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提要】本文基于4I理論(趣味性、利益性、互動性、個性化),探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類短視頻在抖音平臺上的傳播策略。研究表明,短視頻憑借其直觀生動、傳播迅速的特點,為非遺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契機,突破了傳統傳播的時空限制,增強了文化傳播效果與受眾覆蓋面。然而,當前非遺短視頻傳播仍面臨受眾圈層化、內容同質化、互動性不足及商業變現困難等問題。為此,本文提出以趣味性原則強化非遺IP的活態傳承、以個性化原則深化文化內涵、以互動性原則構建多元互動生態、以利益性原則提升商業價值,通過優化傳播策略,非遺短視頻能夠在保持文化獨特性的同時,吸引年輕受眾,增強傳播效果,推動非遺文化的可持續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4I理論" 短視頻" 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播策略" 抖音平臺
一、引言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迭代發展,短視頻憑借其時效性強、直觀生動、傳播迅速、短小精悍、形式多元的獨特優勢,逐漸成為全民化的信息傳播方式。短視頻不僅實現了信息的快速傳播,提升了受眾接收信息的效率,還滿足了用戶交流分享的需求,以其特有的強感染力成為繼文字、圖片之后又一重要的傳播媒介。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4年12月,中國網民數量已超過11.08億人,作為國內領先的短視頻平臺,抖音的用戶規模持續增長。[1]其中,青少年作為短視頻的重要用戶群體,其活躍度和參與度尤為突出。
在這一背景下,短視頻技術的蓬勃發展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的傳播提供了新的契機。非遺傳承人開始通過短視頻記錄、表達、展示其技藝、文化和傳統故事。這種動態化的傳播方式突破了非遺文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使得許多原本不被熟知的非遺項目重新“被看見”,并逐漸適應現代傳播環境。根據抖音發布的《2024非遺數據報告》,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抖音平臺覆蓋的國家級非遺項目達99.74%,相關視頻累計分享量同比增長36%,非遺類商家數同比增長215%。這些數據表明,非遺短視頻在短視頻平臺中的分量日益加重,非遺文化正通過短視頻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進一步提升了其社會影響力。
本文以抖音短視頻平臺為研究對象,從4I理論的四個原則(趣味性、利益性、互動性、個性化)出發,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類短視頻的傳播模型。這一研究不僅有助于深入理解非遺短視頻的傳播機制,還能為提升非遺短視頻的傳播效能和實用價值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從而推動非遺文化的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
二、理論基礎與概念界定
(一)4I理論的內涵與應用
20世紀60年代,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杰羅姆·麥卡錫(Jerome McCarthy)提出了經典的4P營銷理論,即產品(Product)、價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銷(Promotion)。[2]然而,該理論主要從生產者視角出發,未能充分考慮到消費者行為和態度的動態變化,因此在適應市場變化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為彌補這一不足,后續學者在4P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4C理論和4R理論。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傳統的“單向被動接受”模式演變為“多向主動互動”模式。