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出現于古典名著單元,推薦學生閱讀中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都t樓夢》本身所蘊含的豐富性、復雜性與深刻性,給一線教學帶來挑戰。本文以《紅樓夢》讀后分享課前后三次教學為例,嘗試探尋基于“人生的美好與破滅\"母題的《紅樓夢》教學定位與思路。
一、“母題”導引下《紅樓夢》分享課的設計思路
1.首次設計:由美到悲,探破滅之因由
第一次設計以“通過回顧關鍵事件、典型情節、美好場景,梳理、分享交流紅樓兒女命運的發展,探討、總結美好逝去的原因,豐富情感體驗,形成理性認識”為主要自標,開展三次分享活動。(見圖1)活動1推薦紅樓兒女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故事,在回顧整本書基礎上,分享紅樓最詩情畫意、紅樓最深情、紅樓最傷悲等故事,聚焦紅樓兒女人生由美轉悲的境遇;活動2探尋悲劇的原因,再次回顧整本書,嘗試尋找美好人生破滅的蛛絲馬跡;活動3引導學生深入某一個人物的典型事件,通過與其模擬對話嘗試拯救被毀的人生,以實現“看人生一探人生一勸人生\"的遞進式學習。
在實際教學中,活動1完成效度較高。活動2和活動3從參與程度看,整個課堂氛圍沉悶,學生興致不高;從目標達成看,青少版故事內容的不完整性回避了復雜的社會背景與部分故事情節,賈家子孫沉迷享樂、道德敗壞、生活奢靡等表現書中較多是一筆帶過或刪減未提,這讓破滅原因分析顯得蒼白,且因與學生心理距離較遠而無法共情。過深過遠的設計讓學生對《紅樓夢》望而卻步,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學生對這部中國古典文學巔峰之作的初步印象。
2.再次設計:重美輕悲,品古人之雅趣
第二次教學設計(見下頁圖2)相較第一次,做了很大的調整,保留“紅樓之最\"評選作為自由分享,具化人生美好作為重點分享,弱化悲慘結局作為啟蒙留白,既體現分享的開放與自由,故事中的人、情節、場景等都可以成為漫談的話題,又體現母題聚焦的適切與深刻?;顒?中內含三個小活動:讀目錄形成整體認識、讀一組深化美好感受、讀典型關注場景與細節。而對于人生的破滅,只讓學生在美與悲的矛盾沖突處談一談感受,不挖背后的緣由。最后由五年級上冊冰心《憶讀書》課文里提到的“還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這部書看時,才嘗到‘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所包含的一個朝代和家庭的興亡盛衰的滋味”形成留白,為學生今后再讀《紅樓夢》提供讀思方向。因此本次設計的教學目標確定為:“能回顧關鍵事件、典型情節、美好場景與細節,從人物、情節、環境、關系等多個角度分享《紅樓夢》中的美好故事,樂于展示自主閱讀收獲,豐富情感體驗;通過對比閱讀、梳理等,初步感受人物命運的悲慘,對閱讀《紅樓夢》產生新的期待。”


從課堂實效看,學生參與率與積極性獲得顯著提升,能抓住寶黛初見、菊花會、螃蟹宴、劉姥姥進大觀園、元宵聚會等場面,把自己的美好感受具象化表達,也能在一系列美好和十二金釵人生結局的強烈對比中表達惋惜之情。第二次教學設計給我帶來了新的思考:對《紅樓夢》這樣的經典作品,讀后分享課并不是為閱讀畫上句號,而是要開拓青少年閱讀《紅樓夢》的空間,打開新的閱讀大門。
