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湖北蘄春,最后的代課教師

2025-06-04 00:00:00付思涵
南風窗 2025年12期
關鍵詞:教師

何生衛這些年來收獲的教學資格證書及榮譽(圖/付思涵)

2024年清明節,廖志華到山上祭祖。廖母在前一年臘月去世,最后的法事剛做完。紙錢焚燒的青煙在山間升騰起來,廖家的先人在這里沉睡,不出意外,這里也會是他的歸宿。

生在鄂東的小山村里,即使親歷農民進城潮,廖志華50多年來也沒有挪過腳,而是在家鄉干了一輩子教書先生。

但這一刻,望著繚繞明滅的煙霧,他下定了離開的決心。他回到學校,就跟校長辭職,帶上一張身份證,坐著高鐵,南下廣州,謀一份差。這年他56歲,第一次離開故土進城打工,“逆社會時鐘”出走。

原因很簡單,他再也無法忍受鄉村代課教師的工作。他在湖北蘄春縣的一個鄉鎮小學擔任副校長,可37年來,他的身份始終在編外。從1987年以來,他的稱呼經歷了幾次變化,先是民辦教師,后來是代課教師,再后來變成臨聘教師,取“臨時聘用”之意。身份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強。

“哪怕是校領導,也屬于臨時工。”廖志華說。學校的行政和教學工作,他一樣沒落下,甚至付出比別人多得多,但工資僅有公辦教師的1/4。每月1500元,是他從教以來最高的工資。等滿60歲,他能領到的養老金,每月不過400元。倘若不自尋出路,他將面臨極重的養老壓力。

在蘄春,有一批廖志華這樣的代課教師,在上世紀80年代末國家開始整頓民辦教師隊伍時,才以青年之身,投身鄉村基層教育。人到中年,先后面臨清退民辦教師、清退代課教師的兩波政策浪潮,人生軌跡劇變。

民辦教師的歷史步入終結,但是歷史中的人還在。現在,他們正在步入退休年齡,面臨窘迫的現實與未定的將來。

度過相似的半生,待遇與公辦教師之間懸殊巨大,令他們感到困惑。有的人無奈且自嘲地理解自身的境遇,“在最夾縫中求生存”。有的人頻繁造訪政府和教育部門、爭取利益,還有人發現自己已經“民轉公”的證明,卻沒有享受待遇,希望能夠恢復身份。

暮年已至,他們想尋求一個解釋,在被徹底遺忘前,為時代際遇的困頓撕出一個口子。

“討米”的代課教師

進城后,廖志華落腳在廣州市郊,一座廢棄水泥廠的宿舍。這里其實談不上“城市”,處在地鐵輻射范圍之外,離最近的地鐵站還有13公里。好處是房租便宜,每月200元。

和他一樣的外鄉人聚集在這里。除了共用簡陋的客廳、廚衛外,廖志華得以擁有一個小單間。屋里只有一張用來睡覺的床墊,和兩張小桌子。他指著桌子上的舊餅干包裝袋,說這是他的大半身家—里面裝著幾本中小學教輔書和筆記本。

他穿著黑色的短袖、長褲,踩著入鄉隨俗的拖鞋,面孔清瘦,顯得內斂文靜,要比同齡的體力勞動者年輕。但他年齡已經不符合城市效率的要求,找不到一份固定工,只能做做零活兒,從一個老板那里領紙盒材料,回到出租屋里,每天粘包裝盒,粘一個5分錢。

更大的希望還是干老本行,做家教。為了讓人認可,他一開始給周邊的孩子免費補習,等孩子成績有起色了,來找他的家長變多了一點。

只要家長一個電話過來,他就挎起餅干包裝袋,上門補課。“出去10個小時,就可以掙在家里(當代課老師)一個月的錢。”這樣,一個月最好的時候,能掙四五千元。

劉炳年的民辦教師任用資格證

來廣州一年多,除了自己落腳的出租屋和火車站,他沒去過別的地方,也不曾坐過地鐵。大城市物價高,他擔心“隨便動一動,都要花100塊錢”。他買了一口鍋,每天在出租屋煮面條吃,把伙食費控制在20元。

