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和李桑是一對大學生情侶。莉莉最初被李桑吸引,正是因為他超強的規劃能力。莉莉還記得,那是一次班級出游活動,同學們大多散漫無序,唯有李桑提前精心準備了旅行攻略。他不僅帶著大家沿著規劃好的路線游覽,還貼心地設置了沿途的休息點。旅行接近尾聲時,李桑又根據攻略,帶大家去了一家極具特色的餐廳用餐。那次完美的出游體驗,讓莉莉對李桑的好感倍增,覺得他非常可靠,給人滿滿的安全感。
“計劃狂魔”遇上“即興玩家”
莉莉與李桑在一起后,經常去各地約會、甜蜜打卡,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記憶。但隨著兩人的關系逐漸穩定下來,莉莉開始感覺到有些不太對勁。李桑是一個對所有事情都有很強規劃的人,同時他也很難忍受自己的計劃被打亂。而莉莉是一個喜歡說走就走的隨性之人。外出旅游時,即使莉莉已經表現出疲憊,李桑仍會堅持按照攻略前往下一個地點;有時莉莉興致很高,想在某個地點多停留一會兒,但是李桑卻不停地催促,不斷強調諸如“趕不上車”“再不走就錯過下個景點”之類的理由。
每次出行,身邊的李桑都像個精準的定時鬧鐘,隨時“滴滴答答”地提醒著進程。熱愛自由的莉莉感到每次情侶約會都像完成“KPI”,因而興致大減。
理性直男“好心辦壞事”
在同學們的眼中,孫文和鄭晗堪稱模范情侶。孫文感性細膩,鄭晗理性通達。然而,在相處過程中,兩人也常常發生沖突。最近,孫文在社團中遇到了一些人際關系上的矛盾,感到非常苦惱,于是向男友鄭晗傾訴。鄭晗非常耐心地傾聽,隨后給出了幾條建議。孫文卻對此感到不悅,因為她原本只是想在傾訴后獲得一些心理和情緒上的支持。如果鄭晗能表達心疼和理解,給她一個溫暖的擁抱,孫文的情緒就能平復下來。但鄭晗卻理性地分析這件事中每個人的立場和態度,告訴孫文如何做得更好。這讓孫文覺得鄭晗像是在教她做事,甚至覺得自己被忽視了。
在鄭晗看來,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孫文需要,自己都會停下手邊的事情,認真傾聽并為她出謀劃策。自己本是一片好心,結果常常是越分析孫文越暴躁。孫文需要的是情感共鳴的溫暖港灣,而鄭晗的關心建造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他們就像站在不同頻率的星球上,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愛。
用MBTI看懂親密關系中的沖突與和解
親密關系中的摩擦難以避免。當我們因伴侶理性分析而感到被冷落,或因對方的隨性而為而煩躁時,或許可以試著從MBTI心理類型理論中找到共鳴。這套基于榮格心理學的工具,能幫我們理解沖突背后的思維差異,讓相處更有“解題思路”。
MBTI基于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心理類型理論,包括內傾(I)與外傾(E)、感覺(S)與直覺(N)、思維(T)與情感(F)三對心理態度或功能。榮格的追隨者邁爾斯母女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判斷(J)與感知(P)維度,編制出MBTI測試。通過填寫問卷,可以得到一個由四個字母組成的心理類型,如INFP或ESTJ,這四個字母分別代表個體對待世界的基本態度、收集信息的方式、做決策的方式以及對待外界和處世的方式。