3.第三次設計:補充原文,激發閱讀期待第三次教學對母題聚焦階段進行了深化設計,在原有基礎上增加子活動4“閱讀補充材料,品大觀園之妙”,該活動精選了一些原文片段,含飲食、娛樂、住處、才情四方面,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圖文資源與問題支架。(掃描下方二維碼查閱)如娛樂方面,提供了小廝、丫鬟們如何玩斗草游戲的小片段,并請學生說說斗草游戲怎么玩;再如住處方面,提供了大觀園里介紹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三人住處的片段,請學生選擇自己最想住的一處說一說,引導他們運用本單元學習的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自主閱讀與互動交流,進一步感受紅樓兒女在大觀園這一世外桃源中生活的富貴與雅趣。
這是整堂課學生最感興趣的環節,他們閱讀作者富有詩意、細膩人微的語言,感受富貴兒女們爛漫而富有才情的生活。美的語言刻畫美的人生,有原文片段的補充,一是與后面美好的破滅形成更為鮮明的對比,引起學生更為強烈的惋惜;二是告訴學生為了降低難度,語言改成了易懂的白話文,其實《紅樓夢》原著更值得品讀。
二、“母題”導引下《紅樓夢》教學的設計要則
1.尋準母題:統整文本思想與學生需求
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說,《紅樓夢》什么母題比較適合他們探索?從文本視角思考,首要考慮題旨,以此確保正確的閱讀方向。愛情與婚姻、興盛與衰敗、美好與破滅、權力與人性等都可以作為《紅樓夢》的母題。但考慮到大多數學生讀的不是原版,沒有接觸到完整的紅樓世界,所以把握青少版所選取的主要內容與思路,是確定母題的一大依據。以上述教學為例,分析筆者所執教班級的共讀版本—一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王先海主編的《紅樓夢》(青少版),該版本呈現了寶黛愛情與賈府興衰的基本走向,按故事發展順序選取了其中經典的、主要的、小學生可讀的、具有轉折性的情節與場面,將一百二十回的巨著濃縮成三十四個小故事,以賈寶玉與十二金釵等主要人物的故事為主,輔以小人物的故事。書中對于權力斗爭、官場浮沉、人性黑暗等假惡丑部分,僅呈現了典型情節和關鍵人物,更多呈現的是紅樓兒女們相識相知、相處相離的動人情節。
基于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閱讀興趣以及精神生長需要,《紅樓夢》背后的世俗禮教沖突、人性矛盾復雜等均超脫了他們實際認知能力。但《紅樓夢》中有一群與學生年齡相仿的少年兒女,他們也是學生“紅樓之最\"推薦單中提及最多的一群人。這些兒女在大觀園中暫時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也曾有過美好詩意的年少時光,卻隨著四大家族由盛至衰,人生走向破滅。魯迅曾對悲劇進行定義,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人看。在《紅樓夢》閱讀中,年少的美好值得去關注,被撕碎了的美好也讓人忽視不了,因此上述教學把“人生的美好與破滅\"定為閱讀母題
2.分解母題:設計結構化的議題與活動
經典名著的閱讀引導,一方面我們可以給予學生讀的崇高感,讓他們在對人物悲慘遭遇有所感受的基礎上,對悲劇有一點朦朧的認識,但另一方面也不能讓他們去探討過于高深與沉重的話題,以致僅僅讀了一次就望而生畏。所以,母題統攝下整本書閱讀的議題很重要。需要對母題進一步分解,設計有指向性和結構性的系列話題。如圖3,五個議題按“發現美好—感受美好一嘆息逝去的美好\"遞進式排列,其中感受美好部分內含三個議題。

