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litative study on the real experience and growth of nursing students after the death of patients LIU Jinlong1,SHEN Qi',GE Yuanyuan2,XIA Yun3,XU Yunjia1,HOU Binbin1,LOU Yan1*
1.School of Nursing,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Zhejiang 311121 China;2.Beijing Universityof Chinese MedicineDongfangCollege;3.HangzhouCancerHospital
*CorrespondingAuthor LOU Yan,E-mail:lygreeno924@hotmail.comKeywords nursing students; death events; experience; death education; nursing;qualitative study
在醫學技術不斷發展與公眾健康認知逐步深化的背景下,公民死亡的地點逐漸由家庭向醫院轉移[1]。這意味著醫護人員比其他行業更頻繁地經歷死亡事件,其死亡應對能力尤為重要。實習護生是從學生到護士過渡的角色,其所處的實習階段是護生從學校踏入醫院的關鍵時期,也是塑造其職業價值觀和認同感的重要時刻[2-3]。醫院環境中不可避免的死亡事件對實習護生而言是一項重要挑戰4,這不僅影響護生對死亡的情感體驗和深度思考,還直接關系到臨終病人的護理質量以及護生的實習效果、未來職業的選擇[5-7]。國外已有研究探究實習護生應對死亡事件的體驗[8-9],我國相關研究較少。鑒于不同國家在經濟、文化、生活方式及醫療教育等方面的差異,國外關于實習護生應對死亡事件的研究結果難以直接應用于我國。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我國實習護生在臨床實習期間應對病人死亡事件的經歷與體驗,從實習護生的角度出發,為護理管理者和教育者提供有針對性的死亡教育參考。現報道如下。
工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采用目的抽樣法選取2024年1月一3月浙江省6所三級甲等醫院的13名實習護生為訪談對象。納入標準:1)首次參與畢業實習的護理專業學生;2)在臨床實習過程中曾直接面對病人死亡;3)身體健康,無重大疾病;4)自愿參與本研究并愿意積極配合完成各項研究流程。排除標準:因身體或心理障礙中途退出的護生。根據資料飽和原則確定樣本量[10],本研究在訪談至第13名實習護生時資料達到飽和。參與訪談的實習護生的平均年齡為21歲,其中,女11人,男2人。訪談對象的一般資料見表1。本研究經過醫學倫理審查批準(審批號:2024082)。

1.2 研究方法
1.2.1 確定訪談提綱
根據訪談目的,通過查閱有關醫護人員應對病人離世體驗的相關文獻[11-14]初步整理訪談重點問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咨詢護理教育、臨床護理、死亡教育和生命倫理學專家,初步擬定訪談提綱。選取符合納入和排除標準的2名實習護生進行預訪談,根據預訪談結果對訪談提綱進行修訂,形成最終的訪談提綱。1)在你的臨床實習期間經歷了多少次病人離世?你在其中的主要角色有哪些?2)經歷病人離世短期內(1~2周)對你有什么影響?如情緒、工作反應度、工作積極性、與他人交流(包括但不限于老師、同學、病人、家屬)等方面?3)你是如何應對這些影響的?如情緒調節、加強死亡認知、回避思考等方面?效果怎么樣?4)在應對過程中你有沒有遇到一些困難?當時得到了什么樣的支持?效果如何?你認為最需要哪方面的支持?5)在應對病人離世過程中哪些部分應對起來比較容易?你是怎么做到的?6)病人離世的經歷有沒有對你長期的職業規劃、職業選擇、職業認同感等產生影響?如果有,主要是什么樣的影響?你是如何去應對的?7)你認為自己在死亡教育的知識和技能方面有所缺乏嗎?如果有,主要是哪些?缺乏這些知識或技能對你自身或在照顧病人時產生了哪些影響?8)你認為實習護生在死亡教育方面需要哪些支持和培訓?開始時間、內容與形式?9)還有其他有關應對病人離世方面的經驗分享嗎?
