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2020年全球統計數據顯示,新增肺癌病例在診斷癌癥病例中占11% ,我國發病例數達81.56萬例,占全球發病例數的
。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SCLC)和非小細胞肺癌(NSCLC),臨床中以NSCLC最為常見。由于NSCLC早期癥狀隱匿,多數病人確診時已處于疾病晚期。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是免疫治療的常用方法,其以免疫細胞為靶點,通過增強抗腫瘤免疫效應促使病人長期獲益。但晚期NSCLC病人受病情影響,多喪失生活希望,存在不同程度的癌因性疲乏,這也是導致病人生命態度偏移的原因之一[2]。故需為病人提供可靠、有效、安全的護理,以期改善病人預后。常規護理僅關注個體生理舒適度,并未針對晚期癌癥病人的心理特點開展護理,難以滿足病人需求。靈性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追求生命意義的精神力量,也是一種積極的生活體驗與主觀感受,肺癌作為特殊的應激創傷性事件,對病人靈性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有研究發現,多數癌癥病人均有靈性照護需求[3]。靈性照護干預模式是基于姑息護理理論提出的一種護理模式,強調以病人靈性需求為引導,通過指導病人希望、信念及價值觀等靈性價值,協助病人尋找人生的目標及意義,整合內外在資源力量戰勝疾病,以獲取精神的安寧與舒適。國外將靈性照護干預模式用于癌癥病人已有較多報道,其在提高病人希望水平方面效果明顯,但我國對這一護理模式的認識尚淺,相關研究較少。本研究選取我院2022年1月—12月收治的80例肺病病人為研究對象,分析基于姑息護理理論的靈性照護干預模式對肺癌病人希望水平、癌因性疲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2年1月一12月在濟南市第八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肺癌病人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40例。納入標準:1)符合《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24版)》4,并經影像學檢查確診;2)腫瘤TNM分期為ⅢI期或V期[5];3)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4)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存在藥物禁忌證者;2)存在交流障礙者;3)預計生存期 lt;6 個月者;4)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5)合并精神系統疾病者。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見表1。本研究已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審批號:NO.2022021)。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1健康宣教:向病人口頭講解疾病知識,引導病人提出問題并給予解答,告知病人藥物治療的注意事項、流程及方法等;2)用藥指導:遵醫囑指導病人用藥;3)飲食指導:以病人實際病情并結合其飲食喜好,指導進食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等食物,禁食刺激性、油膩等食物;4)心理護理:與病人耐心溝通,了解病人需求并盡可能滿足,以治療成功病例激勵病人,強調配合治療的重要性,囑咐家屬多關愛、陪伴病人,關注病人情緒變化,通過冥想、深呼吸、聽音樂等方式放松身心。
試驗組實施基于姑息護理理論的靈性照護干預模式,具體如下:
1.2.1 組建靈性照護干預小組
由1名主管護師、1名護士長和3名護士組成靈性照護小組。護士長擔任組長,負責協調管理護理工作,護理前對護士進行培訓,講解靈性照護模式的實施目的、干預方法及可能存在的問題,嚴格考核,經考核通過后方可參與護理干預。
1.2.2 靈性需求評估
于病人人院時熱情接待病人,建立良好的溝通模式,使用中文版靈性需求量表評估病人的靈性需求[6],并評估當前病人的靈性健康情況,綜合分析評估結果。涉及宗教方面知識可邀請宗教人士給予指導。
1.2.3 制定靈性照護計劃
組內開展專家會議,分析評估結果,結合病人文化背景、精神信仰等,同時詢問病人對干預方式的意見,制定個性化靈性照護計劃。
1.2.4 實施靈性照護
1)情感互動式溝通:采用訪談的方式與病人交流,立足于病人角度詢問其內心需求,引導病人回答問題以表露心境,如“我可以感受到你的心情,你可以說出內心情緒讓我來幫助你”,讓病人思考后寫下感受;在溝通過程中征求同意并詳細記錄或錄制視頻等,將病人表情、行為等變化情況進行記錄,以日記形式閱讀給病人,促使病人了解自身。2)自我認知建立:以病人個人喜好為依據針對性進行交流,如喜好的明星、歌曲及動物等;對有宗教信仰的病人一同討論其所信仰宗教中對生命觀、人生觀及死亡觀的教義,引導病人正確認識生命意義;對無宗教信仰病人選擇其喜歡的勵志故事、明星等進行激勵,轉變病人消極的人生觀。3)靈性冥想互動:安排病人在安靜舒適的環境,禁止無關人員走動,用溫柔可親的語言指導病人閉眼進入冥想狀態,并進行正確的呼吸放松,鼓勵病人訴說內心世界及所思、所想。4)社會支持:建立由家屬、醫護人員、志愿者及朋友等組成的社會支持系統,定期為病人提供關懷服務;積極與病人開展正向溝通,讓病人感受到關愛、關懷;引導病人正確接受他人的愛意并表達自己的愛意,建議病人在身體可承受范圍內參與公益活動,使病人充分感受到被需要的自我價值。5)展望未來:對病情穩定的病人給予安慰、鼓勵,指導病人放松心境,找尋新的人生目標;針對病情處于終末期的病人應與家屬加強交流,獲取病人對臨終關懷的需求以及靈性需求等,按病人或家屬要求布置臨終告別儀式等。
1.3 觀察指標
1.3.1 癌因性疲乏
采用癌癥疲乏量表(CFS)對病人的癌因性疲乏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情感疲乏(4個條目、4~20分)、軀體疲乏(7個條目, 7~35 分)及認知疲乏(4個條目,4~20 分)3個維度,共15個條目,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每個條目計 1~5 分,總分 15~75 分,評分與癌因性疲乏程度成正比。該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 0.91 。
1.3.2 希望水平
采用Herth希望量表8對病人的希望水平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與他人保持親密關系、采取積極行動、對目前與未來的態度3個維度,共12個條目,采用Likert4級評分法,每個條目計1~4分,總分 12~48 分,評分與希望水平成正比。該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 0.85
