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規黨法是國法的保障,對于建設法治社會而言,從國家的角度要依法治國,從政黨的角度要依規治黨。在我國的實際政治生活中,用黨的紀律約束黨員干部行為,維護黨的肌體健康,能夠更好地保障國家法律的實施。在這一方面,陳云堪稱典范。他以馬克思主義者的杰出眼光,親自參與制定了許多黨內重要法規;同時,他也嚴格遵守黨內法規,積極踐行黨內法規,推動黨內法規的實施,為黨內紀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供了有益指導。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橋兒溝召開。此次會議是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的關鍵節點,首次提出了黨內法規的概念。
毛澤東在會上指出,為使黨內關系走上正軌,除重申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四項最重要的紀律外,“還須制定一種較詳細的黨內法規,以統一各級領導機關的行動”。
張聞天、劉少奇也分別在會議發言中使用了黨規、黨法等概念,強調用黨規、黨的法紀來規范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行為。
10月15日,張聞天作《關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黨的組織問題》的報告,強調了黨規黨法在黨的建設、維護黨的團結中的作用。
11月6日,劉少奇在《黨規黨法的報告》中,就黨規黨法的重要性進行了解釋:“要保證黨的團結與統一,除政治上思想上之統一外,條文亦應規定法律上非團結不可,以避免個別人破壞黨的團結與統一,并以此黨規與黨法去教育同志”。
陳云在此次會議上就青年工作問題作了報告。他在報告的最后對紀律問題進行了強調:“每個同志應當做遵守紀律的模范。要獎勵遵守紀律的。”
會議還通過了《關于中央委員會工作規則與紀律的決定》《關于各級黨部工作規則和紀律的決定》等黨內法規,對全黨樹立起紀律和規矩意識起到了重要作用。
黨內法規概念的提出,是我們黨在紀律建設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不僅在當時的形勢下鞏固了黨的團結和統一,加強了黨對抗戰斗爭的領導,克服了黨的建設過程中存在的錯誤,而且對于新中國成立后黨的制度建設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持之以恒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全面從嚴治黨,靠什么治?要靠嚴明紀律。黨的紀律能夠為推進黨的事業發展,增強黨的戰斗力和凝聚力提供堅強保障。全面從嚴治黨首先要尊崇黨章。黨章作為最根本的黨內法規,“集中體現了黨的性質和宗旨、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黨的重要主張,規定了黨的重要制度和體制機制,是全黨必須共同遵守的根本行為規范”,對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的建設具有根本性的規范和指導作用。陳云一直重視黨章的制定與完善,尊重黨章權威,服從黨章規定,重視黨員的權利。
1939年7月,陳云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決定由劉少奇、陳云等組成中共七大黨章準備委員會。此后,陳云多次聽取七大黨章的制定情況匯報。1940年10月14日,陳云出席中共黨建與群眾工作研究會會議,聽取張聞天關于黨章問題的發言。18日,陳云再次出席中共黨建與群眾工作研究會會議,集中討論黨章內容。1945年3月31日,陳云出席中共六屆七中全會,參與討論為中共七大準備的政治報告草案和黨章草案。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舉行。會議通過的《中國共產黨黨章》,成為中共獨立自主制定的第一部黨章。

除親自參與黨章制定外,陳云還多次強調,“嚴格地遵守黨的紀律為所有黨員及各級黨部之最高責任”,對黨章權威的尊重是絕對的,對黨章規定的服從是無條件的。從入黨資格到黨的支部的組織建設再到四個“服從”,只要黨章規定在列,黨員都必遵守而無特殊人物,無特殊組織。同時,陳云堅決執行黨章對民主集中制的規定。他指出:“堅持民主集中制,是黨章規定的原則。……要按黨章辦事,不要一個人說了算。”民主集中制作為黨的根本組織原則和領導制度,是一項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制度。早在1940年陳云就指出:“組織、多數、上級、中央的決策如不正確,或不完全正確,怎么辦?在行動上必須服從,同時應該按黨章規定的權利,提出建議,或保留自己的意見。”各級黨的領導班子,尤其是中青年干部,要注意學會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辦事,以便減少損失,少走彎路,把事情辦得更好。
陳云認為,在嚴格遵守黨章的義務性規定的同時,還要按黨章的規定,充分保障黨員的民主權利,才能保證他們有“在自己所屬黨組織的黨的會議上批評任何黨的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充分發揚黨內民主。“不民主,只集中,必然愈不能集中;多交換意見,反而容易集中。”1977年8月15日,陳云出席中共十一大上海代表團討論修改《中國共產黨章程(草案)》的會議并發言。他提議在黨章第二章第十二條“黨員對于黨組織的決議、指示,如有不同的意見,有權在黨的會議上提出討論,并有權越級直至向中央委員會和中央委員會主席報告,但在行動上必須堅決執行”這一自然段中,應該加上“允許保留意見”的內容。采納陳云的提議,中共十一大通過的黨章,在第二章第十二條中規定了允許黨員保留意見的權利。
