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5)15-0078-04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指出完整的教學活動包括教、學、評三個方面。“評”是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檢測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毫無疑問,作業是教學評價環節的有力手段,是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各項智能提升的法寶。優化作業設計,既能讓英語教學事半功倍,又能讓學生由內而外感知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從而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由此可見,作業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踐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意義重大,值得探究。
一、高中英語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在實際作業設計中,一些英語教師缺乏理論指導,對作業功能的認識不清,被高考“綁架”。這導致作業形式單一,機械呆板,答案唯一,試題碎片化,重筆頭輸出無口頭表達。一些作業偏向于對封閉問題的解答,只考查學生記憶,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和視野。此外,教師設計作業時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情感體驗和智能水平等因素,導致學生被動、機械、重復地練習。長此以往,學生疲于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失去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熱情,難以形成綜合語言能力和學科素養。
二、多元智能理論概述
霍華德·加德納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論指出人的智能包括不同類型,個體的多種智能類型水平也存在差異性。常見的智能類型包括語言智能、人際智能、數字邏輯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身體動覺智能、自然觀察智能、自我認知智能、創新智能和存在智能等。
每一個人都擁有一種或多種智能,而這些智能不是停滯不變的,會因多種因素發生變化。由此可見,高中英語課堂和課后活動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各項智能的提升,這與高中英語課程的培養目標也是一致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智能差異,打造符合學生認知差異的教學模式,并設計多元化的作業,促進學生各項智能的提升。
三、多元智能理論在高中英語作業設計中的實踐途徑
人教版(2019)高中英語必修1Unit2“Travel-lingAround\"的ReadingandThinking部分引領學生探索異域文化之旅。文章以該課文為例闡述如何基于多元智能理論設計本課時的英語作業。
(一)研讀單元內容,提煉課時教學目標
單元是提供主題語境、進行主題意義建構的基本教學單位。學生在圍繞單元主題進行知識建構的過程中,作業是幫助他們內化語言文化知識、鞏固和輸出成果的重要一環。因此,課時作業的設計需基于整個單元框架,縱向對比全單元在初高中學習階段的意義,橫向分析單元內各板塊間的內在聯系,明確各板塊在整個單元的作用,從而明確教學目標。
人教版(2019)高中英語必修1Unit2的話題為“旅行”,全單元內容包括旅行前的準備、旅行計劃、探索秘魯、談論酒店和航班預定、分享西安旅行計劃等。而Readingand Thinking部分是該單元的核心內容,由介紹秘魯的百科全書和推廣四條秘魯旅行路線的宣傳冊組成,語言豐富、地道,句式優美。結合學情,本課的教學目標可解讀為:Bythe end of this class,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1.Learn something about the tourist attractions in Peru as well as its geography,history and culture. (語言知識)
2.Figure out the purpose of the passage.(寫作 目的)
3.Identify the text type and itslanguage features.(寫作特色、文體特征和語言特色)
4.Grasp some words and phrases to introduce Peruto others and describea touristattraction.(運用 所學語言知識做事)
(二)基于教學目標,架構課時作業體系
加德納教授認為人的智能是“解決問題或創造產品的能力,這種能力備受珍視”。這些智能的培養在英語課堂中應立足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基于單元主題,通過具體活動予以落實。因此,英語作業的設計應基于多元智能培養,結合單元和課時教學目標,圍繞學科核心素養,設計多元化的練習,讓學生用英語做事,并以此提升學生的智能。
根據對該單元ReadingandThinking部分的課時目標解讀,該課的課時作業架構見圖1。

(三)立足語言智能,構建語言知識類作業
語言智能是指個體對語言的掌握和靈活運用的能力,包括口頭和書面語言表達。這種能力是以語言知識為支撐的。《課標》指出學習語言知識的目的是發展語言運用能力。英語作業設計中,教師眼中要有話題語境,通過口頭和書面輸出等形式,設計由“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逐層遞進的作業。
在人教版(2019)高中英語必修1Unit2ReadingandThinking一課中,可設計以下語言知識類作業,促進知識有效輸出:
[案例1]匯總課內核心詞匯,進行語境填空
narrow,amazing,apply,rent,extremely,pack,arrangement,flat,took control official,powerful, recognize,explore,unique,destination,admire, pack
根據上述核心詞匯,將下面語篇中的加粗字挖空,要求學生從上面方框里提供的詞中選擇填空。
We set off on an amazing adventure to a unique destination,eager to"explore"it shiddentreasures.Beforedeparture,wehadto apply for our visas,an of ficial requirement for entering this foreign land.To makeourstaycomfortable,we renteda flat,which, though narrow, was extremely cozy and well - located.Packing"was thenextbigtask.We carefully selected our belongings useful for our trip.
[設計意圖]該課本內詞匯較豐富,詞匯量也大,通過設計該練習能幫助學生辨認、理解課內核心詞匯,為后續對語言知識的內化和遷移奠定基礎。
[案例2]瞄準核心詞匯,設計口頭、筆頭作業
讓學生 Read for the topic-related words and finishthe following tasks:
1.Words and phrases used for transportatio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ords and phrases used for activiti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Wordsandphrasesused for emotions or evaluations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Words andphrases used for destination spots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Verbs used for both actions and emotion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完成上述任務后,呈現幾幅巴黎標志性景點的精美圖片和提示信息,要求學生根據相關圖片情景運用上述語言知識回答以下問題:
Q1.How are you going to travel to Paris?
Q2.What preparationswill you make before your trip?
Q3.How will you possibly feel during your visit in Paris?
Q4.Describe the destinations according to what you see in the pictures and what you know about them.
[設計意圖]通過再次閱讀課文并對話題詞匯、句型進行整理、運用,達到熟悉課文文本和聚焦語言知識的雙重作用。同時,進一步幫助學生內化所學的語言知識,為觀點表達、計劃擬定和后續海報設計做好鋪墊。
[案例3]提煉主題詞匯,繪制思維導圖
結合單元內容和本課話題,布置學生將本單元與“travelling\"有關的話題詞匯制作成思維導圖。學生可參考圖2進行。

