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質教育全面深化的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逐步從知識灌輸型向核心素養培養型轉變。其中,情感教育作為語文教學的關鍵部分,承擔著培養學生人文情懷、塑造健全人格的使命。《故都的秋》作為郁達夫散文的經典代表作,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舊時北京秋天的獨特意境,蘊含著對故鄉的深切眷戀與對人生境遇的感慨。這篇文章不僅語言優美、情感深沉,還富有深刻的人文關懷和生命哲思,是情感教育的重要載體。基于情感教育理念,教師應通過解讀文本、創設情境、課文朗讀等方式,將情感教育滲透于高中語文課堂之中,逐步引導學生感知作者情感、升華閱讀體驗,培養其感受美、表現美與創造美的能力,從而實現語文課程“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一、教學內容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第14課的內容,其作為郁達夫一篇頗具代表性的寫景抒情散文,不僅展現了作家獨特的藝術風格,還深刻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審美心理特質。文章以“清、靜、悲涼”為核心情感基調,將自然景物與內在情感有機結合,展現了一幅幅兼具客觀描摹與主觀情感的秋景畫面。其結構布局層次分明,從“小院秋晨\"的恬靜,到“秋槐落蕊\"的縫綣,再到“秋蟬嘶鳴”的幽怨,逐步渲染出濃郁的秋意。作品采用“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創作手法,通過細膩的筆觸將自然景物賦予情感化表達,使得自然色彩與情感色彩交織成一幅感情深沉、意境悠遠的秋日畫卷。語言上,文章擅長運用簡潔優美的描寫,輔以隱喻和對比等手法,既體現了郁達夫細膩敏感的文人氣質,又在對景物的刻畫中暗含了對人生無常、故土情結的深沉感悟。其深層次的思想內涵與藝術表現力為高中語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審美體驗和情感熏陶的可能,使學生在品味文字美感的同時感知自然之美與文化傳承的深意。
二、教學目標
在《故都的秋》教學中,教學目標的設計應緊扣文本內涵,實現情感教育的深度滲透。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目標設計:
(1)朗讀能力的培養:學生應能夠準確、流暢并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反復涵泳咀嚼,體驗文本的節奏與韻律,感受文辭之美。
(2)理解課文內容與背景:學生需要深入了解北平秋天的景色、風俗及其象征意義,體會到作者情感的寄托與表達,增強對文本的整體理解,進而提升文化素養和情感認知。
(3)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學生應掌握作者觀察事物與抒發感情的方法,學習如何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現情感、如何在描寫景物中融入個人情感體驗。
三、教學重難點
《故都的秋》作為第七單元首篇散文,示范作用不可忽視。其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主要體現在理解和把握散文中“形”與“神\"的關系,以及如何運用“景”與“情”相融合的表現手法
散文的“形\"指的是具體的景物描寫,而“神\"則是情感的流露與思想的升華。教學中的重點是幫助學生理解二者的有機結合,掌握如何通過外在景物的細膩描寫來揭示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世界和哲理思考。
文章“景”與“情”相統一的表現手法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理解景物與情感的相互映襯與對話,幫助學生在文本中找到自然景象與內心情感的統一,是增強學生文學鑒賞能力與情感體驗的核心難點。
四、教學過程
(一)深度解讀文本,挖掘情感教育素材
深度解讀文本是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過程,也是情感教育的有效載體。在這一教學設計中,教師通過對《故都的秋》文本的深度解讀,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進行情感的共鳴和升華。
課堂伊始,教師應從《故都的秋》的文本背景人手,幫助學生建立起對作品情感基調的初步理解。
教師:同學們,文中的秋天在你們眼中有什么象征意義?你們覺得它代表了什么情感?
學生:秋天代表著蕭瑟和寂寞。
教師:是的,秋天常常帶有離愁的情感。那么,文中“秋花”“秋樹”“秋蟬”“秋雨”和“秋果\"等意象,你們覺得它們與作者的情感有什么聯系?
學生:都帶有一種淡淡的哀愁和對過往的懷念。
教師:非常好。你們認為,作者通過這些意象在表達怎樣的情感?
學生:他是在懷念過去的北平,表達了時代的變遷和個人的無奈。
教師:沒錯,秋天不僅是一個季節,承載著作者對北平的深沉思念,還反映了他對逝去時代的憂傷。通過這些意象,作者把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表現了對故都的復雜情感
在這樣的互動中,學生對文本的情感基調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開始從文本細節中挖掘情感的深層次意義。在此基礎上,教師應結合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將個人情感與文本情感聯系起來。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活動,讓學生通過寫作或討論的方式,表達自身對秋天、故都的情感聯想,
教師:在分析完作者對秋天的描寫后,我想請大家分享一下你們對秋天這一季節的情感體驗。秋天在你們心中代表什么?
