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日起,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施行。該法新增的檢察公益訴訟條款明確:因違反本法規定造成文物嚴重損害或者存在嚴重損害風險,致使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依照有關訴訟法的規定提起公益訴訟。
近年來,上海市奉賢區人民檢察院充分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凝聚思想共識、善用“外腦”智囊、強化多元協作,以辦案實效回應現實問題,助力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
長春水閘橋系奉賢近年新增的區級文物保護點。位于奉賢中北部,以古橋、牌坊等古建筑構建拼裝而成,是現存較少見的閘橋類水利設施遺存。然而,在被認定為文物保護點之前,它一度沉寂無聞,甚至面臨拆除風險……
彼時,奉賢區人民檢察院收到線索,轄區內有一座無名古橋,橋身刻有古字畫,周邊卻無任何標識,存在被拆除的風險。為核實線索,公益檢察官來到現場勘察,發現橋上石刻“道光年建造”依稀可辨,而橋周圍卻無銘牌。
這真的是文物嗎,為何沒有認定?帶著問題,檢察官們啟動公益訴訟調查程序。為全方位展示古橋周邊地形全貌,公益訴訟調查團隊使用無人機環繞式拍攝,輔以激光測距、衛星地圖等,為無名古橋制作“初級檔案”。經過走訪屬地部門,檢察官了解到,附近村莊已拆遷,土地已收儲并規劃新建項目,古橋所處地塊正規劃新建項目,如不及時保護,其將面臨拆除風險。
時間緊迫,保護行動亟待多線開展:古橋是否文物需要依法認定;如納入文物保護,需要依法登記公布;屬地的保護責任需要落實,這又關系到原定規劃方案的調整……
接下來,該院制發第一份檢察建議,建議開展調查研究,依法對涉案橋梁是否為文物作出認定。收到檢察建議后的行政職能部門立即召開論證會,經上海市文物保護專家現場查勘及研討,確認該文物遺存應為閘橋,建造年代初步判斷為1957年至1984年人民公社期間,以古橋、牌坊等古建筑構建拼裝而成,具有一定歷史科學價值,是上海僅存的人民公社時期閘橋類水利設施。
“這個案件的最大挑戰,是古橋應納入文物保護而未納入,其不同于其他文物保護案件是已納入而未保護,缺乏可借鑒的經驗。”承辦檢察官衛倩雯說道,“在古橋明確有保護價值并被認定為文物后,又牽涉到古橋所在區域規劃、城市更新等一系列課題,如何協調多部門平衡好文物保護與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關系,確保文物安全,是我們后期又面臨的新問題”。
建議不是目的,解決問題才是關鍵。檢察機關的第二份檢察建議發往屬地政府,建議正確處理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與文物保護的關系,及時對文物采取相應保護措施。經過多方努力,最終這座古橋被認定為奉賢區文物保護點,被命名為“長春水閘橋”。
在隨后的“回頭看”過程中,受邀參與的人民監督員與“益心為公”志愿者對行政機關的履職情況予以肯定,“文物記錄著我們的歷史,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非常高興看到各方能夠攜起手來,共同助力城市文脈的延續”。
奉賢西南部,一條石塘靜靜佇立于奉柘公路南側,它便是華亭古海塘,是上海最早的海岸線遺存,與古運河、長城一起被稱為中國古代的三大公共工程,是上海市郊最具規模、最具氣勢的歷史文化遺產。始建于清雍正三年,歷經10年竣工,全長20余千米,是清代江南海塘的主要組成部分。塘身通體由青石和花崗巖的條石壘砌而成,塘身上鑲嵌“長慶安瀾”“海晏河清”等30余處碑石銘志。2019年10月,華亭海塘奉賢段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4年初,奉賢區政協委員的一份社情民意指出,建議綜合施策,妥善處理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與文物周邊群眾生產生活問題。這也是公益檢察官調研轄區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情況時常常遇到的問題。如何在不損害文物的情況下,讓其煥發“新生機”,且不影響附近居民正常的生產生活?


華亭古海塘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然而海塘奉賢段內存在的違建欄桿過道等問題,對海塘本體造成一定破壞,此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識牌未能及時更新。檢察官認為這些情形有損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遂向行政職能部門制發磋商函。對此,行政機關書面回函表示,華亭海塘文物本體上搭建的欄桿過道原是為方便附近居民搭乘公交車、縮短步行距離。經聯合調研,專家現場分析,前述公交站點不作遷移,但需要拆除海塘本體上的通道及扶欄,多部門共同編制新的改造方案并盡快整改。
2024年8月,公益檢察官邀請“益心為公”志愿者及行政機關開展海塘修繕保護的回訪工作。經專業文物修繕機構施工,原本搭建在海塘本體上的過道和欄桿已全部拆除,恢復了海塘本體原貌,海塘全線安裝5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識牌,同期還完成了海塘條石修復及周邊環境整治。在隨后的座談會上,行政機關詳細介紹了當時階段的修繕工作,志愿者充分肯定了檢察公益訴訟工作及行政機關履職情況,并就常態化保護和文化價值最大化等問題提出建議。
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國家的血脈和民族的精神靈魂,文物保護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檢察機關在公益訴訟履職中充分行使調查核實權,文物部門為檢察機關在調查取證、鑒定評估等方面提供專業支持,多方合力,優勢互補,共同提升文物保護實效,推動形成文物保護新格局。
以辦理長春水閘橋保護案為契機,該院與奉賢區文化和旅游局會簽《關于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配合協作機制的意見》,細化信息共享、調查取證、專業支持、聯合督辦、人員培訓等舉措,重點關注因保護不當造成的文物毀損現狀與可能的滅失風險。這些機制舉措在后續阮氏牌坊案、華根堂宅案等的辦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辦理相關案件為契機,該院還與奉賢區退役軍人事務局會簽《關于建立英雄烈士保護領域公益訴訟配合協作機制的意見》,以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為目的,聚焦英雄烈士權益保護,強化協作配合、凝聚工作合力,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2024年5月,該院與奉賢區政協會簽《關于建立政協協商建言與公益訴訟檢察建議雙向銜接轉化工作機制的暫行辦法》,聚焦人民群眾反映的公益受損問題,雙方共建信息共享、協作跟進、評估督導等機制,探索協同監督新模式。在之后的工作聯席會議上,雙方還共同學習了最高人民檢察院相關領域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就轄區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整體情況開展交流研討。
編輯:張宏羽" " zhanghongyuchn@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