1.2.2 實施半結構訪談
采用描述性現象學研究方法,對受訪者進行一對一的半結構訪談。考慮到訪談實施期間正逢假期,實習護生線下時間緊張且訪談安排困難。同時,訪談對象來自不同醫院,存在排班和地域差異,線下訪談實施面臨挑戰。因此,選擇在線上實施訪談。訪談前與受訪者約定訪談時間、形式,并說明訪談目的,承諾訪談結果將僅用于本研究,并嚴格保護受訪者的隱私和權益。在受訪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后,與其在“釘釘會議”應用程序上進行調試工作的準備,確保訪談過程可以清晰、全面地捕捉受訪者的真實表達和非語言信息。訪談時選擇安靜、私密、網絡良好的房間作為線上訪談地點。以訪談提綱為指導,鼓勵受訪者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觀點,注意記錄受訪者的非語言信息,如手勢、表情、肢體動作等,對于訪談中出現的疑問或不明確之處,及時進行追問、復述和澄清。每次訪談時間為30~50min ,并在征得受訪者同意后進行全程錄像,以確保信息的完整性。
1.2.3 質量控制方法
所有研究者均接受了系統的質性研究方法培訓,精通訪談技巧,并能夠在訪談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提綱順序和詢問方式,確保訪談的流暢進行。研究人員包括多年從事安寧療護教育的導師1名、死亡教育方向的護理碩士研究生1名、本科護理專業實習生1名。1)準備階段:由2名均接受過質性研究培訓、熟練掌握訪談技巧并擁有質性研究經驗的訪談者實施訪談,訪談前邀請擅長質性研究的護理學教授對本研究進行指導。2)實施階段:研究者基于中立原則實施訪談,及時追問、處理受訪者的含糊表述,以實現信息收集的最大化。3)分析整理階段:由2名研究者獨立對有價值的資料信息進行分析和提取,將結果與原始資料反復對比,并返回受訪者處求證。
1.2.4 資料分析方法
訪談結束后 24h 內由2名研究者采用Colaizzi7步分析法獨立對訪談資料進行分析[15],意見分歧處由課題組共同討論后確定。1)仔細閱讀全部訪談資料;2)提取對研究問題有意義的陳述;3)對提取出的陳述進行編碼;4)將編碼后的觀點聚類;5)將聚類的觀點寫成詳細、無遺漏的描述;6)提煉主題;7)結果返回受訪者核實。
2 結果
2.1主題1:病人離世前的應對體驗
2.1.1 終末期溝通技能不足
實習護生在與終末期病人或家屬進行交流時,不知如何開啟死亡相關話題,缺乏溝通技巧,往往難以實現有效的溝通。N4:“可能還是跟病人和病人家屬溝通解釋的時候有些不到位的地方,然后會顯得自己嘴特別笨,就是說不來話,也不知道怎么去安慰他們,會避免和他們說一些很沉重的事情”。N5:“比如說如何有效地安慰病人或者安慰家屬,或者怎么溝通這個事情,會覺得在這個方面缺乏技能”。
2.1.2 謹小慎微
實習護生在照護臨終病人時,由于深感責任重大,擔憂操作中出現偏差對病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因而在對臨終病人進行護理操作時會更加謹小慎微,注重慎獨精神。N1:“因為比較擔心因為自己的操作失誤對病人造成什么不良影響,所以會在給藥時或做一些治療時更加小心,再三核對,更加注意護理的嚴謹性”。N6:“前段時間在普外科也是有一個癌癥晚期的病人,可能在給他做一些護理的時候就會更加小心,然后會更加關注他的主訴”。N12:“我感覺這個事情發生之后對于我整體的臨床工作,會更加秉持慎獨的工作態度,然后遇到類似情況,就是病情比較重的病人,我還是擔心因為自己操作上的失誤給他們帶來傷害,這會使我愧疚一輩子”。
2.2主題2:遇到病人離世的心理情感反應
2.2.1 對病人家屬的悲傷感同身受
實習護生初次經歷病人離世,情緒易被帶入病人家屬悲傷的情緒,影響其當下的專業行為。N2:“病人彌留之際開始呼喊他的媽媽,然后我們打電話趕緊通知他的家人,電話那邊所有的話都是帶著哭腔的,他的家屬趕來時,又是放聲大哭,就是我覺得,嗯,這里是最難以接受的,就是感覺情緒就是會在聽到這個哭聲之后崩潰”。N11:“就是在他離世后的那一天,我可能會感覺到一個生命的流逝讓我感覺到有點悲傷”。
2.2.2 恐懼
