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文化意識已成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英語(2020版牛津譯林)必修二Unit3Festivalsandcustoms單元旨在通過介紹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節日與習俗,幫助學生理解并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本教學案例將聚焦文化意識的培養,以該單元的閱讀材料為基礎,設計一系列教學活動。
一、教學內容
本單元以“Festivalsandcustoms\"為主題,介紹了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節日與習俗,包括中國的端午節、印度的排燈節、墨西哥的亡靈節等。閱讀材料內容豐富、語言地道,是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絕佳素材。
二、教學目標
1.能夠理解并描述不同國家的節日和習俗,掌握相關詞匯和短語。
2.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閱讀、討論和寫作等活動,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3.激發學生對不同文化的興趣和尊重,培養全球視野和文化包容性。
三、教學過程
(一)導人環節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系列色彩繽紛、充滿節日氛圍的圖片,包括龍舟競渡、燈火輝煌的排燈節裝飾、墨西哥亡靈節特有的骷髏糖等。每張圖片展示幾秒鐘,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觀察和思考。
教師:同學們能從這些圖片中感受到什么?它們分別代表了哪些國家的節日呢?
學生紛紛舉手,嘗試根據圖片猜測節日名稱。有的學生能準確說出節日名稱,如\"那是中國的端午節!”;
有的則只能描述圖片內容,如“那張有很多燈的圖片,是不是某個慶祝光明的節日?”
教師引導:很好,看來大家對節日都有一些直觀的感受。確實,這些圖片展示的是不同國家的傳統節日,它們不僅代表了各自的文化特色,還承載了豐富的歷史和意義。今天,我們將一起走進這些節日,探索它們背后的故事和習俗。
教師:你們有誰以前慶祝過這些節日,或者對這些節日有所了解嗎?請分享一下。
學生紛紛舉手分享了自己對某個節日的了解或慶祝經歷。比如,有的學生講述過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或者聽過排燈節的故事。
教師總結:非常感謝大家的分享!從你們的講述中,我感受到了大家對節日的熱情和對不同文化的興趣。今天,我們將通過閱讀和學習,更深入地了解這些節日和習俗,一起感受文化的多樣性和魅力。現在,讓我們翻開課本,開始我們的探索之旅吧!
(二)閱讀前活動
在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充滿好奇和期待之際,教師站在講臺前,用清晰而富有感染力的聲音說:“同學們,通過觀看圖片以及大家的分享,相信大家對幾個國家的節日有了初步的了解。現在,讓我們通過一些活動來準備閱讀課文,深入探索這些節日和習俗。”
詞匯預習:教師展示一張包含本課重點詞匯的幻燈片,如\"festival\"(節日)、“custom\"(習俗)、“celeb-rate\"(慶祝)等,并請學生嘗試用這些詞匯造句。
教師:誰能用\"festival\"造一個句子?
學生:The Spring Festival isthe most importantfestivalinChina.(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
教師:很好,造句準確,表達清晰。接下來,誰能用\"custom\"造一個句子?
學生:It's a custom to give red packets during the SpringFestival.(春節給紅包是一種習俗。)
文化背景鋪墊: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思考:你們知道這些節日背后有哪些文化背景和故事嗎?比如,端午節的龍舟競渡是為了紀念誰?排燈節又象征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嘗試回答教師的問題。他們可能并不完全了解所有節日的背景,但這樣的討論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師總結:同學們的問題和猜測都很有價值。現在,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和好奇心走進課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這些節日和習俗的。在閱讀過程中,大家要注意尋找剛才我們討論過的文化元素,看看課文中有哪些新的信息和細節。
閱讀任務布置:教師明確閱讀任務,如請仔細閱讀課文,找出每個節日的起源、慶祝方式和象征意義,并準備在小組內分享。
(三)閱讀中活動
在學生對課文背景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師開始引導學生深人閱讀,首先強調閱讀策略的重要性,如預測、掃讀和精讀等,并提醒學生注意課文中的細節和文化元素。
教師:現在,我們要開始閱讀關于端午節的段落。請大家先快速掃讀,嘗試預測這段內容會講述哪些方面的信息。
學生迅速瀏覽段落,有的低聲討論,有的默默思考。隨后,他們紛紛舉手,分享自己的預測。
學生:這段可能會講端午節的起源、慶祝方式和意義。
教師:很好,你們的預測很準確。現在,我們要更仔細地閱讀這段內容,看看課文是如何描述端午節起源的。請大家找到并標記出關鍵信息。
學生開始精讀段落,邊讀邊做標記。教師巡回指導,關注學生的閱讀進度和理解情況,
閱讀完成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每個小組負責一個節日,討論并總結該節日的起源、慶祝方式和象征意義。
教師:端午節小組,你們能告訴我端午節的起源是什么嗎?慶祝方式有哪些特別之處?
