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08-0176-05
Abstract:Inthestrategiccontextofruralrevitalization,thispaperexploresthelogicalconnotationsofindustry,ruralareas, andeducation.Usingsymbiosistheoryasanentrypoint,itclarifiesthesymbioticunits,symbioticenvironment,andsymbitic relationshipsamongthesethreeentities.Thefunctionalorientationoftheindustryuraleducationcolaborativesymbioticsystem isproposedasanincubatorforruralrevialzationtalentcultivationandacatalystfordigialintellgenceempowermntofrral revitalization.Finalyeimplementationpathsforeidustruralducationcolborativesymbioticstemareoutlidfistly toestablish aseriesofpolicymechanisms toensurethesystem'shealthyoperation,withruralrevitalizationasthestartingpoint; secondly,tobuildan\"derlyfective,andpoweful\"industral-educationcolaborationplatfor,drivenbyagicultualew qualityproductiveforces;andthirdly,tofacilitatetheflowofhumanresouceswithintheplatform,focusingonhecultivationof ahigh-level technical and skilled workforce.
Keywords:ruralrevitalization;industryrural-educationcolaboration;digitalandsmartagriculture;agricultural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alent training
202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重磅發布,文件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鄉村振興戰略為產教融合推動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引領發展、產業創新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產教融合作為職業教育的最強屬性,扮演著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角色,在助力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職業教育作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排頭兵,在新時代鄉村振興背景下,探究如何推動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轉變為產鄉教融合,將學校、企業與鄉村等不同主體打造為協同共生體,探究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機制,最終切實擔當起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偉大歷史使命。
1產鄉教協同共生體的邏輯內涵
產鄉教協同共生體(以下簡稱“共同體”以“社會共生理論\"作為邏輯出發點,共生理論起源于生物學領域,最初用于描述不同種屬生物之間按某種物質聯系而生活在一起的現象。后來,這一概念逐漸擴展到社會科學領域,用于描述人類社會中不同群體、系統或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共生關系中,各方通過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實現共同進步和繁榮。2002年復旦大學胡守均教授在中國第一個用共生理論來研究社會問題,提出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社會共生論”。社會共生論認為,“共生”是在無法排除任何共生對象的客觀前提下,主觀地實現人類社會交往中照顧各方利益和理想的最佳機制和架構。社會共生理論包括共生單元、共生環境和共生關系三大理論內涵。
1.1共生單元:產業、鄉村、教育
共生單元是指構成共生體或共生關系的基本能量生產和交換單位。產鄉教協同共生體的共生單元包括產業、鄉村和教育。這里的產業主要指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概念,融合的主體是與農業相關的一、二、三產業,并非是將傳統意義上的三大產業(農業、工業、服務業)簡單轉移到農村地區,這里講的農村第一產業主要還是與農林畜牧漁業相關的大農業,第二產業主要還是與農業相關的輕工業,第三產業主要還是與農業相關的服務業,體現的是農業的多功能性。鄉村則為區域性概念,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主戰場”。在2024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大力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教育在此處側重于職業教育,2024年,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講話中提出以“辦學能力高水平、產教融合高質量”為導向的“新雙高\"建設任務。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教融合,共生體作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通過產業、鄉村和教育的融通有序有效持續運行,并促進共生單位良性發展,最終實現產業興旺、鄉村振興和教育強國的宏偉目標。
1.2 共生環境
共生環境是指共生單元以外所有因素的總和,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因素。在這里,“產業、鄉村、教育”的共生環境則是更大的社會環境,包括規范、制度、文化及心理等。“產業、鄉村、教育\"都有相應的規章制度、政策文件等,比如農業農村部就發展智慧農業,發布了《農業農村部關于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的指導意見》和《全國智慧農業行動計劃(2024—2028年)》等文件;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文件陸續出臺,形成了職業教育發展新態勢。產鄉教協同共生體處于向好的政策文化環境中,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多不良環境因素;政策的落地落實不夠到位,教育鏈、產業鏈銜接不夠緊密,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廣度和深度有待于進一步開發。