在這一背景下,傳統的4P、4C、4R理論逐漸顯現出局限性,而以受眾為導向的4I理論應運而生。4I理論由美國學者唐·舒爾茨(Don Schultz)于20世紀90年代首次提出,其核心在于強調互聯網時代的傳播應以受眾為中心,注重交互性與內容價值。該理論包含四個基本原則:趣味性(Interesting)、利益性(Interests)、互動性(Interaction)和個性化(Individuality)。[3]具體而言,趣味性原則強調內容應具有吸引力和娛樂性,以激發受眾的興趣;利益性原則注重滿足受眾的功能性需求和情感訴求;互動性原則倡導通過雙向溝通增強受眾參與感;個性化原則則主張根據受眾的個體差異提供定制化的傳播內容。4I理論順應了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的變革趨勢,強調受眾的主體地位和傳播的交互性,因而在新媒體傳播領域得到了廣泛認可與應用。
短視頻作為網絡視聽領域的新興業態,其傳播過程與4I理論的核心原則高度契合。短視頻的碎片化、直觀性和強互動性特征,使其能夠更好地滿足受眾的趣味性需求,同時通過精準推送和個性化內容增強用戶黏性。因此,4I理論為分析短視頻傳播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框架。
(二)非遺短視頻的傳播特點及價值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非遺可被理解為“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4]在中國,非遺不僅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基因,也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短視頻技術的快速發展,非遺的傳播方式發生了深刻變革。有學者將非遺短視頻定義為政府機構、非遺相關組織、非遺傳承人及普通大眾等傳播主體,通過短視頻平臺向受眾傳播與非遺相關的視頻內容。[5]這些視頻通常以展示非遺技藝、宣傳非遺產品、普及非遺知識、推介非遺傳承人為主要目的,時長多在30秒至1分鐘之間,最長不超過20分鐘。通過“短小精悍”的形式,非遺短視頻精準提煉并展現了非遺文化的核心內容與獨特魅力,滿足了受眾快速了解與學習非遺文化的需求。
非遺短視頻作為短視頻領域的細分類型,具有鮮明的傳播特點:其內容形式多樣,既包括非遺技藝的現場展示,也涵蓋非遺故事的講述與非遺產品的推廣;其傳播具有高效性、廣泛性及互動性,短視頻平臺通過算法推薦機制,能夠將垂直類非遺內容精準推送給目標受眾,從而擴大傳播范圍,創作者通過趣味性主題與生動內容吸引受眾注意,并通過評論、點贊、分享等互動形式增強用戶參與感,進一步提升非遺文化的傳播效果。
從文化價值與社會功能來看,非遺短視頻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表達,也是非遺活態傳承的重要途徑。它通過直觀、動態的視聽語言,打破了非遺傳播的時空限制,使更多受眾尤其是年輕群體能夠接觸并了解非遺文化。同時,非遺短視頻還承擔著文化教育與文化認同的功能,通過傳播非遺知識,增強了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認同感。
三、基于4I理論的非遺短視頻傳播模型構建
基于非遺短視頻的傳播特點,本研究以4I理論為框架,構建了非遺短視頻的傳播模型(如圖1所示)。該模型從趣味性、利益性、互動性、個性化四個維度出發,深入探討非遺短視頻的傳播機制與優化路徑,旨在為非遺文化的數字化傳播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導。
(一)趣味性原則:內容創新與年輕化表達
在基于4I理論的非遺短視頻傳播模型中,趣味性原則是吸引受眾注意力、提升傳播效果的要素之一。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傳播呈現出碎片化、海量化的特征,而受眾注意力資源有限且易分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尤其在短視頻平臺上,受眾通常在幾秒內決定是否繼續觀看。因此,短視頻的開頭三秒被視為“黃金三秒”,創作者需通過視覺、聽覺或敘事元素迅速吸引受眾興趣。為實現這一目標,非遺短視頻創作者常采用動態特效、趣味互動等多樣化表現形式,結合引人入勝的內容設計,在短時間內抓住受眾注意力,從而提升傳播效果。
