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5月,是勞動者的節日,我們禮贊勞動精神,也追問勞動的終極意義——人類孜孜不倦地創造物質世界,究竟是為了抵達何種生活?浙江大學休閑學是學校哲學專業下設的二級學科,它以休閑現象為研究對象,以哲學為學科根基,以生活哲學為基本理論形態,是具有交叉學科特征的實踐哲學,其核心是研究人如何過良好的生活。
休閑時代
20世紀,人類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也為自己爭取到了8小時工作制。現實的苦難,以殘酷的斗爭(包括戰爭)、繁重的工作為基本形態,將20世紀的人們牢牢綁定在生存的地面,而非精神的高空。于是,一種屬于現代人的理想出現了:休閑——“它是新千年全球經濟發展的五大推動力中的第一引擎,新千年的若干趨勢使得‘一個以休閑為基礎的新社會有可能出現’。到2015年前后,發達國家將進入‘休閑時代’,一半的GDP將產生于休閑業,六成以上的從業人員將就職于休閑業,人類一半以上的時間和金錢將投入休閑業。休閑將在人類生活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20世紀末,美國未來學家格雷厄姆·莫利托的這一名言,被諸多媒體廣泛轉載。
之所以說這一理想是現代的,是因為在古代社會,人們即使有強烈的休閑念頭,往往也只能寄望于個體的“超凡脫俗”,社會并沒有制度性的安排——如果不把某些帶有宗教色彩的理想和行動列入其中的話。而進入現代社會,尤其以工業時代的起點為標志,人之需要休閑,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性的制度安排。它與8小時工作制、周休2天一同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并轉化為閱讀、觀影、聚餐、旅游,以及戶外運動、KTV、冥想、瑜伽、茶道、香道、花道,更進一步包括演唱會、轟趴館、探店、露營、“打鳥”、桌游、電子游戲、“吃谷”、集換式卡牌、創意市集,還有各種公益活動、講座、夏令營、娛樂賽事
無益之事
在傳統社會,休閑多半是一種人生理想,貴族或可付諸“消遣”實踐,但其曲也高,其和也寡。而在工業時代,休閑研究主要與“自由時間”相關。那時候的休閑思想家要對抗教會和資本家宣揚的“工作是一種美德”,又要審慎地提醒他們“消費也是生產力”。因為彼時的大眾主要是生產者,他們的自由時間是馬克思主義者的立論標的。休閑研究要教會人們如何健康、積極地“殺死”自由時間,使其身體和精神都得到恢復,從而再次投入社會商品的生產與流通之中。
唯獨進入信息時代,或稱“后現代社會”,休閑成為人們的常態。一方面,自動化技術和人工智能開始取代單調、乏味的重復勞動,周休3天甚至4天已開始成為部分人的現實。另一方面,少子化疊加老齡化讓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競爭、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競爭激烈程度逐步趨于緩和,廣袤的田野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更不能忽視的是,文化教育帶來的人口素質與社會文明普遍提高,人人都能讀書看戲、旅游觀展、拍視頻搞直播,在朋友圈里發自己的文字和圖片作品。傳統社會中的文人生活方式,正在下沉。于是,休閑轉化為了一種經濟,其形態愈加豐富、內涵變得廣泛,它與工作之間的區分更為模糊,甚至成為一種生活理念,那就是人應該在有限的生命中盡可能地體驗生活。
從打發時間到體驗生活,休閑從過往作為學習或工作之余的放松與娛樂,變成了人生內在的需求。其實,古人即云“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人的生命要有厚度、精神要有高度、思想要有境界,光靠“有益之事”,亦即不得不干的事兒,顯然是不成的。那些所謂的“無益之事”,“看風看雨看星星看月亮,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才有可能使人成為人。就此而言,休閑是一種本真的生活,是一種想干能干就去干的信念,是一種在日常生活中開出花來,把日子過成藝術的姿態與實踐,是天堂就在人間。
休閑學
研究休閑有多重視角。社會學家可以討論休閑與工作、階層、家庭的關系問題,心理學家可以討論休閑的動機、創意與情緒等問題,經濟學家可以討論休閑產業、休閑消費的問題,教育學家可以討論休閑教育、研學旅行、勞動教育等問題每一個問題都可以構成休閑學的側面。而將其組合在一起,一種專門研究人在本真狀態中的感受與體驗的學問就誕生了——休閑學。這是一門兼具哲學基礎與實踐應用指向的創新學科,它不僅要考察人的生存狀態之演變,還要從中找到人之為人的本質,并努力使其推廣開來,成為永恒的社會制度和價值追求。
2004年,浙江大學亞太休閑教育研究中心成立。2007年,浙江大學自主設立休閑學(哲學二級學科)博士和碩士學位點,并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備案。在此基礎上,2016年,浙江大學旅游與休閑研究院成立,并于2023年更名為浙江大學休閑學與藝術哲學研究院。
作為一門交叉學科,浙江大學休閑學正在整合藝術學、美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他與休閑學相關的學科,創新推進中國特色休閑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和實踐,為中國迎向美好生活時代提供學理支撐。休閑學的創立是哲學面向生活實踐、回到生活世界、探索未來哲學發展可能路向的重要舉措。它不僅有助于當代人緩解壓力、釋放焦慮,提升智力,進行創造,參與社會,體驗生活,還有利于他們增強幸福感、滿足感與獲得感,珍惜與感悟生命,主動規劃和參與各種形態的休閑活動,將此岸世界變得更加充實、美麗,從而“狠狠地”對抗那個由算法技術、資本邏輯合謀而構建起來的“數字世界”。
責任編輯: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