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的深入普及和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技術的成熟,機器人正在走進我們的生活。在醫療領域,醫療機器人分為三類:外科手術機器人、康復機器人、醫療服務類機器人。本研究將達芬奇機器人作為研究對象,圍繞其相關行動主體對機器人的社交媒體認知現狀展開研究,研究發現,醫生、患者、醫療機構和社會公眾在社交媒體上對達芬奇機器人的討論分布在不同社區,內容討論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偏差,而這將對技術的接受、采納與使用產生影響。
一、研究緣起與問題
互聯網與手機技術的發展讓我們進入信息時代,其創造大量的數據,讓我們進入數據時代,數據的積累與完善為AI和機器人的發展與探索提供支撐。信息與傳播技術的發展使其內容和形態有了更多可能,突破了以往的物理形態限制。社交媒體出現,導致傳者和受者關系發生變遷,也深刻影響用戶對技術的認知、接受和使用。聚焦到醫療領域,一方面,智能技術的發展為醫療機器人實現檢測的即時化、日常化提供基礎,另一方面,日漸深入的社交媒體正在改變人們的健康信息檢索方式和求醫模式。本文以達芬奇機器人為例,探討相關主體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對機器人的認知現狀,為未來健康傳播領域機器人技術的推廣和普及奠定基礎。
二、社交媒體平臺醫療機器人認知的呈現特征
社會化媒體是基于用戶社會關系的內容生產與交換平臺,除了網站,幾乎其他類網絡應用都可以歸為社會化媒體,比如我們熟知的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知乎、B站、豆瓣、移動直播等。基于前期文獻調研,發現目前相關行動主體也主要活躍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筆者對醫生群體活躍的公共平臺丁香園、問答平臺知乎、醫療器械公司的微信公眾賬號等三個平臺的數據進行抓取,進而分析社交媒體平臺相關主體的認知狀況。
(一)知乎社區:科普介紹
知乎作為中國社會化問答社區的代表之一,平臺鼓勵用戶分享知識經驗和觀點,獲取專業優質的答案以及平等的表達觀點成為用戶使用知乎的主要原因。知乎問題頁面是最主要的頁面,在這里用戶可以了解、編輯、回答具體問題和信息。筆者以“達芬奇機器人”在問題頁面進行搜索發現,數據量不是很多,因此沒有限定抽取日期,用gooseeker軟件將其全部抓取,一共124條討論數據,清洗重復項,最后剩下42條。筆者將42條討論導入Atlas.ti8進行編碼分析,進而根據問題內容歸類,結合7個編碼主題進行分析,具體扎根程度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話題排名前三位的是科普介紹、與傳統手術對比、達芬奇與其他學科的技術討論、達芬奇機器人與其他機器人的對比。通過引用管理器,因為技術討論專業性較強,因此研究者對3個話題進行詳細分析,分別是科普介紹、與傳統手術對比、達芬奇機器人與其他機器人的對比,從而進一步分析目前網民真正關注的問題核心。
在科普方面,經過網絡圖布局,可以發現科普文章主要通過“手術機器人:達芬奇”“達芬奇機器人在日本”“達芬奇機器人臨床教學示范中心”“操作達芬奇需要的資歷條件”“達芬奇機器人應用的手術類型”“達芬奇機器人面臨的挑戰”等話題,偏向通識性介紹和發問。
而對病人來講,真正關注的則是與傳統手術相比,比如針對某一病種和傳統手術的區別在哪里;針對手術時長的討論;從醫生角度出發,達芬奇機器人在技術上采用超高清技術,提醒醫生工作情況。可以看出,與傳統手術對比來看,除了費用問題,大家擔心的是適用性、手術時長、醫生的工作情況等。這一定程度上為科普文章的撰寫提供了選題,讓普通網民真正得以了解這項技術。
達芬奇機器人作為全球領先的技術,其發展是具有革命性的。在此之后,陸續出現眾多類型的醫療機器人,網民對此也比較關心。除了提問中涉及的一款外國手術機器人Senhance,這款由TransEnterix公司研制的Senhance(超敏)機器人系統已經通過FDA認證,被認為達芬奇機器人的挑戰者,另外國外一些初創公司也開始研發機器人。但通過問題可以看出來,網民更關注的是國產手術機器人的發展態勢,根據筆者的資料梳理,可能與達芬奇機器人價格昂貴有非常密切的關系,而國產機器人一旦得到普及,一方面緩解價格壓力,另一方面可以讓更多的醫生學會該項技術,從而真正讓技術幫助解決“看病難”問題,更重要的是,患者的隱私保護會得到保障。
(二)官方微信:醫學統計
微信公眾號是開發者或商家在微信公眾平臺上申請的應用賬號,商家或官方機構、社會團體、個人等都可在微信平臺上實現和特定群體的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的全方位溝通、互動,形成了一種主流的線上線下微信傳播模式。達芬奇機器人在中國的代理機構是由醫療器械公司直觀復星注冊,2019年注冊微信公眾賬號,承擔達芬奇產品在中國大陸以及香港地區的市場營銷、售后服務等,通過公眾號對達芬奇機器人在中國的發展情況、學術活動進行詳細介紹。因為此公眾號成立不久,文章數量有限,筆者利用NLPIR平臺對題目進行實體抽取,除達芬奇機器人關鍵詞外,報道的內容集中在手術量統計、外科醫生、地區裝機情況三個方面。