思維導圖是整合知識、提升學習效率和促進思維發展的理想工具。結合本單元內容,讓學生以“travelling”為中心,進行發散性思維,歸納與旅行有關的詞匯和知識,形成語料庫,既能錘煉學生的思維,也有助于學生更系統地梳理語言知識
(四)聚焦數學邏輯智能,設計研學作業
數學邏輯智能不僅是計算能力,更是一種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對人事關系的理解與處理能力和邏輯推斷能力。語言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包括邏輯思維的提升。英語學習的魅力在于其豐富的語言結構、表意功能,以及語篇內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存在的強大的邏輯關系。高中英語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挖掘文本,透過語言現象去提煉語言本質,分析篇章的宏觀和微觀邏輯關系,促進邏輯思維的形成。
[案例4]透過語言現象,提煉思維品質
針對人教版(2019)高中英語必修1Unit2ReadingandThinking一課,可設計以下課中口頭或書面輸出練習:
1.Which aspects of information should encyclopedia include?What're its language features?(讓學 生通過標題、圖片、語言風格等歸納)
2.Which aspects of information doesa travel brochure generally offer? What's its language style like?(通過語言現象概括共性,以便進行知識遷移 創新)
3.Finishthetableonpage27.(領悟簡短的文本所蘊含的豐富信息)
[設計意圖]結合語言形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歸納和對語言信息進行探究和整合,感悟文本的表意功能,進而提升學生的邏輯推斷和概括能力,培養思維。
(五)強化人際智能,打造共研作業
《課標》指出合作學習是提升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有效途徑,高中英語教學應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和探究的能力。基于項目活動,分小組進行交流和探究,既有助于學生提升語言運用能力,也能促進同學間的互動交流,提升社交能力。
[案例5]小組分工合作,擬定旅行規劃
學完該課后要求全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從網絡等渠道查找更多關于秘魯的信息,擬定一個關于秘魯旅行的計劃并在班級匯報呈現。具體作業如下:
Suppose you and yourteammates are going to visit Peru next month.Work with your teammates and choose one or two spots from the brochure as your destination.Make a detailed travel plan and give presentation in class.
[設計意圖]進一步梳理課文內容,通過網絡等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借助小組合作和項目化學習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人際智能,
拓寬學生視野。
(六)突顯創新智能,制訂趣味性作業
創新是推動人類發展進步的動力。《課標》已明確把創新思維的培養作為核心素養之一的思維品質培養目標的一個重要方面。為此,英語課堂教學應推動創新智能發展,英語作業設計應突顯創新智能,培養學生的思維意識,
[案例6]制作家鄉旅游手冊,培育家國情懷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英語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有挑戰性的任務讓學生體驗英語學習的樂趣。在設計英語作業時,可以聯系日常生活,搭建英語學科與實際生活之間的橋梁,讓學生感受英語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鑒于此,設計以下作業:
你的家鄉一定有不少值得游玩的地方,結合圖3,為家鄉的旅游景點設計旅行宣傳冊。

操作說明:要求學生借助網絡等資源,通過訪談等形式充分挖掘家鄉的旅游資源,并制作成精美的宣傳冊。全班評比并就優秀作品給予宣傳和獎勵。
[設計意圖]為家鄉旅游景點制作宣傳冊既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增強其文化自信,也是學生思維和創新智能的體現,與本單元“探索中外旅游資源”的主題相吻合。同時,通過對知識進行整合輸出和遷移創新,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創新智能。
四、結論
作業是學生鞏固知識、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能力等的重要途徑,也是“教一學一評”一體化實施過程中的重要一環。英語作業的設計應有系統性和科學性,要促進學生的各項智能發展,體現整體性、知識性、趣味性和層次性。作業的形式應多元化,精心設計課前、課中和課后練習,輸出形式應包括口語、書面表達、小組合作、班級匯報等。教師要基于主題語境和語篇,提煉單元和課時作業目標,以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和培養學生的各項智能為宗旨。但一個單元或一個章節無法做到同時滿足各項智能的提升,因此,教師設計作業時應有宏觀意識,縱向串聯高中各學年段的知識體系,橫向比較單元各模塊間的知識聯系,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促進智能提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李恒妤.以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的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設計探析[J].海外英語,2024(40):42-44.
[3]王慧.單元整體視角下優化高中英語作業設計的實踐與探索[J].英語學習,2022(11):52-57.
[4]陳則航,陳申.中學英語教學中創新思維的培養:內涵、條件與方法[J].中小學外語教學,2022(9) :1-8.
[5]戴軍熔.高中英語作業現狀分析與對策[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9(4):24-29.
[6]梅德明,王薔.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