1.3 共生關系
產業、鄉村和教育呈現出了“三角形”的邏輯關系。三角形作為幾何學中最基礎的多邊形之一,擁有“穩定性\"這一獨特的性質。三角形的穩定性來自于其內部各元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共生體是運用共生理論的原理指導和構建的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包含了利益生成、利益交換和利益共享。共生體的利益生成是內在訴求,是共同發展基礎,共生體的利益交換是促進其良性運行的前提,共生體的利益共享是推動其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共生體的各主體是基于各自發展的角度出發,以該平臺為載體,實現自身的利益目標。
第一,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職業教育要與產業同部署、同升級,與區域、行業產業的需求緊密結合,為產業轉型升級和鄉村振興事業發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撐和科技支持。第二,產業立足于以先進的行業技術為引領,不斷實現更新換代,亟需將產業鏈對接專業鏈,將創新鏈對接人才鏈,實現產教的深度融合。第三,產業是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一個繁榮的產業能夠為鄉村創造就業機會,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從而帶動整個鄉村經濟的增長。產業還能促進鄉村資源的有效利用和開發,推動鄉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鄉村市場也是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鄉村經濟的發展和居民收人的提高,鄉村市場的消費潛力逐漸釋放,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第四,鄉村振興是鄉村的全面振興,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其中產業和人才尤為重要,職業教育在其中就發揮了關鍵作用。鄉村振興的推進與實施服務于農業強國建設的目標,以農村、農業、農民為支柱的鄉村產業發展可以助推農業強國建設。而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需要以產教融合為支撐,推進以鄉村產業為基礎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是產鄉教協同共生體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共生體內利益的生成,促進各資源要素間的平衡。
綜上所述,產業、鄉村和教育之間存在著緊密且復雜的共生關系。這種共生關系不僅促進了各自的發展,還推動了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繁榮。因此,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和利用這種共生關系,加強產業、鄉村和教育之間的聯系和互動,共同推動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
2鄉村振興背景下產鄉教協同共生體的功能定位
產鄉教協同共生體是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孵化器。以廣西為例,據《202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第一產業增加值4468.18億元,增長 4.7% ;第二產業增加值8924.13億元,增長3.2% ;第三產業增加值13810.08億元,增長 4.4% 。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6.4%.32.8% 和 50.8% ,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
19.5%.24.9% 和 55.6% 。從以上數據顯示,廣西第一產業增加值中,農業的增長最快,但是占地區生產總值和對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卻排名最低。這與廣西農業大區的地位不相稱,究其原因在于農科類高素質人才不足、科技創新動力不足。根據預測,未來十年,廣西本科以上農科類人才的需求量約13.85萬人,年均需求約1.4萬人,但根據近幾年廣西招生數據統計,廣西農科類專業本科畢業生每年僅為460人左右。由于涉農專業招生的吸引力較低,優秀生源不足,學生“三農\"意識不強,畢業生投身農業少,導致服務農業一線的高素質、具有復合型知識結構的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人才、農業農村科技及推廣人才、鄉村公共服務人才、鄉村治理人才和農業生產經營人才等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緊缺。廣西作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主戰場,亟需培養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做得好,具有本科以上學歷、愛農業、懂技術和善經營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支撐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2024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指出,堅持把鄉村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養本土人才……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健全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強化人才振興保障措施,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撐。現實因素和政策導向為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但是目前,鄉村、產業、教育三者存在一定程度上合而不融的現象,鄉村產業的發展依然存在較城市相對滯后的情況,產業鏈和教育鏈也存在不夠緊密的問題,教育的人才培養指向鄉村振興的導向性不夠強勁。借鑒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共同體\"的建設思路,通過\"產鄉教協同共生體\"的設立而改善以上問題。在此共生體內,鄉村、產業和教育通過共同的行動自標、行動路線和行動平臺,消除參與體的弱勢,集合并擴大參與體的優勢。
