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哈爾濱工程大學的前身是創建于1953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即“哈軍工”),這所與國防事業緊密相連的高等學府,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與崇高的使命擔當。70余載歲月更迭,軍工精神代代傳承,引領著莘莘學子的求學之路。今天的哈爾濱工程大學校園中,仍留存著前輩們在國防教育與科研領域踏出的堅實且深刻的“腳印”,從人才培養到科研探索,從教學實踐到校園建筑,處處彰顯著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懷、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以及對國防事業的執著追求。

1957年,經歷4年的磨煉,第一批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以下簡稱“哈軍工”)學員進入了畢業設計階段。在畢業設計和實習過程中,同學們來到軍隊武器裝備設計的工作崗位,進行真刀真槍的考核,不少同學在天氣預測、飛機駕駛、戰車駕駛、定向爆破、深水探測等方面取得了優異成績。
選題“真”靠譜
畢業設計課題早在1956年就由各教授會(由教授、副教授等組成的,參與學校重大事項決策的組織)與蘇聯專家擬制,并分別征求了各軍兵種的意見,最終擬定了694個課題,其中有很多是部隊急需解決的技術難題。學院黨委提出,這些畢業課題要改變以往紙上談兵的模式,讓學員進行真刀真槍的“戰斗”。畢業設計確定后,各系都召開了莊重的畢業課題分發大會,由系首長親手把課題逐個交給學員。
從朝鮮戰場上歸來的志愿軍劉嘉瑞正趕上了這次畢業改革,他當時在海軍系就讀通信觀察專業。同系學員個個初生牛犢不怕虎,決心要為建設強大的海軍作貢獻。那時,遠程通信還要靠傳統發報機“嘀嗒嘀嗒”地敲榔頭來實現,不僅傳輸速度較慢,傳輸信息量也較小。
在老師的指導下,學員們細致分析當時海軍與潛艇通信的方式、細節與難點。潛艇在水下航行,只有浮出水面時才能發報,但在水面多待一秒,就多一分危險,因此必須在短時間內完成快速通信,這就要采用當時還未嘗試過的脈沖發射,以及使用剛剛萌芽的數字編碼取代莫爾斯電碼。能夠成功解決這個問題,就是畢業設計的攻關方向。
設計“真”用功
快速通信這個畢業設計課題被分成發射機、終端組、接收機3個組,劉嘉瑞擔任了終端設計組組長。同學們先是鉆進圖書館,查找資料尋求啟發,后又一頭扎進實習工廠,琢磨如何創制新設備。
靠著勇敢拼命的精神,學員夜以繼日地研究、試驗,在歷經了43個不眠夜后,終于先后在實驗室和哈爾濱與沈陽之間,實現了“毛主席萬歲”短文的快速收發報。試驗成功的那一刻,全體師生歡呼雀躍,激動得淚流滿面!

不久后,彭德懷元帥蒞臨學校視察,參與該項畢業設計的全體師生向彭德懷元帥匯報表演。當按下電鈕的一瞬間,“一定要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報文便發送了出去。這次研發工作成功奠定了中國數字編碼通信的基礎。彭德懷元帥看后,微笑著與師生一一握手,院系黨委還為畢業設計小組記了集體三等功。
成果“真”實在
從海軍系潛艇快速通信畢業設計的實例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畢業設計不重空談重實踐,做到了以真刀真槍的實踐展現哈軍工學員真知實干的風采。
在畢業設計階段,學員們還在抗洪搶險中展現了對祖國、對人民的忠誠,以及甘愿赴湯蹈火為人民犧牲的英雄氣概。這樣的畢業考核使得哈軍工學員受到非常充分的鍛煉。

第一期學員在德、智、體和軍事、政治、技術等方面的成績都非常亮眼。全院畢業生經歷4年學習,取得共8個學期的成績,其中有5個學期,大家的平均成績在良好以上。學員在部隊、工廠實習和見習期間的表現,就初步顯示出軍事技術上的過硬本領。比如,當年在北京南苑機場實習的學員李士彤,觀測到了天氣圖上不易被看到的颮線(冷鋒的切面),建議指揮員放飛二次后停飛。不久,果然來了大風,李士彤的建議成功避免了傷亡事故的發生。指揮員回想起因氣象預報不準而發生過的機毀人亡事故,對李士彤非常感激,大為贊賞。還有飛行員說:“有這樣出色的軍事工程師到這里工作,真是我們的幸福!”
經過了真刀真槍畢業考核的哈軍工學子,在奔赴各個部隊后,都將自己的能力與熱情匯入了祖國軍事事業發展壯大的滾滾洪流中。
責任編輯:馬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