還有3年,他就開始領每月400元的養老金。這數額實在太少,他只身來到廣州,極盡所能地壓榨一切非必要的需要,只愿在還有勞動能力時多掙一點兒。

千里之外的蘄春,仍在做臨聘教師的何生衛、吳美娟這一對夫婦,也在為生計焦慮。今年春節剛過,57歲的何生衛收到一紙辭退令。由于當地教育局對“雙班教學率”(一名教師同時教兩個班級的比率)作出規定,學校師資得到精簡,多余的臨聘教師會被辭退。

何生衛在蘄春縣第五實驗小學教書,2024年春季學期,這所學校因為師資短缺,邀請他入職。他帶六年級的班主任兼數學老師,干了兩個學期后,學校突然將包括他在內的10個臨聘教師辭退,事先毫無預兆,也不經過更多程序。當初,何生衛并未跟學校簽訂正式用工合同,能夠證明其教師身份的文件,只有一張薄薄的課程表。

何生衛說,他從學校搬走自己的物品后,車子還沒開出校門,已經被踢出學校教師的微信群,所登記的車牌號也被學校刪除。

“辭退就辭退,還要受這種氣,典型的霸凌人。”說起這番遭遇,他情緒激動起來。

55歲的妻子吳美娟則在一所鄉鎮小學教“學前班”,一周26節課,還負責照看6歲以下的學生午休、吃飯、做衛生。每月1500元工資,500元班主任補貼,養老金水平也是每月400元,她為此處在未雨綢繆的憂慮中。

“我現在只有一宗,缺錢花,有時都睡不著覺。”輾轉反側,她只有利用周末時間“溜點兒小錢”。她在周末加入了服務紅白事的嗩吶隊,在里面吹“拉桿”(長號)。

非年非節,村子里沒有辦紅事的年輕人,更多的是白事。下午3時,主家把逝者送上山安葬,嗩吶隊就位吹號。5時半,去靈堂放燈,樂手們按習俗和“孝子”轉上一圈,結束。一場下來,能掙到200元。

周一到周五,吳美娟又利用起下班時間,晚飯過后踩縫紉機,給玩具娃娃做服裝,一晚上可賺10元,早上起來再賺10元。她還給老年人理發,一個人收10元。

“我們農民沒有地方掙錢,有力無處下。”她用“討米”來形容自己的狀態,這是湖北民間的方言,意思接近于“向人要飯”。

“公辦教師老了,一年最低有五六萬(退休金),到去世之前都不用著急。”廖志華說。用一句話總結,他們這些代課教師的養老困境,根源于不在編制內。

1986,分水嶺

40多年前,民辦教師在鄉村還是一份相當體面的工作,比種地強。那時,國家教育經費有限,號召依靠群眾力量辦學,民辦教師是農村補充師資的重要形式,由村集體選拔并支付工資。

何生衛回憶,1980年代,民師一年的工資是220元,比村干部的260元略低。因為窮,這筆錢經常不能兌現,過年時,他就從村委會挑兩擔谷回家,抵作報酬。1998年至2000年,連“兩擔谷”都沒有,他至今沒有領到這三年的工資。

蘄春縣隸屬教育名城黃岡市,以李時珍故里而聞名。上個世紀,黃岡曾經創造過應試教育的神話,“黃岡密卷”風靡一時,但故事的另一面是這座山區城市的貧弱。黃岡市的貧困人口一度占全省的1/4,有6個國家級貧困縣,蘄春就是其中之一。直到2020年,蘄春縣才摘帽脫貧。

1992年,在與蘄春毗鄰的團風縣,后來的茅盾文學獎得主劉醒龍以當地民辦教師為原型,撰寫小說《鳳凰琴》,記述了這一群體的艱難與奉獻。小說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被視為“一曲鄉村教師的生命贊歌”。

民辦教師劉炳年對當年的艱辛有著切身的體會。他從1985年開始在村小任教,條件差,祠堂被充作校舍,課桌是用木板拼的,凳子是土磚壘的。一個老師“包”一個班的所有學科,從早到晚,一口氣上完所有課。一所村小“有一個公辦教師就了不起了”,任教的主要是民辦教師。