陳云關于黨章的制定、完善,對于新時代黨員干部更加自覺地學習黨章、遵守黨章、貫徹黨章、維護黨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94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這是黨的歷史上第一份也是迄今唯一一份以增強黨性為主題的黨內法規。時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的陳云,為《決定》的制定與貫徹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1937年12月,陳云接手組織部工作時,全國黨員人數只有4萬多,難以同抗戰形勢的發展和黨擔負的重要責任相適應。1938年2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要“大大發展中共黨員”。根據毛澤東的建議,陳云主持起草了《中央關于大量發展黨員的決議》,中央組織部把指導各地黨組織恢復和發展的工作放在了突出位置,黨員人數得到迅速擴大,至1940年達到80萬人。黨員人數增加,黨員的成分和思想狀況自然比過去更為復雜,“他們之中的許多人還帶著濃厚的非無產階級的思想和習慣”。因此,陳云多次強調,需要加強對新黨員的黨性教育。為此,陳云寫下了《為什么要開除劉力功的黨籍》《怎樣做一個革命者》《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黨員對黨要忠實》等一系列文章、報告,論述共產黨員遵守黨的紀律,加強黨性鍛煉的極端重要性。
1941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專門討論增強黨性的問題。王稼祥作主題報告,毛澤東、朱德、張聞天、陳云等圍繞黨性問題作了發言。陳云在發言中指出: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是區分黨性與非黨性的關鍵。黨員的個人利益必須以黨的利益為前提;每個黨員都要提高自覺性,與自己的錯誤傾向作斗爭;對于干部,必須正面地坦白地批評其錯誤,對其進行挽救。
會議決定由王稼祥主持起草《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王若飛、陳云等參與決定的起草。起草組對各地區的報告、文電進行了集中研究,同時聽取不同意見,成稿后送中央政治局審閱并定稿。194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2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了《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
《決定》指出:“鞏固黨的主要工作是要求全黨黨員,尤其是干部黨員更加增強自己黨性的鍛煉,把個人利益服從于全黨的利益,把個別黨的組成部分的利益服從于全黨的利益,使全黨能夠團結得像一個人一樣。”《決定》列舉了違反黨性的具體表現,如在政治上自由行動、獨斷獨行、陽奉陰違等,在組織上自成系統、獨立活動、反對集中領導、反抗中央等,在思想意識上發展個人主義、反對集體主義等。《決定》提出了糾正違反黨性傾向的辦法、增強黨性的一系列原則要求和具體措施,包括相信與服從中央領導,嚴格檢查決議決定執行,自我批評和加強學習、加強紀律教育,過組織生活虛心聽取批評等。
《決定》下發后,引起全黨對黨性問題的重視與思考,廣大黨員干部響應黨中央號召,紛紛開展黨性檢查與黨性鍛煉。
1942年4月,《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與毛澤東的《反對自由主義》、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陳云的《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等中央領導人就黨性問題作出的報告、指示一起被編入“整頓三風必須研究的二十二個文件”,督促全黨從理論的高度把握黨性問題。
1942年,為加強黨的敵后工作,中組部計劃調派一批在敵后有可利用的社會關系或能找到立足過渡的關系的新黨員新干部去敵占區工作。因涉及敵后工作風險,條件比較合適的117人中除少數人表示服從黨的工作分配外,其他人則掩飾推諉或當面拒絕。針對這一黨性觀念薄弱的現象,陳云撰寫《延安新干部黨性薄弱現象及如何增強其黨性問題》一文,對現象的本質、成因、解決辦法進行了深入分析。陳云認為,這些抗戰后新入黨的知識青年與在大革命或內戰期間入黨的知識青年在質量上并無根本上的不同,造成這些新黨員新干部黨性薄弱的原因,在于缺乏黨的正確的教育和戰爭環境的鍛煉。
為此,陳云提出,需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增強新黨員新干部黨性的工作:一是加強新黨員新干部的黨性教育。“沒有黨就沒有個人,只有在黨性建立之后,個性才有可能建立與發展。”二是大批地分派新黨員新干部到基層鍛煉。“要使其多走逆風,少走順風。必要時,對某些新黨員新干部要分配其不愿干的工作,以磨煉其意志。”三是加強紀律教育。“強調無條件地服從黨,強調黨的利益高于一切。”文章在黨員之中引起高度反響,對貫徹執行《決定》起到了進一步的鞏固與推動作用,使黨性觀念更加深入人心。
黨的建設的實踐證明,堅強的黨性不會自然生成,只成就于黨內生活嚴格的、反復的鍛煉之中。《決定》通過界定黨性的內涵、明確違反黨性的傾向、提出糾正不良傾向的辦法,從中央的高度強調了增強黨性對于黨的建設的重要性,成為此后黨進行黨性教育的行動指南。