當實習護生面對病人離世的現實時,會伴隨著恐懼情緒,對飲食、睡眠產生影響。N8:“我當時覺得既害怕又惋惜,畢竟看到病人去世是挺恐怖的,反正那天的飯是沒有好好吃的”。N2:“下夜班去值班室睡覺的時候,我明顯感覺那天下夜班回頭看的次數多了,好像有什么東西在跟著我,自己有些恐懼,人睡也不是特別順利”。
2.2.3 面對家屬不知所措
實習護生在遭遇病人離世時,往往因缺乏經驗而陷入短暫的思維空白,表現出明顯的不知所措;由于缺乏安慰家屬的經驗,擔心自己的言辭不夠恰當,或者害怕觸及家屬的敏感話題。N3:“當病人真的臨終時自己會有點手足無措的感覺”。N6:“比較難的可能就是會碰到一些病人病情比較重,然后家屬自身沒有接受這個事實,家屬的情緒波動在你面前展現出來的時候,我可能就會不太知道要怎么應對,就是可能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2.3主題3:面對搶救過程中的挑戰
2.3.1搶救時理論與實踐存在銜接困難
面對瀕死病人,實習護生存在搶救技能實施與內外科知識臨床應用的困難,如心肺復蘇技能等。N1:“跟真人身上操作肯定是有差別的,包括那個點位,就是模擬人身上的肋骨也是非常明顯的,但是真人身上就沒有那么明顯,你只能靠指點或者自己去看那兩個乳頭連線中點處,然后進行操作,我按的時候他的胸廓已經凹進去了,但是我感覺按得還是有點費力的,和那個模擬人身上完全不太一樣”。在實習過程中,如果不注重理論復習與拓展學習,會出現學校習得的理論知識與臨床實際應用之間的明顯鴻溝,使理論知識與實踐融合的困難。N12:“確實在課堂上接觸這種類似的狀況或者案例比較少,當真正處于那個情景之下,我感覺我不能迅速地反應過來自己應該做什么”。N13:“我們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的書在1年內就學完了,可能學完之后主要是為了應對考試,等你真正上臨床的時候就都忘掉了,我覺得各個方面還是有所缺乏的,在臨床上我更希望自己能夠將臨床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吧”。
2.3.2 搶救知識儲備不足
實習護生在搶救過程中常因搶救知識儲備不足而感到力不從心,由于缺乏對緊急情況作出迅速判斷和處理的能力,對于急救設備和藥物的使用也顯得生疏,使其在關鍵時刻難以有效參與搶救。N9:“當時搶救的時候,自己作為一個旁觀者,感覺什么忙也幫不上”。
N13:“因為他是我的病人,但當醫生說用哪個藥,這個藥哪個劑量什么的,其實我很想幫忙,但是我完全插不上手,我也沒有那么快的反應力”。
2.4主題4:經歷病人離世后自身的調節方式
2.4.1 傾訴
實習護生常常傾向于與朋友或同學分享他們的經歷,可以尋求與他人相似的經歷或者獲得來自他人的安慰和支持。N7:“通過跟一起實習的同學交流一下這方面的事情,大家互相分享一下”。N8:“我還會在微信里跟朋友分享這件事情,然后他們也會給我一些安慰,或者說有相同經歷的話也會說”。
2.4.2 轉移注意力
實習護生往往會尋求各種方式來進行自我調節,如追劇、讓自己忙碌起來或參與其他活動等轉移注意力。這些方法可以幫助他們暫時擺脫工作壓力,重新獲得內心的平靜。N8:“工作就不用代人生活了哦,我現在回家差不多就是看會偶像劇,后來就已經有點忘記了”。N11:“我覺得既然發生了這種事情,就應該快速地轉移一下注意力,盡量讓自己忙活起來”。
2.4.3 尋求帶教老師開導
實習護生經歷病人離世后會主動尋求帶教老師的幫助,以獲得溫暖的安慰和深刻的開導,同時,也會與其共同總結這一經歷的教訓和經驗,以幫助他們在今后更好地應對類似的挑戰。N1:“其實在看到了3床離世之后我蠻想和老師交流一下的,就有關怎么進行臨終護理、怎么安慰家屬等,但是我老師好像太忙了,處理完3床之后又立刻去了其他床位,后面也沒有再跟她說過這個事情”。N7:“事后我去找了我的帶教老師,想請教一下她為什么能夠那么從容地處理這類事情”。N12:“我老師跟我說,這種事情放在ICU就很常見,他跟我說死亡其實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作為醫護人員能做的就是去接受它,然后在必要的時候保持鎮定;我覺得這句話對我影響還挺大”。
2.5主題5:經歷死亡事件后的個人收獲
2.5.1 重塑生命價值觀
2.5.1.1 保持健康