外傾(E)與內傾(I),也就是我們常說的“E人”和“I人”,并非簡單地指一個人內向或者外向,其本質是區分個體注意力的集中點和精力來源。榮格認為,內外傾其實是個體最基本的心理態度。外傾的人更關注外部環境與外部客體的需求,內傾的人則更傾向以主觀和內在因素為導向。比如,“E人”下班回家可能會滔滔不絕地分享瑣事,而“I人”若疲憊時沒及時回應,易被誤解為“冷漠”。其實,“I人”并非不關心,只是需要獨處恢復能量。化解矛盾的關鍵在于“給彼此留空間”,“E人”要學會觀察伴侶的“電量”,“I人”則主動傳遞“我在傾聽”的意愿,以減少“頻道錯位”帶來的誤會。
感覺(S)與直覺(N)是根據個體獲取信息的方式分類的。感覺型的人主要通過感覺和知覺刺激獲取信息,而直覺型的人擅長捕捉抽象關聯,更依賴靈感和趨勢。思維(T)型與情感(F)型的個體差異在于收集到信息之后做決策的方式不同,大致可以對應我們常說的理性和感性。案例中的孫文是情感型,而鄭晗則是思維型。情感型的人更容易被關心和支持所安撫,而擅長理性思考的思維型人則更傾向于訴諸邏輯和理論,幫助對方理清事實脈絡。因此,當鄭晗理性地分析問題時,孫文會感到被說教,而孫文的感性回應也讓鄭晗覺得“不靠譜”。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在親密關系中,要學會切換“溝通模式”,用對方更能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去解決,才能有效避免沖突。

最后一組心理功能判斷(J)與感知(P)則反映了我們對待世界的方式。判斷型的人傾向于計劃和判斷,而感知型的人則更注重感知和體驗。例如,半夜,感知型的人可能會突然推醒伴侶說:“你聽,外面下雨了!”這時候判斷型的伴侶會氣呼呼地回答:“你為什么不能自己去關窗戶,非得把我叫醒!”這場沖突源于雙方處理信息的方式不同。感知型的人叫醒伴侶,僅僅是表達“外面下雨了”這一事實,或許是聽到了雨聲,或許是感受到涼意;而判斷型的人聽到“下雨了”,會迅速進入到行動模式,將“下雨了”自動翻譯為“該去關窗戶了”。
此外,判斷(J)與感知(P)兩種類型的人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差異就是計劃性。在案例中,莉莉喜歡隨性而行,而李桑則享受完成計劃的成就感。應對這種沖突最簡單的原則就是“找回初心”。兩人最開始彼此吸引,應該是體會到對方的行為模式帶來的美好體驗。莉莉被李桑的規劃能力吸引,而李桑也欣賞莉莉的隨性灑脫。他們可以嘗試拓寬自己的視野,更多地去體會對方的行為方式帶來的樂趣。
從“頻率錯位”到“優勢共振”
在榮格看來,每種心理類型并無優劣之分,但每個心理功能的發育質量是有差別的。當某種心理功能發展水平較高時,個體就能享受到這種心理功能帶來的好處。對于處于親密關系中的伴侶來說,如果彼此的心理功能類型一致,固然可以減少很多沖突,但當心理功能不一致時,善加利用反而能讓對方的優勢功能彌補自身的短板。
白璐和林希是一對情侶。白璐有很強的直覺和創造力,而林希則執行力很強。他們組隊一起參加學校的心理微電影創作大賽。在策劃階段,白璐找到了一個新穎的主題和切入點,并且在制作大綱時提出了許多新點子,讓整部作品充滿創意。林希則對電影項目進行了細致規劃,敲定各項細節,提前規避可能出現的失誤,并在微電影制作完成后逐幀檢查成品。最終,他們的作品獲得了很好的反饋。白璐感嘆,如果沒有林希的執行力,不會有這么精美的作品;林希也肯定了白璐的努力,要是沒有她的巧思,作品的藝術性會大打折扣。
白璐和林希的成功秘訣在于他們找到了“差異共振”的節奏。白璐用直覺拓展認知邊界,林希用執行夯實理想根基。在親密關系中,差異并非鴻溝,而是共生的土壤。通過理解彼此的心理類型,我們可以更好地欣賞對方的優點,包容對方的不足,并通過互補帶來“1+1gt;2”的效果,讓親密關系更加和諧美好。
責任編輯:賈倩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