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礎教育改革中,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已成為教育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不僅涉及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能力,還涵蓋思維發展、審美鑒賞、文化傳承等多個維度。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學科整合作為一種創新性教學模式,受到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本文以六年級上冊《草原》一課為例,探討如何通過學科整合的方式,將地理、音樂、美術、歷史等多學科知識融入語文教學之中,以此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學習體驗,提升他們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一、教學內容
【課文分析】《草原》是老舍先生的一篇經典散文,作者以細膩的筆觸生動描繪了草原的自然風光一無垠的綠野、悠閑的牛羊、潔白的云朵以及起伏的山丘。此外,文章還展現了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與純樸善良,以及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通過學習這篇課文,學生能夠領略到大自然的壯麗與和諧,感受到不同民族獨特的文化魅力,增強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跨學科整合點】結合地理知識介紹草原的地理位置、氣候特點;通過音樂、美術等藝術形式,進一步感受草原的遼闊與美麗;結合歷史背景了解蒙古族的文化傳統和民族風情。
二、教學目標
語言的建構和運用:能夠準確掌握并熟練運用課文中的生字詞;通過朗讀和背誦,能夠感受并模仿老舍先生優美的語言表達方式,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思維的發展和提升:通過閱讀《草原》能夠理解并模仿作者老舍的行文思路,學會從多角度觀察事物,運用聯想與想象豐富文章內容。
審美的鑒賞和創造:能夠欣賞并評價課文中的美景描寫,體會作者通過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所營造的意境美,并嘗試運用這些技巧。
文化的理解和傳承:能夠理解并感受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增強對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三、學生學情
六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能夠初步理解散文中的意境與情感。然而,由于他們大多生活在遠離草原的環境中,對草原的自然風光和蒙古族的文化傳統缺乏直觀的感知和體驗,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們理解課文的難度。此外,六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他們渴望通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來豐富自己的語言,提升表達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地理、音樂、美術等多學科知識,通過多媒體展示、情景模擬等手段,幫助學生構建對草原的立體認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進而促進他們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四、教學過程
(一)導人新課,激發興趣
教師播放精心挑選的草原風光視頻:廣袤的草原、藍天白云下悠閑吃草的羊群、遠處隱約可見的蒙古包這一切構成了一幅令人心曠神怡的畫面。視頻播放完畢后,教師問道:“同學們,剛剛我們一同領略了草原的壯麗景色,那么,在你們的印象中,草原是什么樣的?它給你們帶來了哪些獨特的感受呢?\"學生紛紛舉手,有的描述草原的遼闊無垠,有的分享自己曾在草原上的美好經歷,還有的則表達了對草原生活的向往。在學生熱烈的討論中,教師適時地引入新課:“同學們,草原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將跟隨老舍先生的腳步,一起走進他筆下的《草原》,去感受那份別樣的風情與韻味。”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自讀課文】
教師的話音剛落下,學生便紛紛翻開了課本。教師輕聲提醒:“同學們,朗讀時遇到不認識的生字請用筆標記出來,并嘗試通過聯系上下文或和同桌討論的方式解決。\"學生開始認真地閱讀。有的眉頭緊鎖,好像遇到了理解上的難題;有的則面帶微笑,仿佛已經被草原的美景深深吸引。教師穿梭于課桌間,時而停下腳步,傾聽學生的朗讀;時而輕聲指導,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難題。
【講解生字詞】
五分鐘后,學生陸續完成了初步的閱讀任務。教師利用多媒體投影展示學生反映較難掌握的生字詞,如“毯”\"玻璃\"“裳\"\"虹\"“蹄\"“腐”等,并逐一進行領讀和講解。在講解過程中,教師重點引導學生觀察字形、理解字義,并鼓勵他們分享自己的記憶方法。例如,教師在講解“毯\"字時,引導學生聯想柔軟的毛毯,感受其溫暖和舒適;在講解“玻璃”一詞時,則通過實物展示,讓學生直觀感受其透明度和光滑性。同時,教師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和不解之處,通過師生互動的方式,共同解決字詞難題。