學生1:我覺得秋天很美,但也很孤寂。
學生2:我也有同樣的感覺,秋天讓我想起了過去的一些事情。尤其是晚上,天漸涼,空氣清新,我總會不自覺地想起小時候的事情,有種懷舊的情感。
學生3:我覺得秋天是一種平靜的美,雖然有點蕭瑟,但也讓我感到一種內心的安寧。
教師:同學們的分享很好,我們可以看到秋天的情感是多層次的一有美麗與蕭瑟的交織,也有寧靜與孤寂的對比,甚至包含著懷舊與憂傷的情感。正是這些復雜的情感,使得《故都的秋》不僅是一篇關于季節的文章,還是一篇充滿情感張力的作品
(二)創設語文情境,增強情感教育體驗
為了真正打動學生的心靈,教師結合情感教育的目標,通過具體的語文情境使學生進人課文的情感氛圍中。教師可以放映一段秋天的自然景象視頻,畫面中是落葉飄零、黃昏時分的寂靜街道、遠處山巒的朦朧等。這段視頻通過視覺與聽覺的結合,幫助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了秋天的景色,為后續的情感體驗鋪墊了基礎。
教師:看到這些畫面,大家有沒有想到課文中的哪一段?
學生1:我想到\"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這一段。
學生2:我會聯想到“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這段。
教師:很好,同學們的聯想很有意思。那么,大家能感受到這些景象在文字中帶給我們的情感嗎?比如“秋蟬的衰弱的殘聲”,這不僅僅是描寫聲音,它還象征著什么呢?
學生3:我覺得它象征著秋天的凄涼和孤寂,像是生命的結束一樣。
教師:非常好,秋蟬的“衰弱\"和“殘聲\"恰恰體現了郁達夫對秋天那種深深的失落感。那么,當他在文中寫到“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你們感受到的是什么情緒?
學生4:我覺得那是秋天的悲涼,落葉和細雨讓人有種失落的感覺,仿佛一切都在逝去。
教師:非常精準!通過這樣具體的描寫,郁達夫讓我們感受到了秋天的“蕭瑟”,它不僅是一種自然景象,還蘊含了對過去時光的懷念和無奈。這也是他自身情感的一種表達。
通過這種問答互動,教師不僅引導學生對文中的景物進行了細致的分析,還幫助學生意識到了課文中的秋天是情感的載體,它承載了作者的思鄉之情與對時光流逝的感傷。為了進一步增強情感教育的體驗,教師設計角色扮演和情感表達活動,請學生分組模擬“郁達夫走在秋天的街頭\"這一情境,讓學生在互動中深入感知課文的情感內涵。角色扮演后,每個小組分享表演心得,并用自己的話重新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學生1:(表演后)我在扮演郁達夫時,感覺每一步都像是走在記憶的長河中,秋風吹過,我的心情就像那飄零的落葉,輕輕地飄落到過去的時光里。每一片落葉都帶著我的思緒,仿佛回到了故鄉。
學生2:(表演后)我覺得郁達夫在秋天街頭的孤獨感非常強烈。街道上的寂靜、落葉的聲音都讓我感受到一種無法言喻的失落感。我嘗試在表演中用沉默來表達那種秋天的寂寞,就像是心里有很多話說不出口。
教師:正如你們所說,郁達夫的情感是非常復雜的,他在秋天的街頭走著,表面上是看景物,實際上卻是在回憶過去,思考人生。他通過對秋景的細膩描寫,傳遞了內心的孤寂和對故鄉的深切思念。通過角色扮演,大家是否能夠體會到課文中那種情感的波動呢?
(學生點頭回應)
教師:那么,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一一文中明明寫了秋聲,為什么還說它靜呢?
學生3:我覺得這個“靜”不僅是指外界的聲音少,更多的是指內心的寂靜。
教師:非常好!正如你所說,秋天的“靜”并非單純的自然現象,它是郁達夫內心情感的映射。正如古詩所言“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是一種通過靜來表現內心激蕩的藝術手法。在秋天的寂靜中,郁達夫的內心反而更加喧囂,思緒萬千。通過這種對比,郁達夫在字里行間傳達了他深刻的孤獨和無奈。
(三)依托課文朗讀,深化學生情感理解
在《故都的秋》這篇課文中,作者通過對北平秋天景象的描寫,表達了對故都的深情懷念以及對往事流逝的感慨。朗讀活動的核心在于通過聲音的傳遞,把文字的情感、語氣、節奏感等融入其中,幫助學生通過語言的載體與課文中的情感產生共鳴。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通過不同層次的朗讀形式引導學生深人課文,感悟其情感。
教師可以進行一段朗讀示范。通過放慢語速、恰當的重音和停頓,教師在朗讀中傳達出對故都的懷念以及對秋天景象的細膩感受。
教師:(放慢語速,輕輕抑揚)“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一一奇,(停頓)下得一有味,(停頓)下得一更像樣。”(停頓后,用柔和的語氣總結)這句話通過描繪秋雨的不同特點,傳達了作者對北方秋雨的喜愛與獨特情感。你們感受到那種秋雨帶來的深沉和清新了嗎?
