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國各地返鄉創業熱潮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家鄉的創業機遇。尤其是對于那些離開家鄉多年,接受過現代教育和思想熏陶的青年而言,返鄉不僅是一種經濟上的決策,更是一場深刻的文化實踐。返鄉創業正成為中國社會的重要現象,其背后不僅是市場經濟的推動,更是鄉村振興戰略、城鄉融合政策以及青年群體自我身份重塑交織的結果。

返鄉青年文化實踐的空間:劍川古城
在這個過程中,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云南大理劍川縣作為典型的“縣域”區域,近年來積極推動返鄉青年創業和就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諸如提供創業貸款、發放創業補貼、開辦創業培訓班、搭建線上線下招聘平臺等,營造了有利的創業環境。劍川縣不僅鼓勵返鄉青年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同時大力推進文旅產業發展,將地方特色文化與現代化經濟模式結合,進一步拓寬了返鄉青年的創業空間。例如,劍川政府通過“劍川微人社”和“今日劍川”等平臺,精準推送招聘信息和就業崗位,并通過青年創新創業協會等機構,推動地方經濟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為返鄉青年提供了充足資源和支持。
同時,劍川縣豐富的文化遺產與自然景觀,為返鄉青年提供了獨特的創業機遇。近年來,劍川加大對文旅產業的投資,打造以歷史文化為核心的旅游資源,推動當地旅游經濟轉型。通過大力發展“非遺+”和“鄉村+”等特色文旅項目,劍川不僅吸引了大量游客,還為當地青年提供了包括文創、民宿經營等多種創業機會。尤其是對于那些在大城市工作過、深受現代文化影響的返鄉青年而言,他們更傾向于挖掘家鄉的文化資源,進行創新轉化。
返鄉創業青年的出現,是政策和市場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政策的扶持為返鄉青年提供了創業的初步保障,而市場的發展則為他們提供了實際的創業機會。與此同時,從個人角度來看,返鄉創業者的成功不僅僅依賴于他們的創業激情和創新思維,更與家鄉的社會網絡密切相關。在與幾位創業青年的交流中,我發現他們的創業不僅是對市場需求的回應,更是對地方社會網絡的積極互動與參與?!癱loud"nothing”咖啡店店主尹城柱返鄉后借助青年創業協會和家鄉的社會資源,迅速開啟了創業之路;另一位創業者阿鵬則從收購鄉鄰的農產品起步,逐步構建供貨網絡,同時加入青年創業協會,與當地政府合作,拓寬銷售推廣渠道,積極爭取相關政策扶持。
這種社會網絡不僅為創業者提供了資源支持,也為他們提供了身份認同。在縣域社會,人情關系往往是影響創業的重要因素之一。本地創業者通過社交網絡將外來的現代性與傳統的鄉土情感結合,塑造出一種獨特的創業生態。這種社交模式促進了地方文化與現代創業的深度融合,孕育出一種新型的創業合作與文化創新模式。
盡管政策支持為返鄉創業者提供了諸多便利,但創業之路仍充滿挑戰。尤其是劍川本地的社會和文化環境相對封閉,外部信息流通較慢,使得創業者的創新能力和市場敏感度面臨較大的制約。返鄉青年面臨的最大問題,一方面是資金和經驗的缺乏,另一方面是如何在逐漸同質化的競爭環境中保持創新,賦予創業項目源源不斷的活力。一位受訪者提到,因為劍川當地的生活很安逸,自己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拓寬視野、積極作出新嘗試,才能打破這種安逸感帶來的惰性。
劍川古城作為返鄉創業的重要空間,承載著返鄉青年的文化實踐。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扶持、文旅產業的蓬勃發展以及本地社會網絡的助力,越來越多的返鄉青年得以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圓了自己的創業夢。盡管政策和資源支持為返鄉創業者提供了良好的開端,但他們仍需在相對封閉和安逸的環境中不懈探索,以保持創新活力。在市場需求不斷變化、外部信息流通相對滯后的情況下,返鄉創業者需要不斷學習、拓寬視野,才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中找到突破口,推動家鄉的經濟和文化發展。
返鄉青年創業何以是一場文化實踐?