【概括大意】
在生字詞難題被一一攻克后,教師帶領學生轉向了課文內容的學習。教師親自示范,向學生展示如何有效概括一段文字的大意,即捕捉文中的關鍵詞句,提煉其核心信息。“同學們,現在請大家再次瀏覽課文,試著用自己的話概括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學生低下頭,再次沉浸在字里行間,認真尋找著能夠概括全文的關鍵詞句。不久,一位學生自信地舉起了手并站起來回答道:“這篇課文主要描寫了作者老舍先生前往草原訪問的情景。他不僅領略了草原的壯麗美景,還深刻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熱情。”教師聽后,滿意地點了點頭,用微笑給予了肯定,并鼓勵其他同學也積極分享自己的見解。隨后,更多的學生加入了討論中。有的學生從自然風光的角度出發,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了草原的遼闊與美麗;有的學生則側重于民族情誼的展現,講述了蒙古族人民如何用他們的熱情和真誠,搭建起了蒙漢兩族人民之間深厚的友誼橋梁。
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始終扮演著引導者和傾聽者的角色,耐心地傾聽每一位學生的發言,適時地引導和補充,幫助學生完善、總結。最終,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生成功地概括出了課文的大意。教師總結道:“通過剛才的自讀和討論,我們已經初步領略了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風光。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深入學習這篇課文,進一步領略草原的美麗,感受蒙漢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
(三)深人研讀,學科整合
1.地理與文學的融合
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踏上了一場跨越文字與現實的旅行,開始深入探索草原的自然美景。課堂上,教師引入地理知識,為學生呈現了一個生動、立體的草原世界。
【地理知識引入】
教師手持地圖,用紅線圈出內蒙古大草原的位置并解釋道:“同學們,你們看,這片廣袤無瑯的綠色地帶,就是我們今天要探索的內蒙古大草原。它位于中國北部,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則寒冷干燥。這樣的氣候條件,孕育了草原獨特的生態系統和豐富的自然景觀。”
【文本對照理解】
“現在,請大家找出文中描寫草原自然風光的句子,并思考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來描繪草原的遼闊與美麗的。\"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學生的筆尖輕輕劃過書頁,標記出了那些觸動心靈的文字。“我找到了這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一位學生舉手回答道。教師微笑著點頭,鼓勵他繼續分析。“這句話用‘一碧千里'來形容草原的廣闊無垠,綠色一直延伸到天邊,讓人感到非常震撼。\"學生繼續說道。“很好,你抓住了關鍵詞‘一碧千里’。\"另一位學生補充道:“還有‘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這個比喻真是太生動了,讓我仿佛看到了草原上羊群悠然自得的畫面。\"教師微笑著點頭,對學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很好,同學們找得很準確,分析得也很到位。老舍先生正是通過這些生動的語言和細膩的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了草原的自然之美。那么,你們有沒有想過,這些描寫與草原的地理特征之間有什么聯系呢?”
學生沉思了一會兒后開始舉手發言。有的學生提到,草原的平坦地勢使得視線可以無限延伸;有的學生則說,草原的植被覆蓋率高,使得綠色成為主導色調。“確實,草原的遼闊與美麗,正是其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共同作用的結果。\"教師總結道,“老舍先生通過細膩的筆觸和生動的語言,將草原的自然風光展現得淋漓盡致。\"經過一番討論后,學生也逐漸明白了這個道理:平坦的地勢、豐富的降水、適宜的溫度,共同造就了這片生機勃勃的綠色海洋。
2.音樂與文學的共鳴
在深入研讀過程中,教師巧妙融入了對蒙古族傳統音樂《鴻雁》的欣賞環節,不僅豐富了課堂內容,還深刻地展現了音樂與文學之間不可言喻的共鳴。
【音樂欣賞】《鴻雁》那悠揚而略帶蒼涼的旋律緩緩流淌,教室內的氛圍變得格外寧靜而深遠。學生或閉眼聆聽,或凝視窗外,仿佛都被這音樂引領著,穿越千山萬水,來到了那片遼闊無垠的草原之上。
【情感共鳴】“同學們,你們感受到了什么?\"教師輕聲問道。“我仿佛看到了藍天白云下的羊群,它們悠閑地游走于草原之上。”一位學生率先發言,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我仿佛聽到了馬蹄聲,還有遠處牧民的歌唱,那歌聲與《鴻雁》的旋律交織在一起,讓人心生向往。\"另一位學生補充道,“音樂里充滿了對草原生活的憧憬。\"教師微笑著點頭,繼續引導:“很好,同學們已經能夠感受到音樂與課文之間的緊密聯系了。那么,你們覺得音樂是如何增強課文的情感表達的呢?”