產鄉教協同共生體是鄉村振興數智賦能的催化劑。《農業農村部關于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的指導意見》指出,智慧農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著力點,是建設農業強國的戰略制高點。實現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數智賦能,像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等信息技術不僅僅可以運用于工業等產業領域,同樣可以在農業農村領域全方位全鏈條普及應用,最終通過數智技術全面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和農業農村管理服務效能。但是目前,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其高精尖水平低于其他產業。共生體在鄉村振興和數智技術之間搭建橋梁,實現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智慧農業企業深度合作,培養符合產業需求的應用型、創新型和復合型人才。第一,共生體中的產業聚焦鄉村振興創新優勢。產鄉教協同共生體強調產業對于創新的引導,而企業又是產業發展的主體,企業以技術革新進而提高生產效率為最終目的,因此在創新上有更加強烈的需求和強大的實力。現代農業逐漸步入“智慧農業\"時代,不同于傳統農業,更需要高科技作為突破生產力和生產效率的關鍵抓手。共生體是多方參與的平臺,資源在其間流通和轉化,形成產業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并完善產業鏈。第二,在共生體的協同推動下,鄉村地區正依托新興技術的崛起,開啟一系列創新發展的實踐場景。這些新場景不僅成為激活農業技術創新的催化劑,還促進了鄉村資源的科學配置,加速了農業科技成果向實際應用的轉化進程。通過深化產鄉教融合,鄉村的科技創新能力與成果轉化效率得到全面提升,實現了教育與產業、科技與經濟的緊密融合。此外,借助市場機制高效整合鄉村數據資源,農業生產效率顯著提高,同時促進了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鄉村生態體系的構建。在政策和法規的引導和支持下,產鄉教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為鄉村地區培育新質生產力、拓展發展空間提供了強大動力,有力助推了鄉村振興戰略的高質量實施。第三,共同體依托合作平臺,匯聚產業、鄉村和教育的優質資源,通過明確引進目標、制定優惠政策、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創新引才用才機制、激勵本土人才回流與培養、優化鄉村人才發展環境以及加強人才信息化建設等,有效激活并優化配置鄉村人力資本。這不僅為鄉村技術創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與有力保障,更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注入了強勁動力,推動了鄉村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與發展。第四,共同體通過整合內外部科研資源,緊密對接鄉村產業實際需求與市場需求,攜手共建技術服務聯盟、農業技術創新中心、鄉村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并著力打造產鄉教試驗區。同時,積極構建鄉村研究院和成果轉化中心,推動農業科技成果的高效轉化,不斷推出適應鄉村發展前沿的創新成果。
3產鄉教協同共生體的實現路徑
3.1以鄉村振興為出發點,出臺系列政策機制保障共生體良性運行
產鄉教協同共生體從政策的角度實現需要政府、產業、教育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通過明確政策導向、完善法律法規、建立協調機制、提供財政支持、優化資源配置、建立監督體系、強化評估反饋、鼓勵政策創新和加強示范推廣等一系列舉措,可以推動產鄉教協同共生體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共生體是由農業行業的龍頭企業和高水平高等涉農學校牽頭,聯合行業組織、學校、上下游企業等共同組建,共生體應聚焦區域農業產業現實,匯聚優勢資源,從而有效促進產教和鄉村振興事業布局高度匹配、服務高效對接、支撐農業行業發展的新型組織形態。第一,基于區域實際和農業特色制定和完善政策和制度。為了避免“校熱企冷\"的尷尬局面,政策層面的發力尤為重要。出臺加強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和保護方面的政策,鼓勵企業、高等學校、職業學校、科研機構等參與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產業振興提供多元化的動力來源。出臺具體制度文件,為共生體提供了發展藍圖,明確各方參與者的角色定位、責任分擔以及發展目標。第二,在制定和修訂相關法律法規時,應充分考慮產業、鄉村、教育之間的協同共生關系,確保法律法規能夠促進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為共生體的發展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第三,建立協調機制。通過明確目標與原則、構建跨部門與跨區域協調機制以及強化保障措施,可以確保共生體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得到各部門的支持和配合,共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比如設立專門機構,負責統籌協調各部門在產鄉教協同共生體發展中的工作,確保政策的一致性和連貫性;明確各部門在產鄉教協同共生體發展中的具體職責和分工,避免職能重疊和推諉扯皮,提高工作效率;定期召開跨部門聯席會議,就產鄉教協同共生體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難點問題進行協商和決策,形成共識并推動落實。第四,設立專項的財政支持。政府應設立專項資金,對產鄉教協同共生體的建設和發展給予財政支持,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科研項目資助、人才培養等方面。第五,重視監督與評估。建立健全的監督體系,對產鄉教協同共生體的政策實施情況進行定期檢查和評估,確保政策得到有效執行。建立評估反饋機制,及時收集和分析政策實施效果,根據評估結果調整和完善政策,確保共生體的持續發展。
3.2以農業新質生產力為動力源,搭建“有序、有效、有力\"的產鄉教協同平臺
未來要把農業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養適用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人才和勞動力隊伍,加快發展數字農業和智慧農業,提升涉農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前瞻性謀劃農業領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在國家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農業新質生產力應運而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強勁動力,因此,亟需搭建“有序、有效、有力\"的產鄉教協同平臺,推動農業產業提質增效。