1.3.3 護理滿意度
采用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問卷對病人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價。該問卷包括情感支持(3個條目, 0~9 分)靈性需求(3個條目, 0~9 分)舒適度(3個條目,0~9 分)及語言表達(2個條目, 0~6 分)4個維度,共11個條目,總分 0~33 分,評分與滿意度成正比; gt;26 分為非常滿意; 13~26 分為基本滿意; lt;13 分為不滿意。滿意率 (%)= (非常滿意例數 + 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 ×100% 。
1.4資料收集方法
于干預前及干預14d后收集病人的癌癥疲乏量表、Herth希望量表和護理滿意度問卷評價結果。研究者做好宣教,說明調查目的、問卷內容和注意事項后征得病人同意,對符合納入及排出標準的研究對象采用面對面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由病人填寫。無法自行填寫問卷的病人,由研究者按照統一的方式進行詢問后代為填寫。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表示,行 t 檢驗;定性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 (% 表示,行
檢驗。以 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病人癌因性疲乏程度比較(見表2)


2.2兩組病人希望水平比較(見表3)




3 討論
肺癌發病率、死亡率在我國所有癌癥中居首位。有調查顯示,2022年全球新增肺癌病例超過200萬例,其中我國超過80萬例[9]。有研究發現,程序性死亡受體1/程序性死亡配體1(programmeddeath1/programmeddeathligand1immunecheckpoint,PD-1/PD-L1)免疫檢查點是腫瘤細胞的一個主要逃逸機制,其可通過阻斷該通路達到上調活化T細胞的目的,用于腫瘤的治療[10]。近年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NSCLC治療中取得重要突破,較傳統化療,其療效更明顯[11-13]。但由于晚期肺癌病人癥狀困擾的加重,對其希望水平、應對疾病的信心等造成影響,疼痛折磨也可摧殘病人的生存意愿[14-16]。因此,對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病人需給予科學、有效的護理,以幫助病人提高希望水平。
3.1基于姑息護理理論的靈性照護干預模式可減輕肺癌病人的癌因性疲乏
靈性一詞起源于宗教,指宗教行為中教徒對于生命的感悟,后被拓展為個體在生活中得到的超自我的體驗,而靈性照護干預模式則是滿足癌癥病人靈性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17]。靈性照護是醫護人員基于病人的信仰、信念等幫助其尋求生命的意義和恢復內心的平和、平靜等的一系列態度及行為。有研究發現,靈性照護干預模式可以緩解癌癥病人內心的恐懼和矛盾,促進癌癥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減輕病人的痛苦[18]。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干預后情感疲乏、軀體疲乏及認知疲乏評分較對照組更低;提示靈性照護干預用于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肺癌病人有利于減輕其癌因性疲乏。分析原因:癌因性疲乏是因癌癥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所引起的一種主觀乏力感,難以通過休息緩解,是晚期肺癌病人最無法忍受的不良反應。靈性照護干預模式中強調傾聽病人對生命的回顧,滿足病人的靈性需求,促使病人在治療時保持內心平靜與淡然,同時提升病人對疾病、藥物治療的認知度,促使病人平靜面對疾病與治療,采取積極的自我管理方式,由此緩解身體疲乏程度,從而達到減輕癌因性疲乏的目的[19]。其次,靈性照護干預模式重視家屬的參與、陪伴及鼓勵,讓病人尋求來自家庭的支持,同時指導病人進行冥想,以放松身心,更好地緩解負性情緒,以減少癌因性疲乏。
3.2基于姑息護理理論的靈性照護干預模式可提高肺癌病人的希望水平及護理滿意度
靈性是一種主觀感受及內在經驗,其可引導個體的語言、思想及行為。靈性照護干預模式以姑息護理理論為基礎,依據病人靈性需求,通過生命意義干預、宗教療法等幫助病人尋找生命的意義,促使病人重新獲得心靈的滿足,并使病人燃起對生命的希望。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干預后與他人保持親密關系、采取積極行動、對目前與未來的態度評分較對照組更高,試驗組 95.0% 的總滿意率較對照組 (75.0% )更高;提示靈性照護干預模式用于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肺癌病人,可促進其希望水平提高,并提高病人的護理滿意度。分析原因:希望指應對困境或困難時個體對未來結果的一種積極性期待,希望水平越高則越能給予病人應對困境的勇氣,促使病人積極調整心態。社會支持是促進希望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病人從醫生、家屬、護士及朋友等社會支持系統成員中獲得支持,從而獲得生活的積極信息。靈性照護干預模式讓病人獲得來自家屬、醫生、護士及病友等社會支持,進而提升病人對未來生活的期待與希望[20]。其次,對病人有無宗教信仰進行針對性干預,無宗教信仰病人給予精神引導,有宗教信仰病人給予尊重、理解,并引導病人思考所信仰宗教中對生命觀、人生觀及死亡觀的教義,可讓病人正確認識人生意義,幫助其獲得精神上的支持,進而提高希望水平。此外,靈性照護干預模式鼓勵病人參與護理干預計劃的制定與調整,充分尊重病人,可增強其親身經歷的直接經驗,促使病人積極應對疾病,同時指導其思考人生經歷,回顧以往的成就,給予自身肯定,可幫助病人將關注點轉移至對未來的生活上,重新制定人生規劃與目標,提升病人對康復、生活及生命的希望,并促使其護理滿意度的提高[21]。
4小結
綜上所述,基于姑息護理理論的靈性照護干預模式有利于減輕肺癌病人的癌因性疲乏,提高其希望水平和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周慶艷,韓興蕾,黃倩茹.ESPCS干預聯合病友互助模式對肺癌患者健康知識、心理狀態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3,42(1):56-61.
