劇烈變化中得到全新發展,并以更加真實多樣的自我表現形式繼續生存下去。
三、生命演化進程的人工干預實現跨越性進步
人類生存的宏偉目標不僅在于掌控外在世界,更在于希望實現對自然生命尤其是人本身的理性控制。“幾百年來,我們一直對作物和狗、馬等家畜實施人力驅動的選擇,并通過這種方式控制了進化。但今天,我們即將開發出可以直接控制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形式的繁殖成效的技術,我們甚至有可能創造出新的生命形式。”當代智能實驗設備普及推動的生物科技進步,極大地增強了人類對于生命有機體的認識和改造能力,以及通過技術手段來調控自然生命體的存在與進化。這種人工干預的不斷深化正在為人類生存營造出更為合適的生態環境和存在條件,日益促進人類以更加科學理性的方式來自主管理和規劃自身健康與生命活動,從而在不斷改善生存境遇的過程中持續提升人的生存意向,促使人們更加有能力和意愿繼續生存與繁衍下去。這主要表現在:
首先,生命秩序的技術性調控成為可能,人類生存必需的食物問題有望得到解決。人口爆炸和自然資源匱乏正在使人類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并對現有的生存方式提出更高要求。借助現代技術和智能機器對于農業的持續賦能,我們有望在變革現存農業生產方式的過程中,通過技術手段控制動植物的生長和繁衍來解決日益嚴峻的食物危機。以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技術為基礎的“智慧農業\"正在助力人類破解關于生物生長的一切奧秘,幫助認識和掌握絕大多數可供食用的動植物的生長規律與養殖(植)方式。
一方面,通過智能設備及自動化作業改變和控制動植物的外在生長環境,不斷減少病蟲災害和大幅增加產量。比如,通過給植物安裝各式傳感器和不間斷地收集、分析各類生長數據,人們能夠形成一整套科學的種植模式,并借助各類智能設備的自動化作業來進行精準調控。伴隨人工智能和農業的不斷結合,未來將會有農用無人機、放牧機器人等更多的智能機器被發明使用,從而催生出無人農場、智能養殖場等更為先進的農業生產模式。
另一方面,通過控制動植物的內在基因和育種,不斷引導其繁衍與進化為朝著有利于人類食用的方向發展。基因技術的長足進步正在助力人類重新塑造生命,人們正在根據自身需要有目的地控制某些物種的繁衍和進化,甚至憑借喜好來培育優質鮮美、基因優良的作物和牲畜。“轉基因技術可以生產出能夠抵抗病毒等感染源甚至昆蟲的植物,也可以使農作物更耐農藥,因而可以更有效地用農藥消滅周圍的雜草,還可以改變植物的外觀、口味和營養成分。”①全球基因工程的重大進展更是使人類大體知曉了多數動植物的基因奧秘,“我們正在擺脫自己作為生命和萬物秩序的被動觀察者的角色,而成為生命和秩序的操縱者”②,由此實現人類對它們的基因改造和雜交生殖,巨型三文魚、轉基因番茄等已然成為現實。伴隨科技發展,人類正在獲得從生命起點控制物種內在進化過程的強大力量,并有望從總體上控制生物演化方向。借助新式的動植物生命生產,人類完全有希望獲取充足的食物來源,并通過科學規劃和技術性調控來緩解局部乃至全球性的食物危機。但我們也要警惕只考慮人類利益,肆意操縱和破壞自然生命秩序而導致的生態災難。
其次,人體與智能機器的耦合日益加深,人類健康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人類理解和控制動植物的深層次動因在于力圖實現對自己生命的調控。“人的自我構造首先是身體的自我構造”③,身體印刻著人的生存方式尤其是技術塑造的痕跡。“在過去100年中,人類身體發生的變化比過去5萬年要大得多。”④人類在獲得操縱生命秩序的巨大能力的同時,也在不斷通過技術創造實現對自身的重新構造。借助身體與智能機器的無窮耦合,特別是智能機器應用于醫療領域所引起的人體質變,人的生命存在日益進入“機器化”的全新階段。一方面,核磁共振機、沃森機器人醫生、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等先進診療設備的廣泛應用,正在深刻改變疾病診斷、醫學影像、藥物研發等整個醫療工作的方式與內容,使我們能夠享受到史上最佳的醫療保健服務。另一方面,各類智能設備與器官移植等先進醫療技術的結合,正在幫助人類修改自己的肉身。對良好體形和永葆青春的追求已經促使一個以身體為首要目標的市場形成,借助于現代科學技術,每個人都可以實現肉身重塑。人工耳蝸、肌電假肢等智能義肢的應用正在幫助無數殘障人士恢復正常的生理機能。器官移植技術的發展使機體組織和各類器官同樣可以進行移植修復。移植的器官不僅來源于其他人類個體,還可以依賴于轉基因豬、狒狒等其他物種的供給,更可以是人工制造,人工心臟、人工肝臟等已經成為現實。