在4I理論框架下,趣味性原則的實踐不僅提升了非遺短視頻的傳播效果,還有助于在年輕群體中樹立非遺文化的現代形象,為其傳承與發展開辟新路徑。通過內容創新與年輕化表達,非遺短視頻能夠在信息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連接傳統文化與現代受眾的重要橋梁。長期以來,非遺傳播主要集中于傳統文化領域,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相對單一。然而,數字化時代下,傳統傳播模式難以滿足新媒體平臺受眾需求,尤其是年輕群體的審美偏好與接受習慣。為適應這一變化,非遺傳承人開始嘗試通過短視頻等新興媒介傳播非遺文化,將流行元素與傳統元素結合,探索現代化表達方式。例如,通過快節奏剪輯、網絡流行語等年輕化手段,非遺短視頻能夠打破年輕群體對非遺文化的刻板印象,重塑其認知框架。這種創新不僅展現了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還實現了現代化詮釋與活態傳承,為其可持續發展注入新活力。
(二)利益性原則:功能需求與價值實現
在4I理論的非遺短視頻傳播模型構建中,利益性原則強調傳播過程中各利益主體的需求滿足與價值實現。互聯網作為一種革命性力量,深刻改變了社會的資源配置方式、權力結構及話語權格局。以短視頻平臺為代表的新型傳播媒介,為影像分享與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賦予每個用戶平等的影像話語權。相較于傳統大眾媒介,短視頻平臺弱化了“把關人”角色,使每個用戶都能成為傳播主體,這不僅滿足了受眾的自我表達需求,也激發了其參與傳播的積極性。在非遺短視頻傳播中,受眾的自我表達需求體現為一種深層次心理需求,即通過觀看、評論和分享非遺內容,渴望獲得他人認同與認知,從而在虛擬社交空間中實現自我價值的確認。
在4I理論框架下,利益性原則實現了受眾與傳者的雙向價值滿足。受眾通過文化消費獲得心理與情感上的功能性利益,而傳者則通過傳播活動實現經濟收益與文化傳承的雙重目標。利益性原則的實踐路徑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受眾的功能性利益滿足。非遺短視頻通過直觀、生動的形式,滿足了受眾對文化認同、知識獲取、審美體驗及社交互動的多重需求。觀看者在消費非遺短視頻內容時,不僅能獲得視覺、聽覺上的審美享受,還能通過懷舊、感動、自豪等情感體驗與傳統文化產生共鳴。當觀看者成為發布者的“粉絲”時,其功能性利益進一步增加,例如通過專屬內容、互動活動等獲得更深層次的情感連接與社群歸屬感。這種功能性利益的實現并非以物質形式直接體現,而是通過受眾對傳播內容的滿意和認可來反映,從而增強其對非遺文化的認同與參與積極性。二是傳者的經濟與文化訴求實現。非遺短視頻傳播為傳者提供了實現經濟與文化訴求的重要路徑。通過高質量的非遺短視頻內容,傳者能夠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公眾信任度,進而吸引更多資源支持,如政府資助、企業合作或學術研究等。在商業價值變現方面,傳者可通過版權銷售、廣告植入、衍生品開發等方式實現經濟收益,為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提供可持續的資金支持。此外,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力量,傳者通過非遺短視頻傳播,不僅滿足了受眾的多樣化需求,還承擔起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責任。這種社會價值的體現超越了單純的經濟利益,成為傳者在非遺傳播中不可替代的核心訴求。
(三)互動性原則:用戶參與與社群構建
在基于4I理論的非遺短視頻傳播模型中,互動性原則是增強用戶參與感、構建社群生態的核心要素。傳統非遺傳播主要由政府或權威機構主導,通過紀錄片、新聞報道等傳統媒體進行單向傳播,受眾處于被動接收信息的地位。然而,短視頻平臺的興起使非遺傳播的互動性顯著增強,傳者與受眾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每個用戶都可以成為非遺短視頻的生產者與傳播者,兼具傳者與受眾的雙重身份。