經歷了病人離世后,實習護生更加深刻地意識到了身體健康的珍貴與重要性。受訪者表示為了維護身體健康,將采取一系列綜合措施,包括定期體檢、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等;同時,要努力改掉熬夜、飲食不規律等不良的生活習慣,從而保持身體的健康狀態。N2:“經歷了這些事之后我感覺生命真的很脆弱,所以我想每年要定期去體檢,平時注意鍛煉身體,保持好的生活習慣,也會督促家里人去體檢”。N9:“我之前吃飯很挑食,親自看到那些因為飲食不均衡導致癌癥的病人后,我意識到了健康飲食的重要性”。
2.5.1.2 珍惜當下
實習護生在經歷病人逝世后,深刻領悟到生命的短暫與珍貴,從而更加珍視當下的每一刻時光。N1:“我覺得經歷了這類事情之后我更加堅信了佛教的理念,緣起緣滅,一個人的一生就是這樣,而我們能做的只有珍惜當下,走好眼前每一步路”。N12:“我跟我家里人談起這個事情的時候,我對他們說那幾次經歷帶給我感覺就是,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能夠有尊嚴地活著,然后能夠好好地走完最后的路程,就已經是非常大的幸運了,我現在也是這么想”。
2.5.2 死亡應對技能有所提升
實習護生會反思參與搶救或照顧臨終病人的經歷,以期在下次面對類似情況時能做得更出色。N6:“在搶救結束后我會對整個流程和自己的操作進行復盤和反思吧,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也會請教老師,比如怎么把病人的情況最簡單明了地跟會診醫生說清楚,感覺下次再遇到這種突發狀況的時候一定能處理得更好”。N9:“無論是在急診、ICU或是腫瘤科,在每次經歷病人去世后我都會學到很多,包括給予家屬情感上的安慰、臨終護理的知識等”。N12:“老師們會有條不繁地一步一步進行處理,覺得老師們特別厲害,我今后在這個時候應該冷靜下來去思考怎么樣解決這個事情”。
2.5.3 職業選擇
2.5.3.1 對高死亡率科室的倦怠
實習護生在直面死亡后會經歷情感與心理的沖擊。部分受訪者表示可能會對急診、ICU或腫瘤科等高死亡率的科室產生職業倦怠感。這些特殊科室的工作環境常常讓他們感受到自我懷疑、壓抑和悲傷等負面情緒。N8:“我那時候就決定我再也不去監護室了,我覺得壓力會很大,病人生命垂危之際,我怕我不能夠搶救他,我們能救活他嗎?我會陷入自我懷疑,我就還覺得想離搶救多的科室遠一點嘛”。N10:“我自己主觀還是不太希望自己去從事一些就是面臨死亡比較多的職業,就比如說ICU這些科室,我自己可能不太愿意;死亡可能還是一個比較壓抑的事情吧,對于我、對于病人家屬,這些感覺接觸久了以后確實會容易讓人難過的,會影響到自己的生活”。
2.5.3.2 堅定護理職業
實習護生在直面病人離世后對護理職業的堅定信念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一些受訪者受到來自帶教老師的激勵,希望能夠像他們一樣熟練地參與到病人的搶救工作中去。與此同時,另一些受訪者通過親身經歷成功搶救病人而感到自豪,加深了他們對護理行業的認同和熱愛。N13:“所以當時更多的是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這樣的人,就是能夠幫助別人的人”。N8:“每次搶救完病人后我都會覺得很自豪,雖然有一些沒救回來,但是起碼在病人生命垂危的關頭我盡了自己的一份力,我覺得這就是醫護人員工作的意義所在”。
2.6主題6:對學校死亡教育的建議
2.6.1 課程設置
實習護生認為,進入臨床實習之前和第五個學期是進行死亡教育最合適的時間段。此外,他們還認為學校應該增加更多的死亡教育課程。N7:“那肯定是下臨床之前再來這么一次死亡教育的話會印象更加深刻一些”。N9:“因為大二的暑假是有間隙的,也可以在見習之前就學習這門課,可能會更有幫助”。N10:“我覺得可能我們這方面的課程可以再增設一些,我接觸過的死亡教育主要是因為我選修了這門課,那另外一些沒有選修的同學可能就沒有辦法接觸到這些東西”。
2.6.2 教學方法
學生建議學校的死亡教育方法可以增加實際操作、溝通技巧、情景模擬和邀請臨床老師分享經驗等環節,以提升學生對臨終護理的理解和應對能力。N4:“需要增加一些實操性的東西,還有溝通、宣教等”。N6:“我覺得臨終關懷課程中的模擬場景環節蠻能鍛煉這種應對病人死亡的心態和能力的,希望以后的臨終關懷課程能夠增加這個環節”。N11:“希望安寧療護課程能夠請有豐富經驗的臨床老師給我們講他處理病人離世的經驗和方法,我們學生還是蠻喜歡聽臨床上的故事的”。
