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學語文語言鑒賞教學的深遠價值
語言,既是溝通心靈的橋梁,也是思維的火花之源,更是審美與文化的承載體。小學語文語言鑒賞教學的實施,猶如一股清泉,滋養(yǎng)著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之樹。鑒賞是語言的積累之旅。在教師的精心引導下,學生深人剖析課文語言,不僅得以邂逅豐富多彩的表達方式,還為日后的語言運用積累了寶貴的素材。特別是通過對作者構(gòu)思布局的細膩剖析,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得以潛移默化地提升。
鑒賞是提升審美能力的一條途徑。在學習語言文字時,鑒賞能鍛煉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通過鑒賞,學生能更加敏銳地察覺和創(chuàng)造生活中的美,使語言成為展現(xiàn)生活美學的工具。鑒賞也是理解和感悟文化的重要方式。語言文字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通過小學語文的語言鑒賞教學,學生能深刻體會到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和應用技巧,從而形成文化自信。
在義務教育的語文課程體系中,各種實踐活動,如識字書寫、閱讀鑒賞、表達交流和梳理探究,就像經(jīng)緯線一樣交織在一起,為素養(yǎng)型課程目標體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中,鑒賞活動作為連接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yǎng)的橋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以《鄉(xiāng)下人家》這篇課文為例,作者以短句勾勒景致,賦予文字以靈動節(jié)奏;巧施對比與襯托,讓畫面躍然紙上、鮮活生動;更妙在將人的情態(tài)動作賦予自然萬物,使語言描繪情感飽滿。
二、《鄉(xiāng)下人家》教學概覽
《鄉(xiāng)下人家》是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課文,它以細膩的筆觸,依循空間與時間的脈絡,緩緩展開一幅幅鄉(xiāng)村生活的絕美畫卷。字里行間,不僅流淌著鄉(xiāng)下人家的詩意棲居,還以其豐富的視覺意象引人人勝。在品讀《鄉(xiāng)下人家》這篇文章時,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學生把握那些提綱挈領的語句。這些語句如同文章的靈魂,不僅串聯(lián)起整篇文章的框架,還蘊含著作者的情感與思想。通過反復誦讀、品味這些語句,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到作者對鄉(xiāng)下人家的深厚情感與由衷贊美。教師還需要緊密聯(lián)系文中描繪的具體景象,引導學生細細品味那些優(yōu)美動人的詞句。這些詞句如同文章的瑰寶,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了鄉(xiāng)村的每一處細節(jié),讓人仿佛置身于那片美麗的田園之中。
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教師為《鄉(xiāng)下人家》的教學設定以下具體內(nèi)容:
識字寫字教學:要求學生精準識記“構(gòu)\"“冠\"等10個生字,并通過反復練習,熟練掌握“構(gòu)”“飾\"等15個漢字的書寫。
語言鑒賞與運用教學:引導學生通過找關鍵句、品關鍵詞的方式,深入體會作者對鄉(xiāng)下人家的深厚情感與由衷贊美。帶領學生細致分析文中的優(yōu)美語句,從修辭手法、表現(xiàn)技巧等方面入手,領悟并學習作者巧妙描繪景物、真摯表達情感的高超技藝。
三、《鄉(xiāng)下人家》教學過程
(一)預讀階段:自主探尋語言魅力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小學語文中,預習便是那把磨礪思維的“利刃”,能為深入的語言鑒賞教學鋪路架橋。教師若能在課前巧妙布置語言鑒賞任務,引導學生于預習之時自主探尋課文的語言奧秘,無疑能為學生后續(xù)的深人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預習能讓學生先行領略課文語言的獨特韻味。
《鄉(xiāng)下人家》是一篇充滿田園詩意的課文,教師可精心設計一系列預習任務,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味語言之美。從多音字這一語言的基本元素入手,學生要結(jié)合自身的閱讀積累,主動搜尋課文中的多音字,并利用字典這一得力助手,細致辨析它們在不同語境下的讀音、含義及用法。這一過程,既是對學生語言敏感度的鍛煉,也是對其自主學習能力的考驗。教師可將自光轉(zhuǎn)向詞語的海洋,通過設問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精準捕捉那些與特定描述相對應的詞語。如“尋找食物”的對應詞,或許能讓學生聯(lián)想到“覓食\"這一生動形象的詞匯;“獨有的、獨特的”則可能引出“獨特”或“獨到”等詞匯的探尋;而“強調(diào)假設、如果的含義\"則可能指向“倘若”“假如”等虛詞的發(fā)現(xiàn)。這樣的任務設計,既考查了學生的詞匯積累,又激發(fā)了他們對語言運用的好奇心。