1980年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以下簡稱《準則》)。這是改革開放后黨的第一部處理黨內關系的重要法規,作為黨章的具體補充,對黨內政治生活的基本方面加以具體規范。陳云為《準則》的出臺、修訂和貫徹,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
“文化大革命”期間,包括中央監察委員會在內的黨的各級紀檢機構停止工作,黨紀規章幾乎形同虛設,黨的組織、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遭到嚴重破壞,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黨員的黨性受到嚴重影響。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決定重新設立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健全黨規黨法,嚴肅黨紀。中紀委成立伊始,陳云就指出:“中紀委的工作指導方針是維護黨規黨法,整頓黨風問題。”
1979年1月,陳云主持召開新成立的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會議主要議題之一,就是在1978年中央組織部起草并報送陳云、鄧穎超、黃克誠、王鶴壽進行審查修改的《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十二條準則》的基礎上,研究加強黨的紀律教育和作風建設的具體措施,著手解決黨的紀律建設方面的一些突出問題,討論并通過《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草案)》。《準則》全文共十二條:一、堅持黨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二、堅持集體領導,反對個人專斷;三、維護黨的集中統一,嚴格遵守黨的紀律;四、堅持黨性,根絕派性;五、要講真話,言行一致;六、發揚黨內民主,正確對待不同意見;七、保障黨員的權利不受侵犯;八、選舉要充分體現選舉人的意志;九、同錯誤傾向和壞人壞事作斗爭;十、正確對待犯錯誤的同志;十一、接受黨和群眾的監督,不準搞特權;十二、努力學習,做到又紅又專。陳云認為,只有黨的這些優良傳統得到恢復,才能出現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我們黨才大有希望。他在會議講話中再次強調:“黨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基本任務,就是要維護黨規黨法,整頓黨風。”此次會議,為實現這個基本任務做了必要的準備工作。
對于《準則》定稿下發的問題,陳云采取審慎的態度,文件制定幾經反復。1979年2月28日,針對《準則》定稿的問題,陳云在給華國鋒的信中寫道:“準備再改。再改之后也只作為中央試行文件。試行中如有不妥,還可改。這樣一次向下征求意見,另一次作為試行文件,在此以后再定稿,我看比較穩當。”根據陳云的意見,3月19日,中共中央將《準則》印發至縣、團級討論,征求意見,要求各地在9月1日前將意見上報。各地對文件十分重視,中紀委共收到1800多條修改意見。在陳云領導下,中紀委對《準則》先后進行了七次討論和修改,正式稿內容得到了很大充實和提升。
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正式通過《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并公布施行。內含的十二條準則,系統地對民主集中制、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黨內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是非界限、處理黨內關系的重要原則等進行了規范,維護了黨的集中統一,健全了黨的民主生活,推動了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縱深發展。
《準則》下發后,按照中央的要求,各級黨組織和黨員要對照《準則》規定,認真檢查自己的工作和作風,違背《準則》的必須進行及時糾正。但從《準則》的實際貫徹情況來看,有些地方和部門在對《準則》的認識上還未與中央統一,一些黨員干部的不正之風還比較嚴重。為此,陳云領導中紀委在1980年召開了三次貫徹《準則》的座談會。《準則》日漸深入人心,黨風不斷好轉。針對黨風不正的狀況,陳云在第三次貫徹《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座談會期間嚴肅地提出三條意見:“第一,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因此,黨風問題必須抓緊搞,永遠搞。第二,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工作會有困難,但是經過統一認識,是可以解決的。第三,必須實事求是,查清事實,核實材料,再處理問題,并和本人見面。”這三條意見,深刻揭示了加強黨風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和長期性,在黨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對新時期黨的紀律建設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