在發布的文章里,閱讀量較高的文章偏向醫療案例統計、醫療突破、技術介紹偏多,整體受關注的內容簡單易懂,專業知識不是太多且與熱點密切,如閱讀量最高的“科幻照進現實——達芬奇機器人就在你身邊”這篇文章將春節檔影片“流浪地球”巧妙引入,獲得較高的關注。從實體抽取來看,最終聚類為7大部分,分別是關鍵詞、地名、人名、機構名、媒體、作者和時間。閱讀量和實體抽取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鴻溝,從發布機構來講,關注更多的是手術案例統計、地區裝機和醫生破解的難題,但是從用戶角度來講,關注更多的則是達芬奇機器人與生活的關系,可以看出來醫療機構更多的是從專業群體或者說醫院的立場進行機器人的推廣與普及。
(三)丁香園論壇:中國推廣
丁香園的誕生是醫學領域專業人士的交流平臺,目標群體為醫生、醫學學生、醫療機構、醫藥從業者以及生命科學領域人士,平臺提供醫學、醫療、藥學、生命科學等相關領域的交流平臺、專業知識、最新科研進展。作為醫療領域相對專業的網站,對其關于“達芬奇機器人”的討論內容進行分析亦是必要的。筆者以“達芬奇機器人”在問題頁面進行搜索發現,數據量不是很多,因此沒有限定抽取日期,用Chrome web scraper插件將其全部抓取,一共434條討論數據,清洗重復項,最后剩下414條。通過研讀評論內容,采用開放式編碼的方式,進一步歸納出9個范疇,如表2所示。
由于達芬奇機器人的功能特點、價格、學術研究、與傳統手術的對比、發展歷史前文有所提及,因此選取“達芬奇機器人在中國”“達芬奇機器人未來發展”“大眾媒體中的達芬奇機器人”“達芬奇機器人在國外”四個方面進行詳細分析。
在“達芬奇機器人在中國”這一板塊中,通過引用研讀,研究者將其分為裝機分享、中國推廣發展的難題、手術交流體會。裝機分享主要是醫生們針對自己了解的情況,及時發帖與論壇中的群體討論;手術經驗側重分享相關體會;在推廣發展中,除了對專業上的說明,另外則是通過技術的價格昂貴、醫院間的區別來說明目前推廣的難題。
在“達芬奇機器人未來發展”板塊中,就未來醫療方式和教育來講,機器人的發展推動遠程醫療,但是傳輸技術要求非常高,機器人的變革將推動醫療教學的改革,因為機器人發展就是未來的方向。
“大眾媒體中的達芬奇機器人”數據的提取給予健康傳播一些啟發,如圖1所示。首先,從報道來源上,大多是科技日報、出版社等傳統大眾傳媒機構,通過新聞事件的敘述讓受眾了解此款機器人,但是大眾媒體特別是報刊書籍,很多普通人接觸較少,或因為文化水平受限制,導致了達芬奇機器人普及的困境。其次,新媒體平臺提及的較少,與當下傳播特點沒能很好結合。最后,從最初獲取來源上看,很多人強調第一次了解達芬奇機器人是2005年3月27日由美國廣播公司(ABC)出品的廣播電視劇《實習醫生格蕾》(Grey's Anatomy),這也為我國醫療領域影視劇的發展提供參考借鑒。
從達芬奇機器人在國內外發展情況來看,由于經濟水平和醫療投入的差別,專業人士表示,差距仍然較大,比如討論提及,“國外正規的醫院都有至少2臺達芬奇機器人,東西肯定是好東西,但國外是政府買單,容易開展,國內是患者買單。”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健康傳播的發展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目前我國受限較大。
三、研究討論
綜上三個平臺可以看出,丁香園作為醫生群體的專業平臺,討論偏向技術本土化的問題,而知乎作為網民提問平臺,更想全方面對機器人有所了解,醫療機構官方賬號更多則是從數量上統計和宣傳。
對于健康傳播與新技術的普及而言,社交媒體平臺的垂直化趨勢亟需關注,一方面這會影響到新技術的擴散效果,另一方面對解決傳播“鴻溝”具有參考價值。美國哈佛大學教授Pippa Norris從3個方面定義“數字鴻溝”:一是全球鴻溝,指經濟不平等造成的網絡接入差距;二是社會鴻溝,指國家內部信息富足者和信息貧困者之間的差距;三是民主鴻溝,指在社會動員或參與公共生活的人們電子資源使用能力的差別。這一定義比較全面地概括了“數字鴻溝”的本質,受經濟、技術素養、地域、教育水平和種族、社會制度等多重因素影響,社交媒體的信息分化現象不僅僅是平臺的垂直化趨勢,更是另外一種新型“鴻溝”。這是社交媒體時代,當網民們具備網絡技術素養之后,討論內容的不協調一方面是平臺選擇的區別,深層次的問題則說明,網民們缺少一個完善的問答平臺,正是這種問答不協調,導致在一些專業問題的推廣和普及上難度較大,而解決的關鍵,在新媒體時代,則是對相關平臺的用戶進行畫像,從而有針對投放內容。同時這也為系統全面歸納達芬奇機器人使用的影響因素提供思路借鑒。
物聯網是一種新興的智能感應網絡系統,它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訊之后的新的技術浪潮,其出現打破了傳統物網分離的概念認知。對健康傳播與新技術而言,物聯網增加了健康信息資源的來源、擴大健康類新聞生產主體的范圍,從而讓生產的形式更加多元,在傳播范圍層面還將通過遍布傳播終端,讓技術與社會的融合更加深入。而當越來越多的智能物體存在于人的身體上和生存空間時,各種與人、物相關的數據便成為人的行為、需求及狀態等的一種外化或映射,從而提高人的“可量化度”,這一方面為個性化服務提供依據,但是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機器的主導權會進一步增大,而在健康傳播領域的研究方面,對用戶的研究也只需要借助“物”來判斷即可,這也是未來研究需要聚焦的。◆
(作者為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算力經濟處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