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5)04-0007-06
【編者按】教育家精神是新時代教育者的精神旗幟,用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是面向教育強國、熔鑄高尚師格的根本舉措,也是培育高質量教育隊伍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江蘇為充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培養培訓質量,培養造就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等一系列指示、批示,充分挖掘、利用省域豐厚的教育家資源,扎實有效推進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興教育才的省域行動,對于進一步提升江蘇省的科技、教育、人才競爭力,強化江蘇教育的全國示范作用具有先導性和全局性意義。本專題從名師團隊建設、領軍人才培養、基層學校實踐等視角全面、立體、生動地呈現江蘇的深度思考、頂層設計與生動實踐。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再次提出,“強化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在實踐路徑上,各級各類“名師工作室”、“名校長工作室”、“四有”好教師團隊的組建與活動,就是“弘揚教育家精神”的高階引領、具體示范。但目前各類名師團隊建設,僅僅處于自我探索、自我組織、百花齊放、各自為政的狀態,缺乏整體建構與路徑思考。本文擬做一個系統梳理,并提出建設的方案與意見,拋磚引玉,以期深入討論。
隨著云教育、人工智能以及生育率下降等新形勢的沖擊,關于教師職業能否存續的討論,眾說紛紜。我始終堅信,只要學校存在、學生存在、教育存在,有些傳統就永遠不會消失。一是教師的面授,不可能完全被網絡教育、遠程教育所取代,網絡教育、遠程教育只能成為面授的補充;二是粉筆黑板不可能被多媒體課件完全取代,這些最基本的工具在完成教學任務方面,仍然擔當重任,余韻不絕。只有教師堅守講臺,手持粉筆,在黑板上指點江山、揮灑才華的時候,才有可能產生這樣的效果、達到這樣的境界:師生的互動、思想的流動、精神的提升、質量的提高[]。
教師職業與人類共存、與人類進步共存,是毋庸置疑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強調,“目前還沒有任何技術能夠替代或消除人們對優秀的人類教師的需求”,“沒有任何技術能夠替代優秀的人類教師\"2]。對于這樣一種闡述,我非常認同。本文所研究的命題,“教師團隊建設”,就是建立在這一基礎、前提之上的。
一、名師團隊建設的需求與興起
(一)人際交往的客觀需求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把人的本質定義為: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一般來說,社會性建立在人的需要、理性、情感、共同理想信念等形成的相互關系基礎之上。馬克斯·韋伯認為,社會性是人與人之間的行動在主觀意向上的直接聯系。我曾經寫過一首散文詩,以“橋”為教師交往的隱喻:一生走過無數的橋,有意無意之間。每一座橋,都是人生的一個節點;高低起伏,造型各異,正是人生跨越的過程隱喻。其實,每位教師就是一座橋,在學校、家庭、社會之間,在領導、同事、家長、學生之間,構成一道道橋梁,觀賞、研判、走過、跨越、留痕,形成人與人之間“真實的”社會性聯系。