這個問題引發了學生更深入的思考。他們開始討論音樂與文學在表達情感上的共通之處:無論是音樂的旋律、節奏,還是文學中的文字、意境,都能直擊人心,讓人產生共鳴。學習《草原》這篇課文時,音樂《鴻雁》以其獨特的韻味,將草原的遼闊、牧民的淳樸以及那份對家鄉的深深眷戀展現得淋漓盡致,使得課文的情感表達更加飽滿而動人。“我覺得音樂就像是一條情感的紐帶,它將我們與課文中的草原緊緊相連。”一位學生感慨道,“當我們聽到《鴻雁》這首歌曲時,仿佛能感受到草原的那份自由與寧靜,以及牧民對生活的熱愛與向往。\"“沒錯,音樂和文學都是情感的載體。\"教師總結道,“它們通過不同的藝術形式,共同傳達了人類共同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追求。在這次學習中,我們不僅欣賞了美麗的草原風光,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音樂與文學之間那份微妙的共鳴。”
3.美術與文學的聯結
美術與文學的巧妙聯結,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還促進了學科間的深度融合,讓知識的傳授更加生動有趣。課堂上,教師以課文為藍本,引導學生跨越文字的界限,用畫筆捕捉草原的遼闊與蒙古族人民的獨特風情。
【美術創作】
教師首先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特別是那些描繪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的場景,如“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以及“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等句子,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自己正置身于那片廣袤無瑯的草原之上,感受那份寧靜與熱烈并存的氛圍。隨后,教師提出:“現在,讓我們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將心中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場景繪制成圖畫吧!”學生聽后頓時興致勃勃,分組合作開始了各自的創作之旅。在創作過程中,有的小組專注于描繪草原的遼闊與壯美,用深淺不一的綠色勾勒起伏的小丘,用白色的小點模擬羊群在綠毯上悠然自得的模樣;有的小組則側重于表現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他們仔細刻畫蒙古包的細節,描繪男女老少身著鮮艷服飾、騎馬迎客,充滿了歡樂與和諧的場景。
【作品展示與分享】
經過一番精心創作,各組的作品逐一呈現在了大家面前。隨著一幅幅畫作的展開,教室里充滿了驚嘆之聲。每一幅作品都是學生對課文的獨特詮釋,是他們情感的真摯流露。“我們組畫的是初入草原時的那份寧靜與神秘。”一組的代表介紹道,“遠處的山丘一片朦朧,只有幾只小鳥在空中飛翔,營造出一種空曠而神秘的氛圍。\"“我們則想通過這幅畫展現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另一組的代表邊說邊指著畫作中的細節說:“看,那蒙古包外的篝火旁,人們圍坐一圈,唱歌跳舞,歡聲笑語不斷,這就是我們心中的草原之夜。\"在展示作品的過程中,學生還分享了自己的創作思路和感受。他們講述著各自在創作過程中遇到的挑戰與克服的困難,分享著對草原美景和蒙古族文化的喜愛與向往。這些分享不僅加深了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讓彼此之間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交流與升華。
4.歷史與文化的探索
在對課文的深人研讀中,教師引導學生穿越時空,深入探索蒙古族的歷史文化,促進了學生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理解和認同。
【歷史背景介紹】
教師首先簡述蒙古族的歷史背景:“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廣袤無垠的草原是蒙古族人民的家園,他們世代以游牧為生,逐水草而居。這種獨特的生活方式,不僅塑造了蒙古族人民的堅韌與豪邁,還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習俗\"學生聽得很入神,眼中閃爍著好奇與向往。教師見狀,問道:“那么,大家有誰知道蒙古族有哪些特別的風俗習慣嗎?”一位同學立刻舉手,興奮地回答道:“我知道!蒙古族有那達慕大會,那是他們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會有賽馬、摔跤和射箭等比賽,非常熱鬧!\"教師微笑著點頭,補充道:“說得很對!那達慕大會確實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僅是民族傳統項目或體育競技的展示,更是蒙古族人民團結、勇敢、智慧的象征。”
【文化認同】
隨后,教師將話題引向了蒙漢兩族人民的交往歷史:“同學們,回顧歷史,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交往源遠流長,兩族人民在共同的生活和奮斗中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在《草原》這篇課文中,我們就看到了蒙漢人民熱情相待、親如一家的感人場景。你們能從課文中找到哪些體現這種情誼的細節呢?\"學生低頭閱讀,尋找答案。不久,一位同學舉手發言:“文中寫道‘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放’,還有‘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這些都體現了蒙漢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和民族團結的精神。\"教師滿意地點點頭,繼續引導:“觀察得很仔細。確實,盡管語言不同,但蒙漢人民的心是相通的,他們用行動詮釋了‘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深刻內涵。這種跨越民族界限的情誼,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魅力所在。”最后,教師總結道:“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不僅領略了草原的美麗風光,還深刻感受到了蒙古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和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希望大家能夠珍惜這份情誼,增強對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共同守護我們美麗和諧的家園。”
(四)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仿寫練習】
為了深化學生對修辭的運用,進一步提升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引導學生選取課文中最令他們動容的一段美景進行仿寫。例如,有學生選擇了“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這一句。在仿寫中,學生紛紛展現了自己的創意與才華,有的寫道:“云朵悠然自得地游走在天空,時而聚集,時而散開,仿佛是天空這位畫家隨意揮灑的潔白顏料,為這片蔚藍增添了幾分靈動與生機。”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不僅可以鞏固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還能激發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文化沙龍】
隨后,教師組織了一次小型文化沙龍,以“我心中的草原\"和“我眼中的民族文化\"為主題,為學生搭建了一個交流分享的平臺。學生圍坐一起,有的結合自己旅行中的所見所聞,講述了草原的遼闊與壯美,以及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能歌善舞;有的則從書籍、影視作品中汲取靈感,分享了自己對草原文化的獨特理解和感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生暢所欲言,不僅增進了彼此之間的了解,還拓寬了視野,深化了對民族文化的認識與尊重。
通過這樣的拓展延伸活動,學生不僅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還加深了對草原文化及民族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實現了知識與能力的雙重提升。
(作者單位:臨汾市育紅小學)
編輯:蔚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