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s of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and depression on social isolation in the elderly LIU Chunmei,LIU Annuo*,LIU Mengchen
SchoolofNursing,AnhuiMedicalUniversity,Anhui23oo32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Annuo,E-mail: w971002y@126.com
AbstractObectiveToanalzeteefetsofitergeneratioalsupport,epresionandteirinteractiosonocialisoatioinhe elderly.Methods:totalof133elderlypeoplefrom8communitiesinHefeicityereinvestigatedbygeneraldataquestioaire, LubbenSocialNetworkScale,ItergeeratioalSpportScaleandGeriatricepreionScaleResults:etotalsoreofoliolain in this group was (12.26±4.95) .Therewere 465 elderly peoplewith social isolation (41.0% ).There were 837 elderlypeople with good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73.9%) .And3O4elderlypeople had depression (26.8% ).After controlling forrelated confounding factors, Logisticregressosodthatoitergeneratioalsupprtadepressrethinfuencigfctosofocialsolatioiterly 0 Plt;0.05 0.Theresultsofinteractionanalysis showed thatpoor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anddepresion hadanadditiveinteractionon social isolation in the elderly Plt;0.05 0.Conclusions: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and depression were the risk factors of social isolation in theelderly.And they had anadditive interaction.
Keywordsthe elderly;social isolation;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depression;influencing factors
doi:10.12102/j.issn.1009-6493.2025.08.006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受身體功能下降和人際交往減少的影響,老年人是社會隔離發生的高風險人群。研究表明,近 50% 的老年人有經歷社會隔離的風險[1],社會隔離與老年人死亡風險、發生癡呆風險、再入院風險等升高有關[2。因此,分析社會隔離的危險因素并進行早期預防及干預可幫助改善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推動積極老齡化。代際支持作為社會網絡中的核心因素,是維持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保障。研究表明,子女提供的代際支持可能是社會隔離的獨立影響因素,充分的代際支持可以促進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進而降低發生社會隔離的風險3,但代際支持引發社會隔離的機制還未明確。此外,劉成成等4研究認為,抑郁是老年人社會隔離發生的危險因素,存在抑郁的老年人常不愿與人交流,交際圈逐漸縮小,進而引發社會隔離。同時,子女提供的代際支持會使老年人自我認同感降低,產生消極情緒,進而發生抑郁[5]。由此可見,抑郁影響社會隔離發生的效應程度會受到外部不同程度的代際支持的影響,以此增加社會隔離發生的風險。因此,本研究旨在進一步系統研究老年人代際支持、抑郁與社會隔離的關系,探討代際支持與抑郁的交互作用對老年人社會隔離的影響,為今后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提供參考。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于2022年7月一8月以城鄉屬性為依據將合肥市瑤海區劃分為2層,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方法在每層抽取2個街道或鄉鎮,在每個街道或鄉鎮抽取2個小區或村莊作為調查點,共8個社區,將其所有符合標準的老年人作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1)年齡 ?60 歲;2)意識清楚,能配合問卷調查者;3)自愿參加本研究者。排除標準:1)存在精神或認知障礙者;2)存在重大疾病者。本研究已通過安徽醫科大學倫理委員會審查(審查批準號:81220209)。
1.2 研究工具
1.2.1一般資料調查表
由課題組工作人員自行設計,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居住地類型、居住方式、自評健康狀況、社會參與等。
1.2.2 社會網絡量表
采用Lubben等編制的社會網絡量表,包括家庭網絡和朋友網絡2個維度,共6個條目,采用Likert6級評分法,從“無\"至“9個及以上\"依次計 0~5 分,總分為0~30 分,評分越高說明老年人發生社會隔離的風險越低, lt;12 分為存在社會隔離。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78。
1.2.3 代際支持量表
該量表由西安交通大學人口所于2018年編制,包括情感支持、生活照料支持和經濟支持3個維度,共8個條目。情感維度包括3個條目,采用Likert3級評分法,生活照料支持維度(3個條目)和經濟支持維度(2個條目)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總分為 8~34 分,得分越高表明代際支持水平越高, lt;21 分表示代際支持不良[]。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83。
1.2.4老年抑郁量表
采用由梅錦榮8于1999年翻譯修訂的老年抑郁量表進行評價,共15個條目,回答“是\"計1分,“否”計0分,總分為 0~15 分,得分越高提示個體的抑郁情況越重, ?8 分表示存在抑郁癥狀。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75。
1.3 資料收集
