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傳播與文明互鑒,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闡述對文明交流互鑒的看法和主張。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與文明互鑒的同時出場,提示著兩者間的內在關聯,文明互鑒為國際傳播提供了價值內核與敘事資源,國際傳播則成為實現文明互鑒的核心路徑。
2020年底,在百年變局、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形勢下,中新社推出大型學理型融媒體專欄《東西問》。專欄以“文明互鑒,理性對話\"為要旨,探討闡釋東西方文明交流中的重大、突發、熱點、焦點問題,致力于打開東西文明交流的“問號”。
2024年,《東西問》專欄在第34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獲國際傳播一等獎。《東西問》是如何打造的?“文明巧釋力\",系解碼“何以《東西問》\"的關鍵詞。
一、把握表達:內容闡述精研巧釋方法
開展以文明互鑒為意旨的國際傳播是十分具體的,在宏大主題之下,確認話語的組織模式與具體議題、善于把握表達方法,成為突破跨文化壁壘、實現有效傳播的必由之路。《東西問》在組織文明互鑒與闡釋話語時,不斷探索有創新、有匠心的“巧釋”方法,破解‘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難題。
一是巧定位,以學媒結合為支撐。文明互鑒主題的內容覆蓋廣、內涵深,《東西問》專欄始終堅持依托國內外專家、學者,以國際傳播媒體的選題視野為先導,推出以訪談實錄摘要或署名文章為主要形式的《東西問》理論稿,僅2024年,就以日更頻率,專訪中外專家600余人,推出特稿700余篇。同時,《東西問》重視專家主體間特別是中外專家間的互動,通過對對話的組織與傳播,拓展互鑒的形式與空間。例如,《東西問》邀請劍橋大學東亞系教授高亦睿、劍橋大學東亞系附屬研究員程思麗與山東理工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孫繼成圍繞絲路文化等展開對話,邀請埃及漢學家哈賽寧·法赫米·侯賽因、大學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研究所所長林豐民就破除“西方中心論\"進行討論等。
二是巧方法,以中西比較為路徑。文明互鑒不能成為主體的自說自話或是“主體一客體\"的單向傳播,中西方敘事的共同出場成為實現融通的關鍵。以中西比較為路徑實現的融通,成為《東西問》的重要方法。這種比較不是簡單的并列,而是從“存異”的視角出發,去嘗試抵達“求同”的包容理解。例如,《東西問》曾專訪法國著名漢學家、法蘭西學院通訊院士、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終身教授汪德邁,從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哲學傳統著眼,推出稿件《如何看待西方個人主義和東方集體主義》。
三是巧敘述,把握說理與通俗的統一。陳情\"與“說理\"相結合是《東西問》的敘事方式,專欄既追求理論帶來的說服力,也重視表達闡釋上的通俗轉化。例如,關于中西方經濟體制區別、西方的經濟統計標準對中國情況的失靈,《東西問》專訪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終身教授金刻羽,推出稿件《西方人眼中,中國經濟為何總是瀕臨崩潰?》。闡釋中美間不存在“修昔底德陷阱”,《東西問》專訪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特聘院士馬凱碩,推出文章《中美關系需要贏家嗎?》等。