張泉友從財政系統查詢到的工資條,標注其為“民師轉正”人員并享有相應工資待遇。還附字跡,“鎮扶貧辦轉到村辦公室”

“在農村,教書讓我有點光澤。”何生衛說。他清楚地記得,自己第一年帶的是五年級數學,24個學生里有4個人考低分。他給這4個學生在周末義務補課,班級的數學考了全鎮第一名。有個資深老師不太信服,他“年輕氣盛”,向對方下戰書:“把你們班的學生帶到操場,我也把我的24個‘兵’帶去,讓教育局重新出題,看我們考不考得過你們。”

談起往事,何生衛神采飛揚。“一下子把我的信心提起來了,我感覺我好像天生就是個教書的。”

他的文件包鼓鼓囊囊,積攢了這些年得到的榮譽:省級小學奧數優秀輔導員,縣優秀少先隊輔導員,含金量最大的是第一屆“蘄春名師”,全鎮299名教師里,只評了他一個人。他還考了華中師范大學的專科畢業文憑,小學數學和初中物理的教師資格證,普通話、計算機證書,在村小帶出全縣第一的數學成績。

“但是,有什么用呢?”他頹然。

他當初不知道的是,1980年代后期,為提高農村地區教師素質,我國開始整頓民辦教師隊伍。1992年,中央提出“關、轉、招、辭、退”五字方針—嚴格關上新增民辦教師的口子,辭退不合格民辦教師,清退“計劃外民辦教師”,并規定可通過“民轉公”考試和師范學校定向招生,將一部分優秀的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

1998年,湖北省印發專門文件,給出6萬個“民轉公”指標,同時明確,國家承認的民辦教師,僅限于1986年12月31日前擔任教師工作、持有“民辦教師任用證”等證件并在地市教育部門備案的民辦教師。

民辦教師被劃為兩類,只有在1986年前任教并辦理規定證件的,才有參加“民轉公”考試的資格。而晚來的這一批人,則永遠被阻擋在入編的門檻外,等待被清退的命運。

這讓很多民辦教師的希望落空。何生衛回憶,“民轉公”的年份限制最早是1980年前,后來放寬到1983年前,最后落定在1986年前。期間,廖志華心里還在期盼著政策萬一放寬,自己能得到轉公的機會。“當時還有這種幼稚的想法。”他說。

2010年,蘄春縣民辦教師面臨最終的清退。吳美娟回憶,何生衛聽到不讓自己教書的消息,眼淚就流下來了。“不教書,他干啥呢?農村生產他搞不了,一直是讀高中,高中讀完了就在學校教書。”

他寫了一封遺書,做好了跳樓的準備。教育局領導看到他“有這么大的決心”,允許他以代課教師的身份留在了崗位上。

即使留下來,代課教師與公辦教師的收入差距也在逐年拉大。廖志華回憶,1997年,他和公辦教師的工資差距不過100多元,但地方財政體制改革后,民辦教師的工資來源從村集體變成學校,由學校想方設法從教育經費里撥出一部分。現在,公辦教師的工資有五六千,而他的工資還停留在1500元。

而被清退的民辦教師,面臨更困難的人生轉折。劉炳年被清退時已經47歲,“出去打工,人家也不要”。他只能脫下長衫,去做苦力,幫人挑沙、砌房子、種田,都是零散的活計。

“教了一生的書,村里的人不理解,以為你教書不行,才把你趕回來。”他在回憶中陷入沉默,抽出紙揩眼睛。

1986年前任教的“民轉公”資格,是一道硬門檻,也是民師命運的分水嶺,廖志華差一點兒就能跨過去了。他在1986年高中畢業,當時已經被分到學校當老師,“招錄文件里有我的名字”。但他對成績不滿意,想要復讀考大學。1987年,高考再次落空,他還是做了民辦教師。這一年之差,后來成了命運的分界線。

“那一步走錯了。一步錯,步步錯。人是命運決定的。”他坐在廣州的出租房里喟嘆。

政策迷霧

劉炳年提供了一份《蘄春縣民師訴求書》,上面有30多位在1986年前任教的“合格”民辦教師的聯合簽名。這批民辦教師懷疑,阻擋他們“民轉公”的不是1986年前任教的壁壘,而是政策落地過程中出現了偏差。