與許多研究中的鄉愁情結不同,我在與劍川返鄉創業者的交談中發現,返鄉不僅是他們對家鄉的情感回應,更是他們在現代社會壓力下對自我身份的一次重塑。尹城柱正是如此,他在外地接受了現代教育、深受現代思維影響,但他始終保持對家鄉文化的認同,積極尋找自我定位,既不盲目迎合現代化潮流,也不完全回避傳統文化的制約。對于許多返鄉青年而言,回到家鄉并非單純的“歸巢”,更是歸巢筑夢的一種文化實踐。他們將家鄉的傳統與現代生活方式結合,試圖通過創業來激發家鄉經濟活力,同時探索一種全新的身份定位。這不僅僅是對如何“生存”的探索,更是對如何“生活”的反思。
在劍川,不同的創業者體現了不同的文化取向與實踐方式。從尹城柱的咖啡店到融合非遺元素的“薌野廚房”,返鄉青年在文化創新的同時,也在挑戰傳統的生活模式。這一過程中,現代性與地方文化的交織成為返鄉創業者所面臨的核心議題。以尹城柱為例,他將咖啡文化與自由的生活方式帶回家鄉,并試圖由此對傳統飲食文化和生活模式進行某種改造。這些創新嘗試,在他與伙伴創新調制的咖啡與酒中得以彰顯。尹城柱說,他們會用當地特色的水果、藥材(如馬登蘋果、香櫞等)制作特色飲品。這些對于社會文化的改造是一種溫和的、逐漸滲透的改變。這正是當代青年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的微妙平衡:既不完全摒棄傳統,也不盲目追逐現代潮流,而是通過自我創新,賦予地方文化新的生命力。
類似的實踐也體現在其他返鄉創業者身上。劉梅開在返回家鄉后開了家女裝店,她說:“在劍川,很多店里賣的衣服還是10年前流行的款式?!眲⒚烽_希望通過為家鄉女性提供不同的時尚選擇,填補市場空白,同時推動當地文化的現代化。
段正勇則將目光投向了酒店業,他在本地投資建立了一個智能化酒店。酒店的設計和管理理念來源于他在外地吸收的現代管理知識,但他并沒有完全復制外地的模式,而是結合本地需求進行了調整。接下來,段正勇計劃通過與農戶、旅行社合作,將大理、麗江的游客引流至劍川,并與農產品開采體驗相結合,帶動家鄉多產業協調發展。
這些返鄉創業者的經歷表明,他們的創業不僅是對家鄉的經濟貢獻,更是文化創新和身份重塑的過程。
返鄉創業青年的“出口”與“夢想”
通過對劍川返鄉創業者的觀察與研究,我逐漸認識到,返鄉創業不僅僅是經濟行為的簡單復制,更是一種歸巢筑夢的文化實踐。這個過程中,不僅有經濟利益的驅動,更有對家鄉文化與身份認同的深層反思與回應。
這些創業故事背后,實際上隱藏著一條關于“年輕一代返鄉創新”的更為宏大的文化脈絡。這一代年輕人不僅代表著一種青年文化的崛起,更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下中國社會中傳統與現代之間的互動與張力。這些深受現代教育和思想影響的返鄉年輕人,往往既能深切感受到家鄉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又渴望將外地的現代元素融入創業實踐中,從而開創出別具一格的文化實踐模式。他們的創業活動,不僅僅是從家鄉“走出去”再“走回來”的簡單再現,而是帶著文化責任感,試圖實現傳統與現代、地方與外部的和諧共生。
對于許多返鄉青年而言,回歸家鄉不僅是一個經濟選擇,更是一種情感歸屬與文化認同的再建過程。對他們來說,家鄉不僅是生活的起點,更是文化的源泉。如何在家鄉文化的傳統基礎上,融入現代社會的變化和技術創新,成為他們創業實踐的一個關鍵問題。以段正勇為例,他將現代化元素與家鄉資源相結合,推動農業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通過“農旅一體化”的項目,為游客提供親身體驗種植、采摘等活動的機會,同時也將地方農產品包裝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商品。同時,段正勇的“直播+農業”模式,不僅突破了傳統農業的局限,也使家鄉的文化、產品通過互聯網獲得了新的傳播路徑。
從尹城柱的咖啡店到段正勇的農業創新,這些返鄉創業者的故事,繪就了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壯麗圖景。比起外來開發者,返鄉青年既了解鄉村的歷史文化資源,也了解城市人群對鄉村的想象方式;他們擅于發掘田園美學與創業的接合點,對鄉土文化進行創意闡釋。商業賣點與文化賣點的接合,增加銷量的同時也助長了村民的文化自信。隨著越來越多的青年選擇回到家鄉,未來的地方經濟和文化振興,或許會由這些具有創新精神的返鄉青年帶動起來。
這一過程不僅僅局限于經濟上的回流,而是文化上的再創生。通過返鄉創業,青年們實現了“自我”與“家鄉”的雙重超越,他們不僅帶回了現代化的技術和理念,也帶回了對家鄉文化的深刻思考與再造。這一代青年用他們的“出口”和“夢想”,為家鄉的發展注入活力,也為中國的鄉村振興和文化創新提供了全新樣本。
責任編輯:丁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