四是巧切口,小切口活思路由表及里。《東西問》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報道視角與切口有著不拘一格的特點,特別重視小切口的“四兩撥千斤”。相關報道以十分具象的元素切入,有人有物、以點帶面、見微知著。例如,《東西問》闡述啟蒙運動時期的東學西漸歷史,專訪張西平教授,播發《伏爾泰為何將書房命名為“孔廟\"?》。闡述中華文化對美國歷史的影響,專訪美國漢學家萬百安,推出《美國最高法院門楣為何有孔子像?》。
五是巧借力,重外籍重外眼借嘴發聲。國際傳播要把握好“自己講\"和“別人講”的關系,外籍專家觀點在對外傳播中內在蘊含了“信任代理”,《東西問》在內容表達時非常重視借力外籍專家實現中話西說。《東西問》開欄至今已專訪外籍專家400余人,2022年獲第32屆中國新聞獎國際傳播一等獎的《東西問·觀中國》系列報道,就頗有代表性。
該組報道通過采訪法國著名漢學家汪德邁,英國中國問題專家馬丁·雅克,美國漢學家杜贊奇、宋怡明,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瑞士漢學家勝雅律等,回答了“為什么說中國是文明型國家的成功”等世界關心的議題。
二、著眼實效:出海傳播緊扣效能之要
所謂“文明巧釋力”,“文明”是議題,“巧釋\"是方法,有\"力\"則是關鍵。《東西問》專欄始終注重抵達受眾,緊扣對外傳播力影響力引領力的效能之要。
多元架構匯聚驅動力。《東西問》專欄的打造,融合“稿庫\"\"譯庫\"\"智庫\"為一體。《東西問》于2020年底開欄,從2021年年中開始,持續保持融媒體稿件的日播頻率,目前專欄發稿超550萬字。翻譯是跨文化的橋梁,《東西問》通過合作設置譯播中心,300余篇稿件被精譯為英、法、德、俄、西、葡、日等七種語言并出海傳播,雙向譯播超100萬字。同時,為搭建交流互動平臺,以“多樣文明,一個世界\"為理念,“東西問智庫”于2022年在北京成立,圍繞\"與文物對話、促文明互鑒\"\"AI革命與文明進化\"\"發現彼此:中法建交60年\"等主題舉辦了多期智庫對話活動。
多向覆蓋提升影響力。《東西問》以內容“巧釋”推動東西方文明互鑒與中華文明的國際傳播,專欄統籌文圖視、多語種,依托中國新聞社通稿、中國新聞網、《中國新聞周刊》《東西問》海外社交賬號、“東西問\"客戶端等多端口傳播。截至2024年12月底,《東西問》網絡閱讀量累計超40億,在境外落地數千篇次,被法國《人道報》法新社、英國路透社、日本雅虎新聞、新加坡《聯合早報》等50多家主流媒體轉載。
多樣產品拓展傳播力。《東西問》不斷豐富產品形態,一方面是有區分有側重地推動稿件生產,拓展出《名家坊》漢學家》《中外對話》等多個子欄,以及《東西問·人物》東西問·鎮館之寶》《東西問·短評》等數十個專題、系列,另一方面,是持續推動稿件的結集出版,目前已在香港、北京、倫敦等地出版《東西問:百名專家眼中的文明互鑒》《東西問:文明的碰撞與互鑒》East-WestDialogue、《東西問:記錄文明的光影》等中文繁體、中文簡體,英文精選集與畫冊。其中,英文版書籍于英國帕爾格雷夫出版社出版,并在2023年底上線OpenAccess平臺,一年內訪問與引用量超過10萬次。
多元智識集聚引領力。《東西問》開欄以來,所涉主題覆蓋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社會、生態等諸多領域,重視聚焦前沿與熱點議題、對話重磅學者與名家。約訪專家中,包含多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思想家、漢學家,多個國際組織與國家的政要或前政要,多位諾貝爾獎得主。2024年,著名思想家杜維明在接受專訪后表示,《東西問》開欄3年多來已頗具影響力,在全球單向主義突出的背景下,文明互鑒的主題應被大家所重視。圍繞國際名家,專欄推出的系列重磅稿件,被國內外眾多高校、機構組織轉載,實現了報道的傳播與再傳播,通過多元智識集聚引領力,影響有影響力的人。
當前,國際格局加速重構、AI等新技術迅猛發展,為國際傳播的生態與變革帶來巨大影響。挑戰與機遇并存。在格局重構一一建設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的過程中,文化與文明的敘事必將發揮更大作用。“文明巧釋力\"既是中新社《東西問》在實踐層面的探索,也擁有方法論層面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