首先,搭建深度融合的產鄉教協同平臺。為了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近幾年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出現的一種新型學院一一鄉村振興學院,通常由不同主體如中國農業科學院、高等院校或地方政府等舉辦,鄉村振興學院通過人才培養、實踐指導、理論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發揮作用。不同于鄉村振興學院,產鄉教協同共生平臺瞄準了未來農業產業,更加強調創新性成果的生成、轉化、運用和推廣。這一平臺或中心的建立,旨在打造一個集人才培養、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與應用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鏈,為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其次,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工作。強化農業前沿科技的研究與運用、拓展涉農新業態和培養農業新質人才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3個核心著力點。聚焦鄉村產業的關鍵技術難題和瓶頸問題,組織科研團隊進行攻關,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同時,通過建立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創新體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升鄉村產業的競爭力和附加值。
最后,注重成果的應用與推廣,通過建立完善的成果轉化機制和服務體系,將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鄉村產業發展的實際成效。這包括推動科技成果在鄉村產業中的廣泛應用,促進產業融合與升級,形成穩定而高效的產業鏈,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和智力保障。通過這一系列舉措,產鄉教協同平臺將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助力鄉村實現全面振興和繁榮發展。
3.3以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隊伍培養為落腳點,暢通人力資源在平臺內流轉
高水平的農業行業技術技能人才是推動農業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將農業產業、鄉村振興和人才培養有機融合的共生體平臺可以大大推動數智農業發展,帶來農業產業鏈的革命性變化。
首先,將農業人才培養納人共生體平臺的第一要務,由農業產業、鄉村和學校共同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在融合機制下,共生體通過準確定位培養目標、緊扣產業鏈需求、構建產教融合新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及建設專業群教學資源庫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農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
其次,以共生體內的產業需求為導向,緊扣農業產業鏈需求,講好專業群故事,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一方面,實施“農業 .+ 數智"
"培養模式,將農業與智能技術相結合、將農業與其他專業相結合,強調“三農\"精神的培養,做到涉農課程全覆蓋,同時培養學生智能化思維,擺脫掉傳統農業的思維模式。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這些學生最終成為共生體的人力資源,在共生體中培養、實習實訓和就業,成為鄉村振興的扎實后備力量。
最后,關注共生體的評價與反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應轉變思路,由學校單方面評價轉為農業企業、鄉村主體的評價。在共生體內,明確評價指標、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轉化評價結果為改進措施和激勵機制、注重評價的動態性和持續性等關鍵環節展開,以培養出更多符合鄉村振興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4結束語
在當前大力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產鄉教協同共生體作為一種創新模式,通過高效整合與緊密聯結農業、鄉村和教育這三大核心主體,實現了產業資源、教育資源與科技資源的深度匯聚與融合。這一舉措不僅促進了農業技術的快速迭代與升級,還極大提升了鄉村地區的人才培育與文化水平,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注入了更為強勁、更為多元的發展動力,有力推動了鄉村經濟的繁榮、社會的進步以及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譚明交.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理論與實證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7:9
[2]胡群.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鄉村振興的內在機理與實施路徑[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24(1):108-116.
[3]樊勝根,龍文進,孟婷.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引領農業強國建設[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1):2-5.
[4]林萬龍,董心意.新質生產力引領農業強國建設的若干思考[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18-27.
[5]申妍瑞,胡縱宇.新質生產力與產教深度融合雙向賦能:現實困境與實踐路徑[J].中國高校科技,2024(3):7-9.
[6]金萍女,戎成.鄉村振興背景下職業教育助力鄉村產業發展:機制構建與推進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2(11):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