小組代表回答:端午節的起源與屈原有關,他是中國古代的一位愛國詩人。人們為了紀念他,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舉行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活動。慶祝方式的特別之處在于龍舟競渡的激烈和粽子的美味。
教師補充:很好,你們總結得很全面。龍舟競渡不僅體現了人們對屈原的敬仰之情,還展現了團隊協作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而粽子則是端午節不可或缺的美食,它的形狀和味道寓意著吉祥和幸福。
按照同樣的方法,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并討論其他節日的段落,確保學生對每個節日都有深人的理解
教師總結:通過閱讀,我們不僅了解了不同節日的起源、慶祝方式和象征意義,還感受到了文化的多樣性和魅力。這些節日不僅是人們慶祝和歡聚的時刻,更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
(四)閱讀后活動
在閱讀完所有關于節日和習俗的段落后,教師站在講臺前,用富有激情的聲音說:“同學們已經深入了解了這些節日的起源、慶祝方式和象征意義。現在,讓我們通過一些活動來鞏固所學知識,進一步提升我們的文化意識。”
教師首先邀請各小組代表上臺,就他們負責的節日進行匯報。匯報內容包括節日的起源、慶祝方式、象征意義以及小組內的討論和感悟。
教師:端午節小組,你們能向我們詳細介紹一下端午節的起源和慶祝方式嗎?并說說你們從這個節日中學到了什么。
小組代表回答:端午節的起源與屈原有關,他是中國古代的愛國詩人,為了國家和人民投江自盡。人們為了紀念他,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都會舉行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活動。慶祝方式中,龍舟競渡是最具特色的,它體現了團隊協作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從這個節日中,我們學到了對祖國的熱愛和忠誠,以及面對困難時堅持不懈的勇氣。
教師:非常棒!你們不僅準確地介紹了端午節的起源和慶祝方式,還深刻地領悟了節日背后的文化內涵。其他同學對端午節小組的回答有什么補充或想問的嗎?
其他同學紛紛舉手,有的補充了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如掛艾草、喝雄黃酒等;有的提出了關于屈原生平的疑問,引發了更深入的討論,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學生自愿選擇或抽簽決定扮演的角色,如屈原、龍舟隊員、粽子制作師等。學生通過表演和對話,生動地再現了端午節的慶祝場景,加深了對節日的理解和感受。
教師引導:在角色扮演中,你們是否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端午節的文化氛圍和人們的情感呢?請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學生紛紛發言,有的表示通過角色扮演更加理解了屈原的愛國情懷,有的則感嘆龍舟競渡的激烈和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最后,教師布置了一項寫作練習,要求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節日,寫一篇短文介紹該節日的起源、慶祝方式和自己的感受。短文要求包含個人見解和文化思考,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寫作能力。
教師總結:同學們,通過閱讀后活動,我們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還通過角色扮演、寫作練習等方式增強了文化意識。希望你們能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成為具有全球視野和文化包容性的人。
(五)總結與拓展
在所有的教學活動完成后,教師站在講臺前用溫和的語氣說:“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不僅了解了不同國家的節日和習俗,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如何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這是我們在全球化時代必須具備的素養。”
教師:請大家回顧一下今天的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獲?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瞬間或者感悟?