進一步,教師可引導學生嘗試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鄉(xiāng)下人家的迷人之處。這一任務不僅要求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還需要他們具備提煉主旨、概括要點的能力。學生或許會選擇“寧靜”“質(zhì)樸\"“和諧”等詞匯,這些詞匯不僅是對鄉(xiāng)下人家生活狀態(tài)的精準描繪,還是學生內(nèi)心情感的真實流露。
最后,教師提出了更深入的問題:在作者心里,鄉(xiāng)下人家到底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課文里哪句話最能表達作者的感受?這些問題旨在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從字里行間探尋作者的情感脈絡,體會那份對鄉(xiāng)村生活的熱愛與贊美。學生需細細品味課文,直至找到那句觸動心靈的語句,將其摘錄下來,作為自己預習成果的見證。通過這樣一系列由字到詞、由詞到句、由句到情的預習任務設計,學生不僅能在自主閱讀中逐步積累語言鑒賞的經(jīng)驗,還能對課文語言特色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為課堂上的深度鑒賞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批注技巧:掌握語言鑒賞的鑰匙
在語言鑒賞的浩瀚星空中,批注猶如一顆璀璨的星辰,以其獨特的光芒引領著讀者深入文本的殿堂。批注,這一閱讀時的主動行為,不僅是對文章內(nèi)容的注解與批評,還是讀者心靈與文本對話的橋梁,它讓閱讀不再是簡單的文字瀏覽,而是一場深度的心靈觸碰與思想交流。在小學語文的語言鑒賞教學中,批注以其獨有的魅力成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鑒賞能力、深化文本理解的重要法寶。
《鄉(xiāng)下人家》這篇課文以細膩的筆觸和生動的描繪展現(xiàn)了一幅幅鄉(xiāng)村生活的美麗畫卷。文章共7個自然段,前6段以寫景為主,每一段都仿佛是一幅精美的畫卷,值得教師細細品味與批注。這6段寫景的文字中隱藏著無數(shù)值得挖掘的語言寶藏,等待著學生用批注的鑰匙去開啟。為了引導學生掌握批注的基本方法,教師可以先提出明確的批注要求,如“自主閱讀文章前1\~6自然段,批注你喜歡或印象深刻的語言,并闡述你的理由”。這一要求既簡潔明了,又富有挑戰(zhàn)性,能夠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思考熱情。緊接著,教師通過課件展示一段精心挑選的原文,并親自示范如何進行批注。
以原文“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gòu)成了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比那高樓門前蹲著一對石獅子或是豎著兩根大旗桿,可愛多了\"為例,教師的批注可以這樣展開:“作者在前半句里,用‘青'‘紅'‘碧綠'這些顏色特別鮮明的詞,把鄉(xiāng)下人家的色彩美描繪得非常生動。讀這句話時,我們就像親自站在了那片充滿生命力的田野里,能深深感受到鄉(xiāng)村那種清新自然的氣息。后半句,作者則通過對比的手法,將鄉(xiāng)下人家的裝飾與高樓門前的石獅子、大旗桿進行對比,進一步突出了鄉(xiāng)下人家的可愛與獨特,展現(xiàn)了作者對鄉(xiāng)村生活的深厚情感和對修辭手法的精湛運用。”
通過教師的示范與講解,學生不僅學會了批注的基本方法,還在心靈深處種下了一顆顆語言的種子。他們在后續(xù)的閱讀中,會不自覺地運用批注的技巧去發(fā)掘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故事與情感。比如,對于“還有些人家,在屋后種幾十枝竹,綠的葉,青的竿,投下一片濃濃的綠蔭\"這樣的句子,學生會主動批注:“這句話通過描繪竹葉的綠、竹竿的青,以及它們投下的濃濃綠蔭,生動地展現(xiàn)了鄉(xiāng)村的寧靜與和諧,讓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鄉(xiāng)村生活的愜意。”這樣的批注過程,不僅是對文章語言的深度鑒賞,還是對學生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全面鍛煉。學生能在自主閱讀中逐漸掌握語言鑒賞的基本方法,學會從多個角度去品味和分析語言,從而在未來的語文學習中更加游刃有余。
(三)問答互動:深化語言鑒賞層次
