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大學師生是國家涉外法治人才隊伍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全球勝任力是中國政法大學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維度。全球密切連接,世界瞬息萬變,每位教育者都是率先直面挑戰的學習者。“如何成為一名具備全球勝任力的教師”和“如何培養具備全球勝任力的學生”幾乎是同樣深遠的課題。

“要從中國人、法律人的角度,去思考中國和世界的關系,去思考法學人可以為國內、國際事業做些什么。”就讀于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的同學們,正在用全球化的視野、扎實的專業知識和非凡的創造力,自由思考、勇敢追夢,探索多元文明格局下,構筑全球治理中國方案的青年力量。
法大點燃了我的涉外夢
2024年9月8日,由中國政法大學“一帶一路”法律研究中心主辦的2024年“一帶一路”法律服務典型案例發布會在福建廈門舉辦。由法大國際法學院劉力教授負責,攜手阿聯酋文森律師事務所與海外中資企業共建的全國首家阿聯酋(迪拜)實習平臺,入選“一帶一路”法律服務創新典型案例。
孫煒寧作為該實習項目的第一批實習生,于2023年夏天來到阿聯酋迪拜,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海外實習。通過在本地律所實習并服務在阿央企,他結識了多位具有多元職業背景的行業精英,并在他們的指導下,參與了幾起建設工程類案件的爭議解決,逐漸熟悉并理解了阿聯酋法律體系的特點。
“海外市場情況復雜,我們亟須專業的涉外人才,系統研究企業海外投資風險類型與成因,全方位應對和處理國際市場競爭中的法律風險,構建中資企業海外權益保護體系”這是中資企業海外投資面臨的挑戰。從國際經濟條約,到區域協作條款,再到地方規則條例,如何保障企業在海外市場合規經營并發揮競爭優勢,并不是通過簡單的規則解讀即能完成的。通曉國際規則、善用國際規則、聚焦國家需求、保護海外權益,是這個時代給法學生提出的課題。
孫煒寧本科與碩士均就讀于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對他來說,他的涉外夢源于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實驗班。涉外班國際化的教學理念、多學科的交叉研究和立足于當代中國實踐的課程設計,讓他意識到涉外法學并不是法律與外語的簡單結合,其背后是多學科領域的靈活思維,是跨文化交流的認知素養。
涉外法治人才所需具備的能力,不僅作用于國際規則制定、解釋與適用,更服務于文化與文明交流、互信與融合。這是涉外法治人才的發展目標,它需要青年學生扎根中國,放眼寰宇,擁抱世界。
2024年4月,孫煒寧結束了在海牙國際私法會議亞太地區辦事處(HCCH0ROAP)近半年的實習工作。實習期間,他廣泛參與了海牙管轄權項目(Jurisdiction0Project)與中央銀行數字貨幣項目(CBDCs0Project)的相關研究。從傳統國際私法的平行訴訟,到數字經濟的私法規制,法律所追求的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在新形勢、新科技下均有其時代內涵。在如今科技飛速發展、市場瞬息萬變的時代,法律需以何種方式維持其所帶來的秩序規范與行為約束,法律人又應做出怎樣的轉變以匹配規制模式的變化和市場發展的需要?帶著這份思索,他將繼續探索自己的答案。
模擬法庭開啟國際組織實習副本
中國政法大學提出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并重”的方針,以同步實踐教學模式走出了一條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改革之路。其中,國際模擬法庭實踐教學模式成效顯著。
國際模擬法庭通過真實的案情分析、角色劃分、法律文書準備、預演、開庭等環節,模擬司法或仲裁的過程進行實踐教學,是融法學課本知識于法庭真實論戰的最佳法學實踐教學方式之一,不少參加過模擬法庭的同學后來均進入國際組織實習或工作。
對陳詩逸來說,進入國際組織實習就像是一個意外而來的隱藏副本。在得到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以下簡稱ICRC)的實習機會前,陳詩逸就與其結下了不解之緣。本科階段,她曾參與到ICRC組織的人道法模擬法庭中,也在比賽中拿到了極佳的名次,并在模擬法庭指導老師朱利江的幫助下,成為法大人道法模擬法庭賽隊的首位學生教練員。
實習中,在一次復核外交部官方發言稿的過程中,她發現一份涉及慰安婦的遺漏文件,在請示法律顧問后,她將這份文件全文收錄至中國國家實踐報告,而這份報告最終會被發向日內瓦總部。
進入聯合國實習根源于陳詩逸內心深處的國際關懷。在深入了解了動亂地區暴力與性虐待現狀以及相關領域國際法的滯后問題后,陳詩逸進入聯合國應對性剝削和性虐待問題特別協調員辦公室會議工作。“或許尋求正義是非常困難的,但既然我學習了國際法,我是不是有機會去減少此類悲劇。”目前,陳詩逸正在參與《關于防止性剝削和性虐待的特別保護措施的秘書長公告》(ST/SGB/2003/13)的更新工作。