一些自學成才的名師,他們的成功,不僅僅是個人的勵志與努力,其實主要源于他們生活的環境以及交往的高水平群體。英國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艾略特曾經研析莎士比亞卓越成就的交際淵源,“莎士比亞關于古代文化的知識似乎是大量從各種翻譯作品里吸取的。莎士比亞生活在一個古人的智慧仍受人尊敬、古人的詩歌仍受人景仰和欣賞的世界中,莎士比亞沒有他的同事當中許多人的教育程度那么高,但他受的卻是同一種的教育一一對于一個文學家來說,這幾乎是一個更重要的條件,即他所來往的人、而不是他自己本人應具有很好的文化修養,標準和價值就在他身邊\"[3]259
許多像莎士比亞一樣自學成才的杰出人才,從他們的朋友圈,可以探索一些共性的特征,這也是有的團隊名師輩出的重要原因。比如南通市海安實驗小學,走出11位小學數學、科學特級教師:金沙、徐金貴、華應龍、賁友林、許衛兵、周振宇、儲冬生、翟書烈、焦順華、仲廣群、許習白;海門區東洲小學,走出許新海、祝禧、吳建英、王敏等9位小學語文特級教師。的確,交際圈、朋友圈,反映了一個人的品位與學識、修養,一般分為三類。第一類,與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可以獲得成就感、滿足感、虛榮心,但水平能力、判斷力會不斷下降,長期受到低水平、低素養人群的負面影響,能力水平迅速滑坡而不自知。第二類,與自己水平、學識能力相當的人交往,有表面上的熱鬧,有溝通交流上的愉悅,有說不完的話題,但最多是在一個平面上滑翔,難有提高。第三類,與比自己水平、能力、眼界高的人交往,初期會有壓抑感,自己會感到自卑、渺小、狹窄、無知,但無形之中受到熏陶滲透、感染升華,后期會逐步走向成熟、完成層級跨越。
(二)專業發展的模式變革
如今,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憑一個人埋頭苦干、單打獨斗就可以脫穎而出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加入團隊、組建團隊,成為名師發展的新常態。從個人到團隊,從團隊到行業,從行業到區域,是當今人才發展的空間軌跡。對于一個青年教師來說,只有沉下心來,加入團隊,跟隨名師,才能更快成長成才。加入團隊,有多種方式方法,空間地域不是問題,校內校外、區內區外、市內市外、省內省外,均可自主選擇,關鍵是自己的目標方向與導師(工作室領銜人)的專長相符。導師(工作室領銜人)是團隊關鍵的召集人,組織團隊共同協作將不同的元素和環境組合到一起,幫助團隊成員增長知識與能力。
(三)AI發展的時代需求
當下,在我們的視野、生活中,AI已經高頻出現。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都授給了與AI有關的科學家。我曾經讓它幫我寫發言稿的底稿、讓它幫我做課件找模版,一方面覺得很順手很快捷;另一方面又覺得檔次不高,它依然難以替代自己的創意。事實上,AI目前能做的工作,還是一般化、簡單化、類型化的事務,為我們人類提供的輔助功能還非常有限。如果深究它的回答,就會發現它各種各樣的缺陷。例如,它提供的答案看起來真實,但不可靠。而且,它本質上不存在邏輯能力,它的強大實際上源于對已有信息的統計處理。
但有一點,又必須明確:AI的迅速自動化、普及化、標準化,消解了我們需要的具體、可量化的技術能力,包括編程、分析、操作、算力,進而促使我們強化獨具人類特質的、難以被AI復制的能力,比如靈活應變、持續學習、跨學科思維,以及人際關系、溝通能力、情商、創造力、適應性、團隊協作等。博洛尼亞大學全職教授、數學物理學家皮爾路易吉·孔圖奇(PierluigiContucci)曾經委婉地論述:我們必須承認,某種程度上,人工智能確實是真正的智能,但它的智能和人類自身的智能本質上是不同的。它可以對話、思考、推理,并從假設中得出結論,盡管與我們思維非常相似一一但并不一樣。
于是,越是在“機器橫行”的時代,我們越要提高獨具人類特質的難以被AI復制的管理能力,主要有三點:一是團隊成員的溝通與協作;二是團隊成員思維的訓練提升;三是團隊的情商與領導力,包括領導團隊、管理沖突、激勵員工。作為教師發展的專業團隊,尤其需要關注學生成長發展的重大變化,包括內涵、樣態、思維、方式、路徑,通過導師(工作室領銜人)的不懈提高與努力,加強團隊的凝聚力、學習力、研究力,同時培養與AI共處共進的能力,培養超越AI的廣域生存發展能力。
