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研期間,我跟隨小分隊探訪了位于大理劍川東部的民族團結示范村——桑嶺古村,收獲頗豐。一方面,我初步認識了桑嶺古村;另一方面,這次探訪所觀察到的點點滴滴也讓我萌生了許多問題,這些疑問在我腦海中串連成線,最終匯集成為一個清晰的主題,即桑嶺古村白、回、漢三族在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的團結智慧。
桑嶺“樹王”
在桑嶺古村的所見所聞打破了我關于多民族共居的一些刻板印象。白族、回族和漢族世世代代居住在桑嶺,“同說一種話,共穿一色衣,共飲一塘水,住一樣樓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019年,桑嶺村被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列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
桑嶺初印象
桑嶺村是劍川千年古村之一,地處東山腳下、劍湖之北。“桑嶺古木”是劍川有名的劍陽八景之一,村中那棵歷經七百余載風雨的“樹王”更是見證了歲月的滄桑。村里還有黃龍潭、甘龍潭、格?龍潭三處水源,依山傍水,風景秀美。
如今,桑嶺村大力發展旅游業,每年3月至4月,“桑嶺古木”“千畝梨花”“流蘇花海”等景觀都會吸引諸多游客前來觀賞。目前,由村集體出資的“客棧1號”已經完工,正在建造“客棧2號”與“客棧3號”。接下來,桑嶺村計劃向深度旅居的方向發展。除此之外,村里的經濟作物主要是玉米、水稻和烤煙,村集體資產來源包括閑置土地流轉、奶牛養殖等,經濟收入水平較高,據介紹,村里每家平均有兩輛車。
總而言之,桑嶺給我留下的初印象非常深刻,這里不僅環境優美,而且村民熱情淳樸。村里不僅修建了“鄉愁館”,還自主籌資出版了《和諧桑嶺》《古村桑嶺》等書籍,字里行間流露出桑嶺人對這片故土的深情厚誼與無限熱愛。
“我們都是阿夫甲”
“阿夫甲”為白族話中“打老友”的意思,桑嶺村3個主要的世居民族經過百年來的交往、交流、交融,已形成了十分密切和融洽的民族關系,除了本民族間的親朋好友,還在全村各民族之間形成了結交好友的傳統。


這種獨特的社會關系,既蘊含了友誼的溫馨,又兼具親屬的親密,它超越了性別與年齡的界限,在全村范圍內廣泛存在,男性之間稱為“阿夫甲”,女性之間稱為“阿代之”,有的回族男子有好幾個白族“阿夫甲”,有的白族女子也有好幾個回族“阿代之”。有的是連續幾代人傳承下來的,有的是父母指定的,還有的是自己認識的,但不管是哪種形式,一旦確立成為“阿夫甲”,彼此之間就要互相幫助、互相往來,成為一輩子的朋友,雙方父母還要互稱“夫甲爹”“夫甲媽”或“代爹”“代媽”。
目前,“阿夫甲”已經成為桑嶺村的一張名片,村里的墻上到處都印著“各民族都是阿夫甲”“阿夫甲共建和諧桑嶺”的標語。下一步的調研中,我想進一步了解的是,桑嶺村的“阿夫甲”傳統是從何時開始的?其他地區的白族中,是否也存在類似的傳統?桑嶺村的民族關系如此和諧,是否與這一傳統有直接關系?
一巷之隔的清真寺與本主廟
穆斯林信仰是區別回族與其他民族最明顯的標志,而白族也有自己的本主教信仰,不同地區的白族信仰的本主并不相同。桑嶺白族信仰的本主為崔君景帝,這是劍川白族十八位壇主之一。有意思的是,桑嶺村的清真寺與本主寺僅一巷之隔,這也成為民族團結的重要體現之一。
村主任帶我們參觀了清真寺和崔君古廟,讓我們近距離感受了古村桑嶺的歷史底蘊。根據古廟內《崔君公廟碑序》的記載,桑嶺崔君廟始建于元朝末年,幾經磨難與重修才保存至今,十分珍貴。新版《劍川縣志》記載,崔君古廟是劍川兩座現存古廟之一,也是劍川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本主廟。另一側,桑嶺村清真寺的風格也十分獨特,其外部整體建筑沿襲了傳統的白族木質結構民居風貌,而步入大殿內部,則又能感受到濃郁的穆斯林傳統樣式,內外風格迥異卻又和諧共存。一巷之隔的清真寺與本主廟,體現出桑嶺村各族間的平等交往,也深刻展現了當地民族文化的深度交融。
田野調查的第三天,我的調查選題終于逐漸明晰。盡管這只是調查的開始,但我卻感覺松了一口氣。于我而言,本科時的田野調查太過粗淺,當時的我空有課堂上學來的“二手經驗”,缺乏明確的問題意識,接連兩個選題都難以推進。正因為此,對于這一次的田野之旅,在最初時我是忐忑不安的。或許是再次的磨礪讓我學會了深入思考問題,現在的我不再是在田野中亂轉的“無頭蒼蠅”,而是一個帶著好奇探索田野、通過興趣發現問題的具有主體性的人,這無疑鼓舞著我繼續在追問知識、探尋自我的道路上繼續前進。
我想,從踏上劍川的那一刻開始,我的生命中一定有什么東西發生了改變。
責任編輯:丁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