3 討論
3.1幫助實習護生應對病人離世過程中的挑戰,關注其負性情緒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習護生在面對病人離世的整個過程中面臨著多種挑戰,包括病人離世前的溝通困難、謹小慎微以及病人離世時的不知所措等問題。這些挑戰與實習護生的死亡應對能力不足有關。死亡應對能力是指個體應對和處理死亡的一系列反應,包括所采取的技巧和適應性行為以及相應的信念和態度[16]。死亡應對能力的不足不僅影響終末期的護理質量,也使實習護生更易產生悲傷、恐懼等負面情緒。有研究指出,在為病人提供臨終關懷的過程中,負性情緒會影響實習護生對病人的態度以及護理質量,形成不良循環[5]。因此,提升實習護生的死亡應對能力、關注其在經歷病人離世后的負性情緒至關重要。有研究表明,死亡教育是向人們傳遞與死亡相關的知識、培養和提升對死亡事件的應對和處置能力;同時,應用于實踐生活中的特殊教育旨在幫助人們樹立科學、正確的生死價值觀念[17],能有效改善實習護生的負性情緒,成為當前改善護生死亡應對能力水平最有效的途徑之二[18]。2022年,Ye等[19]的研究對我國173所醫療院校開展的死亡教育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只有11所開設了死亡教育課程,這表明我國護理院校開展死亡教育課程較少。此外,由于死亡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是忌諱的話題[20],部分實習護生受到傳統文化思想的束縛,導致在病人離世后產生恐懼的心理。有研究顯示,帶教老師可以通過分享個人相關經驗、引導護生進行個人反思等協助護生應對負性情緒[21]。因此,護生的死亡教育需要院校與臨床實踐進行有效銜接,一方面,增加學校死亡教育的開課數量與質量;另一方面,實習醫院可以定期開展實習護生與帶教老師的心理疏導討論會,緩解實習護生的負性情緒,并提升其應對病人離世后管理負性情緒的能力。
3.2幫助實習護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
本研究結果顯示,部分實習護生因為成功搶救病人而感到自豪,這使其更加堅定護理職業的決心。然而,另一部分實習護生在病人離世后對高死亡率科室產生職業倦怠。具體表現為2個方面:一方面,實習護生表示其會感到內疚,特別是在搶救失敗的情況下,這會引發他們對自身能力的懷疑;另一方面,這類科室經常面對病人及其家屬的離世,導致實習護生常常處于悲傷的情緒中,他們擔心這種情緒會影響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因而感到壓抑和焦慮。有研究表明,護生死亡焦慮與實習后的就業意向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即處于低焦慮水平的護生更傾向于從事護理領域職業,而焦慮水平較高的護生則更有可能回避護理行業[6。因此,在護理教育過程中,應注重對護生的生命教育與護理倫理教育,引導其理性認知生命周期與職業功能。此外,實習過程中可以定期開展死亡咖啡館活動,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交流,鼓勵實習護生分享情感和經驗,相互支持和鼓勵,改善壓抑的工作氛圍[22],增強其職業韌性,提高對護理職業的認同感。
3.3加強死亡教育建設,優化學校的死亡教育
