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期“三農”問題的重要戰略,也是化解城鄉矛盾的重要著力點。同時,鄉村振興戰略能夠促進社會資本、人力資本等向農村聚集。在農村人口空心化的大背景下,農村生源大學生是鄉村振興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本,也是鄉村產業振興的主體性力量。為此,要積極鼓勵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創業,為他們返鄉創業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和幫扶政策,促使他們在農村舞臺上“大有可為”“大展身手”。
一、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創業的重要意義
鄉村振興需要一大批懂管理、懂市場、有知識的高素質人才,但在城市化進程中部分農村居民涌人城市,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缺失,農村人口老齡化嚴重,這些都成為鄉村振興的不利因素。顯然,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創業有利于解決農村發展中的主體缺位問題,為鄉村振興提供高素質的人力資源[1]。
(一)響應國家穩就業的政策號召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問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就業工作,在穩就業、促就業方面提出了具體實施意見和措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了完善就業優先政策的改革任務,指出要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2023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優化調整穩就業政策措施全力促發展惠民生的通知》,強調要激發活力擴大就業容量、拓寬渠道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同時,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等制定和出臺了支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措施。這些為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創業提供了良好政策環境。此外,在返鄉創業問題上,農村生源大學生擁有地緣、人力、政策的優勢,不僅能夠獲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創業政策支持,還能夠獲得鄉村振興的優惠政策。同時,農村生源大學生在知識視野、技術能力、管理理念等方面都較其他農村返鄉人員有一定優勢。因此,應當鼓勵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創業,促使他們在農村舞臺上大展手腳[2]。
(二)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資源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人才,但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導致農村勞動力較為匱乏、優秀人才較為短缺,成為制約鄉村振興的不利因素。特別是在農業集約化、數字化發展中,許多農村缺乏既了解鄉村文化、經濟、產業發展規律,又具備寬闊知識視野、鄉土情懷、先進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創業,能夠為鄉村振興帶來新的知識、技術、理念等資源,解決鄉村產業發展中缺人才、缺技術的問題,為鄉村產業振興注人新的活力。此外,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創業有助于挖掘隱藏于鄉村社會的文化財富、精神財富、物質財富等,促進人才、產業、資本等要素的良性循環,對鄉村產業發展、經濟振興和社會繁榮等具有重要意義。
(三)發揮大學生在鄉村振興中的生力軍作用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人數持續增加,2024年全國畢業生總數已超過1179萬,大學生就業進入總量過剩、結構性短缺的發展階段。一方面,許多一、二線城市出現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留學生、博士生不得不搶本科生或專科生的“飯碗”。與城市大學生相比,農村生源大學生在家庭背景、社會資源、社交能力等方面相對較弱,面臨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窘境。另一方面,許多農村面臨勞動力短缺、大學畢業生貴乏等問題,并因此影響著鄉村產業發展和經濟振興。顯然,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創業,能夠解決自身的就業難問題,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將所學專業知識、科學技術等用于農業生產、農村發展等。同時,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創業有助于解決農村創業主體缺失問題,體現農村生源大學生的人生價值。
一、鄉村振興中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創業的現實障礙
主觀意愿上,大部分農村生源大學生渴望“跳農門”,實現“城市夢”,不愿返鄉創業。客觀現實中,農村營商環境和基礎設施不夠好,創業扶持政策不夠完善,導致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創業之路“困難重重”[3]。
(一)農村生源大學生“不愿返鄉”
在傳統教育觀念中,讀書、高考是農村生源大學生出人頭地、實現社會階層跨越的重要出路,也是改變農村家庭命運的重要方式。這種“跳農門”、端“鐵飯碗”、成為“城里人”的觀念早已深人人心,成為多數農村生源大學生從小被灌輸的人生信念。在這種情況下,許多農村生源大學生背負著父輩的期待,擁有擺脫現有社會階層的強烈愿望。比如,許多農村生源大學生將城市的體面生活當作人生夢想,將留在城市、找份體面工作作為實現夢想的途徑,將在城市扎根、有房有車作為奮斗自標。此外,鄉里鄉親、親朋好友等也對他們有著較高的社會期待,將返鄉的農村生源大學生視為“在城里混不下去”的失敗者,無形中給農村生源大學生造成一定思想壓力。這些社會觀念、人生期待和社會壓力,在農村生源大學生思想上留下深深烙印:鄉村生活是社會的底層,返鄉是一件丟人的事情,不到萬不得已,不能返鄉就業或創業。因此,許多農村生源大學生寧愿在城市租住破小的出租屋,拿著微薄的薪水,過著“月光族”的生活,也不愿返鄉創業[4]。
