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河南春晚《唐宮夜宴》一經亮相,便迅速點燃了觀眾的熱情。令人驚喜的是,節自不僅在國內引發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還在海外社交媒體上掀起了“唐朝風暴”。短短幾天,海外播放量突破千萬次,網友紛紛留言:“這是中國版的《愛麗絲夢游仙境》嗎?\"“原來中華傳統文化可以這么酷!”
錢鍾書先生說:東海西海,心理攸同?!短茖m夜宴》在海外的廣為傳播、深受歡迎,給了我們啟發:好的內容可以跨越國界、種族、文化,溝通心靈、促進交流、增進了解,實現思想和情感的相融相通。我們以此為契機,開始了國際傳播的探索。
一、文化破題:讓中華傳統文化“活\"成世界語言
近日來,《哪吒2》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海外市場陸續上映,包括2024年出圈的《黑神話:悟空》等,中華傳統文化能夠在國外引起比較強烈的反響,主要是做到了傳統IP的時尚表達、中國故事的全球適配、傳播鏈路的生態構建,讓海外受眾感覺到“對味\"“對勁\"“對眼”,這也是海外傳播一直以來的實踐方向。
以文化為根,創新表達鑄就國際傳播內核。根植中華文化沃土,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以獨特的創意構思、精湛的制作工藝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厚內涵,打造出《洛神水賦》龍門金剛》鳳鳴朝陽》等“現象級\"節目,構建起以《中國節日》《中國節氣》《常識中國》系列節目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系列節自集群。這些節自將歷史典籍、民俗非遺、詩詞書畫轉化為可感可觸的視聽語言,創造了超2000億次全網傳播量和超億次的海外傳播量,外交部及70余家駐外使領館主動向全球推介,成為全球網友感知中國文化的一扇窗口。最新推出的《常識中國》在YouTube(油管)平臺上的\"KnowChinaWell\"賬號,從籌備到運營僅用兩個月,就吸引近20萬粉絲關注。漲粉的背后是海外受眾對河南臺高品質文化節目的認可。
以矩陣為網,全媒聯動構建國際傳播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創新開展網絡外宣,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在創作文化精品內容的基礎上,加速構建國際立體傳播網絡,成立了大象國際傳播中心,把歐美發達地區作為傳播重點,形成\"五個一\"(一個國際傳播中心、一個國際傳播平臺矩陣、一張國際傳播網、一支國際傳播隊伍、一批海外推介官)工作體系。搭建“自有、自主、自控\"的海外新媒體平臺,上線“SeetheElephant\"國際APP,成為外宣主平臺,覆蓋英語、法語、西班牙語、俄語等多種語言版本,以滿足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受眾的需求。拓展覆蓋海外五大社交平臺的傳播矩陣,不斷強化粉絲體驗與黏性,吸引全球超600萬粉絲關注,成為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鏈接的紐帶。特別是Ins平臺粉絲量已經超過100萬,是省級媒體國際傳播中心中粉絲數量最多的, 90% 的用戶來自歐美英語地區。同時,越來越多的編輯記者,利用新媒體賬號加入國際傳播矩陣,開設達人號、垂類賬號,成為國際傳播的生力軍。
為讓內容傳播更加精準,我們自主研發了“象天下\"海外傳播力效果評估系統,對用戶畫像進行分析、用數據算法指導內容供給,量身定制年輕態、科技感的文化產品,與全球青年同頻共振。目前,河南臺已經形成了“借船出海\"與\"造船出海\"的雙輪驅動,讓中國文化在全球的傳播更加有效。
以合作為橋,文化交流凝聚國際共識。國際傳播不是獨角戲,而是交響樂。積極開展重大項目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梨園春》特別節目亮相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集結中外藝術名家,融合傳統經典和國風新潮,為全球觀眾獻上異彩紛呈的戲曲文化盛宴。與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團聯合舉辦“我們的春節\"新春晚會,以創新敘事將黃河文明的深厚底蘊與當代中國的蓬勃活力精妙融合,向全球展示春節文化的獨特魅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主席對節目給予盛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X(原推特)賬號向全球推介“我們的春節”,《歐洲時報》等169家海外媒體宣傳推介。
積極服務外交大局,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出?!?,讓世界讀懂中國。承辦了全球政黨媒體研修班活動、“世界古典學大會·走讀中國之中原行”活動、外交部\"24國29位網紅打卡河南\"等活動,讓外國友人近距離感受中原文化底蘊、中國發展成就。虛擬現實電影《唐宮夜宴》亮相金磚國家影視文化交流活動,吸引了大批外國友人的熱情參與。《梨園飛歌》走進布里斯班、墨爾本、悉尼和阿德萊德進行巡演,線上線下上千萬人次觀看。紀錄片《跨越山海的朋友》《從法國農場到中國餐桌》《從牧童到大師》以獨特的文化視角,向世界展示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成果。系列文化交流活動的舉辦,實現了從內容主導、平臺輸出到文化“出海”的升級,使中華文化在世界舞臺大放異彩。
二、扛牢責任,讓新時代新文化使命更篤行