二、名師團隊建設的類型與結構
名師團隊的組建方式大致分為兩種類型:松散性自然建構與緊密型組織建構。
(一)松散性自然建構
一是臨時性團隊。這類團隊往往是出于某種需要臨時組成,比如集體備課、學科教研,或者為申報項目、獎項等。一旦任務完成,團隊結束使命。盡管微信群還在,聯系方式也有,但往往難以再聚。
二是教學性團隊。主要指由教研組長、年級組長召集形成的教研組、年級組,其穩定性取決于組長的堅持與目標。
三是行政性團隊。一般由書記、校長牽頭組成,規模比較浩大,有時包括所有科室、所有學科,比如江蘇“四有”好教師團隊,要求至少10個學科以上的老師共同參與,帶有“宏大敘事”的味道,但實質性活動很難開展。
(二)緊密型組織建構
緊密型團隊組織的典型之一就是“名校長工作室”“名師工作室”,目前校級、區縣級、大市級、省級、教育部“雙名”計劃都有這樣的工作室。一般來說,大市級以上的名師工作室組建,必須經過申報、審核、答辯、評審等環節,有建設要求、年限、活動頻次、經費資助與使用規定等。加入各級“名師工作室”的成員,分地區申報,通過領銜人與相應機構審核,發文確認。每次活動都下發正式文件通知,有年度、中期、終期考核等。我在南通大學、三江學院建有緊密型的“周建忠名師工作室”,對這種組織模式,深有感觸與體會。
二是研究項目性團隊。這類團隊因為項目研究而組成,雖松散,但一直堅持研究與實踐。以江蘇為例,有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項目、精品課題培育項目、基礎教育內涵建設、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基礎教育示范性育人模式研創項目、“四有”好教師團隊建設、省中小學教學研究項目等。這些項目的研究深度及成果顯示:項目主持人的人格魅力與目標努力,決定了這些團隊的品位層次、凝聚力、發展后勁、持久度以及團隊活動的質量品位。
(三)名師團隊的基本結構
1.雁陣型
雁陣型團隊由一群水平相當、志趣相投的同好組成,往往抱團取暖、互抬共進。團隊特點是初期發展不錯,由于缺乏核心人物,缺少主見與目標,往往持續時間不長。當成員以為自己已經成熟,離開群體后往往逐漸滑坡,慢慢淡出。因此建議:選擇加入著名導師(工作室領銜人)的團隊,或者邀請著名專家擔任導師,整體提高團隊水平與能力。
2.金字塔型
這類團隊由領軍人物、學科骨干、青年才俊三個層次乃至多個層次人員組成,其特點是:梯隊構建,代代傳承,行之久遠;不斷組合,不斷調整,代有其人;中心突出,不斷攻關,成果豐碩。這是當下最成功、最理想的團隊建設典范,不僅體現導師帶徒弟,而且形成良性循環,師徒互動,各有躍升,而且代際延伸,厚積薄發。比如,江蘇省新海高級中學李震生命化語文團隊,李震導師帶出25位正高級教師、20位省特級教師。南通海門實驗小學數學特級教師張興華校長,帶出許衛兵、華應龍、張齊華、蔡宏圣等20多位全國頗有影響的特級教師,成為中國小學數學人才培養的奇跡與樣板,被學術界作為“張興華現象”專門對其加以研究。南通通州區實驗小學王笑梅名師工作室,培養出4位正高級教師、5位省特級教師,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通州實小現象”。英國著名詩人、評論家艾略特曾經這樣描述偉大作家的誕生與團隊:我不想讓你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有天才的人身上,我才使用了“文學家”這個字眼,這個字眼包括第二流或第三流,或更低階層的人,同時也包括最偉大的人;這些次要的作家們作為集體或個人,在不同程度上為偉大的作家提供他的環境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為他提供最早的讀者群,為他提供最早的欣賞者、最早的批評糾正者,或許最早的貶低者[3]256
3.師徒型