(二)農村生源大學生“創業受限”
相較于城市包容的社會文化、良好的營商環境、完善的基礎設施等,以熟人圈子為主的鄉村社會在營商環境、基礎設施等方面還有差距,無法為農村生源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首先,農村的社會交往夾帶著“人情世故”“家族關系”等因素,農村生源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人生閱歷,不擅長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和人情世故,這些成為他們返鄉創業的障礙。其次,農村的法治環境、農民的契約精神和法律意識還不夠強,這些增加了農村生源大學生創業過程中的用地、用工等協調成本。最后,農村公共服務和設施還有待完善,在金融服務、交通物流、網絡通信、創業園區等方面存在不足。比如,農村的金融體系不發達,創業融資難度大,這些往往是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攔路虎”。許多農村的物流代辦點、物流中心、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落后,無法為大件產品物流、農產品冷鏈運輸等提供物流運輸支持。偏遠農村或山區的網絡基礎設施落后,5G網絡、電信網絡等不夠好,難以為淘寶直播賣貨、抖音直播帶貨等提供技術支持。在多種不利因素影響下,許多農村生源大學生面臨創業難、難創業的返鄉創業困境[5]。
(三)農村生源大學生“不會創業”
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創業不僅需要有正確的擇業觀念,還需要有較強的創業能力。近年來,多數高校開設了創新創業課程,實施了大學生創業項目、創業大賽等,建立了創業孵化中心、大學生創業平臺等。但從總體上看,高校專業設置和學科建設多以專業知識、專業教學為主,而不是為了培養具有創新意識、拼搏意識的創業者。大學生創業教育仍存在思想重視不夠、協調機制缺失、教育效果不理想等問題。此外,部分高校專業教學更側重理論知識,強調學生的理論知識儲備,忽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業能力培養。在這種人才培養理念下,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創業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許多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后,不知道如何選擇創業項目、怎樣經營管理、如何開拓市場等。部分農村生源大學生還缺乏農村就業創業的實踐經驗。在長期學習生涯中,他們與農村生活、創業實踐等處于隔絕狀態。這些導致他們雖有返鄉創業的熱情,但缺乏返鄉創業的實力,有些對返鄉創業還停留在不切實際的幻想或規劃,沒有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和現實考量[6]。
(四)農村生源大學生“難有作為”
在鄉村振興進程中,地方政府對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創業多持積極支持態度,并制定了許多返鄉創業優惠政策。但是,有些優惠政策缺乏配套性、協調性、可操作性,難以真正落地。比如,雖然各級政府出臺了許多針對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創業的貸款擔保、財政貼息等政策,但在政策執行中商業銀行、貸款公司、相關部門附加了不少限制條件。在這種情況下,返鄉創業的農村生源大學生存在的創業資金短缺、貸款擔保難等問題并未得到有效解決。此外,地方政府對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創業的稅收、財政等政策支持不夠,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創業培訓、創業咨詢、法律服務、市場營銷等公共服務體系。在返鄉創業實踐中,許多農村生源大學生遭遇行政審批難、生產經營難、市場開拓難,往往是滿懷熱情卻四處碰壁。比如,在企業注冊登記時,返鄉創業大學生往往要奔走于市場監管、稅務、農業、社保等多個部門,需要準備各種資料、文件、證明等,應對有關部門的檢查和審批,這些現象導致農村生源大學生難以大展身手。
三、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創業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探索
農村生源大學生是新時代萬眾創業的重要主體,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人力資源。但在實踐中,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創業面臨“不愿返鄉”“不會創業”“難有作為”等問題,難以實現自己的“農村夢”和“創業夢”。為此,應當培養農村生源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及能力,改善農村的營商環境、基礎設施和政策環境等[7]。
(一)培養創業觀念,促使農村生源大學生“愿意返鄉創業”
面對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創業難問題,首要任務是培養他們正確的擇業觀和創業觀,解決他們“不愿返鄉”問題。首先,高校要以思政教育、創業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等為平臺,對大學生進行擇業觀、創業觀等教育。比如,高校要深入細致地開展大學生就業現狀調查、就業形勢分析等,使學生對就業率、薪資水平、就業機會等有客觀理性的認識,改變他們不切實際的擇業觀念和職業規劃。其次,高校要引導大學生轉變“鐵飯碗”“跳農門”“城市優于農村”等傳統觀念,宣傳鄉村振興、萬眾創業、產業轉型等國家政策,培養農村生源大學生的創業觀。比如,高校要引導農村生源大學生正確看待返鄉創業、城鄉差距、個人發展等問題,促使他們擺脫傳統就業觀念的束縛。最后,社會輿論、網絡平臺、新聞媒體等要開展大學生創業宣傳,為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創業提供良好輿論環境。比如,有關部門可以通過抖音短視頻、微信公眾號等宣傳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成功案例,營造“返鄉創業正確”“創業成功光榮”的社會輿論。有關部門要以“三下鄉”活動為平臺,宣傳農村的新變化和新成果,消除大眾對大學生返鄉創業的認識偏見。
