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中亞國家是友好鄰邦和全面戰略伙伴,建交30余年來,雙方政治互信不斷深化,務實合作提質升級,國際協作走深走實。當前,我國與中亞國家新能源汽車領域合作愈加緊密,成效顯著。應牢牢把握當前新一輪汽車產業國際合作加速的窗口期,用好優勢,通過政府、企業、行業機構合力推動與中亞國家新能源汽車產業合作,將其打造成為我國與中亞合作的重要增長點,為建設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大力量。
一、我國與中亞國家新能源汽車合作成效顯著
(一)高層共識明確指引
新能源汽車合作已經成為我國與中亞國家高層互訪、重要合作文件的重要議題和內容。2024年7月,習近平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組織阿斯塔納峰會并對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期間,中哈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聯合聲明》,明確雙方將深化關鍵礦產、新能源、科技創新、航空航天、數字經濟等領域合作;習近平主席同烏茲別克斯坦總統會見時,強調雙方要深入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加快中吉烏鐵路建設以及光伏、風電、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合作;與吉爾吉斯斯坦總統會見時,強調中方愿支持中資企業赴吉爾吉斯斯坦投資興業,加強新能源汽車、跨境電商等領域合作。
(二)貿易合作快速增長
我國是中亞國家新能源汽車的第一進口來源地。根據海關總署公布數據,2023年,我國共向中亞國家出口82803輛電動汽車,出口額達193.18億元人民幣;2024年出口121316輛,出口額約224.35億元人民幣,分別同比增長46.5%、16.1%。從國別來看,2024年,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自我國進口新能源汽車最多,分別占我國對中亞新能源汽車出口總值的37.6%、34.9%;烏茲別克斯坦自我國進口的新能源汽車數量占其進口總數的比重高達99.4%①,哈薩克斯坦為60%②。從價格來看,2023年土庫曼斯坦自我國進口新能源汽車數量較少,但單輛價值高達130萬元,以大型客車為主。2024年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自我國進口新能源汽車單量價值均在20萬元以上,塔吉克斯坦則在10萬元左右。
(三)產業合作不斷擴大
我國對中亞國家投資力度持續攀升。截至2023年12月,我國對中亞國家直接投資存量超過170億美元,其中新能源汽車投資合作蓬勃發展,一系列投資項目落地,合作領域涵蓋汽車組裝、汽車零部件、配套服務等。在哈薩克斯坦,宇通客車與哈合作建設的組裝工廠開工,成為哈目前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客車制造工廠;奇瑞汽車、長安國際和長城汽車與哈阿斯塔納汽車公司簽署合作協議,生產奇瑞、長安、哈弗等我國品牌汽車;國家電網公司與哈最大充電樁運營商——哈薩克斯坦電動汽車充電網絡公司(KEVCN)簽署《中哈充電樁合作協議》。在烏茲別克斯坦,比亞迪烏茲別克斯坦工廠投產,成為比亞迪在我國以外的第一家合資企業;長城汽車與烏茲別克斯坦汽車集團簽約,實現哈弗品牌汽車在烏本地化生產;吉利汽車在烏建立運營星途汽車廠。在吉爾吉斯斯坦,格力鈦新能源有限公司與吉爾吉斯斯坦經濟和商務部簽署關于建設新能源客車組裝廠的合作協議;湖北卓越集團與吉方合作投資中吉合資汽車總裝廠——吉速汽車總裝項目。
(四)創新合作交流不斷深化
在標準互認方面,自2017年起,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與中亞各國開始建立汽車領域常態化交流合作機制,舉辦“‘一帶一路’(中國—中亞國家)汽車標準法規交流合作推進會”,與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主管機構簽署合作備忘錄;在“中國—烏茲別克斯坦電動汽車標準化專家組”工作機制下,與烏茲別克斯坦投資與外貿部技術法規署、汽車工業集團(UzAuto)等主管部門專家開展9期、38項電動汽車標準培訓,為烏茲別克斯坦電動汽車標準體系建設提供了重要技術參考。在技術合作方面,比亞迪在烏茲別克斯坦設廠,推動汽車零部件采購和生產的本地化,并與烏茲別克斯坦政府簽訂綠色交通合作倡議,有力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標準走出去;江淮汽車與哈薩克斯坦工業和基礎設施發展部簽署《中哈新能源汽車合作協議》,為哈提供電動汽車的技術、零部件和服務。
二、我國與中亞新能源汽車合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當前,我國與中亞國家新能源汽車合作面臨三方面機遇:
一是我國在新一輪汽車產業國際合作加速的窗口期占據優勢地位。當前,以智能化和電動化驅動為特點的新一輪汽車產業國際合作機遇期正在開啟。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和消費市場,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迅猛,產業鏈供應鏈不斷完善,已經形成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先發優勢和國際合作的核心要素。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達31.6%,遠高于全球平均16%的市場滲透率。
