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高中階段英語教學已不再僅僅局限于語言知識的傳授,而是更加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其中,批判性思維作為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組成部分,對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讀后續寫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語言運用任務,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還能有效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隨著《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落地與推進,高中階段英語教學經歷了深刻的變革。本文緊密圍繞這一主題,從情境創設、問題驅動、思維導圖繪制、數字賦能以及評價指南制訂等多個維度展開深人探討,旨在探索如何通過讀后續寫教學活動有效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創設教學情境,編寫批判性閱讀指南,從感知到理解
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個人成長經歷,教師創設與自然災害相關的教學情境,旨在引導學生將閱讀中獲取的語言知識應用于實際寫作中。通過模擬新聞報道、撰寫救援日志、編寫防災手冊等多種形式,學生能夠在具體情境中實現語言的有效應用,從而提升英語表達的準確性和豐富性?;凇白鲋袑W”的教育理念,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文本的方式,使其深入分析原文的敘事結構、人物塑造以及情節發展等要素,從而掌握續寫的基本要點與技巧。同時,教師還可以傳授具體的寫作策略,如設置懸念、進行情感渲染以及注重細節描寫等,以進一步提
升學生的續寫能力。
在人教版英語高中必修一Unit4NaturalDisas-ters中,教師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引導學生了解自然災害的嚴重性,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以“TheStoryofanEyewitness\"為例,教師在導入環節,向學生展現了1906年舊金山地震的影像資料,并提出問題:“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1906 San Fran-cisco earthquake?\"和\"How do you think people survi-vedsuchadisaster?\"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關鍵詞 :Earthquake,Fire,Destruction,CommunicationFailure。對于學生來說1906年太過遙遠,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創設的方式消除信息差,使學生實現新舊知識的聯系。
首先,教師帶領學生快速瀏覽文本,讓學生思考核心問題 :Where did the earthquake happen? Whathappened immediatelyafter thequake? 和List3majordifficultiesfirefightersfaced。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定位具體的段落,研讀細節。文章在Para1中提到了被摧毀的建筑物類型(factories,stores,hotels,housesoftherich);Para2\~3中給出了地震的時間次生災難(Wednesday
);Para4描述出居民的反應(calmness,sharingblankets,no fights)。教師以此方式培養學生的快速閱讀能力和從文本中獲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學生整體閱讀文本,尋找各段落的主題句,根據獲取到的表層信息確定各段的主題句,從而歸納大意,并按照時間的順序繪制出內容結構框架,如圖1所示。

教師通過獲取表層信息一梳理文本結構一啟發深度閱讀流程,確定批判性閱讀指南要點,讓學生深入閱讀文本,關注作者的寫作方法、語言特點以及文本背后的深層含義,思考“作者如何通過描述地震后的景象展現出災難的嚴重性?居民在災難面前的反應是什么?你認為作者想要傳遞怎么樣的信息?”由此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與疑問,形成批判性思維。
二、設置問題驅動,研讀語篇內容,由表層到深層
在讀后續寫教學中,批判性思維主要體現在學生面對問題時所展現出的分析、綜合以及評價等思維方式,這些思維方式有助于學生實現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的提升。具體而言,學生需要基于閱讀文本的內容進行合理的預測,這要求他們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夠精準識別文本中的關鍵信息,理解故事情節的發展,并在此基礎上完成故事內容的創造性續寫。
仍以人教版英語高中必修一Unit4NaturalDisasters中的\"TheStoryofanEyewitness\"為例。本文是一篇記敘文,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緊抓記敘文的六要素,這是學生理解故事情節的基礎,讓學生瀏覽全文,并在原文中勾選并標注出相關要素,提煉出故事梗概。在初閱讀環節,學生能夠獲取地震發生的時間(when)地點(where)主要人物(who)事件經過(what和how)以及原因(why)等關鍵信息,這些信息構成了續寫的基礎。在具體教學中圍繞記敘文六要素,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繼續閱讀,理清故事情節線,其包括了解地震發生的過程、人們的反應、救援行為以及災后重建等。通過閱讀,學生可以梳理出兩條主要的故事情節線,分別是地震發生的過程及其危害。這兩條線索為學生提供了續寫的重要切入點與方向,學生可依據這些線索,預測地震后人們的行動與心理變化,以及他們未來如何應對災難帶來的一系列挑戰。
因此,教師以問題為驅動,組織學生深入思考,問題類型包括預測與推斷、情節發展問題和主題思考問題等,引導學生多角度審視問題,提出疑問,尋
求合適的解決方法。具體問題驅動任務包括:如果你是文章的目擊者,你會如何描述地震發生時的情景?(預測與推斷問題)教師嘗試讓學生從細節入手:“Intheearly morning,San Francisco wasstill a littlequietinthe sky. Suddenly,the silence was broken byasudden force. The bottom began to tremble slightly.Adeep roar came from afar.. and then the vibrationbecamemoreandmoreviolent...”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推理與預測:當救援隊迅速抵達現場后,你認為他們會怎么做?請你結合個人知識與經驗展開分析。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可以從個人和社會兩個角度出發進行深人探討:有的表達了如何預防自然災害的發生,如何在災害發生后減輕其對社會的影響;有的則提出了應當構建預警系統、準備應急物資以及提升公民的防災意識等。在討論過程中,教師鼓勵各小組積極發言,記錄并整理小組內的討論成果,并嘗試將其轉化為讀后續寫的素材,以此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三、繪制思維導圖,構建續寫框架,從分散到連貫化等,以構建情節。
為了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思維導圖可視化教學的優勢,輔助學生整理閱讀材料,構建清晰的續寫框架,確保續寫內容與原文情節無縫對接,保證其整體的一致性與協調性。以“The Storyof anEyewitness\"為例,該文章詳細敘述了舊金山地震目擊者JackLondon所經歷的災難場景。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通讀文章,引導其尋找和確定一個段落的主題句。在指導學生進行讀后續寫的過程中,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在邏輯與情節發展,通過分析文章的敘述順序、因果關系以及時間線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結構與內容。同時,教師要樹立學生的線索意識,因為線索既是連接文章各部分的重要紐帶,又是學生進行續寫的重要依據。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尋找文章中的有效線索,如人物關系、事件發展、情感變
在本文的教學中,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學生概括出文本第一、二自然段描述了地震破壞的情況(Destructionof theEarthquake),第三自然段講述了民眾的反應(Reactionof thePeople)。在深度閱讀過程中,學生應關注文本細節,特別是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巧妙地運用了三個“Alistof\"構成排比句,分別描述了地震中被摧毀的建筑物、勇敢的人們以及逝去的生命,從而表現了地震對人類社會的毀滅性打擊。學生通過細讀文本,尋找關鍵詞,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體會作者的情感,由此產生共鳴,形成批判性思維。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帶領學生閱讀文本,確定其主題框架(脈絡、線索),并梳理文章內容(細節),進而形成框架。隨后,學生基于該框架進行續寫構思,并最終形成思維導圖,如圖2所示。