在小學語文的廣闊天地里,語言鑒賞如同一場奇妙的探險,引領著學生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探尋那些隱藏在字里行間的寶藏。批注,作為學生自主鑒賞語言的初步工具,雖然能夠幫助他們初步領略文章的語言魅力,但在面對一些復雜、深邃的語言表達時,往往顯得力不從心。此時,教師的適時介人與引導,便如同一盞明燈,照亮學生前行的道路,引領他們向語言鑒賞的更高層次邁進。
《鄉(xiāng)下人家》第2自然段的一句“有些人家,還在門前的場地上種幾株花,芍藥,鳳仙,雞冠花,大麗菊,它們依著時令,順序開放,樸素中帶著幾分華麗,顯出一派獨特的農(nóng)家風光”,便蘊含著豐富的語言特色與審美價值。特別是“樸素中帶著幾分華麗\"這一表達,更是巧妙地運用了反義詞的對比,營造了一種獨特的審美效果。
為了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這一語言特色,教師可以巧妙地提出問題:“樸素\"與“華麗”,這兩個看似截然相反的詞語,為何能在這句話中和諧共存,甚至相互映襯,形成獨特的表達效果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開始深人思考,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有的學生指出,“樸素\"與“華麗\"在這里并不矛盾,而是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比,使得句子的表達更加生動、有趣。有的學生則進一步闡述,“樸素”指的是花朵本身的自然、未經(jīng)雕琢之美,而“華麗\"則是指這些花朵在自然的生長狀態(tài)下所展現(xiàn)出的絢爛與多彩,這種對比恰恰凸顯了鄉(xiāng)下自然景物的獨特魅力。通過這樣一番深入的探討與交流,學生不僅加深了對文章語言的理解與鑒賞,還在無形中提升了自己的語言感悟能力與表達能力。他們開始學會從多個角度去審視和分析語言,不再滿足于表面的文字閱讀,而是能夠深入語言內(nèi)部,去探尋那些隱藏在字里行間的深層含義與審美價值。
(四)替換對比:細微之處見真章
在小學語文的世界里,每一篇文章都如同一塊精心雕琢的玉石,其中的每一個字詞都承載著作者深邃的思想與細膩的情感。正如詩人賈島在創(chuàng)作《題李凝幽居》時,對“僧推月下門\"與“僧敲月下門\"的反復推敲,展現(xiàn)了寫作時逐字逐句、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語文教材同樣匯聚了無數(shù)這樣的語言精華,等待著學生去發(fā)掘、去鑒賞。替換與對比,作為語言鑒賞中兩種常用的方法,它們?nèi)缤话谚€匙,能夠打開學生通往語言深處的大門。通過替換字詞,再與原句進行對比,學生可以在細微的差異中感受到語言的魅力與力量,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語言特色與表達效果。
《鄉(xiāng)下人家》第2自然段的“幾場春雨過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探出頭來\"這句話,便是一個極佳的語言鑒賞素材。作者巧妙地運用了一個“探\"字,將竹筍賦予了人的特性,使整個句子瞬間生動了起來,仿佛那些竹筍真的像小孩子一樣,好奇地探出頭來打量著這個世界。
為了引導學生深入鑒賞這一語言特色,教師可以巧妙地運用替換與對比的方法,首先,將“探\"字替換為“冒”“露\"等其他字詞,形成新的句子,如“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冒出頭來\"或“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露出頭來”,然后,引導學生對這些句子進行細致的對比與分析。
在對比的過程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探\"字所蘊含的靈動與生命力是其他字詞所無法比擬的。它不僅是一個簡單的動作描述,還是一種情感的流露與生命的展現(xiàn)。相比之下,雖然“冒\"字也能描繪出竹筍生長的樣子,但它給人的感覺比較突然和直接,沒有“探”字那種細膩和靈動的味道。而“露出頭來\"這種說法就顯得更加普通,沒有太多的情感色彩和活力。
通過這樣的對比鑒賞,學生不僅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探”字的獨特魅力與表達效果,還能逐漸學會如何運用替換與對比的方法來鑒賞語言。他們開始學會從細微處人手,去捕捉那些隱藏在字詞背后的深層含義與情感色彩,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語言特色與表達意圖。這種替換與對比的鑒賞方法還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敏感度與表達能力。他們在日常閱讀與寫作中,會更加注重字詞的選擇與運用,努力追求語言的精準與生動。同時,他們也會更加珍惜那些經(jīng)過作者精心推敲、蘊含深意的字詞,因為它們往往承載著文章最核心的思想與情感。