“書中最難忘”無明顯指向性,以開放式交流梳理學生的關注點,從而聚焦母題,屬于“發現美好”。“聚會里的小美好”“那些美好的場景與細節”“大觀園里的吃住玩”屬于“感受美好”。首先選取書中典型聚會進行共讀與分享,從“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美好的景、美好的言”等多角度拓寬學生感受美的視角;然后由扶到放,讓學生著眼全書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進行自讀與分享,關注《紅樓夢》中給人以美善享受的場景與細節,深入感受書中蘊含的情感;接著通過補充原著進行拓展讀與分享,讓學生感受大觀園日常生活的妙趣、情趣、雅趣?!凹t樓兒女的結局\"指向“人生的破滅\"這一核心,屬于“嘆息逝去的美好”,通過對寶玉和十二金釵人生結局的梳理,使學生對“人生的美好與破滅\"形成初步的完整體會。
議題的選擇首要考慮母題統攝下學生的閱讀適宜度,如“那些美好的場景和細節\"滿足母題閱讀需要,鑒于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已經學習過“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中蘊含的感情\"而設計。雖然學生分享最多的是寶黛之間的相處,這是全書筆墨最多的部分,但是相比“寶黛美好的愛情”這一議題,“那些美好的場景和細節\"既使得分享范圍變廣,又弱化了情愛這一敏感話題;學生既可以談及寶黛初見的似曾相識、共讀西廂的靜謐美好、黛玉的眼淚、寶玉的安慰等,也可以看到香菱學詩的刻苦、湘云醉臥的嬌憨、劉姥姥的知恩圖報等。學生已有能力的關照、分享內容的多元、對母題的回應等使議題具備適切性。
其次,議題的選擇還要基于文本內容,切中學生的閱讀興奮點。如《紅樓夢》里就描寫了眾多聚會的場景,生日宴、節日宴、迎客宴、詩社宴等,不僅展現了勛貴家族的繁盛,也呈現出當時社會的風俗禮儀,特別是劉姥姥進大觀園令人忍俊不禁。再如在大觀園藕香榭這一清幽雅致、景色宜人的地方,既有人間煙火螃蟹宴,又有高雅脫俗菊花詠;既有三世同堂的歡笑,又有主仆同樂的美好。聚會本身就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聚會里的小美好”也就讓文本內容與學生閱讀興奮點產生了有效的聯系。
3.超越母題:重復多少次,經典都對得起你
畢飛宇曾經說過:“我唯一可以介紹的經驗是重復閱讀,你不要牛,無論你重復多少次,經典都對得起你。\"《紅樓夢》就是這樣一部經典。很多人讀它、研究它,甚至把研究《紅樓夢》作為一門學問。這節課從一個教學活動來看,視作整本書閱讀的終章,但從一生讀經典看,它也是閱讀《紅樓夢》的起始。所以教學《紅樓夢》須傳遞一種理念:它是一本常讀常新的書。
引導學生在初讀《紅樓夢》時先觸摸書中的真善美,步步深人體會書中美好的人與事、場景與細節。可是這些美好的人最終命運悲慘,這是繞不開的結局,也是避不開的話題,教學中把人物的結局一一展現在學生面前,之前深入交流的那些美好立刻煙消云散,化為烏有,令人唏噓。但對于命運沉浮僅是感知并未探討,告訴學生等自己有了人生閱歷再去讀一定會有更深的感受,即傳遞一個理念:《紅樓夢》可以在不同年歲常讀常新。
補充的閱讀材料是精心選擇的原著片段和相關圖文,這些內容是學生閱讀青少版沒有的或者一筆帶過的。對于學生來說充滿著新鮮感和趣味性,他們可以看到古代功勛貴族的少男少女們都住在哪里,吃些什么,玩些什么,做些什么。在分享和交流活動中,除了感受大觀園生活之妙,更激起學生對《紅樓夢》原著的期待,也深化學生對《紅樓夢》這本中國文化百科全書的認識,從飲食文化、建筑文化、詩詞文化等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視角打開《紅樓夢》,傳遞另一個理念:《紅樓夢》可以從四面八方常讀常新。
經典名著的閱讀分享超越普通書籍的閱讀分享,它不僅僅在于經驗的碰撞、心得的交流、方法的習得等,還在于在分享與回顧中明白經典背后那跨越時空的哲理與智慧,值得常讀常新,讀一次不能窺其貌,讀一個母題也不能探其意,經典值得反復閱讀。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