四、數字技術賦能,構建主題資源庫,從固化到創新
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習是學生在已有知識基礎上主動建構新知識的過程;而數字技術賦能下的資源庫建設,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自主學習平臺,使學生能夠根據個人的學習興趣和需求實現更加個性化的學習。在Unit4NaturalDisasters的教學中,除了教材中的篇章,教師還可以利用數字技術(如網絡檢索、電子圖書館、Kimi.ai工具等)搜集與自然災害主題相關的課外閱讀材料,如“The Real Robinson Crusoe”“Castaway at CutlassBlade\"\"WhaleAttack\"等。這些材料與主題內容緊密相關,情節豐富且語言地道,能夠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語言輸人與思維啟發。教師將“TheStoryofanEyewitness\"語篇與課外閱讀材料相結合,構建以“自然災害”為主題的語篇群,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語言輸入與思維啟發。資源庫構建完成后,教師以“TheStoryofanEyewitness”為切入點,講述一位目擊者在地震中的親身經歷,其中包括地震前的預兆、地震發生時人們的恐慌和地震后的救援與重建。文章主題鮮明,圍繞“人與自然\"的關系展開,傳遞了面對自然災害時人類的堅韌以及互助精神。在閱讀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對資源庫中的其他文本中描述的自然災害進行對比,分析不同閱讀篇幅的自然災害場景、人物反應以及作者的寫作方法等,加深學生對自然災害破壞力的理解,在對比中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幫助學生對自然災害形成全面、客觀的認知。
在讀后續寫環節,教師鼓勵學生使用在線平臺如Grmmarly、Tunintin等進行創作,其間可以借助Kimi.ai工具實現思維拓展。Kimi.ai工具可以根據學生提供的主題與關鍵詞,提供學生所需要的要點內容與信息,以此幫助學生續寫,同時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在讀后續寫中展現自己的想法與新穎的觀點。在整個續寫活動中,學生通過Kimi.ai檢索到關于1906年舊金山地震的圖片、視頻以及紀錄片和文獻資料,尋找續寫靈感,以文本JackLondon為原型,思考其在災后的生活、心理變化以及重建家園過程。每組學生選派代表,解釋小組創作思路(角色設定、情節發展、主題深化等),以此促進小組間的交流與碰撞。在分享與討論中,學生完成故事的續寫。這種學習方式能夠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在學習中更加主動和積極。
五、制訂評價指南,分析續寫內容,從單一到多元
讀后續寫是高中英語教學中的一種重要教學活動,教師通過續寫文章的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閱讀理解以及寫作能力?;诋斍罢J可的讀后續寫評價標準,結合教學目的與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確定了具體的評價標準要點及內容,如表1所示。
以人教版英語高中必修一Unit4NaturalDisasters中“TheStoryofanEyewitness\"的教學為例,學生確定讀后續寫情節主題后,搭建續寫框架,列出大綱,包括救援隊伍的到來、受災群眾的安置還有重建工作等重要情節。針對每個情節要點,學生細化答案,如思考“救援隊伍是如何迅速趕到受災現場?受災群眾在安置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在思考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得到進一步提升。結合評價要點,教師展示學生續寫片段:
Aftertheearthquake,therescue teamrushedtothe scene like arrows. They were dressed in rescue clothing, carriedprofessional equipmentand methodicallycarried out rescue work.A young firefighter found a trapped girl inruins.He carefully cleared the rubble around her, comforting her and trying to rescue her. After the girl wasrescued,she hugged the firefighter tightly and thanked him with tears. The girl was then sent to a temporary settlement where she was properly cared for and comforted.

根據評價要點,教師組織學生從立意邏輯、續寫內容、續寫語言等方面展開討論。有的學生認為片段內容是圍繞地震后救援工作展開的,符合主題要求;有的學生認為此片段續寫內容與原文情節連貫,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且救援過程描述清晰,尤其通過人物的動作、心理以及語言描寫,充分展現了救援人員無畏的品質以及小女孩在獲救后所表達的感激之情。在交流分享中,學生不僅展示了自已讀后續寫的作品,還可以從同伴的作品中汲取靈感、發現不足,進一步深化個人對原文主題、人物性格以及情節發展的理解,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陜西省安康中學)
編輯: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