(五)聯(lián)想想象:沉浸式語言體驗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不僅是在教授文字,還是在引導學生走進一個個生動、真實的世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如同一幅精美的畫卷,等待著學生去細細品味、深深感受。在這個過程中,聯(lián)想便成了一把打開語言之美大門的鑰匙,它引領著學生跨越文字的界限,將語言與畫面、情感緊密相連,從而更加深刻地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與美感。
《鄉(xiāng)下人家》第5自然段“天邊的紅霞,向晚的微風,頭上飛過的歸巢的鳥兒,都是他們的好友\"這句話,便是一個極佳的聯(lián)想素材。這句話用簡潔而富有畫面感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寧靜而和諧的鄉(xiāng)村晚景。為了讓學生更加深人地感受這句話的語言之美,教師可以巧妙地運用聯(lián)想的方法,引導他們將自己代入“他們\"的角色,去想象、去體驗那份寧靜與和諧。
在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之前,教師可以先找一些輕柔舒緩的音樂作為語言鑒賞的背景音樂。當音樂緩緩響起,那悠揚的旋律仿佛將學生帶入一個寧靜的鄉(xiāng)村夜晚,天邊的紅霞、向晚的微風、歸巢的鳥兒,一切都顯得那么和諧而美好。此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閉上眼晴,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讓自己的思緒飄向那遙遠的鄉(xiāng)村,去想象自己正置身于那個美麗的場景中。
在音樂的烘托下,學生的聯(lián)想變得越發(fā)豐富而生動。他們仿佛看到了頭頂歸巢的鳥兒,它們或低飛或高翔,劃出一道道優(yōu)美的弧線,為這寧靜的鄉(xiāng)村夜晚增添了幾分生機與活力。
當音樂停止,學生的聯(lián)想?yún)s意猶未盡。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所聯(lián)想到的畫面用語言描述出來,讓他們在與同學的分享中,進一步加深對文章語言的理解與感受。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將個人情感融入語言鑒賞中,對課文語言進行點評。他們可以從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形象性等多個方面人手,去分析、去品味這句話的語言之美。
(六)朗讀品味:強化審美體驗與情感共鳴
在語文教學的廣闊天地里,朗讀猶如一股清泉,潺潺流淌,滋潤著學生的心田。如果說默讀是心靈與文字之間靜默的對話,那么朗讀則是情感與語言交織的華美樂章。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實現(xiàn)語言鑒賞的目標,還能在有聲的韻律中加深學生對文章語言美的感知,提升其審美體驗。以《鄉(xiāng)下人家》這篇充滿田園風情的課文為例,朗讀無疑成了學生深入品味語言之美的橋梁。在批注、提問、替換、聯(lián)想等一系列語言鑒賞活動之后,教師適時地讓學生進行朗讀,要求他們帶著感情去讀,注意文章的停頓和作者情感的變化,體會文章語言的節(jié)奏美感,并分享一下自己對文章語言有哪些新的理解和感受。這樣的朗讀要求,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之前的學習成果,還能向更深層次的語言鑒賞邁進。
朗讀過程中,學生需要細細品味每一個字詞,把握文章的節(jié)奏與韻律。他們會在“幾場春雨過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探出頭來”這樣的句子中,通過聲音的抑揚頓挫,感受到春雨的細膩、竹筍的生機以及鄉(xiāng)村的寧靜與和諧。而在“天邊的紅霞,向晚的微風,頭上飛過的歸巢的鳥兒,都是他們的好友\"這樣的描繪中,學生又會通過語速的快慢、語調(diào)的高低,體會到作者對鄉(xiāng)村生活的熱愛與向往。
綜上所述,通過《鄉(xiāng)下人家》這篇課文的語言特色賞析教學設計及其實踐,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小學語文中的語言鑒賞教學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能全面提升他們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文化自信和邏輯思維能力。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不斷探索與創(chuàng)新語言鑒賞的教學方法,讓每一堂課都成為學生語言成長與心靈啟迪的寶貴契機。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高墩營學校)
編輯: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