在模型構建中,互動性原則的實踐路徑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即時互動與反饋機制。短視頻平臺的即時性和低門檻特點極大地促進了傳者與受眾之間的雙向交流。從受眾的角度看,當創作者回復或點贊評論時,參與互動的受眾會感受到被關注與重視,從而激發其繼續參與互動的意愿。從傳播者的角度看,受眾通過評論、點贊、分享等方式參與互動,能夠為創作者提供即時反饋,幫助其了解受眾需求與偏好,進而優化內容創作。這種雙向互動不僅增強了傳者與受眾之間的黏性,還形成了良性互動循環,為非遺短視頻的傳播效果提供了持續動力。二是社群構建與長期關系維護。非遺傳承人與受眾之間長期穩定的關系是提升傳播效果的關鍵。短視頻平臺為非遺傳承人提供了與粉絲直接互動的渠道,使其能夠通過持續互動和社群運營,與粉絲群體建立緊密聯系。例如,某非遺傳承人通過定期發布短視頻并與粉絲互動,成功吸引了大量忠實粉絲,并通過粉絲社群組織線下非遺體驗活動,進一步增強了粉絲的參與感與文化認同感。此外,構建非遺主題的粉絲社群(如微信群、抖音粉絲群等),能夠促進粉絲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形成以非遺文化為核心的社群生態,為非遺文化的傳播積累穩定的受眾基礎。" (四)個性化原則:精準推送與風格塑造
在基于4I理論的非遺短視頻傳播模型中,個性化原則是提升傳播精準度和增強受眾黏性的關鍵要素。20世紀70年代,艾·里斯(Al Ries)與杰克·特勞特(Jack Trout)提出的定位理論強調,品牌需在目標受眾心智中占據特定位置,提供區別于競爭者的獨特價值,并維持清晰的經營焦點。這一理論在新媒體語境下同樣適用,短視頻平臺的傳播者需通過精準定位,明確賬號的核心價值與目標受眾,以實現高效傳播。
在模型構建中,個性化原則的實踐路徑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精準推送與垂直內容輸出。短視頻平臺的算法機制決定了傳播者對賬號的定位越明確,平臺推送的受眾流量越精準。一個定位清晰的短視頻賬號需要持續產出垂直內容,即專注于某一特定細分領域的內容創作。垂直內容的核心并非細分領域本身,而是目標受眾的需求與興趣。例如,非遺傳承人可以通過專注于某一非遺技藝的展示與講解,吸引對該技藝感興趣的受眾。短視頻平臺會根據賬號發布的作品進行定位,并通過數據算法將內容精準匹配給有相似需求的受眾,從而獲取高價值的粉絲群體。二是風格塑造與賬號形象打造。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背景下,海量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與累積,非遺傳承人需要通過獨特的風格塑造,在同類非遺項目中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雖然非遺項目的內容是既定的,但其表現方式、剪輯手法、腳本設計等均可創新。例如,通過獨特的敘事視角、標志性的視覺元素或固定的剪輯節奏,非遺短視頻可以形成鮮明的風格特征。風格化明顯的短視頻內容能夠在短時間內給受眾留下深刻印象,而持續發布風格一致的內容則有助于將喜歡同類風格的受眾轉化為忠實粉絲。盡管多元化的風格可能帶來新鮮感,但對于非遺傳承人賬號形象的塑造而言,穩定且獨特的風格更有利于與受眾建立持久的緊密聯系。
四、基于4I理論的非遺短視頻傳播策略
(一)以趣味原則為導向:強化非遺IP的活態傳承
在新媒體語境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傳統觀念已不再適用。非遺傳承人需主動走出“巷子”,以受眾需求為核心,通過增強儀式感與集體參與感,打破非遺“土”“落后”和“被保護”的刻板印象。[6]非遺“觸網”為年輕受眾,尤其是互聯網“原住民”Z世代,提供了接觸非遺文化的契機。作為消費升級浪潮中的主力軍,Z世代的審美偏好與話語體系對非遺傳播提出了新要求。非遺文化在年輕化過程中,需深入剖析并緊跟年輕人的興趣點,借助新興媒介,以貼近其生活與思想的方式,實現非遺文化的活態傳承。[7]這不僅要求內容創作者具備敏銳的市場洞察力,還需通過趣味化、場景化的傳播策略,使非遺文化在保持獨特魅力的同時,與年輕群體建立深層次的情感連接。針對非遺短視頻傳播中粉絲圈層化的問題,非遺傳承人需突破傳統思維,圍繞具體非遺項目,以新媒體為載體,構建能夠詮釋非遺文化核心精神的IP體系。非遺IP的塑造不僅能凸顯非遺的個性與價值,吸引年輕受眾“漲粉”,還能將其轉化為非遺文化的忠實擁護者,自發參與保護、傳承及購買非遺IP衍生品。通過精心構建非遺IP,不僅可以培育高黏性的受眾群體,還能借助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實現跨圈層傳播,突破粉絲圈層化的局限。因此,非遺短視頻創作應以趣味原則為導向,注重內容的娛樂性與互動性。