本研究結果顯示,接受過死亡教育的實習護生在面對病人離世時通常能夠展現出更高的死亡接受能力和更從容的應對能力。這些實習護生通過死亡教育的學習,對生命的脆弱性和死亡的自然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從而能夠在心理上和情感上更好地面對這一不可避免的現象。有研究表明,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死亡教育可以有效地緩解護生對死亡的恐懼和逃避心理,進而增強其對死亡的接受程度,促進形成積極的死亡態度[23]。因此,應注重護理院校對于死亡教育的建設,積極開展死亡教育課程,以提升護生對死亡的正確認知與應對能力。同時,本研究中實習護生對學校死亡教育提出了諸多建議,如希望增加實際操作、培訓溝通技巧等課程,并增加情景模擬等課程的時長,邀請臨床老師分享經驗等等。傳統文化中對于“忌諱死亡\"的觀念確實對現代教學方法的實施產生了一定影響。這種忌諱導致了許多人對死亡話題持有回避的態度,甚至可能產生恐懼或不適感。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一些創新的教學方法如書寫遺囑、體驗死亡、實地探訪臨終機構、參觀殯儀館和火葬場甚至邀請臨終病人進入課堂等,在實施過程中往往遭遇阻礙和爭議。因此,當前我國的死亡教育仍然以傳統的課堂講授、影視欣賞、小組案例討論、情景模擬為主。存在教學內容不夠貼合實際、缺乏體驗式死亡教育等問題。因此,今后我國護理院校的死亡教育可做如下改進。首先,引入敘事教學方法,如邀請經驗豐富的臨床老師分享故事,通過呈現故事素材、解釋和重現臨床老師的經歷,共同探索死亡的理解和意義[24]。這種方法可以改善教學內容的枯燥和教學效果的差異,幫助實習護生獲取關于死亡教育的知識,并提高其學習興趣。其次,創新死亡教育形式以符合當代年輕人的特點,使其由淺入深、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開展,如安心卡等卡牌游戲,具有玩法豐富有趣、操作簡單、互動性強等優勢,在我國護士群體的死亡教育中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5],可以考慮將安心卡引入護生死亡教育工具,增強實習護生之間及實習護生與授課教師之間關于死亡話題的溝通。最后,已有研究表明,情景模擬教學法可以有效增加學生的臨終關懷技能與自我效能[26-27],并提升與病人的溝通技巧[28]。因此,未來我國護理院校的死亡教育課程中可以增加情景模擬授課的比例,以進一步提升死亡教育的效果。在開課時間方面,部分護生認為第五個學期是最佳的開課時機。目前,我國的臨終關懷課程大多安排在第2個學期和第3個學期[23.29-30],但很少有研究探討最佳的開課時間。因此,未來可以進一步研究開課最佳時機對護生死亡態度的影響。
4小結
本研究結果表明,實習護生在經歷病人離世前后面臨不知所措、應對不足等挑戰,會產生悲傷、恐懼等負性情緒,對其短期內的工作效率及日常生活造成一定不良影響;但也產生了一定的積極效應,包括幫助護生樹立積極的價值觀、促進對于生活的熱愛及對生命的珍視、更加堅定護理職業認同感、提升了死亡應對能力。經歷病人離世是護生成長的必經之路,健全系統化的死亡教育可減少護生的不良應對,幫助其職業生涯的順利過渡。本研究提示可建立一體化與延續性的死亡教育機制,即實習前期院校進行系統的死亡教育,實習過程中臨床帶教老師定期進行溝通交流與心理疏導,但如何實現有效的銜接仍是未來可探討的研究方向。本研究尚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被訪談的實習護生大多來自杭州市高校,所接受的死亡教育可能和我國其他地區高校存在差異,后續研究可納入不同地區的實習護生為訪談對象,以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LIN HJ,NIP,WUB,et al.The congruence between the preferred and actual places of death among terminal cancer patients in China [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4,15:1382272.
[2]WANG A H,LEE C T,ESPIN S.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experiences of anxiety-producing situations in clinical practicums:a descriptive survey study[J].Nurse Education Today, 2019,76:103-108.