據《訴求書》描述,蘄春縣有600個“民轉公”指標,原定在1998—2000年分三年進行“民轉公”考試,但只有1998年組織過考試、轉正了200人,后來未再舉行考試。另外,多名原應參與考試的民師,被滯留以至于清退。

劉炳年后來又補充,2004年、2006年,蘄春縣通過統一招考共轉正了300人。他曾參與并通過2004年的“民轉公”考試,但因被查出“超生”,取消了資格,也不準再參與2006年的考試。

另一件蹊蹺的事則讓劉炳年懷疑,自己這批合格民師或許在1998年左右就被造冊轉為公辦教師。

蘄春縣管窯鎮原民辦教師張泉友告訴南風窗,2016年,他因家人生病,向村里提出精準扶貧申請,卻被告知,在對其身份進行核驗時,關聯財政系統顯示,他屬于財政供養人員。

AI創意圖(制作/郭嘉亮)

張泉友和家人前往財政局查詢,發現自己和其他幾位民辦教師以“民師轉正”的身份納入財政系統,每月領取工資3000多元。他提供了一張打印的工資條,顯示他的所在單位為“管窯鎮中心學校小學教育”,在職人員來源是“民師轉正”,實際執行月工資3793.5元。但此時,張泉友已被清退下崗6年。

據他描述,蘄春縣有關部門當時給出的說法是,這筆工資歸集體所有,被截留了,個人是拿不到的。后來,財政系統的查詢也對其關閉。

這一事件讓張泉友、劉炳年在內的民辦教師懷疑,自己實際已被納入公辦教師的行列,但沒有得到相應待遇。《訴求書》即提出,要恢復他們的公辦教師身份和相應待遇。這一消息傳開后,這群民辦教師質疑資金可能被占用了。他們認為,原本分配給民辦教師的利益就不多,某些不正當行為還在壓榨這些利益,令他們的處境更加艱難。

作為一種解決方案,張泉友和劉炳年等積極維權的民辦教師,又在2017年被返聘到了代課教師崗位。

南風窗了解到,回歸代課教師崗位后,張泉友和劉炳年的工資在不同檔次,張泉友每月2500元,劉炳年則是每月1800—1900元。這一待遇大大提高,而且橫向對比起來,未參與維權行為的普通代課教師,工資則在1500元。

南風窗記者曾嘗試聯系蘄春縣教育局、宣傳部,希望對蘄春縣“民轉公”指標落實情況、劉炳年等是否確有編制等民師清退和安置問題進行核實,宣傳部以“不便接受采訪”予以拒絕。

身份的差異,直接影響著此后的工作與待遇。在2010年民辦教師被清退后,鄉村公辦教師不足以應對教育需要,代課教師作為一種“過渡性方案”而存在。然而,2006年教育部提出,要在較短時間內將44.8萬中小學代課人員全部清退。

為解決民辦教師、代課教師群體的安置問題,不同地區結合實際情況,出臺相應政策。

2009年,湖北省下發《關于解決辭退民辦教師養老保險問題的指導意見》,將“1986前”的合格民辦教師一次性納入城鎮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

而根據《黃岡日報》和蘄春縣人民政府網站,2013年蘄春拿出近5000萬元專項資金,“一次性解決1493名代課教師問題”,為符合資格的代課教師繳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并給出辭退補償。

根據上述政策,蘄春縣民辦、代課教師的養老待遇分為兩檔。

“1986前”的原民辦教師計入城鎮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其養老金水平與自行繳納的年限有關。劉炳年反映,他的養老金水平在2000元左右,而最低者為900元。

廖志華、吳美娟等1986年后陸續從教的代課教師,則繳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即“新農保”。這筆養老金要低得多,每人每月400元左右,且無法自行續繳。盡管有了“兜底”,但這兜底對他們來說仍然薄弱。

劉炳年則不滿于當前的待遇。“靈活就業,是(城鎮養老保險)最低的一檔。”政府規定的補繳年限統一為自1996年起,而他在1985年就參加工作,之前的工齡沒有計入。他認為,既然自己是“民師轉正”,自己就應得公辦教師的名分和待遇。