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表示通過小組討論和角色扮演,對節日的文化內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有的提到在寫作練習中,學會了如何將個人感受與文化思考相結合;還有的表示對之前不太了解的節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要進一步探索。
教師:聽到大家的分享,我很高興看到你們在這堂課中的成長和收獲。文化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體驗和反思。今天只是我們探索文化多樣性的一個開始。
教師布置了一項拓展活動,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選擇一個之前未了解過的節日進行深入探究。探究內容包括節日的起源、慶祝方式、文化內涵以及與現代社會的關聯。探究成果可以以報告、PPT、視瀕等形式呈現,并在下次課上進行分享。
教師:這項拓展活動的目的是讓你們繼續拓寬視野,深入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同時,通過自主研究和分享,你們將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學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紛紛表示會積極參與這項活動,并期待在下次課上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師總結:同學們,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通過今天的學習和未來的拓展活動,我希望你們能夠成為具有全球視野、文化包容性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在未來的日子里,無論你們走到哪里,都能以開放的心態去擁抱這個多彩的世界。
四、教學反思
(一)文化意識培養的成效與挑戰
本次教學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使他們能夠理解和尊重不同國家的節日和習俗。通過導入環節的圖片展示和學生分享,教師可以觀察到學生對節日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閱讀前活動中,通過詞匯預習和文化背景鋪墊,學生對即將閱讀的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期待。閱讀中活動的小組討論,更是讓學生體驗了節日的氛圍和文化內涵。閱讀后活動的角色扮演和寫作練習,則進一步鞏固了學生的學習成果,并激發了他們繼續探索文化的熱情。
然而,文化意識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它面臨諸多挑戰。首先,學生對不同文化的了解程度參差不齊,有的對某些節日可能一無所知,而有的則可能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調整教學策略,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其次,文化意識的培養需要長期的積累和熏陶,僅僅依靠一堂課或一次活動是很難達到理想效果的。因此,教師需要在未來的教學中,將文化意識的培養融人每一個教學環節中,營造持續的文化教育氛圍。
(二)教學方法與策略的有效性
在本次教學中,教師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和策略,以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導入環節的圖片展示和學生分享,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閱讀前活動的詞匯預習和文化背景鋪墊,為接下來的閱讀和理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閱讀中活動的小組討論,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閱讀后活動的角色扮演、寫作練習,不僅讓學生親身體驗了節日的文化氛圍,還鞏固了學生的學習成果,并培養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
然而,教學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不斷調整和優化。例如,在小組討論環節,教師發現有些小組的討論較為膚淺,沒有深入挖掘節日的文化內涵。這可能是因為教師在分組時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和互補性,導致小組內的成員缺乏有效的互動和交流。在未來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更加注重對小組的組建和引導,確保每個小組都能夠進行深人而有效的討論。
此外,教師還發現角色扮演環節雖然能夠讓學生親身體驗節日的文化氛圍,但有時也會因為準備不足或表演不當而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在未來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提前規劃好角色扮演的內容和形式,并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準備時間和指導,以確保他們能夠準確、生動地再現節日的慶祝場景。
(三)學生的參與度與反饋
學生的參與度是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在本次教學中,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表現、收集他們的作業和聽取他們的反饋,來評估他們的參與度。總體來說,學生的參與度較高,他們積極參與了各個環節的活動,并表現出對節日文化的濃厚興趣和好奇心。特別是在角色扮演和寫作練習環節,學生展現了較強的創造性和表達能力。
然而,教師也注意到有些學生在某些環節的參與度不高,甚至出現了分心或走神的情況。這可能是因為教師對這些學生的關注不夠,沒有及時發現并解決他們的問題。在未來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更加關注每個學生的表現和需求,及時給予他們鼓勵和幫助,以確保他們能夠全程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學生的反饋也是教師改進教學的重要依據。在本次教學結束后,教師收集了學生的反饋意見,并對他們提出的建議和問題進行了整理和歸納。學生普遍表示對這次教學感到滿意,認為通過這次學習對不同國家的節日和習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尊重。他們也提出了一些寶貴的建議,如增加互動環節、提供更多文化背景資料等。
(四)持續改進的方向
首先,教師應加強文化意識的培養,將文化教育融人每個教學環節中,通過更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活動,如文化講座、文化沙龍、文化交流等,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和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同時,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他們能夠在國際交流中更加自如地應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其次,教師應不斷優化教學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參與度,應更加注重對小組的組建和引導,確保每個小組都能進行深入而有效的討論。同時,教師應提前規劃好角色扮演的內容和形式,并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準備時間和指導。此外,教師還應積極探索更多創新的教學方法和技術手段,如利用互聯網資源進行在線學習、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進行文化體驗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最后,教師應持續關注學生的反饋和需求,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設計,并定期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對他們提出的建議和問題進行認真分析和處理。同時,教師應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和心理狀態,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幫助。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附屬中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