為吸引更多受眾關注,創作者常借助時事熱點、明星效應及特殊節慶等外部資源,以增強內容的吸引力和傳播力。具體而言,傳播策略主要有以下三類:一是借勢熱搜話題,將非遺內容與熱門話題相結合,利用流量紅利提升曝光率。例如,在重大社會事件或網絡熱點期間發布相關非遺內容,可有效吸引用戶關注。二是借助明星效應,通過與明星合作或邀請其參與創作,利用其廣泛影響力吸引粉絲及普通用戶關注,擴大非遺文化傳播范圍。三是結合特殊節慶,在傳統節日或重要時間節點發布非遺短視頻,借助節日氛圍提升受眾興趣。例如,春節期間發布與年俗相關的非遺技藝展示視頻,既能契合主題,又能增強文化認同感。這些傳播策略不僅能增強非遺文化的社會影響力,還能通過長尾效應為其商業化提供持續動力,推動非遺文化在更廣闊的空間內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以利益原則為驅動:提升非遺的商業價值
針對非遺短視頻傳播中商業變現困難、價值定位模糊與盈利模式單一的問題,以利益原則為驅動,明確非遺文化的核心價值,將其與現代消費需求相結合,打造兼具文化內涵與市場吸引力的非遺IP。一是利用平臺數據分析受眾偏好,優化內容創作與商業化策略,提升變現效率。[8]構建以非遺文化為核心的粉絲社群,通過社群專屬活動、會員制等方式增強用戶黏性,推動非遺產品的持續銷售。二是在短視頻與直播中嵌入非遺產品推廣,通過故事化、場景化內容激發受眾購買欲望。抖音不僅是短視頻平臺,也是直播平臺。短視頻的優勢在于優質內容與價值觀的輸出,而直播則具備高即時性與強互動性。短視頻通常在發布后獲得受眾反饋,而直播使傳播者與受眾在“共時”狀態下交流,增強了受眾參與感,同時為內容創作提供了實時反饋與需求洞察。短視頻與直播優勢互補:短視頻通過優質內容提高粉絲留存,直播則通過實時互動促進普通粉絲轉化為忠實粉絲。與專業電商平臺不同,非遺傳承人在短視頻平臺內的直播內容主要以展示或表演非遺項目為主,通過觀眾打賞、點贊和平臺流量分成等新型經濟行為獲利。直播打賞不僅為傳承人提供了經濟收入,還間接實現了精神層面的心理認同與個人價值。此外,短視頻平臺在內容傳播與營銷上具有獨特優勢:非遺傳承人不僅可以在直播前預先發布短視頻為直播引流,還可以在直播過程中通過主播PK等方式相互引流,擴大直播間受眾規模,直播間不僅讓受眾“聽得著”“看得見”非遺,還可通過非遺衍生品銷售實現“帶得走”非遺。
(三)以互動原則為核心:構建多元互動生態
當前非遺短視頻的傳播模式仍以“發布—觀看”的單向傳遞為主,多數非遺內容發布者未能充分利用平臺的互動功能。針對用戶參與度低與社群維護不足等問題可采取如下策略:一是構建跨平臺傳播體系。非遺傳播不應局限于單一平臺,而需結合不同平臺的用戶特性與觀看偏好,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例如,資訊類平臺(如今日頭條)適合發布深度內容,如非遺歷史背景、文化價值解析等;彈幕平臺(如嗶哩嗶哩)可通過彈幕互動、評論區討論增強用戶參與感;而長視頻平臺(如愛奇藝)則適合展示非遺的完整技藝流程,滿足用戶對系統性內容的需求。通過多元渠道的協同,非遺傳播能夠覆蓋更廣泛的受眾群體,突破單一平臺的局限性。二是拓展二次傳播。二次傳播是擴大非遺短視頻影響力的關鍵。例如,在短視頻中設置明確的分享提示,如“分享給好友,一起了解非遺文化”,并附上簡單地分享教程,降低用戶操作門檻,形成裂變式傳播;再如與微信、微博、QQ等社交平臺合作,開展聯合推廣活動,例如,在微博發起“#非遺技藝挑戰#”話題,鼓勵用戶上傳自己的非遺體驗視頻,形成UGC(用戶生成內容)傳播效應。同時,通過跨平臺數據分析工具(如百度指數、抖音數據平臺等),實時監測用戶行為與偏好,調整內容策略。三是構建非遺社群生態。社群是連接非遺傳承人與受眾的重要橋梁。非遺傳承人應積極進行線上社群運營,在微信、QQ等平臺建立非遺主題社群,定期組織線上活動,如非遺知識競賽、技藝分享會、傳承人直播互動等,增強用戶參與感;結合線上社群,組織線下非遺體驗活動,如非遺工坊參觀、技藝體驗課等,增強用戶的沉浸式體驗與文化認同;為社群成員提供專屬福利,如限量版非遺衍生品、優先參與非遺活動的機會等,提升社群成員的歸屬感與黏性。通過構建跨平臺傳播體系與非遺社群生態,非遺短視頻的傳播模式將從單向傳遞轉向多元互動,推動非遺文化的有效傳承與創新發展。
(四)以個性原則為引領:深化非遺文化內涵