(二)培養創業能力,助力農村生源大學生“可以大有作為”
創業能力培養是農村生源大學生在農村舞臺上“大有可為”的重要前提。因此,高校要建立以創業能力培養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將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融入課程建設、實習實訓等環節。同時,還要以鄉村振興、創新創業實踐等為主題,開辦針對農村生源大學生的創業課程、創業項目等,切實提高他們的返鄉創業能力。比如,可結合農村生源大學生所學專業,設立有針對性的創業孵化項目;還可與鄉村振興示范點建立合作機制,為他們提供實習實訓機會。此外,有關部門要針對大學生返鄉創業所需要具備的專業技能、創業能力等,開展農村產業布局、市場特點、重大商機、創業機會等創業培訓,提高他們對農村市場、農村創業的認識和理解。有關部門要完善大學生創業培訓機制,開設項目孵化、政策咨詢、市場營銷、經營管理等創業培訓課程,提高大學生的創業實踐能力。還可設立農村創業專題講座制度,邀請民營企業家、創業精英、專家學者等開設農村創業講座、創業案例分析、創業經驗分享等。
(三)優化創業環境,促使農村生源大學生“能夠返鄉創業”
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創業離不開良好的營商環境和基礎設施。地方政府要推動農村營商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以良好創業環境這一“梧桐樹”吸引返鄉大學生這些“金鳳凰”。首先,要推動村規鄉約、移風易俗等農村“軟環境”建設,培養農村的新文明、新風尚,減少舊風俗、舊觀念等對返鄉創業大學生的思想束縛。其次,要培養農民的市場意識、契約精神等,推動農村法治環境建設,減少大學生創業的用工、用地、交易摩擦等。再次,要推動創業服務體系建設。比如,加強農村普惠金融體系建設,發揮螞蟻金服、小微貸款、風險投資的創業金融服務功能。最后,要加強農村物流設施、道路交通、5G網站等建設,為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創業提供良好基礎設施。比如,推進農村產業發展的“硬環境”建設,從生態自然環境、生活配套資源、交通物流設施、網絡通信設施等方面改變農村的面貌,縮小城鄉基礎設施差距。加強農村5G基站、網絡通信、物流體系等建設,為農產品物流、農產品電商直播等創造良好條件。同時,還要推動農村基礎教育、醫療衛生、公共文化等建設,為返鄉大學生扎根農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環境[8]。
(四)加大政策扶持,助力農村生源大學生“能夠施展身手”
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創業并非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權宜之計,而是解決農村人力資源短缺、實現鄉村振興的長遠之謀。因此,地方政府要完善鼓勵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創業的長效機制,加大對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政策支持。第一,有關部門要調研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利益訴求、行為動機、現實挑戰等,為他們返鄉創業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優惠政策。比如,地方政府可以建立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創業數字檔案,提供用地審批、銀行信貸、融資抵押、稅費減免等一攬子優惠政策。建立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創業的行政審批“綠色通道”制度,降低返鄉創業大學生的行政門檻和行政成本。此外,還可為返鄉創業的農村生源大學生人團人黨、購房貸款、醫保社保等提供優惠政策,建構返鄉農村生源大學生的公共服務體系。第二,針對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創業中的融資難、擔保難等問題,建立以商業銀行、農商行、地方財政部門等為主的金融服務體系,為他們創業提供貸款貼息、貸款擔保等金融服務。還可成立農村生源大學生創業專項基金,以“財政 + 風險投資”的方式撬動風險投資資金,為農村生源大學生創業提供股權融資、股權轉讓等金融服務。
鄉村振興不僅需要投人資金、管理、技術、政策等,還需要一大批懂得市場運行規則、掌握農業生產技能、擁有先進思想觀念、熟悉網絡信息技術的新時代農民。生于農村、成長于城市的農村生源大學生,不僅熟悉鄉村的風土人情、社會關系、產業發展,同時也具備開闊的視野、專業的知識、先進的觀念等。因此,應將農村生源大學生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以創業觀念教育、營商環境建設、創業能力培養和創業支持政策等方式,引導他們在農村舞臺上大展身手。
參考文獻:
[1丁洪福,戰頌,陳嵐.農村生源大學生助推鄉村振興的困境與路徑選擇研究[J].農業經濟,2019(5):106-107.
[2」鐘祝,鄉村振興戰略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政策支持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78-83.
[3]蔡防.改革時期農業勞動力轉移與重新配置[J]中國農村經濟,2017(10):2-12.
[4]魏蔚眾創時代新生代農民工創業培訓的困境與對策探析[J].農業經濟,2017(2):103一104.
[5]彭文武,孫智信,劉偉輝.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影響因素與實現路徑研究[J].中國市場,2021(17):177-179.
[6]張靜,眾創時代返鄉農業工創業培訓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18(2):152-155.
[7劉名菊.精準扶貧視野下返鄉農民工創業援助與農村脫貧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18(3):73-75.
[8]宋歡.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學生返鄉創業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9(22):58-61.
[責任編輯:李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