從湖北宜昌市教育局2019年2月的一則政務答復中,或許能看到民辦、代課教師安置問題的復雜性。

對于解決民師遺留問題的提案,宜昌市教育局表示,有縣市區教育局人事部門認為,在特定歷史時期,鄉村教育均由地方(鄉村)負責,教師類崗位由鄉村組織自行安排,當時的“民辦教師”在教學崗位上的去留相對自由。“目前這部分難以摸清具體的人數,且能證明其‘從教經歷’的文字資料缺失,出臺政策后可能會激發更多不穩定的因素。”

南風窗亦就蘄春縣民師、代課教師群體的養老金是否有續繳支持或其他兜底機制的問題,咨詢蘄春縣教育局,截至發稿未獲得回復。

2023年2月,蘄春縣教育局在政府信息公開板塊表示:“2013年我縣一次性解決代課教師問題,代課教師已成歷史。對于農村教學點師資不足,我們采取由學校聘請臨時教學人員的辦法來解決。這應該說是過渡時期的過渡辦法……相信要不了很長時間,這一問題一定能妥善解決。”

在較長的時間里,各地解決原民辦、代課教師問題的具體情況并不一致。2007年,重慶市政府出臺政策,由市財政出資,公開從全市10000多名代課人員中招考近9000名正式教師,被認為提供了較好的問題解決范本。

針對民辦、代課教師的安置問題,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科首席專家勞凱聲曾指出:“各地在落實的時候,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樣,責任心不一樣,制定的政策就不一樣。”

“身份”如何界定,“待遇”如何落實,是蘄春縣這批民辦、代課教師想要得知卻仍舊懸置的答案。

何處去

在吳美娟心里,為了生存,丈夫十余年至今“在外流浪”,不受待見。

2012年,為了供養上大學和高中的兩個孩子,45歲的何生衛應聘到了浙江一家民辦學校。那里給他開的年薪是12萬,而他在家代課,一年賺不到2萬。“環境是真好,在那里教書,給人一種受尊重的感覺。”但他也只待了兩年,“因為我們農村老師,沒讀過正規師范,普通話不太標準,尤其是在計算機使用方面,跟年輕人比不了”。

何生衛在謀生路上不斷經歷折返跑。回蘄春后,他辦了一個教輔托管班,還兼職賣保險。今年春天,繼被學校辭退后,他又被保險公司解聘。

他介意的還是那段被學校莫名辭退的經歷,“招之即來,揮之即去,根本不把你當個人”。

臨聘教師的概念,最早見于教育部2011年頒布的《關于妥善解決中小學代課教師問題的指導意見》,“對因教師脫產進修、產假、病假以及流動人口子女就學增加等原因,出現教師臨時短缺,應首先由學校主管部門在現在教師中調劑交流解決,難以調劑的,可以臨時聘用教師”。

學者單瑩將教師劃分為三個層級:有正式編制和國家財政支付工資的公辦教師;國家認可并有合法民辦身份、集體支付工資的民辦教師;臨時代替前兩者上課的代課教師。

從民辦教師到代課教師,再到臨聘教師,編外教師的身份越來越邊緣化。

正如何生衛所遭遇的,由于當前臨聘教師的工資缺乏財政經費支持,一些情況下只能由學校經費支付,其聘用程序及管理制度缺少規范,不僅難與公辦教師同工同酬,也不繳納五險一金。

南風窗記者曾多次致電何生衛曾供職的蘄春第五實驗小學的校長,試圖了解學校對臨聘教師的聘用制度,校長稱“目前不便回應”。

目前,國家尚未出臺針對臨聘教師的統一管理辦法,一些地區根據實際,試圖制定相應規范。

如上海浦東新區規定,臨聘教師由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管理,逐步實現與公辦教師“同工同酬”;廣東湛江市規定,臨聘教師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由第三方機構派遣并發放工資,其工資不低于本地在編新入職教師工資標準(含五險一金)。