本研究通過上門入戶調查和社區活動中心現場調查兩種方式收集問卷,所有研究人員均經過統一、規范化的培訓,使用統一指導語向老年人說明調查目的,征得其知情同意后發放問卷,問卷填完后核對無誤再收回。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158份,剔除無效及遺失數據的問卷后,最終得到有效問卷1133份,回收有效率為 97.84% ○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定性資料采用人數、百分比 (% 表示,應用
檢驗進行單因素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老年人代際支持、抑郁及其交互作用對社會隔離的影響。根據Rothman[9]提出的方法,將代際支持、抑郁與二者的乘積項同時納入Logistic回歸模型以驗證相乘交互作用。構建一個新的Logistic回歸模型,再采用Delta法,引入Andersson等[制定的Excel表計算相加交互作用的3個評價指標,即相對超額危險度(RERI)、歸因比(AP)和交互作用指數。檢驗水準 α=0.05 。
2結果
2.1不同特征老年人社會隔離評分比較
本組1133名老年人中,女685人( 60.5% ),男448人 39.5% );年齡 60~69 歲586人( 51.7% ), 70~79 歲425人( 37.5% );文化程度為小學及以下871人( 76.9% ;居住地類型為城鎮964人( 85.1% ;自評健康狀況良好622人( 54.9% );代際支持良好837人( 73.9% );存在抑郁304人 26.8% )。社會隔離總分為中 12.26±4.95) 分,存在社會隔離者465人 (41.0%) 1。不同特征老年人的社會隔離發生率比較見表1。

2.2老年人發生社會隔離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以老年人是否發生社會隔離(無 =0 ,有 =1 )為因變量,控制文化程度、居住地、社會參與、自評健康狀況等混雜因素后,代際支持賦值:良好 ?=1 ,不良
;抑郁癥狀賦值:無 :=0 ,有
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Hosmer-Lemeshow檢驗結果顯示,
, P=0.467 ,說明該模型擬合良好,結果見表2。以代際支持、抑郁癥狀及二者乘積為自變量,控制混雜因素(文化程度、居住地、社會參與、自評健康狀況)后,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代際支持與抑郁癥狀對老年人發生社會隔離不存在相乘交互作用 (Pgt;0.05) ,見表3。以代際支持良好且無抑郁癥狀為參照組,控制混雜因素后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同時存在代際支持不良和抑郁的老年人發生社會隔離風險為代際支持良好且無抑郁老年人的23.419倍,RERI為16.278
CI(2.120,30.435)],AP為
CI(0.513,0.899)],交互作用指數為
(1.892,7.697)],RERI和AP的 95%CI 不包含0,交互作用指數 95%CI 不包含1,說明老年人代際支持與抑郁對社會隔離存在相加相互作用,見表4。



3討論
本研究中老年人社會隔離檢出率為 41.0% ,低于王欣欣等1針對社區老年人社會隔離檢出率的調查結果 44.33% ),高于Cudjoe等12]針對社區老年人社會隔離檢出率的調查結果 28.00% ),這可能與納人人群的數量、地區不同以及使用的評估工具不同有關。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發生社會隔離的風險低,這與
等[13]研究結果一致。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不僅擁有豐富的社會資源,而且其學習和使用社交軟件的能力更強4,能夠保持良好的社會參與,社交網絡發達,從而降低社會隔離發生率。相比于居住在城鎮的老年人,居住在農村的老年人社會隔離發生率更高,這與相關研究結果[14]一致。這可能是因為農村地區醫療資源、活動設施場所以及交通服務的匱乏[15],老年人社會活動參與較少,社會隔離發生的風險也隨之增加。相比于社會參與度低的老年人,社會參與度高的老年人社會隔離發生率更低,這與Child等[16]研究結果一致。積極參與社會促進了老年人與他人的溝通交流,擴大了社會網絡[17],提升了自我價值感及自我認同感,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減少社會隔離的發生。本研究結果顯示,自評健康狀況差是老年人社會隔離發生的危險因素,這與Chatters等[18研究結果一致。自評健康狀況差的老年人缺乏自我認同感,容易產生消極的情緒,社會交往活動意愿下降,社會網絡進一步縮小[19],導致社會隔離發生的風險增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控制混雜因素(文化程度、居住地類型、社會參與、自評健康狀況)后,代際支持不良、抑郁癥狀是老年人發生社會隔離的危險因素 (Plt;0.05) 。謝穎研究發現,子女提供的代際支持不足可增加老年人發生社會隔離的風險。McMaster家庭功能模式理論表明,家庭為家庭成員身心方面的健康發展提供一定的環境條件[21]。良好的家庭功能將促進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家庭網絡支持對老年人來說尤為重要。代際支持是家庭網絡支持中最主要的表現,來自子女的代際支持,一方面可以提高老年人的交流溝通水平[22],使其獲得一定的心理慰藉;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其減輕生活負擔,從家庭層面改善社會功能狀況,進而減少老年人社會隔離的發生。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有抑郁癥狀的老年人發生社會隔離的風險較無抑郁癥狀者更高,這與相關研究結果[23]一致。存在抑郁癥狀的老年人常表現為不愿意與人溝通交流,與社會關系斷裂,社會網絡逐漸縮小進而引起社會隔離[24]。
本研究交互作用分析結果表明,代際支持與抑郁對老年人社會隔離的發生存在相加交互作用,不存在相乘交互作用。究其原因,可能是代際支持不良會使老年人歸屬感和幸福感缺失,抑郁等不良情緒加重,不愿意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進而使社會隔離的發生風險增加。因此,不僅要對存在抑郁情緒的病人進行干預,同時也要對代際支持不良的人群進行健康管理,以降低社會隔離的發生風險。
4小結
本研究初步闡述了老年人代際支持、抑郁與社會隔離的關系,結果顯示代際支持不良和抑郁是老年人社會隔離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且二者對社會隔離的發生存在相加交互作用影響,提示積極干預老年人代際支持水平、改善抑郁狀態對防治社會隔離具有重要意義。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采用的是橫斷面研究設計,無法對各變量間的先后關系和作用機制做出準確判斷,未來可以采用縱向設計或實驗研究,探討代際支持、抑郁與社會隔離之間的因果關系;其次,本研究納入文化程度為??萍耙陨系氖茉囌咻^少,可能對研究結果產生一定影響;最后,本研究中的交互作用不能等同于生物學意義上的協同或者拮抗作用,具體作用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IBRAHIMR,ABOLFATHIMOMTAZY,HAMIDTA.Social isolation in older malaysians: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J]. Psychogeriatrics,2013,13(2):71-79.