學生:(點頭,稍作沉思)我感受到了,尤其是“奇”和“有味”,讀的時候感覺特別有畫面感,好像真能看到秋雨帶來的不同景象。
教師:很好,你們體會到了這些停頓帶來的情感變化。朗讀時,我們不僅要注意文字的表達,還要感受詞語的情感色彩。接下來,請你們也嘗試去朗讀這一段,注意語氣變化,試著讓“奇\"和“有味\"這兩個詞帶出一種對秋雨的欣賞與懷念。
學生嘗試后,教師可邀請學生分組進行課文其他段落的朗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強調情感投入的技巧,明確朗讀的重點。
教師:現在,我們來讀課文的第三段。“秋花\"這一段,作者描寫秋天的花朵,實際上是在表達他內心的深沉哀愁。你們感受到了嗎?他寫秋花并非單純描繪自然景象,而是借花喻人,傳遞了一種無法挽回的失落感。你們在朗讀時,要試著讓自己的聲音傳達出這種情感。
課堂進入后半段時,教師可以再次邀請學生進行深度朗讀。
教師:你現在讀這篇文章時,是否能感受到那種對故都秋天的深情?你在朗讀中又有了哪些新的
體會?
學生1:北平有許多高大雄偉的建筑物,有讓人流連忘返的旅游勝地,有美麗動人的奇花異草,作者一概沒寫,卻著重描述了北平最常見的、最普通的事物,這也是作者寫作的獨到之處。
學生2:作者看似在尋找秋味,其實是在思考自己的人生。
教師(總結,書寫板書):你們的體會很深刻。作者專注于那些常見的、平凡的秋天景象,這反映了他對故都深厚的情感以及對往事的追憶。你們提到“尋找秋味”和“思考人生”,這也是作者通過描寫秋天的平常景象來反映自我內心世界的方式。
板書設計,如圖1所示。

教師通過多種形式的體驗與互動,并將其與文本主題、作者情感結合,能夠增強學生對文本的情感理解,更可實現情感教育的目標,讓學生在感知與思考的過程中成長與升華。
(四)開展實踐活動,鞏固學生情感認知
在《故都的秋》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情感教育的滲透尤為重要,因為它能夠讓學生通過自主體驗與感悟,將作者所傳達的情感深度轉化為自身的情感體驗。
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消化課堂情感教育的成果,教師安排“如果我是作者\"的情感書寫活動。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請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想象如果自身置身于“故都的秋\"的情境下,會如何表達情感
學生1:我可能會寫——秋風蕭瑟,故都的街道似乎在訴說著歷史的滄桑,那些曾經的繁華如今只剩下寂靜與回憶。
學生2:我會寫 秋天的天空格外明凈,清風吹拂,吹散了心頭的憂慮。站在故都的街頭,我感受到一種久違的寧靜,仿佛一切都在此刻找到了歸屬。
教師:很好,大家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將秋天的情感與自己的情感相結合,學會如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地表達自身思考。
進一步,教師設計一項“情感分享\"活動,鼓勵學生選擇一首秋天的相關歌曲或朗誦一首與秋天有關的詩詞,并在分享時闡述為什么選擇這首歌或詩詞,其又是如何與課文中的情感產生共鳴的。
教師(課堂總結):感謝大家的分享。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學習中將這些感悟帶人更多的文本分析中,用心體會每一個字句背后的情感世界
五、教學反思
《故都的秋》教學完成后,情感教育在課堂中的滲透達到了預期效果。大部分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感知郁達夫筆下的秋意之美與其深沉的鄉愁情懷,課堂氛圍融洽,學生的情感參與度較高。然而,在深入反思教學過程時,仍有一些值得優化的環節。
第一,教學過程中,文本的語言賞析與情感品味融合得較好,但不同層次學生的參與度仍有差異。一部分學生在課堂討論中能夠積極發表見解,但部分內向的學生則參與度較低。對此,教師可以嘗試在課堂中設置小組合作探究環節,以更加平等的交流方式,激發每位學生的情感共鳴與表達興趣,從而讓情感教育更加全面。
第二,在時間安排與環節銜接上,本節課雖較為流暢,但后半部分的情感升華略顯緊湊,尤其是在對比“江南的秋”和“故都的秋”情感差異的討論中,時間稍顯不足。今后應適當調整教學節奏,預留更多時間用于情感升華環節,使學生能夠從文本中提煉更深層的文化意義與精神價值。
(作者單位:山東省菏澤市曹縣第一中學)
編輯: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