黃顯雯也是在本科期間的國際人道法模擬法庭中與ICRC結緣。經歷了律所、法務等各式各樣實習后,她在一場國際組織工作經驗分享的講座后提交了簡歷。經歷多次考核,憑借面試時的優秀表現,她如愿進入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東亞地區代表處翻譯組,主要任務是將英文資料翻譯為中文出版物,傳播國際人道法。核對翻譯文件需要高度的嚴謹與耐心,她的同事們充滿激情,極具眼界,帶給了她極大的鼓舞。黃顯雯在ICRC實習結束后,前往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國際案件處繼續開展實習。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的實習經歷帶給黃顯雯的不僅是專業能力的提升,更是國際意識的培養。身處多元文化背景,面對重大國際議題、面對他國工作人員與自身的不同認知,她漸漸看到了中外在處理國際問題上的差異,這也促使她不斷思考當下中國與世界的關系。“身為中國人,以及在中國研究國際法的人,我們需要去思考如何維護多邊主義”,這不僅是一句紙面上的話語,更是需要用行動去踐行的使命,在這一點上中國的外交和法律工作者仍然任重道遠。
國際勝任力是新型競爭力
為助力更多同學走入國際組織,中國政法大學開設了“國際勝任力培養”課程。課程從全球視野拓展、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國際工作實務能力培養、價值塑造、增強文化自信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學生的國際勝任力,特別聚焦中國學生在國際組織實習、任職工作中的能力薄弱領域,設置系列講座課程,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能力。
2024年10月18日,亞投行榮譽總法律顧問Gerard"Johannes"Sanders教授以“國際金融機構的歷史根源及其對組織宗旨和治理機構的影響”為題講授了本學期的第一課。
國際組織的實習經歷也給越來越多的法大學子提供了擁抱無限可能的平臺。曾在國際統一私法協會實習的張昕和在亞太空間合作組織實習的戴靖婉,抓住國際組織中豐富多元的文化背景和多元包容、開放共享的工作環境,不斷提升自己。國際統一私法協會專業權威,工作人員學術造詣深厚,更有來自歐洲名校的教授學者和各大國際組織的專家。近水樓臺先得月,張昕積極把握機會,向學者教授們討教;作為法大到亞太空間合作組織實習的第一批學生,戴靖婉則從開始實習時的羞于張口表達,到重拾語言自信,進而得以一窺語言背后多元文化的魅力,并在該實習結束后,繼續前往國際統一私法協會實習,在逐夢之路上步履不停。

培養國際視野,同樣需要厚植愛國情懷,只有站在中國立場上思考,才能在國際上發出中國聲音。戴靖婉對此感受頗深:“世界各國在外層空間方面有著廣泛的合作,但在具體層面也有不同的觀點,一項項議題通過的背后是多次修改和妥協。只有始終站在本國立場上才能更加準確地看待問題、提出觀點、拿出方案。”中國正處于外空探索與應用領域的前列,對于規則制定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強。提升中國在外空治理領域的話語權,需要科學、技術、政策與法律等多方合力。因此,建設航天強國不僅是航天科技工作者的任務,也是國際法學人的使命,而國際組織正是發出中國聲音的重要渠道之一。
實習期間負責“銀行破產”項目的張昕,也以實際行動助力搭建中國與世界溝通的橋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跨境合作愈發頻繁且不可避免,然而現行國際法律對于“銀行破產”的處置仍存在空白。在此基礎上,張昕所參與的項目推動示范法指南出臺,通過原則性規定的提出,促進跨境破產的合作,為共同應對經濟危機提供契機。而作為其中一枚小小的“螺絲釘”,她也在這個全新的領域不斷探索,在世界舞臺上發出屬于中國政法大學的聲音。
隨著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國際勝任力人才。如何有效提升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如何在變幻莫測的國際格局中把握時代賦予的機會,講好中國故事、溝通民心民意,塑造好我國國際形象?如何創新探索國際勝任力人才培養的模式和路徑,建立系統又與時俱進的教育體系,擔當起國際勝任力人才培養和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重任?在青年外交官訓練營、國際組織青年人才培訓項目等實踐之路上,中國政法大學一直探索不止。
(文中提到同學:戴靖婉,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2022級航空與空間法碩士生;張昕,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2022級國際經濟法碩士生;孫煒寧,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2022級國際私法碩士生;陳詩逸,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2022級國際公法碩士生;黃顯雯,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2022級國際公法碩士生)
責任編輯:張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