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一帶一路\"重大倡議提出10周年。策劃大型境外國際傳播報道,派出3批共12名記者奔赴6個非洲國家實地采訪,推出《出海記·走進非洲》,獲第34屆中國新聞獎。從瀏陽河到尼羅河,在“出海”中歷練成長,省級主流媒體對做好國際傳播更有底氣和信心。
一、將地方特色資源作為國際傳播的有力抓手,做“更貼近”的報道
如何把“一帶一路\"的故事講得出新出彩,達到更好的國際傳播效果,是需要認真思考的課題。
2013年3月,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后首次出訪就出訪非洲,他提出真實親誠對非政策理念和正確義利觀,鄭重宣告中非永遠做可靠朋友和真誠伙伴,強調“中非從來都是命運共同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以毛澤東主席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奠定了中非友好堅實基礎。“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從根本上改善了非洲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助力解決非洲糧食問題。湖南依托中非經貿博覽會、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兩大國家級平臺,對非貿易連續多年穩居中西部第一位。湖南在國際傳播中的獨特優勢,就在非洲。
經過反復比選論證,以在當地影響大、反響好、民眾獲得感強為切入點,《出海記·走進非洲》選取了農業合作、絲路電商、中國基建、湖南工程機械等主題。其中,有提升非洲基礎設施等“硬聯通”,也有數字“一帶一路\"等\"軟聯通”,有中國湖南一個家庭兩代3人,50多年接力投身支援非洲建設的動人故事,也有非洲國家政府官員、地方民眾等熱情參與共建項目、推動中非合作的直觀呈現。以雜交水稻為例,湖南農業專家最初帶了80多個品種到馬達加斯加,年復一年在田里篩選,最終選育出3個適宜當地種植的品種。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但一粒種子只有實現本土化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湖南企業支持馬達加斯加成為第一個實現本土化制種的非洲國家。經過測算,當地一戶農戶種植1公頃雜交水稻,就可以解決基本的生活保障問題。現在,馬達加斯加是雜交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非洲國家。在馬達加斯加最大面額的紙幣上,印著一株飽滿的雜交水稻,以此銘記雜交水稻為該國糧食安全所作的貢獻。可以說,《出海記·走進非洲》是湖南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特別是中非合作的生動寫照。
實踐表明,深度挖掘地方獨特資源,不僅可以豐富國際傳播內容和議題,成為地方媒體開展國際傳播的重要抓手和努力方向,而且還能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需要,進一步帶動提升湖南企業、優勢產業在海外的美譽度和影響力。比如,湖南小伙子楊濤2014年在肯尼亞創立跨境電商平臺Kilimall,這是中國人在非洲大陸創立的第一家電商企業。通過《出海記·走進非洲》的權威報道,Kilimall作為“中非數字橋梁\"的企業形象得以強化,吸引了一批潛在投資者與合作伙伴,為平臺在資源對接、用戶增長等方面創造了新的機遇。
深耕\"出海\"IP,第二季報道《朋友·伙伴》接力推出,進一步提高湖南對非傳播的辨識度和知名度。非洲有句諺語:“同路人才是真朋友。《朋友·伙伴》的故事主角們心懷夢想、腳踏實地,在雙向奔赴中成為攜手推進中非現代化建設的“同路人”,有配合默契的“搭檔”,有相互支持的“師徒”,還有的成了肝膽相照的“親人”。這組報道在2024年9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舉行期間推出,受到與會非洲人士的關注與肯定。
二、將真實可信作為國際傳播的精神內核,講“能共鳴”的故事
正如中非友誼凝聚在“真實親誠這四個字上,跨越山海遠赴非洲,需要用更多原汁原味的語言,講更多真實可信的故事,實現走進非洲、傳播價值理念,進而催生共情、引發共鳴、增進共識的目標。
一是敏銳洞察,刻畫細節。共建\"一帶一路\"的故事,既是我們想講的故事,更是他人愿聽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必須鮮活生動、真實可信,以小切口折射大背景,以細節刻畫展現宏大主題。
貝寧港口城市科托努平均海拔僅1米,經常發生內澇。40多歲的市民基恩·勞拉告訴記者,因為中國企業修的市政工程正在幫助城市告別內澇,現在的下雨天,她不用再在睡覺前用磚塊把床墊高。在埃及采訪時恰逢當地“聞風節”,大家在雞蛋上畫圖案、寫愿望。一名埃及員工在雞蛋上畫的是一只小船從尼羅河的一邊一一中國長城,駛向河的另一邊一一埃及標志塔,在他看來,中國企業承建的埃及新行政首都項目,將埃中兩個文明古國人民的心緊緊連在了一起。一個個細節貼近當地人的現實生活,如同一塊塊拼圖,拼出中非人民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的具象故事,讓宏大主題得到細膩表達。