[3]XIONG W H,ZHU A Q.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among intermship nurses at different internship stages:a qualitative study[J].Nursing Open,2023,10(1):328-336.
[4]HE YQ,LI T.Death attitudes and death anxiety among medical internsafter the 2O2O outbreakof the novel coronavirus[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2,13:698546.
[5]HENOCH I,MELIN-JOHANSSON C,BERGH I,et al.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attitudes and preparedness toward caring for dying persons--a longitudinal study[J].Nurse Education inPractice,2017,26:12-20.
[6]YULONG T,XIAORANQ.A study on employment intention and deathanxiety of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after internship[J]. Adultand Higher Education,2023,5(14):64-69.
[7] XIEL,LIYJ,GEWJ,etal.Therelationshipbetweendeath attitude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nursing students from the mainland of China[J].Nurse Education Today,2021,1O7:105150.
[8] GORCHS-FONTN,RAMON-ARIBAUA,YILDIRIMM,etal. Nursing students' first experience of death:identifying mechanisms for practice learning.A realist review[J].Nurse Education Today, 2021,96:104637.
[9] KOKTURK DALCALI B,TAS A S.What intern nursing students in Turkey think about death and end-of-life care?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J].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2021,6O(6): 4417- 4434.
[10]KERR C,NIXON A,WILD D.Assessing and demonstrating data saturation inqualitative inquiry supporting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research[J].Expert Review of Pharmacoeconomics amp; Outcomes Research,2010,10(3):269-281.
[11]KING P A,THOMAS S P.Phenomenological study of ICU nurses'experiences caring for dying patients[J].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2013,35(10):1292-1308.