這類團隊由著名教育家與一批徒弟組成,其特點是:以導師為核心,結構穩定,目標明確,自成體系;但囿于藩籬,致力詮釋,難以突破。這是由于導師(領銜人)往往成就卓著,但其高度弟子們難以企及,隨著導師年歲漸長或逝去,其教育思想也就難以為繼。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團隊導師著力于個人教學思想的研究與輻射,主要精力不是指導成員個體發展;另一方面,徒弟在著名導師的光環下贏得獎項、榮譽、職稱,但自身教育素養并沒有實質性的提高與升華,因此團隊一旦離開了核心人物,也就逐漸散落。
三、名師團隊建設的策略與路徑
(一)名師團隊建設的作用與特點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相對寬松、略帶師徒關系的團隊,還是有嚴格組織規范、活動要求的行政組織團隊,必須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一一將團隊建成溝通交流的平臺、交流提升的渠道、思想碰撞激蕩的沙龍;一切以成員、徒弟的成長發展為目標,讓團隊成為徒弟不斷跨越式發展的加油站、凝聚人心的立交橋、示范引領的共同體。
團隊建設的個性特征,應該體現高遠境界、融時天性、領先風范。名師工作室(或團隊)領銜人要積極營造寬松、自如、融洽的氛圍,通過定期活動、專家引領、師徒切磋、充分溝通等路徑,陪伴、引領青年教師成長成才。針對青年教師隊伍的現狀,指導他們如何在教學科研、人際交往、樹人樹己等方面,越過迷茫、戰勝焦慮、再接再厲、繼續提高。不僅僅著眼于專業學科的單向傳授,而且要引領他們跨越專業界限,打破學科壁壘,爭創師德師風典范、教書育人示范、教研科研模范。導師(工作室領銜人)要將團隊創造為勇于改革、干事成事的熱土,使團隊(工作室)成為徒弟成長發展、不斷升華的搖籃,才華舒展、能力比拼的平臺,心有所屬、不斷發力的家園,構成幾代人不斷探索、共同努力的自然延伸,達到多種因素長期積聚、不斷匯集的綜合效果。
(二)團隊導師(領銜人)的職責與使命
我認為:成長需要積累、需要付出、需要忍耐、需要堅持。導師應把握好專業導師與人生導師之間的平衡,給予成員溫暖、動力,成為成員的引領者、鼓勵者、點贊者、領跑者。作為導師,對團隊成員的關心、指導、切磋、引領,永遠是有限的,在情感上可能僅僅是陪伴、溝通、指導、壯膽、喝彩、鼓勁,但必須指導徒弟,在專業發展兩個層面的較量中,從技術、方法、路徑層面,跨越到素養、氣質、情感、創意層面。
在團隊成員成長的過程中,導師自身的努力、勵志、執著、奮進,顯得尤為重要。正所謂言傳身教,導師必須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在教學、研究、管理、公益等方面全面提高,在論文撰寫發表、項目申請與研究、獎項培育與申請等方面,始終引領在先,身先士卒,奮勇爭先。漫漫人生路,堅持到最后的,不一定是最聰明、最能干的,而是永不言棄、執著前行、奮力爬坡的人。
我們必須承認,每個人,包括名師自身,在人生發展的每一個關鍵時刻,都有很大的困惑與苦惱,其中最大的困惑就是對自身已有成績的超越,有時會產生無能為力、原地踏步的感覺。但每一次彷徨徘徊,都有雨過天晴的愉悅;每一次跨越升華,都有豁然開朗之感。這個過程是記憶,是奮斗,更是前行。
坦率地說,假如沒有團隊,沒有名師工作室,青年才俊也會成長,獲得各種各樣的成果,最多沒有這么集中而已。名師是不是培養出來的,始終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我本人既有成為名師的漫長過程,也有長期指導青年教師的經歷,所以有切身的體會與感悟:
1.名師的成長之路,各有不同,但主要不是靠培養出來的。
2.名師不是自然生長出來的,始終離不開培養。但這里所說的“培養”,應該是大的氛圍與概念,包括一方水土的滋潤與影響、地方或者主要領導的胸懷與境界,一所學校校風、學風、教風的歷史積淀與無形氛圍,跨越輩分的溝通與友誼,激烈競爭與潛在奮發的雙向心理等。
3.名師一生都有好幾位導師。
4.導師是徒弟潛移默化的引領者與外在的動力源泉,是一段征程的發令員,是風雨兼程的心理支撐。理想的導師應該是迷茫徘徊的領跑者、奮力拼搏的陪伴者、點滴進步的欣賞者、不斷進取的鼓勵者、愁苦憂傷的撫慰者。