二是情感敘事,力戒空泛。共建“一帶一路\"源自中國,成果和機遇屬于世界。報道在取材與手法上,注重突出\"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將藍圖變實景的生動實踐與努力,記錄當地人的親身經歷和感悟,挖掘雙方情感共鳴點、價值認同感,讓受眾不被西方媒體一些妖魔化解讀所誤導。
設在肯尼亞的湖南工程機械企業,當地員工埃里克在接受采訪時說,進入這家企業工作后,他免費接受系統的專業培訓,一年里拿到了7個專業證書,從學徒變成師傅,不僅彌補了家庭條件不好而沒能讀大學的遺憾,更是實現了自我價值。透過這名非洲青年的視角可見,中國企業出海并不是一味地做生意,而是順應全球化浪潮,帶著責任感與當地人合作,相互尊重、共同成長,達成雙贏局面。
民心相通是最堅實、最持久的互聯互通。2024年《朋友·伙伴》報道突出被采訪人物在深度融入非洲社會的過程中與當地人民的情感互動。比如,東非草原上的馬賽人一開始擔心湖南地質隊的到來會破壞土地,經過幾年真心相處,當地人完全接納了地質隊,馬賽人杰克森還給自己最小的孩子取名為“China”,顯示對中國人的充分信任與喜愛。比如,西非的塞內加爾終年高溫,70多歲的村民戈巴多年來跟著中國專家學習種蔬菜等農作物,生活過得越來越好。得知記者來自湖南,戈巴特意用湖南種子種出的辣椒做辣椒炒肉,盛情招待記者。這些故事不僅展現了非洲人民的淳樸與善良,更讓人深刻感受到中非人民之間真摯的情感流動,從側面勾勒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三是借助“外嘴”,好話“他說”。雖然時間緊、路途遠、任務重,主創團隊還是克服種種困難,深入當地采訪,獲取一手素材,用“他人之口、他國之言”有效講述中國故事,展現當地政府和民眾對中非合作交流的極大認同,凸顯中非合作互利雙贏的良好效果。其中,有肯尼亞副總統、萊索托衛生大臣、貝寧科托努市常務副市長等政要官員,如馬達加斯加農業和畜牧業部部長哈里菲迪·拉米利松說,“糧食安全對于一個國家至關重要,中國專家是幫助我們實現糧食安全夢想的人”,也有南非的企業家、埃及的工程監理、肯尼亞的快遞小哥等社會各界人士,他們的講述,從多個側面代表了非洲的主流輿論,為報道的可信度、權威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將更有效力作為國際傳播的核心要義,做“能落地”的報道
《出海記·走進非洲》從2022年底開始策劃至2023年6月推出,前后經歷大半年,一心只為“出海記”能真正“出海”、實力\"出圈”。
一是精細打磨,保證質量。報社調動多部門精干力量組成一支緊密合作的融媒團隊,每個環節都精益求精。為了體現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的視頻不惜推倒重來。為了確保翻譯“零瑕疵”,一些非洲方言的翻譯輾轉了五六道人手。
二是精準推送,有效落地。在采訪過程中,主創團隊與受訪非洲國家的媒體聯動,邀請非洲媒體參與采訪、互動交流。針對被采訪國家媒介、語種等不同特點,對產品進行二次加工,制作適合在當地傳播的報道進行精準推送。比如,在網絡較好的肯尼亞、南非等國家,通過當地媒體網站、社交平臺推送圖文、視頻,在萊索托、貝寧、馬達加斯加等國家,中國雜交水稻、援建項目的故事通過當地發行量大的報紙、當地國家電視臺黃金時段節目等進行傳播,讓更多非洲百姓看得到、聽得進。注意選擇落地時機,擴大影響力。比如,2023年9月,《海拔1米,引水奔大洋》可靠的朋友真誠的伙伴》兩組視頻在貝寧國家電視臺ORTBTV播放時,正值貝寧共和國總統塔隆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讓該國更多人民看到了中國基建的技術和質量,深切感受到中國建設者的熱忱與堅守。
三是線上線下,融合傳播。線上通過設置話題討論等方式,吸引更多網友關注并參與互動。線下借助非洲文化展覽、中非經貿博覽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重要活動、外交場合進行展播,拓展了傳播廣度與深度。為進一步量化分析《出海記·走進非洲》報道的傳播效果及影響力,邀請有關機構進行了一項關于該報道受眾反饋的調研。結果顯示,在滿分10分的評價體系中,受眾對該報道的選題精準度、內容生動性及傳播創新性均給予了8分以上的較高評價。
近年來,湖南日報社圍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湖南聲音\"核心使命,著力打造有湖湘特色的外宣品牌。比如,實施\"海上芙蓉\"國際傳播計劃,策劃組織多場國際聯合采風活動,發展了200余名“特約海外通訊員”,努力擴大國際傳播“朋友圈”。《闖東盟·絲路上的湘商》留學中國》我從非洲帶回一包種子》當一束煙花飛過十年》等報道,獲得海內外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揚帆出海,逐浪前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們將繼續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傳播資源,更好地與世界聯動,用“湖南話\"講述更多有“國際范\"的故事,努力讓國際輿論場上的中國形象更加豐富多彩、中國聲音更加立體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