二是中亞各國政策支持更加有力。近年來,中亞五國政府都在積極推動可持續發展與綠色低碳轉型,陸續出臺諸多與新能源汽車相關的扶持政策。其中,哈、烏、吉三國均將發展新能源汽車和充電設備列入國家發展戰略。比如,哈計劃到2030年電動車占汽車總數的比重達10%;烏規劃到2030年將乘用車年產能提升至100萬輛,并將大幅提升電動車市場滲透率,建立更為完善的充電網絡。同時中亞各國還出臺減稅降費等多項措施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及消費提升,加之受地理條件影響,中亞國家民眾出行用車較多,汽車保有量高,汽車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三是產業融合催生國際合作新空間。汽車產業與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產業深度融合,各類新技術、新產品加速落地、不斷迭代升級,產業鏈價值鏈持續向交通、能源等領域拓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是集機械、電子、計算、感知、視聽、儲能等多項技術為一體的“大號終端”,將成為技術創新發展的新高地,國際合作前景廣闊。
同時,我國與中亞國家新能源汽車合作仍有不少挑戰,如中亞國家充電站、智能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影響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體驗感和接受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場潛力的進一步釋放。歐美日韓汽車產業全球化發展較早,在中亞市場深耕多年,歐盟、美國、日本在電動汽車標準領域占據優勢,被廣泛采納。我國與中亞國家上述標準互認仍有較大挑戰,制約新能源汽車在中亞市場的規模化發展。
三、有關建議
(一)政府方面
一是穩步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國際化發展。通過與中亞國家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發揮多雙邊對話合作機制功能,強化汽車產業發展戰略和政策對接交流,推動新能源汽車產品、技術、品牌、服務、管理等同步走出去。指導企業合理布局“走出去”市場,防止海外投資嚴重“扎堆”。
二是強化新能源汽車標準合作。加強新能源汽車及充電設施、動力蓄電池、綠色生產、數據安全等領域的國內標準完善及國際標準對接互認,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研究數據跨境流動便利政策,開展靈活務實的多雙邊合格評定互認工作。在此基礎上,與中亞國家共同構建新能源汽車智能化與低碳化標準體系,包括車聯網、自動駕駛等通信與智能網聯標準,整車及關鍵零部件檢測認證標準,乘用車、動力蓄電池等碳足跡、碳核算標準的研究合作,進一步完善互認互信機制。
(二)企業層面
一是以本地化發展加速開拓中亞及周邊市場。依托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兩國良好的汽車產業發展基礎和較高的本土消費需求,積極與當地企業開展合作,充分發揮我國產業鏈和技術優勢,疊加本地化成本優勢,大力拓展中亞市場。加大對契合當地市場需求的產品研發,完善配套服務體系,進一步提升產品競爭力,在中亞市場形成獨特競爭優勢,保持產品對當地消費者的穩定吸引力。同時,利用中亞國家之間及其與周邊國家的優惠關稅政策,加大對中亞周邊市場輻射力度。
二是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合作向上下游延伸。支持新能源汽車企業與電網企業、發電企業、科研機構等協同拓展中亞市場,推動市場向前端延伸,拓展電網規劃、發電、輸電、儲能、物流等領域合作,提升中亞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水平。通過簽署長期供貨協議或并購等合作方式,加強重點礦產資源合作,提高我國關鍵原材料供應和保障能力。進一步加強新能源汽車行業人才培養交流合作,為提升配套服務水平奠定人才基礎。
(三)行業機構層面
一是強化信息服務。組織專業團隊或委托第三方機構,對中亞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消費者偏好、政策環境、競爭格局等進行全面調研,定期發布研究報告。建立新能源汽車中亞市場信息服務平臺,及時發布市場動態、政策變化、技術趨勢等信息,為企業提供決策支持。組織針對中亞市場的專業培訓,提升企業員工的語言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市場營銷能力等,幫助企業更好地適應當地市場。
二是密切產業交流合作。與國外商協會等加強產業發展交流合作,推動建立我國與中亞國家新能源汽車企業、研發機構間的合作機制,促進政府間、企業間對話與合作。定期舉辦或組織我國企業參與新能源汽車展會、論壇等活動,為企業搭建展示產品、交流技術的平臺。組織或支持企業在中亞市場開展多樣化的營銷活動,如產品體驗、試駕活動、社交媒體營銷等,吸引更多中亞消費者關注。◆
注:
①烏茲別克斯坦國家統計局2025年2月6日發布數據,2024年烏茲別克斯坦共進口電動汽車24095輛,其中,來自我國的電動汽車達23999輛。此外,該國還分別從哈薩克斯坦(51輛)、德國(15輛)、阿聯酋(13輛)等國進口少量電動汽車。
②根據2024年前8個月數據統計。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