人類正在逐步走向身體健康的私人定制。只要技術條件允許,我們的機體和器官就如同一部完整機器上的零部件那樣,可以被多次更換和重修,從而不斷實現人體功能損傷的修復乃至生命有機體的反自然運轉。心臟起搏器、腦起搏器等人體芯片技術的發明應用使人類開始有能力治療帕金森病、肌張力障礙等曾經難以觸及的神經性疾病。陪護機器人、藥物研發機器人等越來越多的智能機器將在醫療領域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在其助力下,人類正在不斷攻克各類疑難雜癥,幾乎不再為一般性的疾病或傷痛所苦惱。在最新的IT技術的幫助下,未來我們還有望治愈癌癥。① 伴隨智能機器革命的發展,現代醫學正在不斷走向預防大于治療的“醫學
時代,人類生存必須面對的疾病問題日益被納入理性控制的范圍之內,人們越發有能力實現自身健康的合理規劃與自我管理,人類整體的健康狀況得到重大改善。
最后,“人類增強”不斷打破自然限制,成為人類獲取自主規劃生命活動的新型手段。人類生存的最大理想就是要在不斷對抗自然生命規律的過程中獲得更優質的生命體驗與生命經歷,甚至是突破生命的有限性。“為了促進生命,選擇更高的生命形式,為生命的發展設定更大的目標,這就是宏偉的人類命運。”③伴隨科技進步,人們逐漸被賦予改造自身生命體征的巨大能力,并能夠不斷重塑自己的出生、生殖乃至死亡方式。“人類增強\"成為21世紀最振奮人心的全新項目,即出于非醫療目的進行人類的技術性強化。其主要途徑,一方面是進行物理性的強化,或利用機械外骨骼、動力服、夜視儀等設備極大地延伸身體機能,甚至創造飛行、夜視等人類新能力;或通過腦機接口、虛擬意識等技術極大地拓展各類感官功能,如增強記憶力、提升反應速度。借助變性、醫美等技術手段,人類還可以實現更改性別、延緩衰老等曾經不可能實現的生命愿望。這些都在不斷提升人們的生命欲求,并深刻展現出人類渴望突破自然限制以增強生命自主控制能力的價值追求。另一方面是進行化學性的改造。一是利用百憂解、利他林等新型藥物調控人體的生化機制和神經系統,人類不僅可以治愈抑郁癥、躁動癥等精神性疾病,還可以增加智力、情緒敏感度和性欲,甚至重新定義快樂或悲傷的意義,從而真正實現對自身精神與行為的管控。二是利用神經技術把控人的意識活動,使人類擁有修復腦損傷甚至設計改善大腦的超凡能力,如通過細胞療法、神經儀器嵌入技術等方式調控大腦活動來增強感官體驗能力。三是借助基因技術做到對于人類生殖乃至繁衍進化的支配,不僅能夠修復成年個體細胞中的復制錯誤,實現人體基因的同代變更(如代謝工程),而且可以從基因源頭上遏制白化病、血友病等先天性疾病的代際傳播,甚至能夠通過調節生殖方式(如人工授精)實現人類的迭代重造,“定制嬰兒\"正在照進現實。但由此引發的法律與倫理道德問題也正亟待人們予以審慎思考。
“人類增強\"盡管一直在模糊自然與人造的區別,但本質上還是為了給人類生存提供更多可能性。現代生物技術同智能機器的結合正在以史無前例的方式不斷擴展著人的壽命、認識與能力的界限,人類的肉體、感官和基因都在日益得到增強。科技進步正在不斷賦予人類自主規劃生命活動的全新手段與強大能力,并日益促使人類更加注重對生命世界與內心世界的探索,更加關注人的身心健康,推動人類積極利用技術手段去創造更少病痛、更少煩憂和更優體驗的生存條件。壽命延長、健康改善和機能增強將不斷提高人的生存質量與生命激情,并日益激勵人們去追求豐富多樣的人生目標與生命意義。同時,也將越發使智能機器內嵌到人的身體、心靈和情感等整個生命歷程當中,從而深遠影響整個社會的未來發展,以及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的未來命運。