[12]ZHENG R S,GUO Q H,DONG FQ,et al.Chinese oncology nurses'experience on caring for dying patients who are on their final days: a qualitative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15,52(1):288-296.
[13]COSTELLO J.Nursing older dying patients: findings from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death and dying in elderly care wards[J]. Journal ofAdvanced Nursing,20o1,35(1):59-68.
[14]KHALAF I A,AL-DWEIK G,ABU-SNIENEH H,et dl. Nurses'experiences of grief following patient death:a qualitative approach[J]. Journal of Holistic Nursing,2O18,36(3): 228-240.
[15]XIAOYAN L,WEILIAN J,CHUNJIANL,et al.Motivators and obstacl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linical nurses: a qualitative research[J].Journal of Nursing,2023,3O(2):27-30.
[16]GALIANAL,OLIVER A,DE SIMONEG,etal.A brief measure for the assessment of competence in coping with death: the Coping with Death Scale short version[J]. 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 2019,57(2): 209-215.
[17]DOKA K J.Hannelore wass:death education--an enduring legacy [J].Death Studies,2015,39(9):545-548.
[18]MILLER-LEWIS L,TIEMAN J,RAWLINGS D,etal. Correlates of perceived death competence:what role does meaning-inlife and quality-of-life play?[J].Pallitive amp; Supportive Care,2019,17 (5):550-560.
[19]YEG C,MAO JH,HU JJ,et al.Palliative care medical student education:a cross-sectional medical school survey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J].BMJSupportiveamp;Palliative Care,2O22,12(e4):e493- e496.
[20]WANG Y H, HUANG Y, ZHENG R S,et al.Intern nursing students'perceived barriers to providing end-of-life care for dying cancer patients in a death taboo cultural context:a qualitative study [J].Asia-Pacific Journal of Oncology Nursing,2023,10(4):100210.
[21]RONCONIL,BIANCALANI G,MEDESIG A,et al.Death education for palliative psychology:the impact of a death education course forItalian university students[J].Behavioral Sciences,2023, 13(2):182.
[22]WANGJJ,QIU C,ZHOU L,et al.The death café:effectiveness ofa hospice care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nursing undergraduates based on LIFE experience--a qualitative study[J].Nurse Education Today,2023,131:105981.
[23]WUQW,ZHUPT,JIQY,et al.The effect of death education course utilizing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on first grade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 attitudes and coping abilities towards death:a mixed study design[J].Nurse Education Today, 2023,126:105809.
[24]BROWNST,KIRKPATRICKMK,MANGUMD,etal.A review of narrative pedagogy strategies to transform traditional nursing education[J].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2Oo8,47(6): 283-286.
[25]程秀麗,成芳.安心茶話屋在腫瘤科護士死亡教育中的應用[J]. 中華護理雜志,2019,54(12):1777-1781.
[26]KIRKPATRICK A J,CANTRELL M A,SMELTZER S C. Relationships among nursing student pallative care knowledge, experience,self-awareness,and performance:an end-of-life simulation study[J].Nurse Education Today,2O19,73:23-30.
[27]TAMAKI T,INUMARU A,YOKOI Y,et al.The effectiveness of end-of-life care simulation in undergraduate nursing education: a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Nurse Education Today,2O19,76: 1-7.
[28]BROWNCE,BACK AL,FORD DW,et al.Self-assessment scores improveaftersimulation-basedpalliativecare communication skill workshops[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ospiceamp; Palliative Care,2018,35(1):45-51.
[29]TIANX,ZHENG XT,PENGYY,et al.The efects of hospice care education on first-year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a mixed-methods study[J].Nurse Education Today,2024,134:106095.
[30]饒艷,江大為,張欣穎,等.基于諾丁斯關懷理論的高職護生安寧 療護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J].護理學雜志,2023,38(20):72-75. (收稿日期:2024-10-26;修回日期:2025-03-27) (本文編輯 趙奕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