針對非遺短視頻傳播中內容質量欠佳、泛娛樂化與同質化現象,非遺內容創作者應以個性化原則為引領,將挖掘非遺文化內涵放在首位,尊重每項非遺的文化屬性,確保其個性與生命力。在客觀記錄非遺本真樣態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并真實呈現其背后的文化內涵,避免盲目跟風與過度娛樂化。相較于傳統媒體“內容為王”的基因,新媒體更強調“以人為根基”的文化價值觀念。一是運用民間化敘事手法,民間化敘事的特點在于原生態的符號傳播與充滿情感、情緒的文本呈現,盡可能還原生活本身。短視頻的信息源呈現出生活化與民間化的顯著特征,這一特點深刻塑造了其審美取向,以質樸、真實的方式觸動人心。二是差異化敘事,突出每項非遺的獨特性,避免同質化內容,通過個性化表達展現其文化深度。三是文化符號創新,結合現代審美與傳統文化符號,創造既有文化底蘊又具時代感的敘事形式。四是深度內容挖掘,聚焦非遺背后的歷史、技藝與精神內涵,通過故事化表達增強受眾的文化認同。五是進行數據分析,通過短視頻平臺的算法推薦機制以及互動數據(如發言頻率、活動參與度等),構建用戶畫像,制定差異化內容與精準推送,如非遺文化的歷史淵源、技藝背后的科學原理等,滿足其對文化深度的需求;為中老年群體創作情感共鳴強、易于理解的內容,如非遺技藝與家庭記憶的結合,喚起其文化認同感。通過以上策略,非遺短視頻不僅能突破泛娛樂化與同質化的局限,還能以個性化、深度化的內容實現文化傳播的真正意義,為非遺的活態傳承注入持久動力。
五、結語
本研究基于4I理論構建的非遺短視頻傳播模型,為非遺文化的數字化傳播提供了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導,但在實際應用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模型在平衡非遺文化的原真性與現代傳播需求方面存在挑戰。短視頻的碎片化、娛樂化特性可能導致非遺文化的深度內涵被簡化或曲解,影響其原真性的傳承。為此,未來研究應進一步探索如何在保持文化原真性的同時,創新表達形式,避免過度娛樂化。其次,模型的跨平臺協同效應尚未充分挖掘。當前研究主要聚焦于抖音平臺,而不同平臺的用戶群體和傳播特性差異較大,單一平臺的傳播策略難以覆蓋多元受眾。未來可通過構建跨平臺傳播矩陣,結合不同平臺的用戶特性,實現非遺文化的全方位傳播。此外,模型的商業化模式仍需優化。盡管利益性原則為非遺短視頻的商業變現提供了思路,但如何精準定位受眾需求、開發多元化的商業模式仍是難點。未來可結合大數據分析,深入挖掘用戶偏好,探索非遺IP衍生品開發、直播帶貨等新型變現途徑,以實現非遺文化的長效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本文系2022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交叉學科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智能傳播”(項目編號:CCNU22JC029)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5-01-17).https://www.cnnic.cn/n4/2025/0117/c88-11229.html.
[2]邊凌雁.4P營銷組合與7P營銷組合的比較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7,(35):85.
[3]曹小鷗.設計,作為一種“手段”——兼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J].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2020,(01):127-130.
[4]牛夢笛,沈唯(通訊員).關于短視頻+,你知道什么?[N].光明日報,2020-12-11.
[5]鄧若蕾.短視頻為非遺傳承與傳播開拓新路徑[J].中國報業,2020,(08):20-21.
[6]姜瑤.“儀式觀”理論下非遺短視頻文化傳播力研究[J].傳媒論壇,2021,(04):1-3.
[7]賀學君.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05,(02):103-109.
[8]樊飛燕.基于生活場景敘事的非遺短視頻傳播研究[J].傳播與版權,2023,(04):45-48.
作者簡介:詹一虹,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教授,博士;何葉紫,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碩士研究生
編輯: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