5.導師往往通過言傳身教,教給徒弟嚴謹、扎實的做人準則,追求卓越的做事風格。通過自身的人氣、人脈、人格,營造出和諧、平等、寬松、平穩的氛圍。
6.導師的使命,就是守望著自己的徒弟有一天成長為導師。
(三)團隊成員的選擇與修煉
毫無疑問,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多元選擇、自由選擇、自主選擇、隨時選擇的時代,對每一個青年教師而言,選擇導師成為第一要義,選擇就是判斷。黑格爾說,對那些具有堅實內容的東西最容易的工作是進行判斷,比較困難的是對它進行理解,而最困難的,則是結合兩者,做出對它的陳述。其實,最難判斷、理解、陳述的,還是人,你選誰當導師,就體現了你的水平、視野、學識、目標、毅力等。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名師修煉的過程,就是不斷提升、不斷超越、出類拔萃、獨樹一幟的過程,就是一個逐步遠離群體、略帶痛苦、孤獨前行的過程。尼采說,孤獨者有三種狀態,神靈、野獸和哲學家。神靈孤獨,因為它充實自立;野獸孤獨,因為它桀不遜;而哲學家既充實自立又桀驁不遜。與孤獨相對的就是平庸,所有的平庸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到處尋找理解和同情。而精神的孤獨則需要內在的修煉,平庸不僅來自隨波逐流、沒有主見、沒有選擇,更源于精神的麻木與自主的放棄。不善交際固然是一種遺憾,但不耐孤獨也是一種嚴重缺陷。沒有交往的能力,只是性格的缺陷;沒有獨處的能力,就是靈魂的缺陷。
每當我匆匆行走在校園小路上,思考一些瑣碎事務時,不經意之間抬頭斜視天空,總會有一些場景令人震撼:一只不知名的大鳥自由自在、悄無聲息地飛向遠方,與眼前小樹叢中一群嘰嘰喳喳、喧鬧不已的麻雀構成巨大的落差,這是動物世界、植物世界觸目可見的常見場景。對于小鳥、樹林而言,這就是群體,這就是平等,這就是快樂,這就是生活,這就是記憶;而對于大鳥(鯤鵬、雄鷹、大雁)而言,這就是享受,這就是過程,這就是孤獨,這就是快樂。
其次,我們必須增強理性修養。堅持不斷修為、不斷修煉、不斷抽象、不斷完善、不斷升華,從而具有全局觀念、長遠意識,消除焦慮、漸離功利;積聚凝練、忍讓克制、集腋成裘、低調內斂;借石攻玉、圍趙救魏、突破藩籬、自成高格。
最后,必須認識到,人生的競爭,是長久的競爭,不計一日之短長。人生的競爭,是生命的競爭、生命質量的競爭、生命力的競爭。生命力,不是指長命百歲,而是生存力、發展力。能力提升,不能簡單理解為上課寫論文,而是學習力的持久提升。學習力應該包括閱讀力、思考力、表達力,應該包括融匯力、集聚力、提升力、爆發力。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 2024-2035 年)》提出要求,“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推動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培養培訓全過程,貫穿課堂教學、科學研究、社會實踐各環節,構建日常浸潤、項目賦能、平臺支撐的教師發展良好生態?!痹谖铱磥?,“課堂教學、科學研究、社會實踐各環節”,包括“日常浸潤、項目賦能、平臺支撐”,就是名師團隊建設發展、弘揚教育家精神的策略與路徑。我們必須懷抱夢想,堅定信仰,確立目標,肩負使命,將名師團隊建設作為弘揚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路徑與抓手,始終不懈,循序漸進,不斷提升團隊建設的層次與水平。
參考文獻:
[1]周建忠.故土難離情[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67.
[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2:3.
[3]艾略特.艾略特文學論文集[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