一是國際傳播要主動站位文化強國建設大局。在當今世界格局的競爭中,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文化將起著關鍵作用。主流媒體擔負著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構建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的重任。對外宣傳的主題選擇要從中國的歷史、現實中挖掘話語資源,從文明邏輯、發展邏輯、大國責任邏輯出發,系統重構中國敘事體系,增強全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可、對中國現代文明的認同?!吨袊潥狻窂莫毦咛厣墓潥馕幕厝胧?,打破傳統拍攝方式,運用硬核科技講述中國人的自然觀、價值觀、生命觀,把跨越時空、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犊倳浕匦诺谌尽返膭撟髦?,選取習近平總書記與國際友人之間的六封書信,通過中老鐵路建設、中巴新經濟合作、中美文化互動等故事的講述,深入淺出詮釋“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主題,借助新媒體平臺傳至全球多個國家,展現了大國擔當。
二是國際傳播要順應時代找準落點。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話語權就是主動權。當前,中國已經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世界各國更加期望深入了解中國,期盼聽到來自中國的聲音。作為文化傳播者,要自覺樹立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思維,準確把握國際受眾的需求,摒棄內宣的思維方法,用外國友人聽得懂、易接受的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2025年河南春晚的《蛇來運轉》,就是通過逼真的形象,讓歷史與現代對話,讓東方美學與人類情感共鳴。嗩吶演奏《百鳥朝鳳》就是用音樂這種共通的語言,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舞臺上大放異彩。
三是省級媒體國際傳播要倚靠自身特色。文化是了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最好的鑰匙,也是洞察一個國家發展走向的\"基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在中國與世界的對話和互動中獨具魅力、意義重大。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贏得了廣泛的國際關注與認可。目前我們在文化產品上的構架、積累、創新為國際傳播奠定了堅實基礎,能夠發揮自身在文化傳播方面的優勢,在傳統文化的發掘展示、交流互鑒上深耕細作,切實擔負起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的使命,創作更多可以映照歷史、啟發現實、影響未來的文化精品,讓海外受眾更好地理解中國,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作出貢獻。
三、創新為擎: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回響
我們深知,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不僅需要技術的支撐、內容的創新,更需要文化的深度和情懷的力量。未來,我們將以開放的姿態、創新的思維、專業的精神,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堅持“以文化人\"的初心。持續深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表達,找準人類溝通交流的共通點,找準中原文化、中華文化世界傳播的突破點,推動中國系列文化IP集群出海,匠心升級《中國節日》《中國節氣》常識中國》系列節目,上新《一片甲骨》《中國古建》中國石窟》探源最早的中國》等文化欄目集群,創制《車輪上的\"一帶一路\"》《心路八千里》《少林考功》等紀錄片,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聲、讓中華文明傳承。
堅持“技術引領\"的追求。以科技加持文化體驗,制作出有品質、有內涵的引領性的作品,實現中華文明的破壁傳播。緊跟人工智能潮流,將XR、VR、AR等先進技術融入節目制作,全面普及AI在節自制作上的應用,助力形式的創新、創意的呈現。打造虛擬沉浸電影院線,傾力推出《龍門金剛》洛神水賦》一片甲骨》等XR虛擬現實電影,力爭在更多國家和地區落地播映。
堅持“美美與共\"的胸懷。秉持開放合作的態度,與駐外機構、使領館、海外主流媒體、文化機構建立廣泛合作關系。探索文化出海新路徑、新模式,積極開拓小紅書、Threads等新興社交媒體平臺,拓寬國際傳播矩陣,與國際網紅和意見達人展開合作,擴大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將更多河南乃至中國的優秀作品推向全球市場。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傳播如光,照亮文明。未來,將不斷深耕文化領域,借助“文化 + 科技\"雙翼,將河南臺打造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創意、生產傳播平臺,助力中華文化出圈出海更出彩,為世界深入認識中國、了解中國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