智能機器革命時代人類生存方式智性化變革的最終意義在于不斷推動人工干預生命演化進程的正向效用的實現,它意味著人類擁有了以技術手段調整自然生命秩序的強大力量,并能夠在持續改善生存境遇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生命體驗與生存意向,人們越來越渴望和追求健康、長壽、幸福快樂地生存下去。“技術活動不斷地擴張人類的生存領域和范圍,擴大人類的各種可能性。”①其預示著,未來人類的生存將更加有賴于外部技術,并能夠借助技術進步獲得更為強大的生存能力和生命力量,不僅可以按照理性的生命規劃繼續繁衍下去,而且可以通過自主改變人體特性乃至生命存在形式,獲得更為無限多樣的生命可能性。
四、結語
智能機器革命推動的人類生存方式的智性化變革,日益促使整個人類朝向控制自然環境、主導社會時空甚至對抗死亡定律而奮力進軍。通過實踐方式及其效能的深刻改變,未來人類將更加能夠深入準確地理解和利用自然規律,更清晰地預見自身行為所造成的后果,從而克服過往人類在改造自然活動中的盲目性,以及不計后果的掠奪性索取方式,并在不斷協調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動態過程中營造出更適宜長居久存的人化自然世界。通過技術進步不斷革新社會環境、加強全球性的普遍交往、持續改善人際關系和重塑自我,未來人類將會在不斷協調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之間關系的歷史過程中,實現更為真實且全面的發展,以此克服過往社會形式中對于人作為完整主體的多樣性展現的深重壓抑,從而以更加多樣的存在樣態和自我表現形式更好地生存發展下去。通過持續不斷的科技革命,未來人類還將贏得更為強大的生存能力和生命力量,不僅能夠掌控外在的生命世界,而且能夠控制自己的內在世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抗拒自然生命規律強加于自身的局限性,從而在更大程度上把控自己的生命演化方向和未來命運,并在生存境遇持續改善的過程中獲得更為優質的生存體驗以及多樣的生命可能性。
作為地球上唯一知道自己是進化的產物并持續處于進化中的生物,人類從不滿足于被動服從命運的安排,總是試圖以能動的實踐活動駕馭這種進化,力圖通過積極主動地改造環境來使外界條件適應自身的生存。因此,人類的生存方式會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發生改變,但這種改變并非主觀隨意,而是在技術與文明雙重進步的過程中,通過不斷改造自然、社會乃至人本身予以實現。技術與文明越是先進,人的生存方式就越是進步,這也是人類文明形態更迭對于生存活動的重大意義所在。智能機器革命時代作為一個全方位變革的新時代,人類生存正在快速邁向一個必須依賴先進技術和機器體系不斷革新的新階段,并日益進人到一個全方位的技術化生存(尤其是數字化生存和機器化生存)境遇之中。這預示著,人與技術和機器的結合將達到一個嶄新的高度,未來人類的生存處境、生存狀況、生存能力、生存意向和生命體驗將會得到根本性的改變。
“整個人類的生存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遷…這些巨大變化本身,反過來又引發了人類自身個性和品格的改變。而且,假如這一過程繼續演變下去而不加以糾正,那么人類更劇烈、更深刻的改變,也就近在眼前了。”①人類越是依靠技術進步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就越會發現人類文明的脆弱性,以及對于技術的依賴性。此種意義上,人類生存方式的智性化變革也正在向我們提出一個重大的時代問題:人類愈加強烈的技術化生存以及對于智能機器的生存依賴,究竟會給整個人類的未來命運帶來何種后果和深遠影響?生存還是毀滅,這將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