這些在別處的寶貴經驗,對突然被辭退的臨聘老師們來說,可望而不可即,他們數年來默默地消化著這一切。

蘄春人余愛香于2008年開始擔任代課教師。她表示,鄉鎮代課教師的工資微薄,如今還在堅持的,基本上是需要留在老家陪讀的女性,或者暫時沒通過公辦教師考試,一邊代課一邊籌備考編的年輕人。

哪個學校缺人,代課教師就去哪里頂缺。隨著鄉村學校撤并、學生減少,以及年輕人愿意為教師編制下沉,鄉村學校對代課教師的需求在下降。余愛香的態度隨遇而安,“教一年,算一年”。她想,代課教師這個名詞,也許會在不久后消失。

在代課教師問題淡出公眾視野時,62歲的劉炳年還在執著。他會轉發關于民辦教師的“新政策”“好消息”,盡管這些信息是自媒體的編撰,但上千的閱讀量提示著,這個問題依然有個群體在關心。

世紀初的一篇報道,曾經這樣描述民辦教師:教書的農民,種田的教師。劉炳年對這類話語顯得敏感,在問教育系統的領導討說法時,他被斥責為耍無賴的農民。回想起來,他仍感到憤怒:“農民怎么可以教書呢?對農村人來說,我們是‘半吊子’,生活得很難。”

大半生過去,他在“教師”和“農民”的身份之間找不到歸處。他希望被承認為一名教師,而不是農民。

相比之下,廖志華接受了發生在他身上的際遇。從1980年代到現在,“幾千年的歷史就在這幾十年當中”。他解釋這句話:社會發展速度太快,原來他們過的是“討米”的日子,還在農業時代,后來生活很快富起來,住上了樓房,還搬進了城鎮。

“時代到這了。我們(民師)正好在那個更新的環節,恰恰在夾縫中求生存。你踩的都是溝,別人都在平坦的大道上走。”廖志華說。

他的同鄉在上世紀90年代南下深圳,也從家教做起,攢到一筆錢,就買了房子,賣掉又買更大的房子,如今在深圳有了18套房子。

但如果再給他一次機會,回到30年前,他覺得“唯一的選擇”還是留在家鄉當代課教師。父母30多歲才有他這個獨子,他自己三代貧寒,也到近30歲才娶妻生子。維護小家完整,比任何事都重要。

整個中青年時期,他對進城打工藏著自己未曾意識到的恐懼。1987年,他第二次高考完,跑去武漢,身上只帶了5塊錢,餓了兩天才舍得花,“舉目無親,眼前一團黑,沒人給你介紹工作”,在工地上干了一暑假。

他跑到武漢的歸元寺數羅漢,19歲,就數19個羅漢。第19個羅漢打扮成私塾老師的模樣,彎著腰指點座下翻書的童子。那個羅漢的樣子讓他至今記憶猶新,他理解為,上天讓他回去教書。而后,他決心回去教一輩子書,不要再離開家鄉。

(文中廖志華、劉炳年、張泉友、余愛香為化名)

猜你喜歡
教師
最美教師
快樂語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大山里的教師
黃河之聲(2021年5期)2021-05-15 02:31:24
盡責教師
幽默大師(2020年11期)2020-12-08 12:01:58
教師備課“十要”
教書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20
教師如何說課
甘肅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來教師的當下使命
如何破解“教師的煩惱”
教育家(2018年41期)2018-11-20 11:49:54
教師贊
不能容忍這樣的教師
談教師的有效講解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精品色视频|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露脸一二三区国语对白| 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日本成人福利视频| 亚洲成a人片|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观看|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日韩AV无码一区|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人人爱天天做夜夜爽| 天堂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欧美一级在线看|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极品av一区二区| 日本在线国产| 美女被操91视频|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亚洲黄色成人| 天天色综网| 毛片三级在线观看| 一本视频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熟女偷拍|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人妻丰满熟妇av五码区|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啪啪视频|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亚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毛片在线区|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五月婷婷精品|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喷水视频| 性色一区|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97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自拍偷拍欧美|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欧美高清三区|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亚洲欧美另类视频|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就去吻亚洲精品国产欧美|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9丨情侣偷在线精品国产|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成人午夜久久| 永久免费AⅤ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迷奸在线看|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欧美另类一区| 日韩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