[2] O'CALLAGHANC,SEAHD,CLAYTONJ,etal.Palliativecaregivers'spirituality,viewsabout spiritual care,and associationswithspiritualwell-being:amixed methodsstudy[J].TheAmericanJournal ofHospiceamp;PalliativeCare,202O,37(4):305-313.
[3] 魯婭妮,李紅莉.行為導向健康教育法結合信息-動機-行為技巧干預對肺癌根治術后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及應對方式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3,8(1):149-151.
[4] 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24版)[J].中華腫瘤雜志,2024,46(9):805-843.
[5] DETTERBECKFC,BOFFADJ,KIMAW,etal.Theeighthedition lung cancer stage classification[J]. Chest,2Ol7,151(1):193-203.
[6] 崔爽,韓布新.國內外靈性需求測評工具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19,34(22):110-113.
[7]LEEH,PARKEY,SUNGJH.Validation of the KoreanVersion of the Cancer Fatigue Scale in patientswith cancer[J].Healthcare(Basel),2023,19,11(12):1796.
[8] CHANKS,LIHC,CHANSW,etal.HerthHopeIndex:psychometric testingof the Chinese version[J].JAdv Nurs,2012,68(9):2079-2085.
[9] 鄭薇,胡夢蝶,何昕,等.肺癌圍手術期患者的靈性健康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2,28(33):4682-4685.
[10]胡倩倩,杜靜,宋寶莉.生命意義主導下的靈性照護對喉癌患者心理痛苦水平、希望水平及社會支持度的影響[J].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2,44(5):352-354.
[11] 周毅娟,耿耀國,王建麗,等.希望理論下的靈性照護對乳腺癌術后患者主觀幸福感靈性需求和自我效能的影響觀察[J].山西醫藥雜志,2022,51(15):1782-1785.
[12] SILERS,MAMIERI,WINSLOWBW,etal.Interprofessionalperspectives on providing spiritual care for patients with lungcancerinoutpatientsettings[J].OncologyNursingForum,2O19,46(1):49-58.
[13] 錢愛云,徐費凡,樊偉.肺癌化療患者靈性健康與希望水平社會支持及免疫功能的相關性[J].安徽醫學,2022,43(1):88-93.
[14] 陳沛,周慧勤,蘇俠.靈性護理對胰腺癌術后化療患者靈性健康水平、癌因性疲乏及睡眠質量的效果評價[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2,19(2):277-279.
[15]CONNOLLYM,TIMMINSF.Spiritual carefor individualswithcancer:the importance of life review as a tool for promotingspiritual well-being[J].Seminars in Oncology Nursing,2O21,37(5):151209.
[16]周麗娟,唐瑤,張宇,等.以意義療法為基礎的綜合干預在中年晚期肺癌患者安寧療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1,37(31):2450-2455.
[17] 李云霞,崔紅軍.拓展型舒適護理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老年患者化療中的效17觀察[J].河北醫藥,2021,43(11):1758-1760.
[18] 李曉華.肺癌患者靈性照護需求的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22.
[19] 王銳,鄢彩虹,張甜,等.晚期肺癌患者靈性需求現狀與疾病感知控制、創傷后成長的相關性[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4):504-508.
[20] 李曉慧,章新瓊,潘玉芹,等.益處發現在晚期肺癌患者靈性健康與樂觀及自尊間的中介作用[J].護理學雜志,2020,35(6):67-71.
[21] 劉跳,曾雅力,肖娜,等.意義療法主導型的靈性照護干預措施對晚期癌癥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9,26(6):103-106.(收稿日期:2024-06-06;修回日期:2025-01-23)(本文編輯 趙奕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