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哈爾濱工程大學校園中的軍工老建筑,最引人矚目的就是青檐碧瓦之上獨樹一幟的“屋脊獸”。脊獸一般有三種形式:一是鴟尾(鴟吻),在正脊兩端;二是仙人騎鳳,在4條垂脊的檐角尖端處;三是神獸(蹲獸),在垂脊端頭的后面。正脊和4條垂脊,正脊兩端的鴟尾加上4條垂脊角端處的仙人騎鳳合在一起,被后人習慣性地稱為“五脊六獸”。在實用性上,它們起著保護木栓鐵釘以及支撐固定屋脊的作用。在裝飾性上,它們為建筑增添了獨特的藝術美感,展現中國傳統特色。當然還有文化寓意,如鎮火消災、辟邪驅惡、吉祥如意等,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的崇拜、對世界的敬畏,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哈爾濱工程大學的前身是創建于1953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即“哈軍工”),建校之初建造的11號、21號、31號、41號、51號教學大樓,采用了質樸大氣、宏偉壯觀的傳統風格,中式宮殿大屋特色尤其突出。與眾不同的是這里的屋頂不鋪琉璃瓦,不搞雕梁畫棟,四角飛檐上也沒有“仙人騎鳳”“獅子”“飛馬”等,守護這里的不再是尋常脊獸。
嘯天虎與騎兵
哈工程教學樓上最顯眼的“屋脊獸”非教學樓正脊兩端的“大老虎”莫屬,它伏于脊上呈蹲坐姿態,身體肌肉線條分明,展現出力量感;頭部高昂,嘴巴大張似在咆哮,神情威猛;尾巴彎曲上揚,整體造型彰顯出老虎作為百獸之王的威嚴霸氣。它占據了傳統正脊上鴟尾的位置,既與傳統屋脊獸風格相融,又以昂揚姿態為建筑增添獨特韻味。師生們都稱它作“嘯天虎”,象征雄壯威武、不畏強權的氣勢。
據“哈軍工”的教員回憶,當年那幾幢教學大樓的設計任務,交給了哈爾濱市建筑設計院,由總工程師李光耀負責主持。技術人員陳星浩提議,把大樓4個垂脊上的蹲獸,換成各系的裝備。時任院長陳賡初看大樓脊獸改革的草圖時十分滿意,并說:“這個老虎設計得很好!誰要是來侵犯我們,老虎就狠狠地一口把他咬住了。”陳賡同意了這一脊獸改革方案后,在設計和施工單位的共同努力下,教學大樓正脊上便沒了“鴟吻”,而“坐”上了兩只威風凜凜的“嘯天虎”,4條垂脊尖端處的“仙人騎鳳”也換成了英姿颯爽的“騎兵”,還依照系別,依次安排了飛機、大炮、艦艇、坦克、吊車,構成了大屋頂上的獨特風景。
飛機:11號教學樓
11號樓的前身是哈軍工的空軍工程系教學樓,其屋檐上的設計選取了騎兵以及代表空軍的飛機模型。除了這顯眼處的特點,11號樓還玄機暗藏。整個11號樓內部呈“日”字結構,建筑總面積4.7萬平方米,樓層舉架在3.5米以上,門廳和走廊都是水磨石地面,走廊寬達3米。別小看這個簡單的“日”字結構,搭配上11號樓里散落各處的10余座樓梯,可就成了一個迷宮般的存在。這些樓梯并非每一座都是由地上1層直通6層,有的僅僅連上1~2層,常常是走著走著就沒路了。此外,在1層,南北門之間不是直接互通的,若想穿樓而過,一定要先爬到2層,走到另一邊,再下樓梯到達另一側的1層無數學生在這里上演過原路返回的戲碼,方向感再好的同學也在這里迷失過方向。
大炮:21號教學樓
21號教學樓作為哈軍工炮兵工程系大樓,它的大檐角上裝飾著由騎兵為前導的4門大炮。炮兵工程系大樓建成于1954年,面積3.3萬平方米,坐落于校園中央,北臨奧列霍夫廣場,南望11號樓,東臨哈軍工紀念館,西與黑龍江省軍區僅一墻之隔,地理位置優越,是校園的中樞建筑。

1956年10月,我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五院成立,錢學森任院長。正是在21號樓與任新民等教授的相遇,促使錢學森將哈軍工的任新民、梁守?、莊逢甘、盧慶駿等知名教授調任五院,成為創建和發展我國火箭技術的中流砥柱。也正是這些在21號樓發生的故事,使哈軍工人成為開啟我國“兩彈一星”事業的先行者、親歷者和見證者。自21號樓建成,炮兵工程系在這里度過了6年的黃金歲月。后來,炮兵工程系遷往武昌,與武昌高級軍械技術學校合并,成立炮兵工程學院;不久又遷往南京,成為現在的南京理工大學。2008年9月24日,在哈軍工建校55周年之際,南京理工大學的溯源石在如今哈爾濱工程大學21號樓前落成。這塊溯源石留存至今,成為兩校同宗同源的友誼象征。
艦艇:31號教學樓
位于院區最北側的是海軍工程系31號教學樓,垂脊之上裝飾的是騎兵引領的4艘艦艇,奮勇前行,栩栩如生,仿佛定格了海軍乘風破浪的豪邁瞬間。這棟樓占地3.4萬平方米,布局好似被輕輕壓扁的“U”,主體為4層架構,若算上正中央頂部那格外突出的2層,一共是6層。頂樓區域不僅有規整大氣的柱廊,還有帶有大面積玻璃窗的回廊,陽光傾灑而入,光影交織,使之成為4棟樓里最具顏值與格調的存在。31號樓內部的船模拖曳水池實驗室承載著無上榮光,我國第一艘水翼艇以及全球矚目的第一艘氣墊船,均在此孕育誕生。
坦克:41號教學樓
41號教學樓原為裝甲兵工程系所在樓,垂脊上是一個騎兵引領著4輛坦克的雕塑。41號教學樓也是“日”字型布局,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整體高4層,加正中帶柱廊的頂樓為5層。說到坦克,就不得不提起在這棟樓里深耕裝備維修技術7年之久的院士徐濱士。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軍坦克薄壁零件修復技術極度落后,既缺資料,又毫無經驗可循。徐濱士僅僅在一本蘇聯雜志上覓得一則有關振動電弧堆焊修復薄壁零件的簡略報道,就偕同助手歷經百余日的艱辛鉆研,最終在國內率先研制成功振動電弧堆焊設備,化解了薄壁零件修復的困境,打破了部分坦克薄壁零件無法修復的僵局。
歷經70余年風雨,現如今,這4棟青檐碧瓦、斗拱飛檐的教學大樓(51號樓已不在哈工程校園內)依然巍峨聳立,堅固如磐,見證著一代代學子的求學之路,培養著一批批國防領域的優秀人才。
責任編輯:馬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