[2]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Social isolation and lonelinessin olderadults:opportunitiesforthehealth care system[M]. 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iesPress,2020:1.
[3]張碩,陳功.中國城市老年人社會隔離現狀與影響因素研究[J].人 口學刊,2015,37(4):66-76.
[4]劉成成,陳利群,謝博欽,等.社區高齡老年人社會隔離現狀及影響 因素研究[J].護理學雜志,2022,37(13):98-102.
[5]公令臣,高子雯,王佳洛,等.家庭內代際支持與老年人抑郁的關系 [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22,36(10):856-861.
[6]LUBBENJ,BLOZIKE,GILLMANNG,etal.Performance of an abbreviated version of the Lubben Social Network Scale among threeEuropea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 populations[J].The Gerontologist,2006,46(4):503-513.
[7]黃慶波,杜鵬,陳功.老年父母與成年子女間的代際支持及其影響 因素[J].人口與發展,2018,24(6):20-28.
[8]梅錦榮.老年抑郁量表和普通健康問卷(簡本)信度和效度的研究 [J].中華精神科雜志,1999,32(1):41-43.
[9] ROTHMAN K J.Epidemiology:an introduction[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168-180.
[10]ANDERSSON T,ALFREDSSON L,KALLBERG H,et al. Calculatingmeasures of biological interaction[J].European Journal ofEpidemiology,2005,20(7):575-579.
[11」王欣欣,張呈蕊,梁偉.上海幣社區老年人社會隔離及其影啊因素 研究[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23(11):1159-1165.
[12]CUDJOE T K M,PRICHETT L,SZANTON S L,et al.Social isolation,homebound status,and race among older adults: findings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aging trends study(2oll-2o19)[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2022,70(7):2093-2100.
[13]WU F,SHENG Y.Differences in social isolation between young and old elderly in urbanareas of Beijing,China:a cross-sectional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s,2O2O,7(1): 49-53.
[14] BANTRY-WHITE E,O'SULLIVAN S, KENNY L,et al.The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of community in social isolation and loneliness among older people:insights for intervention from a rural Irish case study[J].Healthamp;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2018, 26(4):e552-e559.
[15]HENNING-SMITH C,MOSCOVICE I,KOZHIMANNIL K. Differences in social isol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health by rurality[J].TheJournalofRuralHealth,2019,35(4):54O-549.
[16]CHILD S T,LAWTON L.Loneliness and social isolation among young and late middle-age adults:associations with personal networks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J].Aging amp; Mental Health,2019, 23(2):196-204.
[17]杜亞男,陳長香,王雪輝,等.中國共病老年人社會隔離流行狀況 及影響因素[J].現代預防醫學,2021,48(6):1050-1054.
[18]CHATTERSL M,TAYLORHO,NICKLETTEJ,etal. Correlates of objective social isolation from familyand friends among older adults[J].Healthcare,2018,6(1):24.
[19]YANG HL,DENG Q,GENG QS,et al.Association of self-rated health with chronic disease,mental health symptom and social relationship in older people[J]. Scientific Reports,2O2l,11(1): 14653.
[20]謝穎.不同養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獨感、社會隔離與生活質量的關 系及其干預模式研究[D].重慶:重慶醫科大學,2021.
[21]方曉義,徐潔,孫莉,等.家庭功能:理論、影響因素及其與青少年 社會適應的關系[J].心理科學進展,2004,12(4):544-553.
[22] 劉宇航,陳長香,李淑杏,等.與子女交流對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 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8):4623-4625.
[23]ILIFFES,KHARICHAK,HARARID,etal.Health Risk Appraisal in Older People 2:the implications for clinicians and commissioners of social isolation risk in older people[J].British JournalofGeneralPractice,2007,57(537):277-282.
[24]HEFFERNAN E,HABIB A,FERGUSON M.Evaluation of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Social Isolation Measure(SIM)in adultswith hearing lo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ology, 2019,58(1):45-52.
(收稿日期:2024-01-09;修回日期:2025-02-05)
(本文編輯 蘇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